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品格比黃金更重要,養成健全成熟的人格(2 / 3)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千古不變的法則,因為一旦驕傲,若不改正,將會禍端驟起,於己不利。

五代時,晉王李克用帶著對梁、燕、契丹的遺恨而死。臨終前,李克用留給兒子李存勖三支箭,囑其複仇。李存勖不忘父親的遺誌,出征時將三支箭裝入錦囊,凱旋後則祭祀在祖廟,以此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在此強大的推動力下,李存勖攻城略地,滅燕破梁,又打敗契丹。“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可是當後來天下已定,大功告成時,李存勖卻變得驕傲自滿,縱情聲色,致使上下離心,國運日衰,三五年後就禍端驟起,他最後被亂箭射死。

謙虛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它造就了中華民族曆史上那麼多的偉大人物。但謙虛太過,則容易被人誤解為虛偽。

馬東是一名大學生,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總是表現得很謙虛。

當受到老師表揚時,他總是說,我差得還很遠。當同學誇獎他時,他

會說,本人愚蠢透頂,傻瓜一個。當他有問題請教別人時,他會說,麻煩

您,請多多指教。別人有了成績,他總是好好地讚賞一番。他有了成績,

從不在別人麵前提起。

可以說,馬東的腰經常都是呈弓字形的。當他見到班長就全力把腰弓下來,也就是常說的點頭哈腰,以此表示對班長的“尊重”。

可是後來他發現,同學們不但沒有因此而誇獎他,反而離他越來越遠了。因為他的過分謙虛讓大家覺得他很虛偽,總是用缺乏人情味的“謙虛”拒人於千裏之外。

謙虛與虛偽不同,謙虛是內在的、真摯的,虛偽是外在的、口頭的。謙虛是一個人正確對待自己,其本質特征是實事求是的真誠,而不是矯揉造作。如果一個人時時處處說自己不如人,卻又時時處處想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別人稍不如己意就哭哭鬧鬧,這不是謙虛,而是地道的虛偽。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真正的謙虛是對虛榮心進行反思後的產物,是一種內心謙和、外表柔順的精神和行為,是一種有了功名仍然保持低調,不斷學習和上進的高尚品質!

豁達大度才是真正的睿智

人隻要活在社會群體當中,就要時刻與他人交往。在處世哲學中有一對矛盾的概念,那就是大度和小氣。大度不同於小氣,大度是一種胸懷的坦蕩,無私無畏,也是一種行為的無拘無束,更是一種心靈境界的無塵無染。

在“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中,廉頗與藺相如的不同行為傳遞著這樣一個事實:在顧全國家利益麵前,個人的大度能化幹戈為玉帛。藺相如所承受的委屈,所表現出的忍讓,是一種別樣的寬容和豁達,也正是他的忍與讓,避免了朝廷重臣間的傾軋,確保了國家的安寧。

大度不僅是一種社交的藝術,更是一種做人的藝術。明代學者楊繼盛有一次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說:“寧可我讓人,不要使人讓我;寧可我容人,不要使人容我;寧可我吃虧,不要使人吃虧;寧可我受氣,不可使人受氣。別人有恩於我,我終生不忘;別人有怨於我,我及時丟掉。看到別人的好處,就稱讚不已;聽到別人的缺點,就守口如瓶。有人向你說某人對你要感恩報答,就說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這樣就使感恩的人感激更深。有人對你說某人惱恨毀謗你,就說他平時與我最要好,怎麼會有惱恨毀謗我的道理,這樣就使惱恨毀謗的人聽後怨恨自然化解。”

楊繼盛這段話堪稱是高明的做人原則,如果每一個人都做到這一步,

天下怎會不美好?人類怎會不和平共處?

