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稱謂·名城(5)(1 / 3)

三是晉朝士大夫有時亦用寡人為自稱。《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爾,將受困寡人女婿。”李詳雲:“晉世寡人,上下通稱,不以為過。”孫過庭《書譜》述王羲之語:“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可為此條確證。”到唐朝以後,寡人隻準用做皇帝的謙稱。

“孤”是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朕”最初是身體的意思,《爾雅·釋詁》中就解釋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一個普遍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不分貴賤都可使用。秦王嬴政建號皇帝後,朕就被規定為皇帝的專用自稱。有時臨朝稱製、垂簾聽政的皇太後、太皇太後,或是內禪的太上皇亦可自稱為朕。

趣味鏈接:“太上皇”稱呼之始

“太上皇”是古代皇帝對父親的尊稱,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最早起源於秦朝時期。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自封為始皇帝後,為表示對先王的尊重,就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自此以後,鮮有使用,故而也未形成製度。

直到劉邦平定天下,登上皇帝寶座後,這個稱呼又被提上了日程。劉邦當上皇帝之後,衣錦還鄉,去拜見自己的父親太公,隻見父親身穿舊襖,手拿竹掃帚,畢恭畢敬地在迎接他。

劉邦見到此情此景,心裏非常不快,心想,這豈不是有礙兒子盡孝道嗎?忙問其父因什麼事才做出這番舉動,太公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是您父親,也不過是一個平頭百姓。平頭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啊!”劉邦好說歹說,太公總是不聽。

事後,有人講到秦始皇曾把已故的父親尊奉為“太上皇”,並建議封太公為“太上皇”。由於劉邦是市井出身,胸中也沒有太多的講究,就同意了。說辦就辦,馬上舉行大典,封太公為太上皇。自此以後,“太上皇”這一稱呼就成了一種製度,曆代皇帝都沿用這種做法。

030古人對他人的敬稱

古人稱呼自己時,常喜歡用謙稱,總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不過這樣在現在的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如果你去麵試,用謙稱跟麵試官談,你將會一無所獲。不過古人尊稱他人的一些言辭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還是十分受歡迎的。古人常用的敬稱他人的辭令有如下幾種:

“令”的稱謂。比如令尊是尊稱對方的父親;令堂是尊稱對方的母親;令郎是尊稱對方的兒子;令愛、令嬡是尊稱對方的女兒;令兄是尊稱對方的兄長;令弟是尊稱對方的弟弟;令侄是尊稱對方的侄子;令親是尊稱對方的親戚。

“奉”的稱謂。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奉達,即告訴,表達之意;奉複,相當於回複,多用於書信中;奉告就是告訴;奉還是歸還的意思;奉陪為陪伴之意;奉勸就是勸告的意思;奉送、奉贈,都是贈送的意思;奉迎為迎接之意;奉托,相當於拜托。

“惠”的稱謂。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惠存: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裏來;惠顧:來訪;惠允:指對方允許自己;惠贈:指對方贈與。

“恭”的稱謂。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敬地祝賀;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請:恭敬地邀請;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賀對方的喜事。

“垂”的稱謂。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別人對自己的詢問;垂念:別人對自己的思念。

“貴”的稱謂。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幹:問別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貴姓:問人姓;貴恙:稱對方的病;貴子:稱對方的兒子;貴國:稱對方的國家;貴校:稱對方的學校。

“高”的稱謂。稱別人的事物,有誇讚的意思。如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高齡:稱老人(多指六十歲以上)的年齡;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齡;高足:稱呼別人的學生;高論:稱別人的議論。

“敬”的稱謂。用於自己的行動涉及別人。如敬告:告訴;敬賀:祝賀;敬候:等候;敬禮(用於書信結尾):表示恭敬;敬請:請;敬佩:敬重佩服;敬謝:表示推辭做某件事。

“請”的稱謂。用於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問:用於請求對方回答問題;請坐:請求對方坐下;請進:請對方進來。

“屈”的稱謂。如屈駕(多用於邀請人):委屈大駕;屈就(多用於請人擔任職務):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處於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的稱謂。表示光榮,用於對方來臨。如光顧(多用於商家歡迎顧客):稱客人來到;光臨:稱賓客到來;借光:請別人幫忙;賞光:讓對方給自己麵子。

“俯”的稱謂。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俯就:用於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俯念:稱對方或上級掛念;俯允:稱對方或上級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