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品格比黃金更重要,養成健全成熟的人格(1 / 3)

《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品格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塑造自己獨特的人格,從眾人中脫穎而出,顯現非凡的氣質與魅力,是通向成功的重要一步。不論對於擇業還是生存,成熟的人格都起著重要作用。

勇於負責,機會就會更多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感。”

許多年以前,倫敦住著一個小孩,自幼貧病交加,無依無靠,飽嚐了人生的艱辛。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廠做童工。

環境雖苦,誌氣卻不短。早就與書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他,常常貪婪地佇立在書櫥前,不住地摸著衣兜裏僅有的買麵包用的幾個先令。為了買書,他不得不挨餓。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他在書店的玻璃書櫥裏發現了一本打開的新書,便隔著玻璃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直到把打開的兩頁讀完才走。翌日晨,他又身不由己地來到了這個書櫥前,奇怪,那本書又往後翻開了兩頁!他又一氣讀完了。他是多麼想把它買下來呀,可是書價太高了。第三天,奇跡又出現了:書頁又按順序向後翻開了兩頁,他又站在那兒讀了起來。就這樣,那本書每天往後翻開兩頁,他每天來讀,直到把全書讀完。這天,書店裏一位慈祥的老人撫摸著他的頭說:“好孩子,從今天起,你可以隨時來這個書店,任意翻閱所有的書籍,但不必付錢。”

日月如梭,這個少年後來成了著名的作家和記者,並成為英國一家晚報的主編。

之所以自學成功,是因為他酷讀善學,也是因為他遇到了一位極富有責任感的人。善良的老人傾注給他的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溫存憐憫,愛護關懷,鼓舞鞭策。他向身處困境的少年人打開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引導他步入知識的世界,為他後來成為對人類有所貢獻、為世人所尊敬的作家而承擔了自己的責任。

對生活的熱愛,對人們、對大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會使一個人認識到自己身負的使命以及應該去承擔的責任,從而努力對社會作出貢獻。

責任感是簡單而無價的。沒有責任感的軍官不是合格的軍官,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優秀的員工。

工作就意味著責任,責任意識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加卓越。要將責任根

植於內心,讓它成為我們腦海中一種強烈的意識,在日常行為和工作中,

這種責任意識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加卓越。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員工,

他們在談到自己的公司時,使用的代名詞通常都是“他們”而不是“我

們”,諸如“他們業務部”“他們財務部”之類,這是一種缺乏責任感的

典型表現,這樣的員工至少沒有一種“我們就是整個機構”的認同感。

責任感是不容易獲得的,原因就在於它是由許多小事構成的。但是最

基本的是做事成熟,無論多小的事,都能夠比以往任何人做得都好。比如

說,到了該起床上班的時間了,可外麵陰冷,還下著雨,而被窩裏又那麼

舒服,你還未清醒的責任感讓你在床上多躺了兩分鍾,可你一定要問問自

己,你盡到職責了嗎?還沒有……除非你的責任感真的沒有發芽,你才會

欺騙自己。對自己的慈悲就是對責任的侵害,我們必須戰勝自己。

誠實為你贏得最好的口碑

做一個誠實的人真的很重要,人們會認為你值得信賴,人們會更多地

依賴你。換句話說,你會為自己贏得良好的聲譽,而這種聲譽又會為你帶

來許多朋友和重要的合作夥伴。大概沒有人不願意同誠實的人打交道,這

對你的個人成長及發展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阿尤布?甘曾說:“信用就像細細的繩子,一旦斷了線,再想接起來

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的經營者都是以正當、直率的手段經營公司,提高效益的。但確

實也有不那麼正直的人,有的人認為“名譽不如財富重要”,他們高舉的

標語是和前者相反的。然而,世界不會寬闊得能讓企業界無節操的人長期

藏身,因此不能受其影響而將自己的信用置於險境。

洛克菲勒曾說:“最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問我:‘在商界生存

最重要一點是什麼?’我毫不猶豫地答道:‘是誠信。’我認為,具有誠

實的人格的人,就是有道德且品質高尚的人。也就是說,他在日常生活中

總是正直、坦率的。在企業界,具備這種品質是長期成功的保證。我想提醒你,不要把誠實說成是一種白送的禮物或最貴重的優點之一,而要把它看成是生命力。這是帶來長期性成功的真正的‘生命氣息’。的確有相當多的人不想誠實地進行商品交易(根本不考慮誠信的基本功用),而且那種人看來似乎多數都是每次背叛別人後就逃之夭夭。可是根據我的經驗,你很快就會明白,那些人不可能會永遠這樣混下去。在企業界,沒有比欺詐和違反道德倫理的商品交易的消息傳得更快的了。而且這種消息一旦傳開,銷售量的下降一般能說明這種狀況所帶來的後果。”

