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4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養自我情緒管理能力(2 / 3)

性格雖然具有先天性和不易改變性,但是它仍然離不開後天的塑造。“苦其心誌,勞其筋骨”,是自古英雄出磨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智者與愚者的不同歸宿。塑造性格的主動權,不在命運的手中,而在我們自己心中。把握了性格,也就把握了命運。

做好情緒的自我調控

有一首歌唱道,“我必須發泄自己內心的各種情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也非得要按照演唱者的做法如法炮製。畢竟,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作用,幫助自己處理好各種情緒,因為我們具備自我調控的能力。

我們在前文已經提到過,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用兩組兒童做過一個“糖果實驗”,這裏再次引出這個知名的實驗:研究人員把4歲的小

孩一個接一個地帶進房間裏,並把一顆糖果放到他們麵前的桌上,告訴他

們:“你們現在想吃這顆糖果,就吃。但如果你們能等我出去辦完事回來

後再吃,那你們就可以吃到兩顆糖果。”其中一部分孩子等老師走後就立

刻吃了糖果,而另一部分孩子等老師回來後吃到了兩顆糖果。大約14年

後,當這些孩子要高中畢業時,研究人員再次把那些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

子與等待老師回來得到兩顆糖果的孩子相比較。相比之下,前一組孩子更

容易被壓力壓垮,動輒就生氣發怒,常與人打架鬥毆,追求自己的目標時

抵製不住誘惑。

最令研究人員吃驚的是意外發現:與抵製不住糖果誘惑的孩子相比,

那些能等待的孩子在總分為1 600 分的大學升學考試中,比平均成績高出

210分。

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差異更加明顯。那些在童

年就能抵製糖果誘惑的孩子到他們二十八九歲時,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和技

能,做事更專心,更能集中注意力,更能建立起真誠且親密的人際關係,

辦事更可靠,更具責任心,麵對挫折,也顯示出較強的自控力。

相反,那些在4歲時就不能控製自己,迫不及待抓糖果吃的孩子在這

時的認知學習能力較差,情緒智力比那些能控製自己的孩子更是差了一大

截。他們較孤獨,辦事也不令人放心,做事不專心,在追求目標時,隻顧

眼前的滿足。遇到壓力時,他們的承受力或自控力都較差,也不知臨機應

變,而是重複做些無用功。

要說明為什麼衝動會使學習能力下降,就要回到腦部杏仁核(附著在

海馬末端,呈杏仁狀。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控製學習記憶

的腦部組織,而且研究發現,幼兒自閉症似乎與擴大的杏仁核有關)與前

額葉(包括前區、中區和後區,是一個重要的神經組織區域)這個話題。

作為情緒衝動的源頭,杏仁核也是注意力分散的根源。前額葉是貯存工作

記憶的部位,能使個體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正在思考的事情上。

如果被情緒衝動所控製並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在工作記憶中留給注

意力的空間就非常小。對學齡兒童來講,就可能是不專心聽老師講課、不

認真讀書及完不成家庭作業。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年複一年,那學習

成績自然就差了,大學升學考試成績當然也可能差一大截。對參加了工作

的人來說,同樣如此。可以說,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阻礙了學習或適應能

力的發展。

糖果試驗的結果充分揭示了不能控製情緒的代價。

情緒自我調節不僅包括緩解痛苦或抑製衝動,而且也指根據需要能有意識地激發出一種情緒,有時甚至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例如,醫生要告訴病人或其親屬不幸的消息時,他們往往把自己也置於一種憂鬱、難過的心情。同樣,殯儀館的殯葬員在與死者家人見麵時,也使自己表現出一種悲傷難過的神情。

有人認為,若要求員工表現出某種情緒,實際是迫使員工為了保住飯碗,不得已而付出的一種沉重的“情緒勞動”。如果老板命令員工必須表現出某種情緒,結果隻會使員工自然表露出來的情緒與其要求背道而馳。這種情況叫作“人類情緒的商業化”,這種情緒商業化表現為一種情緒專製的形式。

如果仔細地考慮一下,就會發現這種觀點隻說對了一半。其情緒勞動是否沉重,關鍵取決於人們對自己工作的認同程度。如一個護士自己認為應當關心他人和富於同情心,那麼對她來講,花些時間以沉痛的心情體諒患者就不會是包袱,反而更能使她覺得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情緒自我調節,並不是說要否認或壓抑真正的情緒。例如,“壞”心情也有其用處:生氣、沮喪、恐懼都能成為創新力量或與人接觸的動力;憤怒可以變成強有力的動力,特別是當人們希望消除不公正或不平等時;共同分享悲傷,可以使人們凝聚到一起;隻要不被焦慮所壓垮,因焦慮而產生的急迫心情也可以激發人們的創新熱情。

情緒自我調節,也不是要求過度壓抑或控製一切情緒和自發的衝動。事實上,過分壓抑情緒會造成身體和心靈的傷害。人們在克製自己的情緒,特別是很強的消極情緒時,心跳會加快,這是緊張增強的一種征兆。如果長期這樣情緒壓抑,就會幹擾思維,妨礙智力,影響正常的社交往來。

