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特別貼近學生的王老師,總是為學生出謀劃策。有一次他被問到:“王老師,您說學習成績優秀的關鍵是什麼啊?”
“兩個字——心態。”
王老師講了自己經曆的一件事情。
曾經有一個女孩,高考前參加了一次模擬考試。這一考,把她的心考亂了。當時是考前報誌願,每年到了5月份,所有誌願都定下來,錄入電腦了。這個學生因為平時學習成績很好,所以她報的第一個誌願是清華大學。
為了讓學生提前進入高考現場氛圍,女孩所在的學校找了幾套模擬題發給學生做。150分的數學試卷,女孩平常基本上都在140分左右,可是
那次一做數學卷子,她得的分數才100分。女孩就慌了,還有不到一個月
就高考了,可數學卻出這麼大的問題,她開始懷疑自己考不上清華,覺得
誌願報錯了,於是就跟家長說:“不行,我不能考清華了,與其考清華落
榜,還不如降低一下,給自己選一個低一檔的學校。”她的父母便想修改
填報的誌願,結果卻沒有成功。
正在那個女孩一家焦急沮喪的時候,碰見了王老師。弄清楚情況後,
王老師決定跟女孩談談。
王老師說:“馬上就要高考了,你在數學方麵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這一點你承認不?”
女孩說:“對。”
王老師繼續說:“還有一個月就高考了,數學的問題相對是個常數,
這一點你承認吧?”
女孩又點點頭。
王老師說:“在你不會的問題已成常數的前提下,你是希望在考前讓
問題暴露得越多越好,還是讓你不會的問題都隱藏起來好呢?”
女孩說:“當然希望問題在考前暴露得越多越好了。”
王老師說:“考試之前發現不會的問題,這是一件幸運的事情。把不
會的題目搞清楚,考場上遇到的困難就會少一些。如果考前做的每一道題
你都會,這其實是在浪費時間,沒有達到考前查漏補缺的目的。這個時候
遇到不會的問題應該高興才對,隻要把這些不會的題目攻克了,你就又增
加了獲勝的籌碼。怎麼能遇到不會的就懷疑自己不行呢?”
聽完王老師的話,女生說:“我明白了。”她高高興興地走了。最
後,她以超出錄取線30分的好成績,如願考入清華大學應用數學專業。
人與人之間的資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之所以到最後有的人能如願以償地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而有些人被拒之門外,原因就在於心態。一個有實力又有好心態的人,必定能在學業競爭中獲勝。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我們都要做心態的主人。
一陣暴風雨過後,天氣逐漸轉晴。一隻被風雨擊落的蜘蛛艱難地向牆角已經支離破碎的蜘蛛網爬去。然而,被雨水澆濕的牆壁變得異常光滑,蜘蛛在潮濕的牆壁上艱難地爬行,當它爬到一定的高度時,就會突然掉落下來,但蜘蛛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它還是一次次地向上爬,又一次次地掉下來……
這時,有一個人從牆邊慢悠悠地走過,看到這種情形,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他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道:“我的一生不正如這隻蜘蛛嗎?一次次地失敗,還這樣固執地從頭再來,隻是這般忙忙碌碌而無所得,又有什麼作用呢?”於是,他日漸消沉,對生活徹底喪失了信心。
第二個人看到了這個場景,很遺憾地說:“這隻蜘蛛真是愚蠢啊,為什麼不從旁邊幹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呢?不僅省時間,還省力氣。我以後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一定要學會走捷徑,這樣才能活得瀟灑啊!”後來,他變得更加聰明起來,懂得從側麵來思考問題了。
第三個人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感動了。“盡管是一隻小小的蜘蛛,卻具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他這樣想。於是,他變得更加堅強起來。
麵對壓力,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悲觀的人總是輕易便被失敗打倒,因為他們看不到生活中的積極麵,每次考試不順利,意誌就會消沉;擁有良好心態的學生往往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懂得思考,學習上的失敗隻是暫時的,善於吸收失敗的經驗,自然會走上成功的道路。培養良好的心態,在求學生涯上,將使你不斷向前邁進。
學會與壓力共舞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社會。每個人都在壓力中生存,差別僅是壓力的大小和對壓力的反應而已。壓力可以說是與我們相伴一生,如果不能和壓力好好相處,壓力就會成為我們人生成功的絆腳石,讓我們疲憊或失望,失去生活的興趣。
近來,因為壓力而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諸如焦慮、憂慮、憤怒、過勞等精神疾病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統計,北美地區因壓力所付出的代價每年超過2000 億美元,其中在美國因壓力所造成的企業的損失就超過300億美元,在英國因壓力所耗損的產值占了國民生產總值(GNP)的3.5%強。
