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規劃屬於自己的未來(1 / 3)

人生是一場不斷抉擇的遊戲,美國前總統林肯認為:“所謂聰明的人,就在於他懂得如何去選擇。”選擇是帶有方向性的,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努力隻是在方向性下的加速或減速,因此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不要放棄對未來的選擇權

人生,就是我們各種選擇的總和。我們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軌跡,就注定有什麼樣的人生。一種選擇,注定有其相對應的結果。

在中學,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態度、方式對待學習,就注定我們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在大學,用這四年時間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注定我們走向社會有什麼樣的開始;在社會上,我們選擇哪個行業、什麼圈子,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經營自己,經營工作,經營事業,我們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高貴還是卑賤,都有權利對自己的未來進行選擇。選擇的方式就是自己的思路和行動;選擇的範圍很大,做什麼都可以,隻要我們想做,願意做;正確的選擇就有正確的結果,錯誤的選擇就會有錯誤的結果,而且無法逃避,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遺憾的是,很多青少年放棄了自己對未來的選擇權,他們更習慣或者是喜歡被別人安排,小到如考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大到在什麼地方發展,進入哪一個行業,做什麼工作。

別人可以為我們選擇人生的方向,卻沒有人能為我們的人生結果負責。不是他們不願意負責,而是誰都無法為另一個人的人生負責,包括我們的父母。

既然沒有人能為我們的人生負責,那麼為什麼習慣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呢?這是因為,我們小時候一直被教育說,一旦遇到一個選擇,要先問問父母或者老師,自己這樣做對不對。他們說對,我們就做;他們說不對,我們就不去做。久而久之,在我們的思維中使形成一種慣性:一遇到選擇,不經過自己的思考,馬上征求別人的意見或者看法。別人認為是正確的,自己就覺得是正確的,別人反對的,自己就覺得是錯誤的,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選擇對自己來說是不是正確的。

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成長有監督權、建議權,但絕對沒有決定權,我們才是自己未來的真正決策者。當然,我們做任何一個關於自己未來的選擇,都必須參考許多人的經驗和教訓,但是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盲目地服從社會,服從別人的安排,與盲目地反對他們一樣,都會造成毀滅性的

後果,也都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把人生之車的方向盤交給別人,我們就難逃扮演乘客的角色。

成功人士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理想、幸福、成功的生活,基本

上都是由成功者本人的選擇和行動決定的。當我們真正認識並使用自己對

未來的選擇權時,就再也不會任由環境主宰我們,再也不會為了滿足別人

的需要而違背自己的意願,甚至無條件地接受擺布。

當我們決定自己的未來方向時,便能清楚地知道,將在什麼時候、什

麼地方,有機會和有責任去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決定。自己為自己作出的

選擇,成功了有權利慶祝,失敗了有勇氣承擔。

自己作出的選擇,將沒有理由讓別人為我們的失敗埋單。一個選擇

的成功會激發我們作出更大的選擇,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成功而變得驕傲自

滿。我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一直會很清楚自己在失敗和成功之間所扮

演的角色,總是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正確選擇,努力才有成果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一直是“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分”這類強調勤奮與努力的教育,而實際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白龍馬隨唐僧西天取經歸來,名動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馬”,引得眾馬羨慕不已。於是,很多想要成功的馬都來找白龍馬,詢問為什麼自己同樣努力卻一無所獲?白龍馬說:“其實我去西天取經時,大家也沒閑著,甚至比我還累,我走一步,你們也走一步,隻不過我的目標是西天,我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十萬八千裏走了個來回,而你們卻在原地踏步而已。”

一個人的能力再大,水平再高,如果選擇的平台不對,也將無法發揮潛能達成自己的目標。世界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成功不是做你喜歡做的事,而是做你應該做的事。”人生的成敗取決於選擇,隻有作出了正確

的選擇,努力才會有成果;如果選擇錯誤,那麼即使再努力也是枉然。

在生活中,成功者的秘訣是隨時檢視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然後再作進一步的努力,讓自己輕鬆地走向成功。

