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稱謂·名城(4)(3 / 3)

到了宋代,活字印刷術被推廣使用,書中插圖更為多見。在甘肅敦煌石窟中發現的《金剛經》是唐代鹹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說法圖。

宋末以後,刊行的《三國演義》繪圖達240幅之多,可見繪圖書籍已經十分廣泛了。清代《避暑山莊圖詠》等一大批書大多圖文並重,世代相傳,書籍又叫圖書了。

趣味鏈接:“書店”的名稱是怎麼發展演變的?

我國最早的書店產生於漢代,稱為“書肆”。漢武帝曾下令征求上古遺書,組織有關人員專門抄寫書籍。各種流派的學者為了交流思想的需要,常會相聚於書肆。

後來,“書肆”又稱做“書棧”、“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經籍鋪”等。當時書肆既刻書,又賣書,也有直稱字號的,如“富文堂”、“養正齋”、“鴻運樓”、“崇文閣”等。

書市也稱“槐市”。當時漢代京城長安最高學府太學院附近,有很大一片槐樹林,在這個槐樹林裏,有一個生意興隆的書市,當時太學院的學生也經常“議論槐下”,切磋學問;書商們的經營活動也都是在這片槐樹林裏完成的,故而得名。這個“槐市”,是一個真正的露天貿易集市。

028古代百姓如何稱呼君王

古代百姓對君王的稱呼有很多種,按使用多少排序,有以下幾種:

皇上是一種最常用的稱呼。是臣下對皇帝的稱呼。晉陸機詩《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皇上篡隆,經教弘道。”

最常用的是陛下,尤其是官員多會這樣麵稱皇帝。“陛”字是古代皇宮高高的台階。官員們在拜見皇帝時,按照禮節要在陛下(即台階下)恭敬地等候,後逐漸成了官員對皇帝的稱呼,再演變才成為對皇帝的尊稱。

萬歲也是常用的稱呼之一,因為隻有皇帝才有資格稱萬歲。萬歲原為古人飲酒上壽之祝詞,是人們在喜慶時的歡呼語。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以呼“萬歲”為常。遂成為帝王之代稱。

天子用來稱呼最高統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現代也可以。天子即天之驕子,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上主這個稱呼比較少見。由於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上主,指賢明的君主。

聖、聖上、聖人則是一種很普遍的稱呼了,除了稱呼皇帝之外,還可以稱呼一些有優秀品德的人,比如,孔子就被稱為孔聖人。《禮記·大傳》:“聖人南麵而治天下。”

官、官家也是對皇帝的敬稱。《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除了上麵所列舉的外,還有一些朝代專有的皇帝稱謂,如西漢時稱皇帝為縣官,東漢時稱皇帝為國家。還有至尊、君王、君人、天王、天辟、人主等,這些大多是尊稱。還有對皇帝的蔑稱,如天囚,漢何休《春秋公羊解詁》:“以無為有。”唐徐彥疏解雲:“《公羊》經傳本無以周王為天囚之義。而公羊說及莊、顏之徒以周王為天囚,故曰以無為有也。”

趣味鏈接:為什麼古代大臣稱皇帝為“陛下”?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台階。《國策·燕策》:“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所謂“陛下”也就是台階之下的意思。

“陛下”又指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下的侍者轉達,這叫“因卑達尊”。後來,站在台階下的侍者逐漸被取消了,但臣僚們稱呼“陛下”的習慣並沒有變,皇帝也慢慢接受了,故而“陛下”這個稱呼一直沿用下來。

東漢末年蔡邕在《獨斷》卷上解釋得很清楚,漢代天子的正號是“皇帝”,自稱為“朕”,臣民呼之為“陛下”。與“陛下”相類似的詞有“足下”、“左右”、“執事”、“從車”等。

029中國皇帝的自稱

民間常說,皇帝喜歡稱孤道寡,這確實不假。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就經常能讀到或在影視劇中有耳聞的,分列如下:

予小子,又稱餘小子。這種說法,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謙稱,先秦使用較為普遍,秦漢以後偶爾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喪期間的自稱。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說自己無德無能,有負臣民的重托。關於寡人的稱呼在不同曆史朝代有不同的意思。

一是古代君主的謙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候某。’與其民言,自稱曰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趙岐注:“王侯自稱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製度,亦沿襲了諸侯寡人的謙稱。曆代君主沿用此稱呼。

二是諸侯夫人的自稱。《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鄭玄箋:“寡人,莊薑自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