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書記逐漸演化為抄寫員的專稱了,《齊景陵文宣王行狀》中說道:“謀出股肱,任切書記。”呂向在《文選注》中對此注解為:“書記,謂文字之士也。”
唐朝時期,在元帥府和節度使手下主管撰寫文字的屬官稱“掌書記”,也可稱為“書記”,就是上麵所說的“文字之士”,這些“掌書記”官職較低,幾乎沒有實質性的權力,如同官衙裏的師爺。杜甫《送高十五書記》詩,詩題下鮑注雲:“高書記適也……哥舒翰表為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是說當時高適的職務是左驍衛兵曹參軍,因為他兼任掌書記的職務,所以杜甫稱他“高十五書記”。
宋代時,各州也設有掌書記一職,屬府衙屬官,掌管箋奏公文,著名文學家蘇轍就曾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自此以後,掌書記的地位逐漸提高,明代大臣李善長就是從朱元璋的掌書記一職開始,最終擔任了丞相之職。
在當代的中國,黨、團各級組織中的主要負責人都稱為“書記”或“總書記”,這跟“書記”一詞的演變是分不開的。
009“宦官”與“太監”
宦官和太監,在一般人的印象裏,似乎是同一概念,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根據《辭源》的解釋,“宦者”就是太監、閹人。宦官、太監都是我國封建皇宮中的特有人員,都是被閹割過的、為封建帝王服務的奴仆,但是概念卻有嚴格區別。
宦官這個名稱,究竟起自何時,已無法考證,至遲在周代宮中也已使用宦官了。為何稱為宦官?是取星座的名字,因宦者四星在帝星之側,所以人們就把伺候在君主身邊的人稱做宦官。東漢以前的宦官並非都是閹人,在東漢光武帝以後就完全開始用閹人了。
唐朝時,宦官又叫太監,遼代南麵官太府、少府、秘書、將作、都水等監長官皆稱太監,但與宦官有很大區別。元代因襲遼製,所設各監也多用太監一官。在元代,太監是諸監中的二級官吏,並非盡是刑餘之人。
到了明代,太監才和宦官發生較固定的關係。朱元璋稱帝後,設置了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十二監的頭目稱太監,都是由宦官充任。充當大監者必是宦官,但宦官並不都是太監。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
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是從清代開始的。到了清朝,宦官取消了,統統稱為太監。清朝的太監分為三六九等,下級的受苦受難,上級的為非作歹。慈禧的太監李蓮英可製約文武大臣,與太後吃一個灶,家鄉有地三十六頃,財產無數。
可見,閹人、宦官在東漢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東漢時起二者才合流。太監則是地位高於一般宦官的閹人。或者說是閹人首領,三者不應混為一談。
趣味鏈接:不同品級太監的服飾
太監是有等級大小之分的,那太監的服飾自然也有等級之分。一般來講太監的服飾華麗考究,根據等級大小,華麗程度也各有不同。
以清代為例。二品太監,頭戴紅頂花翎,蟒袍補子為仙鶴;三品為正藍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鳳凰;四品,埠藍頂花翎,蟒袍補子為孔雀;五品,亮白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鷺鷥;六品,啤白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黃鸝;七品,金頂花翎,蟒袍補子為鵪鶉;八品,金頂壽字花翎,蟒袍補子為鵪鶉。
沒有品級大小的太監,一律穿紫色綢緞袍,補子為蟠龍花和五蝠捧壽的吉祥圖案。其他充當雜役的太監均穿紫色布袍。
010慈禧太後為什麼又叫“老佛爺”
慈禧太後,人稱“西太後”、“那拉太後”,又稱“老佛爺”,這是為什麼呢?跟佛有什麼關係嗎?
慈禧太後乳名蘭兒,姓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鹹豐二年(1852年)被選入宮,封蘭貴人。鹹豐六年(1856年)生子載淳,晉升為懿貴妃。鹹豐十一年(1861年)鹹豐帝去世,其六歲的兒子載淳即位,這就是清穆宗同治皇帝。慈禧太後實行垂簾聽政,宮廷中便以“老佛爺”稱呼。
其實,“老佛爺”不是慈禧太後專用的稱號。清朝曆代皇帝的特稱都是“老佛爺”。清代帝王為什麼自稱是“老佛爺”呢?
這是因為女真族首領最早被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珠”的轉音,有“佛爺”、“吉祥”的意思。所以,不但女真首領被稱為“滿柱”。女真顯赫家族首領的名字也叫“滿柱”。
所以,清朝皇帝將滿語“滿柱”漢譯為“佛爺”,成為自己的“特稱”。慈禧讓別人也稱她為“老佛爺”,是企圖把自己比做皇帝,顯示出不同尋常的政治欲望。
至於“慈禧”徽號的來曆則是加封來的,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內閣奉上諭,尊鹹豐皇帝的皇後鈕祜祿氏為“母後皇太後”,加徽號為“慈安”;尊載淳的生身之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後”,加徽號“慈禧”,這就是兩宮皇太後。鹹豐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後,慈禧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後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所以又稱為西太後。
趣味鏈接:清曆代太後之最長的稱號
1852午5月,慈禧太後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1908年病逝。她的神牌上有生前死後得到的稱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共二十五個字,為清曆代太後之最。
011“官老爺”是個什麼稱呼
現實生活裏,很多人都會用“官老爺”來比喻作威作福的為官者。“官老爺”這種稱謂作為戲劇用詞或諷刺語已為人們所熟悉。“老爺”作為權貴的尊稱,本就由來已久。在宋代,對當官者也有尊稱為“爺爺”的。如《宋史·宗澤傳》:宗澤“威聲日著,北方金人常尊憚之,必曰宗爺爺”。由此可知稱“爺爺”是因為“北方金人尊憚之”,即既有幾分尊重也有一些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