別讓悲觀占據你的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人可以分為兩種: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悲觀的人,態度消極;樂觀的人,態度積極。麵對生活,悲觀的人總是看到失望,甚至是絕望;相反,樂觀的人卻總是在失望中找到最後的一線希望。下麵這個故事可以幫助你更加明晰悲觀和樂觀的意義。

一位父親欲對孿生兄弟做“性格改造”。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

的玩具給一個孩子,又把另一個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庫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得到玩具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

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庫,卻發現那個被關在車庫裏的孩子正興高

采烈地在馬糞裏掏東西。“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

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事實上,人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遭遇無所謂好壞,問題的關鍵在於

你如何去想。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的差別,恰恰在於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

上。沙漠中長途跋涉的兩個人,口渴難耐,每個人的背包裏都隻剩半杯

水。一個人為擁有半杯水而抱怨,而另一個人為自己還剩半杯水而慶幸,

這就是悲觀的人與樂觀的人的區別。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他讓一批學生打電話給陌生人,

讓他們為某賑災機構捐款。當他們打了一兩次電話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悲

觀的學生說:“我幹不了這事。”樂觀的學生則說:“我要換個法兒去試

試。”這位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對生活感到失望,那麼他就不會去

掌握獲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樂觀的人會自信滿滿地麵對每一天,就算出了差錯,他們也總是盡

力尋找原因,及時補救,在他們看來,成功應歸功於自己的努力;而悲觀

者則是一味地抱怨,為自己尋找開脫的理由:“我的運氣不好”,“我沒

有一個好爸爸”……久而久之,對自己也產生了懷疑:“我不太精明”,

“我不夠漂亮”,“我不夠好”,“誰誰都比我強”,等等,把自己的成

功視為一種僥幸。

有些人年紀輕輕,卻顯得非常蒼老,因為他們整天愁眉不展,從來不

會體會生活中的快樂;而有些人年紀已經很大了,卻有一個很好的心態,

整天容光煥發。樂觀、豁達的胸懷能夠使人精神抖擻,充滿活力,不管是

老人還是年輕人,都一樣。所以,一個人的心態和年齡的大小沒有關係。

一個人具有豁達、豪爽的胸懷,才會生活得更加快樂。隻有心情舒暢

了,心態才會更加年輕。那些整天愁眉不展、處事死板、斤斤計較的人是

不可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和快樂的。他們雖然具有年輕人的外表,但是年輕人的朝氣早已流逝。

對於未老先衰的人,歌德說:“年輕人,你為什麼這麼古板呢?換一種方法解決問題不是很好嗎?我覺得你的行為非常愚蠢。你真的很可憐。”而那些活力四射、精神抖擻的年輕人,歌德見到他們後,則非常開心,稱讚他們是未來的希望。

悲觀是成功道路上的有害細菌,它不斷地繁殖擴散,把人的心靈籠罩在陰影之下,使人失去了進取的動力;而樂觀則如同明朗天空中的陽光,給人以無窮無盡的鬥誌和勇氣。所以,別讓悲觀占據我們的心靈。

與其生氣不如爭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長得更優秀,人生更成功。可是每當遇到生活中的煩惱時,有的人心浮氣躁,甚至暴跳如雷,整天處於悲憤與怒火中,結果一事無成;相反,有的人卻能心平氣和地坦然麵對一切並積極地使自己做得更好,用自己的成功化解煩惱和憂愁。這是因為他們真正懂得生氣不如爭氣的道理。也隻有這樣,一個人才能積極進步,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快樂。

生氣有損健康,也無助於解決問題,還是不生氣為好。不生氣,有利於保持一個好的心情,輕鬆、愉快、理智地麵對生活,麵對人生,使人生活得更有情趣,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豁達,更瀟灑,更有氣質。

有人做了錯事,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做了對不起人的事,做了荒唐的事,甚至做了大逆不道的事,令人生氣、憤慨,使人長時間鬱悶不樂,憤憤不平,這樣的現象是不少見的。但是,細想一下這又何苦呢?有何用呢?又何必呢?生氣不過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也是劃不來的。

天要刮風,天要下雨,誰又能有什麼辦法。能避免就避免,避免不了也沒辦法。自己生閑氣又何苦呢?比如成績下降、失去朋友,是痛苦的事,怎麼就輪到自己頭上了?但事已至此,又有什麼辦法?生氣又有何

用?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發展規律,需要等待的時候還得等待,著急上火是

沒有用的。

凡事想開一點,沒辦法解決的事就糊塗一點,落得個心寬、心靜。事

情既然出現了,就沒什麼大不了的,總有解決的辦法。解決不了,是時機

未到,又何苦自尋煩惱呢?