研究壓力對人類身心影響最有名的加拿大醫學教授賽勒博士曾說:“壓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們,不要認為壓力隻有不良影響,而應轉換認知和情緒,多去開發壓力的有利影響,因為人類在其一生中,本來就是無法擺脫壓力的。
既然無法逃避壓力,就要學習與壓力共處,若無法和平相存,甚至要靠克服壓力來獲得回饋,則可能導致各種身體與精神疾病。天天受到壓力的折磨,不僅對個人工作及家庭生活造成傷害,同時也會導致企業生產力和競爭力下降,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社會損失。
那麼,麵對壓力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首先,應該學會緩解壓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麵前擺一把椅子,想象給你帶來壓力的一方就坐在椅子裏,然後對著“他”說出你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在對方不在場的情況下講出你的憤怒,這樣可以釋放被壓抑的能量,使你變得思維清晰,並排解心中的毒素。
其次,強化自身。我們應該學會控製自身對壓力的反應,增加心理的承受能力,減少外界壓力帶來的傷害。如果因某種自身不可改變的事物給自己造成壓力,這種方法是減輕傷害的最好途徑。
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現實的環境,製定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一個好的目標會使人奮發努力,積極進取,並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反之,如果目標脫離現實,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肯定會遭遇到重重困難,並使人產生挫敗感。要善於消除不良情緒。人作為社會成員之一,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會產生諸如憤怒、悲傷、恐懼等各種消極情緒。遇到這種情況,應采取一定的方式宣泄這些不良情緒,如傾訴、抗爭、轉移注意力等,應盡量減少采用否認、退縮等方式解決矛盾。
再次,尋求幫助。如果某種壓力已經給自己造成心理傷害,自己又無法排解,這時一定記著去尋求心理幫助,千萬不可讓它鬱積於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把壓力維持在最佳程度
“人要壓,馬要騎。”每個人應根據自身條件,把壓力維持在最佳程度,隻有這樣才能臨壓不懼,真正體驗快樂生活。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壓力,應該看到它在督促人們前進中的作用。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壓力的承受極限,即閥值,超過這個極限,如不能及時排解,就要出問題。
某市一所中學的一位女學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成績優秀,刻苦勤奮。可是巨大的升學壓力和父母親友過高的期望,讓她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朝氣與活力,成績不斷下降。父母的焦慮日益增加,甚至對她嗬斥打罵,但終不見效,她反而日趨自閉,以致自暴自棄。在高考落榜後,無法從沉重的壓力和抑鬱中解放出來的她,選擇了跳樓自殺。她在遺書中寫道:“我再也不用背這些沉重的包袱了,我會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感謝死神,讓我得到解脫……”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過重的學習壓力或社會壓力讓這些年輕的生命選擇了自尋短見。生命有太多不可承受之重。當一個人被過分要求時,往往會走向極端。正如泰戈爾那兩句詩:
花為什麼謝了呢?我的熱烈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謝了。
琴弦為什麼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
人生路坎坷的時日居多,升學、工作、晉級、成家哪一個環節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大部分時間人都在負重而行,考試失利、朋友間的摩擦、生活上的不如意都是令人難過的源泉,這時候,人就得有負重而行的心理承受力,否則不夠寬容,不夠豁達,不會變通,最終會把自己逼入死角。
負重而行當然是一種痛苦,但沒有負重就不可能體會無重的輕鬆愜意,沒有負重而行,也就無所謂責任,從而也就無所謂取得成就,當然也就體驗不到上了坡後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了,沒有負重的生命是不完整的生命,沒有負過重的人生是不圓滿的人生。