然而,生活中許多人對於別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總是糾纏不休,

結果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其實,對於無關緊要的小錯誤,我們沒有必要抓

著不放,放過去也無傷大雅。因為,這樣做不僅能為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煩

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顧及了別人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

同時還體現了做人的胸懷和度量。

微軟一位程序員發現公司的軟件中的著色功能有缺陷,他花了好幾

天時間才改好。然後,他得意地找到總裁比爾?蓋茨說:“比爾,你看看

這個,我找到了一處設計錯誤。”蓋茨問他:“錯在哪裏?”程序員回答

說:“你看,就在這裏。我真不能想象是哪個沒有腦子的混蛋寫了這段程

序。”蓋茨又問:“你能證明你修改後的程序沒有問題嗎?”“我敢肯定

現在沒有問題。”程序員回答說。“你做得很好!”蓋茨微笑著點點頭。

很久以後,那個程序員才聽說寫錯軟件中的著色功能程序的“沒有腦

子的混蛋”竟然就是他的老板比爾?蓋茨。

從比爾?蓋茨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做人不事事計較,才能夠成就大事

業。在人際交往中,產生誤解和矛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遇事不

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不要在意對方過激的態度或言辭,而要勇於

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到“宰相肚裏能撐船”。

為什麼宰相的度量大,就是因為他們日理萬機,管的事多,不大不

行;再者,當了宰相,站得高望得遠,原本以為是大事的,現在一看,算不

上什麼大事,也就不再計較。正因為是宰相,當然清楚“胸襟不寬大,永遠

就別想做成大事”的道理,所以也就能約束自己,比以前更有度量了。

海洋之大,非一川之水所能彙成;山嶽之高,非一丘之土所能堆積。

依靠眾人的力量,多能走向成功;剛愎自用,斤斤計較,多會走向失敗。

不要總去嫉妒他人

嫉妒是一種非常令人不快的情感。當我們完全被嫉妒的情感所淹沒,心中感到刺痛時,我們的感覺會非常不好。自己像處於絕對的“劣勢”,並且相信,與別人相比,我們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而且連任何改變這種狀況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這種感覺傷害了自我價值感,不論承認與否,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失去了平衡,必須重新進行調整。這種傷害使我們生氣、惱怒,並產生破壞性,但這一切都不是公開的,而是隱秘的。

嫉妒總是這樣一種形象:陰沉著臉,生活空間沒有陽光,沒有溫暖和感動,時刻為焦慮所煎熬,想要把他人的東西或者有利條件據為己有。天長日久,生活在嫉妒之中的人容易滋生種種痛苦。

可以說,嫉妒是痛苦的最大製造者,更是心靈上的一顆毒瘤。尤其對於青少年來說,嫉妒就如同是一條毒蛇,一旦被它纏上,那麼生活中就會出現太多的不平和抱怨,甚至是憤恨。

上帝是不公平的,於是便有了貧窮與富貴、善良與邪惡、美麗與醜陋、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給了你金錢,往往就要奪走你的真誠與善良;它給了你成熟,往往就要奪走你的年輕和純真;它給了你美貌,往往就要奪走你的智慧和毅力;它給了你成功,往往就要奪走你的健康和幸福……其實,嫉妒別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像空氣一樣輕的小事,對於一個心懷嫉妒的人來說,也會變成天書一樣堅實的確證,也許這就可能引起一場是非。”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開始有了嫉妒哪怕是嫉妒的苗頭,不妨試試下麵的處方: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所謂的成功並不是與別人攀比,成功有好多種:改善生活、體現自身價值、為他人作貢獻等。因此,當發現別人在某一方麵超過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告訴自己,自己肯定也有某一方麵是超過他的。這表麵上看是在安慰自己,實際上是讓自己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能在別人有成績時肯定別人的成績,並且虛心地向對方學習。

2.樹立健康的競爭心理

如今的競爭無處不在,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當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麵

