正文 第87章 稱謂·名城(1)(3 / 3)

如今,“先生”已成為社會場合通用的禮貌稱謂,不僅男人可以稱做“先生”,女人也可稱做“先生”。有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稱為“先生”。在有些地方,也有稱醫生為“先生”的。

趣味鏈接:“同誌”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同誌”這一詞彙源遠流長,原意是誌同道合的朋友的意思,與“先生”和“君”一樣都是對朋友的尊稱,隨著曆史的發展,其含義逐漸豐富。

早在春秋時期,左丘明就對“同誌”一詞作出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東漢時,鄭玄明確地說,同誌就是朋友。在《論衡》一書中,著名思想家王充也用了“好友同誌”這個說法。可見,在古代就已使用“同誌”一詞了。

到了中國近現代時,“同誌”成了政黨內部人士的稱呼。例如在中國國民黨內部,就稱同誌。1918年,孫中山先生曾發表《告海內外同誌書》和《致南洋同誌書》。1920年,毛澤東等革命家在通信中,也開始使用“同誌”一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都可以接受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誌。”這是我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誌”一詞。並對“同誌”一詞賦予了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係。

1965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誌”。在當時,人們認為,稱“同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製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作風的大事。所以,當時的傳統稱謂如“先生”、“小姐”,已經沒有人再稱呼了。

007用“大夫”稱呼醫生之始

今天,給人看病的人被稱為“大夫”,可是在古代,“大夫”並不指稱醫生。《周禮》中記載,古代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之分,“大夫”是官職的名稱。

秦漢之後,名叫“大夫”的官員逐漸增多,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這些官員以議論政事為職,雖不專任行政事務,俸祿卻較為豐厚。

隋唐以後以“大夫”為高級官階稱號,而且名稱更為繁多,有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等等。

到了宋朝,醫事製度和醫學教育發展迅速,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員不斷增多,“大夫”和醫生開始有了聯係。自宋徽宗政和年間改定官階時,醫官始別置大夫以下官階,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為七級,官職有22種之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

自此,人們就稱呼醫生為“大夫”了,如《夷堅誌》乙編卷七就有“張二大夫”的稱呼。由於習俗的不同,南方慣稱醫生為郎中,北方則稱醫生為大夫。

趣味鏈接:名醫別稱由來

我國醫學源遠流長,曆史悠久,曆代名醫輩出,其有各自的別稱,有的以官職稱名,有的以居地稱名,有的以醫術稱名,有的以用藥稱名。

倉公:創立中醫“診籍”(相當於現在的病曆)而名垂青史的淳於意,曾做過齊國主管都城糧倉的“太倉長”,故後人稱之為“倉公”。

許學士:宋代許叔微,多年研習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並加以闡釋,對祖國醫學很有貢獻,因他考中進士後做過翰林學士,故後人稱之為“許學士”。

劉河間:中醫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寒涼派首創人物劉完素,家居河間府(今河北河間縣),故後人稱他為“劉河間”。

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鼻祖朱震亨,世居浙江義烏丹溪,因而後世尊稱為“朱丹溪”。

汪石山:明代汪機為一代名醫,祖居安徽祁門縣石山,自號“石山居士”,後人則稱他“汪石山”。

外科鼻祖:漢代華佗因在外科手術方麵的突出貢獻,被後人稱為“外科鼻祖”或“外科聖手”。

張熟地:明代醫學家張介賓為“溫補派”代表,善用中藥熟地黃。他創製的“新方八陣”中,補陣共有29方,用熟地黃的方子竟達22個,療效顯著,故時人稱他為“張熟地”。

008“主席”詞義的演化

世界上,把主持會議的人,或某些國家、黨派、團體的最高領導人稱為主席。“主席”一詞源於中國,但最初並不是這個意思。

中國古代沒有桌椅,人們用筵來鋪地,用席(跟現代的椅墊和蒲團差不多)當坐椅,用餐時席地而坐。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席地而坐也頗講究。古人進屋,先脫鞋,再走過筵,方可入座。入席時,客人有客座,主人中的長輩獨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叫做“主席”。後來這一習俗逐漸沿用開來。

桌椅出現以後,這一習俗逐漸被淘汰。而今要考查這一遺風,除了在電影戲劇中可看到之外,在日本和韓國的家庭還可以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主席”的意思慢慢演變成現在的會議主持人,或是國家、團體、公司領導人的職位名銜了。

現在大家常說的“酒席”、“筵席”、“酒筵”,都是從這一習俗演化而來的。

趣味鏈接:古代的“書記”負責什麼事情?

在古代,“書記”不是官職,書記是用以記事的書寫文字。三國曹丕《與吳質書》中有“元瑜(即阮瑀)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之句,其中的“書記”,指的就是章、表、書、疏等類的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