每個人都不知道未來怎樣,但我們不應該想生活會怎樣,應該多想想怎樣去生活。還是維持那顆平常心比較好,平淡的生活同樣精彩,在平淡中品味出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
壓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緩解壓力,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1.要知道自己的目標
隻要目標明確了,在行動上就不要發生動搖。人是需要精神支柱的,這個支柱是自己給自己樹立的。有了這個心理上的強大動力,任何壓力帶來的疲憊和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
2.要會衡量自己的能力
知道自己的斤兩,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做到什麼。無望的追求是空談,每個人的理想都應該是腳踏實地的,就像吃慣了素菜的人非要去享受牛排,那油汪汪的東西固然很誘人,但真吃到自己肚裏,半生不熟的還真消化不了。
3.仔細分辨自己的欲望是不是合理的
這個世界到底是有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隨意突破規範是要承擔後果的。假如我們的欲望是不善良的,是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或給別人帶來傷害的,就應該果斷摒棄,把這種黑色的欲望壓力消滅於無形。
4.有一個健康、美好的心態
世界美麗紛繁,充滿了陽光和溫情,要懂得去欣賞她、接納她、追求她。一時的痛苦是過眼雲煙,長久的快樂是成熟心態應得到的回報。
劉墉先生對人生的解釋是:“麵對人生的起起落落,人生的恩恩怨怨,卻能冷冷靜靜一一化解,有一天終於頓悟,這就是人生。”
釋放壓力的三種方式
壓力太大易導致心理障礙,因此我們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情感,調適自己的壓力。
1.傾訴自己的苦悶
傾訴,就是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是怒和哀,毫無保留地傾吐出
會
來。這是一種感情的排遣,也是一種心理調節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難免產生苦悶和煩惱。這些苦悶和煩惱如果長期鬱積在心頭,就會成為沉重的精神負擔,損害身心健康。英國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積貯在心中的煩悶憂鬱就像一種勢能,若不及時加以釋放,就會像定時炸彈一樣,一旦觸發即可釀成大難。若及時加以發泄或傾訴,便可少生病,保健康。
傾訴,是釋放不良情緒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擺脫惡劣心境的必要手段。傾訴的對象很多,既可以是足以信賴的親人,也可以是言無不盡的知己,還可以是素不相識的陌路人。
美國內戰時期,林肯總統曾寫信給他鄉下的一位老朋友,請他到華盛頓來,說有些問題要和他討論。這位老朋友到了白宮後,林肯同他談了關於宣布釋放黑奴是否適當的問題。幾個小時後,林肯與他的老朋友握手道別,整席談話竟然沒有征詢老朋友的任何意見。“談話之後他似稍感安適。”林肯的那位老朋友說。林肯並沒有要建議,他隻是要一位友善的、同情的傾聽者,這樣他可以沒有任何壓力地發泄心中的苦悶。
2.發泄情緒,不要壓抑自己
一提起“發泄”,人們便認為它是貶義詞。其實在醫學上,“發泄”卻是中性詞,甚至是褒義詞。由於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這就給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是一個致病因素,壓力過剩,就會失去心理平衡。所以,我們要善於及時釋放心理壓力,醫學上把這叫作“發泄”。
正當發泄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嘴巴發泄,二是手頭發泄。
嘴巴發泄又分兩種,一是自言自語。比如,有人受了上司的氣,不敢對上司發作,隻好買一瓶酒,一邊自斟自飲,一邊罵罵咧咧。別看他形象不佳,但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罵完了,氣也消了,再蒙頭睡一覺,什麼事也沒有了。不過,喝酒別太多,否則,氣是出了,鬧出個酒精中毒可就不合算了。二是對人傾訴。當你有“一肚子氣”時,不妨找一個親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肚子裏的怨氣全部倒出來,這樣可以得到解脫。但這必須選準對象,因為不理解你的人不可能靜聽你的“傾訴”,聽別人發牢騷畢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他一邊聽你的訴說,一邊做別的事情,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反而會使你更加生氣。不理解你的人還會和你唱反調,說一些“嘿,你真不應該那樣……”之類的話,簡直是火上澆油,把你氣個半死。
手頭發泄亦可分為兩種:一是用文字發泄。在你受了某人某事的氣之
後,利用你手中的筆,一“寫”為快,把它記下來,或者寫一封措詞激烈
的信,將對方罵一通。但請記住,這種信,隻可以寫,不可以發。美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