超過自己的時候,不要盯著別人的成績產生怨恨心,更不要企圖把別人拉

下馬。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就表明你的競爭心理是不健康的。

在自己不如人的時候,你可以往後看看,後麵還有很多不如你的人,

這樣心理上就會平衡一點。當然,這種方法並不是很好,對自己的成功沒

有什麼益處,最好就是采取正當的策略和手段,在“幹”字上狠下功夫,

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你成功的那一天。

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是胸懷寬闊,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即便看到別

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也不會眼紅,隻會衷心地表示祝賀;而心胸狹窄

的人,則是相反,表麵上是祝賀,而實際上是嫉妒,恨不得把對方的成績

毀得一幹二淨。

事實上,嫉妒也是人們的一種共同天性,隻是程度不同罷了。小孩子

仰慕大人的成熟穩重,大人也會顧念小孩子的清純率真;女孩子向往男孩

子的堅強豪放,男孩子也會偷偷豔羨女孩子的嬌嗔靈動;普通人往往欽慕

名人的卓越尊顯,名人又何嚐不垂涎普通人的平凡自適……

可以說,嫉妒往往都是相互的,孩子往往嫉妒大人,大人也往往嫉妒

孩子;普通人往往嫉妒名人,名人也往往嫉妒普通人。其實,我們在嫉妒

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不要隻知道嫉妒別人的成功,而要學著欣賞自己的成長,畢竟對個人

來說,成長比輸贏更重要。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任何時候都不要因自

己的成功而炫耀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因別人的成功而貶低別人。與其嫉

妒他人,不如多欣賞自己吧!

自私是心靈的自我毀滅

貪欲無邊無際,可以無限製地擴展,這其中的動力,便是自私之心。私心是由於過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產生的。私心是萬惡之因,也是萬錯之源。它使自我隻求滿足一己之私利,片麵追求自我的名譽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於不顧;它使大團體為迎合小團體成員的狹隘名利之心,而置社會整體利益於腦後。

自私自利的人腦子裏隻是滿裝著自己,他們不會愛別人,更不懂得為別人付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因而,他們不願奉獻,因為這無異於從他們身上割肉。

從前,有兩位很虔誠、很要好的教徒,決定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兩人背上行囊,風塵仆仆地上路,誓言不達聖山絕不返回。

兩位教徒走啊走,兩個多星期之後,他們遇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聖者。聖者看到這兩位如此虔誠的教徒千裏迢迢去朝聖,十分感動地告訴他們:“從這裏距離聖山還有十天的腳程,但是很遺憾,我在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們分手了,而在分手之前,我要送給你們每人一件禮物!不過,你們當中一個要先許願,並且他的願望會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則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

其中一個教徒心裏想:“太好了,我已經想好我要許什麼願了,但我不能先講,那樣的話太吃虧了,應該讓他先講。”而另一個教徒也有懷有這樣的想法:“我怎麼可以先講,讓他獲得兩倍的禮物?”於是,兩個教徒就開始假裝客氣地推讓起來。“你先講!”“你比我年長,你先許願吧!”“不,應該你先許願!”兩人彼此推來讓去。最後兩人都不耐煩起來,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你幹嗎呀?”“你先講啊!”“為什麼你不先講而讓我先講?我才不先講呢!”

到最後,其中一個氣呼呼地大聲嚷道:“喂,你真不識相、不知好歹,你再不許願的話,我就打斷你的狗腿,掐死你!”

另外一人見他的朋友居然和自己變臉,而且還恐嚇自己,於是想,你

無情來我無意,我沒法子得到的東西,你也休想得到。於是,他幹脆把心一橫,狠狠地說道:“好,我先許願!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很快地,這位教徒的一隻眼睛瞎掉了,而與此同時,他的朋友的雙眼也立即瞎掉了!

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因為兩人的自私而成了悲劇。自私者企圖擁

有整個世界,結果卻輸掉了一切本應屬於他的東西,反而變得更加貧窮

了。都是自私惹的禍!

因此,羅素說道:“我的快樂與日俱增,一部分是因為我終於成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