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稱謂·名城(5)(2 / 3)

“華”的稱謂。稱對方的相關事物。如華誕:稱對方生日;華堂:稱對方的房屋;華翰:稱對方的書信;華宗:稱與己同姓的對方。

“老”的稱謂。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爺、老太爺:可尊稱老年男子;老前輩:尊稱同行裏年紀較大、資格較老、經驗較豐富的人;老兄:尊稱男性朋友;老總: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某些高級領導人(多和姓連用)。

“雅”的稱謂。用於稱對方的情意或舉動。如雅教:稱對方的指教;雅意:稱對方的情意或意見;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別人時)請人指正批評。

“玉”的稱謂。用於對方的身體或行動。如玉體:稱對方身體;玉音:尊稱對方的書信、言辭;玉照:稱對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的稱謂。用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鄰:稱對方的鄰居;芳齡(多用於年輕女子):稱對方的年齡;芳名(多用於年輕女子):稱對方的名字。

“賢”的稱謂。用於平輩或晚輩。如賢弟:稱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齡小的男性。

趣味鏈接:古人的自稱

我國古代的人們尤其講究尊卑和禮儀,在人際交往方麵形成了一整套頗為嚴格的規矩。

一般說來,在相互的交往或言談中,凡是提到自己的,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之外,更多的是用謙稱或卑稱,最常見的就是稱自己為“鄙人”。與“鄙人”相類似的謙稱還有“臣”、“妾”、“仆”、“不才”、“小人”、“不佞”、“不敏”等等。

根據古代的禮教製度和風俗習慣,這些自稱依據地位不同而稱法各異。國君常稱自己為“朕”、“寡人”等,是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普通士人稱呼自己為“不才”、“不佞”,也有“餘”、“吾”等,體現了士人的謙遜;地位低下的老百姓則常自稱“小人”、“早民”、“賤民”等。這些不同的自稱從側麵揭示了普通民眾卑微的社會地位。

031中國古代的姓和氏

現代有關重大活動的新聞公報,在提及有哪些人士參加時,往往用“按姓氏筆畫為序”來排列名單。這裏的“姓氏”,指的就是姓。這樣來看,在人們心目中,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實在古代,姓和氏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

姓氏合一,出現在秦漢以後,但還是以姓為主。最古老的姓大約產生於原始社會的母係氏族公社時期。而氏的產生稍晚,最早的氏大約產生於父係氏族社會。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幹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享的代號,這便是“氏”。

周朝時,氏大量集中出現。這是為了控製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的緣故。而這些受封的諸侯死後,他的後人又以所封國名為氏,並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地的名稱為氏。故而,氏就越來越多。

以後,各種形式的氏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

所以,“姓”和“氏”中反映著至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為一談。當然,漢代以後,姓與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就不再有什麼區別了。

趣味鏈接:古今名人小名

“小名”,又稱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係指稱人於小兒時期所起用的名字。並且為了好養,多取賤名(父母憐愛太甚,故顯卑賤,希望容易養大成人),如取小名叫“狗”。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不過近幾年來,似乎發生了變化。

我國取小名的習慣起源很早。在上古時期,人們都是在出生後不久取名,其目的隻求能與別人區分開來,而不大講究名字是否典雅。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鯉;春秋時魏公子名蟣虱;漢代司馬相如名犬子。

在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瞞;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狒狸;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獺;宋孝宗趙昚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上述這些,無不都是稱孤道寡的帝王。

至於一些聖賢名宦也都有小名,如孔子小名丘;王獻之小名官奴;陶淵明小名溪狗;謝靈運小名客兒;王安石小名獾郎。男人如此,女子也不例外。如漢武帝皇後小名阿嬌;唐壽昌公主小名蟲娘;明代女畫家馬月嬌小名元兒等等。

032中國古代的名和字

古時,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會給起個小名。等長到20歲,父母為孩子舉行“冠禮”,再給起個名,這個名就叫“字”,也叫“表字”,這表示他“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複稱其名,故冠而加字”。《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

“字”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裏的,故稱“表字”。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係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比如,劉備、關羽、張飛都可以叫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自己卻隻能稱“亮”。所以說,“字”是為社交準備的,“名”是為自己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