信用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對於職場中的任何一個人來說,當自己不是欺騙對方,而是設法戰勝對方,誠實地去迎接對方的挑戰時,一定感到精神煥發,這就是守信用。要想加強你的公司的信譽,讓別人評價說這是一家可靠的公司,就不要忘記你本身和在你手下工作的職員的誠實。

誠實和慈悲心同樣,不正直多半是由家庭開始的。最初影響孩子性格形成的人是父母,不是別人。有很多父母一般出於對孩子的一片好心,多數采取“正直”的教育方針。但遺憾的是,行動——父母示範的榜樣對孩子恐怕有十倍的說服力。如果你以各種方式表現出奸詐的行為——如在餐館結賬時,服務員少算了錢就高興,這樣怎麼教孩子正直也是白費功夫。有許多父母由於自己本身的行為,不知不覺地以細微的方式教給了幼小的孩子怎樣撒謊、騙人。這種行為所帶來的惡果,常常在孩子長大後以明顯的方式表現出來。

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說過:“我在尋找正直的人。”愛爾蘭哲學家喬治?伯克利也說過:“誠信是人人都高舉的標語,但實踐的人是很少的。”誠信也許確實是極少數人所擁有的財富。正如在企業界,信譽是奸詐的人不管賺多少錢都買不到的,他們無法體驗贏得它的樂趣。隨便幹壞事的人無論做得多麼隱蔽,警官早晚都會敲他們的門。

你希望別人了解你有多少能力嗎?你希望對方知道你有多少資產嗎?這都是無聊的念頭。隻要你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信用,隨時都可以得到別人的關注,人格是最有效的自薦書。

人格偉大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個有百萬家產的大富豪,見到一個名譽優良的人,就如矮人見了巨人一般;一個以邪術發了財的人,遇見一個剛正不阿的窮人,一定會顯得很窘迫;一個人應該了解人格的重要性和它的偉大價值,否則真是一種無形的損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原則,意思就是自己所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別人頭上。這條原則被認為是道德的底線和黃金律,被認為是做人的起碼標準。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遠古時代,天地茫茫,人民飽受大水浸泡之苦。這時候大禹挺身而出,率領群眾經過多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但是偏偏就有人對大禹不服氣,這個人叫白圭。他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的時候就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隻要我把堤岸築好,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聽後對他說:“你這不是損人利己嗎?治水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除水災,救黎民。如果為了救一個地方的人民而損害另一個地方的人民,結果等於零。這就好比說你家著火了,你不去撲火,反而趕緊把著火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隔壁人家去,這能算救火嗎?”

其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我們現在常說的“換位思考”的概念相仿,都是一種為人著想的理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於各種原因,與人意見不合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不加注意,就可能引發衝突。每當這時,我們說話前就需要先想一下:如果別人這麼說自己,自己感覺會怎樣?這樣想一下,有些說來傷人的話自然就不會脫口而出了。

許多的時候,尊重別人並不是讓我們放棄原則。尊重是相互的,如果一味地考慮別人的感覺,放棄自己做事的原則,那也是大錯而特錯的。我們這裏所說的原則,必須是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符合社會整體的道德規範,並在法律的許可範圍內的。一個人不能隻為了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做違背法律或有損公共利益的事情。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有其相對性。那麼我們再反過來講,己所欲的就能施於人嗎?其實,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世間萬物,各有其性,人也如此,你喜歡的,並不一定別人也喜歡。如果自己想當然地懷著一顆所謂的好心,將自己認為的最為快樂的事情強行推於別人,那也同樣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弄得不可收拾。

人類文明已有幾千年,其間人們的好多觀念都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有了新的寓意,古老的文化也時時刻刻受到新思想和新觀念的衝擊。因此,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念也要辯證地看待,不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且己所欲也不要強施於人。

戒除傲慢,謙虛使人進步

自古以來,謙虛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謙虛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傳統,具有廣泛的認同度和認知度。“滿招損,謙受益”是中國的一句古話,早在《尚書》中已經有了,以後曆代引用不輟,一直到今天,還經常掛在人們嘴邊,成了一個真理。

三國時的呂岱位高權重,聲名顯赫,但能虛心聽取批評意見。他的朋友徐厚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呂岱的缺點。呂岱的部屬對徐厚不滿,認為徐厚太狂妄,並將此告訴了呂岱。可呂岱反而更加尊重和親近徐厚。徐厚死後,呂岱失聲痛哭,邊哭邊訴:“徐厚啊!以後我從哪兒去聽到自己的過失啊!”

一切真正的偉大的東西,都是淳樸而謙遜的。凡是有真才實學者,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穀、謙虛謹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謙虛的人大都虛懷若穀,彬彬有禮;而傲慢的人往往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所以,謙虛的人讓人覺得可親可敬,而傲慢的人讓人反感。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畫得一手好畫。他向著名畫家齊白石大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京劇名角而自傲。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個人家中做客。齊白石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了,主人熱情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齊白石,就讓開別人一隻隻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齊白石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並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後,他特意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梅蘭芳不僅拜著名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有一次他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嬌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