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稱謂·名城(2)(2 / 3)

據考證,“官老爺”的稱謂大約發端於宋元,定型於明清。最早見於正史的是《元史·董博霄傳》。但朝廷並無明文規定,隻是隨意性尊稱。

到了明清就不同了,朝廷對此有了明文規定。據清人王應奎撰《柳南隨筆》載,前明時代規定所有的小官稱“爺”,朝廷的九卿和外任的司道以上的大官才有資格稱“老爺”;到了清代,這種規定就更加明確了,但與明代略有不同,反而是五品小官可以稱“老爺”,四品以上的大官則稱“大人”。

在封建社會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社會等級製度森嚴,勞苦大眾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處於被壓迫和任人宰割的境地,稱官為“老爺”,其實是封建等級製度的一種反映。表明封建官吏高高淩駕於社會和人民群眾之上,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現如今,“官老爺”這一稱號已逐漸消失了。

趣味鏈接:為什麼用“匹夫”稱普通老百姓?

古時候的“匹夫”是指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地位也不高的普通百姓。為什麼稱普通老百姓為匹夫呢?

匹是個數量單位,古代四丈為匹,又言二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相合的意思。按照這個意義,夫婦陰陽相合,就叫做匹夫、匹婦。夫,男子;婦,女子。段玉裁注《說文》說:“雖其半,亦得雲匹……猶人言匹夫也。”說的是匹夫、匹婦也可單獨拆離使用。

後來匹夫和匹婦,就專指沒有爵位的平民。匹夫、匹婦成了普通人的代稱。《尚書·鹹有一德》:“匹夫匹婦,不獲自盡。”《韓非子·有度》:“賞善不遺匹夫。”句中的匹夫就是平常人的意思,由於匹婦較少使用而漸漸淘汰。

真正讓“匹夫”兩字煥發光彩,登堂入室的,是清代愛國文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顧炎武在著作《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可見保家衛國是全天下人的事。

012什麼樣的官才是“父母官”

“父母官”是老百姓對那些為官清廉、忠於職守、為民造福的地方官的敬稱。語出自《漢書·循吏傳》、《後漢書·杜詩傳》。那麼什麼樣的官才被稱為“父母官”呢?

《劄記·大學》說:“《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從中可以看出,隻有那些為民謀福利,時刻關心民眾疾苦的有德君子,才配稱父母官。與之相類似的詞語有“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等。

那麼什麼樣的官不算“父母官”呢?《孟子·梁惠王上》說:“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從中可以看出,孟子稱損害仁義的無德暴君為“殘賊之人”,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貪官汙吏,也就是“狗官”。

現在官場上有人喜自稱“父母官”,實在是有欺世盜名之嫌,讓人覺得十分滑稽。為什麼呢?因為古代被稱為“父母官”的清官,皆是百姓的口碑,公共輿論的賜予,鮮有自封者。

其實,真正的父母官多以人民的子女自居,視仕途為替國民盡忠孝義務,反稱人民為自己的“衣食父母”,畢恭畢敬地侍奉百姓。

趣味鏈接:“縣官不如現管”的由來

關於“縣官不如現管”,有這麼一個傳說。古代若想入仕途,隻要通過考試就行了。有一天,縣衙門口貼出了告示,說是三月進行鄉試,金秋進行大考。消息一出,文人墨客個個摩拳擦掌,想試試自己的運氣。

臨考前,主考的縣太爺恰巧病了,便授權縣主簿單淦行使這一職責。單淦是個貪得無厭的家夥,得到這個發財的美差,樂得一夜笑醒三次。

開考前,考生們為了取得功名,個個破囊捐銀,傾財加碼,忙著給主簿送錢送禮,一時忙得不亦樂乎。

唯獨一個身穿綢緞,挺胸凸肚的豪門子弟,他半文錢也不送,要前來報名。單淦料定此人是個“鐵公雞”,就說:“你也不看看這是什麼地方?進廟不燒香,菩薩也不會保佑你。現在時限過了,等下年再來吧!”

那人說:“我是……”單淦一下子火冒三丈,吼道:“滾!枉讀詩書不知禮,哪配應試?”說罷合起花名冊,轉身就走。

原來那個富豪子弟是縣太爺的小舅子,他衝到縣太爺家,號啕大哭。縣太爺為之愕然,問明情況後,唉聲歎氣地說:“真是縣官不如現管呀!”從此,“縣官不如現管”的俗語便流傳下來。

013皇帝的墳墓稱“陵”之始

上古的時候,土葬是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君主的墳墓都隻稱“墓”,不稱“陵”的,春秋晚期,中原地區出現了墳丘式墓葬。各諸侯國的國君死後,所下葬的墳墓都稱做丘或墓,不叫陵墓。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死後葬今陝西鳳翔縣城東南角,自古至今,皆稱秦穆公墓,未見稱陵。楚昭王的“昭丘”、趙武靈王的“靈丘”、吳王闔閭的“虎丘”等,都不稱陵。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開始,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當時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把自己的墳墓造得很高,像山陵一樣,因此,國君的墳墓便叫做陵。《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