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稱謂·名城(2)(3 / 3)

據曆史記載和考古證明,陝西省臨潼縣的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漢朝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陵都有稱號,如漢武帝陵稱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稱為“昭陵”等。

趣味鏈接: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而且建築雄偉,體係完整,具有較高的曆史和文物價值。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014古代的“店小二”

店小二最初可以指飯館、酒館、客店的老板或者夥計。並不是人們臆想中的頭戴白帽、肩披白毛巾的精幹小生。據元代史料中記載:“自家是店小二,在這東京居住,別無營生,開著個小酒店兒。”這裏的店小二就是指經營小本生意的老板。

後來,這個稱呼逐漸用來專指招待客人的夥計了。那麼,為什麼要稱他們為“店小二”呢?有人認為,店小二與古人以排行順序稱名的習慣有關。在舊社會,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一般都沒有正式名字,因此,他們多以在家中的排行順序作為稱呼,比如張三、李四等。古代酒店、飯店或旅店當家老板是理所當然的“店老大”,這些服務員也就隨之被人們稱為“店小二”了。

另外,在舊時南方將在茶房、酒店、餐廳做服務員的男青年稱為“堂倌”。“堂倌”,顧名思義,就是“跑堂”的,也是“夥計”的意思。有則順口溜表達了對“堂倌”的同情:“為官不管民,日行千裏不出門。白天腰纏萬貫,晚上身無分文。”這也是他們的最真實寫照。

趣味鏈接:古代的“夥計”

夥計是指舊時的店員或長工,類似的有“店家”、“小二”、“夥計”、“堂倌”等等。“夥”是古代兵製的一個單位,十人為一火,即吃一鍋飯,同火稱夥伴,這鍋飯就叫夥食。《木蘭辭》雲:“出門見夥伴,夥伴皆驚忙。”句中的夥伴就是指兵士的意思。

“夥計”有時也指在一起合夥共事或做生意的人。明朝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王士性在他的地理筆記《廣誌繹》中對“夥計”一詞考證曰:“晉中俗儉樸,左稱有唐、虞、夏之風。”“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夥而商者名曰夥計。”這種用法在現代依然存在。

在現代,北方部分地區,男性熟人之間也常用“夥計”相稱,相當於是朋友的別稱。而在粵語方言地區則沒有這種用法,僅限於在小飯館或大排檔稱呼男性侍應。而有些小型企業的老板,也有把雇員稱為“夥計”的。

015最早的“東道主”

“東道主”這一詞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最初見於《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意思是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可以隨時供應秦使往來所需物品,做東路上的主人。

為什麼鄭國甘願做秦國的東道主呢?原來,這裏有一段真實的曆史故事。

魯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無奈,求救於老臣燭之武。燭之武是個能言善辯之士,信心十足,決心以敵人之間的矛盾分化對方,以退敵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去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之間常常明爭暗鬥,燭之武就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兵攻打鄭國,鄭國從上到下都知道保不住了,如果鄭國滅亡了對貴國有好處的話,那就請您攻打好了。但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製鄭國的土地,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您何必滅掉鄭國而讓晉國得到實惠呢?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覺得此言有理,燭之武進一步說:“要是您能把鄭國留下,讓它作為你們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什麼,鄭國可以給他們供應財物,這對您有什麼不好呢?”秦穆公終於被燭之武說服了,不但跟鄭國簽訂了和約,還派了部分秦軍留守鄭國。晉文公無可奈何,也不得不退兵了,鄭國的一場危機就這樣得到了化解。由此,“東道主”一詞便流傳了下來。

後來,則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為東道主,請客為做東。到了近、現代,“東道主”一詞逐漸通用於國際交往中,特別是國際體育賽事中。

趣味鏈接:“做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