氣傷肝,往往釀成重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有的人受了不公平的對

待,遭到傷害,氣大傷身,一兩年便命歸黃泉,去了另一個世界。

鬱悶和怨憤都是奢侈品,還是不用為好!其實,在有些時候,麵對

令人氣憤的事能夠沉默,報以輕蔑一瞥,更容易理智地處理問題。大發雷

霆,火冒三丈,正說明自己缺乏麵對生活和駕馭生活的能力,需要扭轉,

改變這種局麵。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為何不想開一點?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講的是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結果,周瑜英

年早逝,東吳損失一員大將。而孔子厄而作《春秋》,司馬遷遭宮刑後寫

了《史記》,屈子被放逐而賦《離騷》。這些名賢前聖,在不公平的待遇

麵前,在遭厄運之際,沉著應對,做出了光照千秋的業績!

凡事隻要順其自然即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杞人憂天之所以能成為

千古笑談。擔心天會塌下來,毫無必要,也毫無用處。天下大勢,合久必

分,分久必合;由亂而治,由治而亂,循環往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

晴圓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誰能躲得開,免得了呢?那是不可能以

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還是順其自然為好。爭強好勝,恐怕隻落得個自尋

煩惱。

情緒的好壞永遠是和人生相伴相隨的。保持一種平和平靜的心態,

是人生修養的高境界。多些順其自然,少些人為的煩惱;多些對人生社會

規律的認識,少些主觀盲目和自尋苦惱。中國古代有個說法,人經曆得多

了,磨煉得多了,到了50歲就會知天命,到70歲就會耳順,能夠自如地麵

對社會人生。年輕人加強修養,早日達到先賢的修養境界,早日進入耳順

之期,自如地麵對社會人生,保持一個好的心境,應該是能夠做到的,也

會是十分有益的。

記得有位詩人曾說“不讓自己快樂起來是人最大的罪過”,生氣那是

跟自己過不去,這也正好證明了你還沒有讓別人信服和認可的資本。不懂

得去爭取、去改變,隻會怨天尤人——那你便注定無法成為快樂的人。而

爭氣就不同了,它會使你充滿鬥誌,積極地改變現狀,擺正自己的心態,

平心靜氣;使自己做得更好,用事實去贏得別人的尊重及喝彩!很多事我們其實是不必去生氣和計較的。愚蠢的人才會一味地去生氣,一味地跟自己過不去!而聰明的人就知道去爭氣,不會理會流言飛語!因為有一味去生氣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如放在學習或事業上。讓自己拓寬領域,讓自己睿智起來,這樣才會讓自己的實力增強。其他的一切就讓事實來證明吧!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滿足,這樣自己才會快樂起來,幸福起來。

遭受挫折時,如果隻是生氣,那是無濟於事的。生氣隻會讓別人感覺到你自製能力差。一味深浸在情緒低落的世界裏,讓自己滯留在原地停止不前,毫無進取心,那是最愚蠢的做法。越是身處逆境,越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生氣是沒有用的,隻有自己去爭氣才是唯一的出路。

失敗從來都不可怕,被人嘲諷看不起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被自己打敗,一個敢於挑戰自己的人才是最爭氣的人!

戰勝自卑,你就是強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但是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當中而喪失了追求的勇氣。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因此,請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隻需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據說拿破侖親率軍隊作戰時,同是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便會增強一倍。原來,軍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基於士兵們對統帥的敬仰和信心。如果拿破侖在率領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的時候,隻是坐著說:“這件事太困難了。”毫無疑問,拿破侖的軍隊永遠不會越過那座高山。拿破侖的自信和堅強,使他統帥的每個士兵增加了戰鬥力。所以,無論做什麼事,堅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達到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一個士兵快馬加鞭給拿破侖送信,由於馬跑得太快,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馬就此一命嗚呼。拿破侖接到了信後,立刻寫封回信,交給那個士兵,吩咐士兵騎自己的馬,從速把回信送去。

那個士兵看到那匹強壯的駿馬,身上裝飾無比華麗,便對拿破侖說:“華美強壯的駿馬不配給我這樣下等的士兵享用。”拿破侖回答道:“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法蘭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生活中到處都有像這個法國士兵一樣的人,他們以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別人所擁有的種種幸福,自己不會擁有,也不配享有。而正是出於這種心理,他們往往不求上進,自甘平庸,漸漸地也就真的不配享有他們不曾擁有的東西。

一個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萬個理由說服自己不如別人。比如:我個子矮、我長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條、我家裏條件不好、我學曆不夠等。一個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在人際交往中除了封閉自己以外,還有可能會低三下四。

戰勝自卑就要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自我要從以下三方麵進行:

1.要正確地評價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就是不僅能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別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馬克思曾說過,偉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為你自己是跪著的。

2.要正確地表現自己

心理學家建議: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任何成功都能增強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蘊積於小的成功之中。換言之,要通過在小的成功中表現自己,確立自信心,循序漸進地克服自卑心理。

3.設法正確地補償自己

盲人尤聰,瞽者尤明。這是生理上的補償,而人的心理也同樣具有補償能力。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兩種積極的補償:其一是勤能補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麵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最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這是積極的、有效的補償。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其二是揚長避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總之,自卑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當中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勇氣。

跨過羞怯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