一個非常幹練的推銷員,他的年薪有六位數。很少有人知道他原來是曆史係畢業的,而且在幹推銷員之前還教過書。

這位成功的推銷員這樣回憶他前半生的道路:“事實上我是個很沒趣的老師。由於我的課很沉悶,學生個個都坐不住,所以我講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之所以是沒趣的老師,是因為我已厭倦了教書生涯,毫無興趣可言,但這種厭倦感卻在不知不覺中也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最後,校方終於不與我續約了,理由是我無法與學生溝通。可以說,我是被校方免職的。當時,我非常氣憤,所以痛下決心,要走出校園去闖一番事業。就這樣,我才找到推銷員這份我能夠勝任並且樂意從事的工作。

“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會振作起來!基本上,我是很懶散的人,校方的解聘正好驚醒了我的懶散之夢。因此,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很慶幸自己當時被解雇了。要是沒有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奮發圖強,並闖出今天這個局麵。”

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成功的希望,那麼屢屢試驗便是愚蠢的、毫無益處的。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而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否則便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有些事情,你雖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你或許會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你所走的路也許隻是一條死胡同。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及時抽身退出,去研究別的項目,尋找其他的成功機會。

牛頓早年癡迷於研製永動機,但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之後,他很失望。不過,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分堅持,反而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要審慎地運用智慧,作出最正確的選擇。選擇正確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作出正確抉擇。正確無誤的抉擇將指引你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

作選擇時,眼光要長遠

選擇可以改變命運,選擇不同,命運也就不同。很多時候,今天的生活是由若幹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若幹年後的生活。所以,作選擇的時候,請具備長遠的眼光。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滿足了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甲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乙最浪漫,要了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丙呢,則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三年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甲,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記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乙,隻見他手裏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丙,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斯萊斯!”

偉人們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事業。正是他們創造出的成績使他們名垂青史。如果當年魯迅不選擇棄醫從文,就可能不會成為文學巨匠;如果霍金不選擇天文物理學,就難以寫出《時間簡史》這部偉大著作;如果貝多芬不選擇音樂創作,也難以為後世留下那麼多不朽的旋律。

如果你想獲得成功,那麼就要為這個目標去努力。每天花時間為自己修建通向成功的道路,享受人生博弈的樂趣,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而且應該做到的事。如果說出生的背景不公平的話,至少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你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勝利。當然,你除了花時間在某件事上以外,還需要動點腦筋,把精力用到點子上。

有兩兄弟,他們一起住在一幢公寓裏。一天,他們一起去郊外爬山。傍晚時分,等他們爬山回來,回到公寓的時候,發現一件事:公寓停電了!這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很不巧,這兩兄弟是住在公寓的頂樓。那麼,頂樓是幾樓呢?那就更加不巧了,頂樓是80樓。很恐怖吧?雖然兩兄弟都背著沉重的登山包,但看來除了爬樓梯外別無選

擇。於是,哥哥對弟弟說:“我們爬樓梯上去吧!”於是,他們就背著一大包行李開始往上爬。到了20樓的時候,他們覺得累了。弟弟就提議說:“哥哥,行李太重了,不如這樣吧,我們把它們放在20樓,我們先上去,等大廈恢複電力,我們再坐電梯下來拿吧。”哥哥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好啊。弟弟,你真聰明呀!”於是,他們就把行李放在20樓,繼續往上爬。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之後,兩個人覺得輕鬆多了。他們一路有說有笑地往上爬。但好景不長,到了40樓,兩人又覺得累了。想到隻爬了一半,還有40層樓要爬。兩人就開始互相埋怨,指責對方不注意停電公告,才會落到如此下場。他們邊吵邊爬,就這樣一路爬到了60樓。

到了60樓,兩人筋疲力盡,累得連吵架的力氣也沒有了。哥哥對弟弟說:“算了,隻剩下最後20層樓,我們就不要再吵了。”於是,他們一路無言,安靜地繼續往上爬。終於,80樓到了。到了家門口,哥哥長籲一口氣,擺了一個很酷的姿勢:“弟弟,拿鑰匙來!”弟弟說:“有沒有搞錯?鑰匙不是在你那裏嗎?”

大家猜猜發生了什麼事?——鑰匙還留在20樓的登山包裏!

這個故事其實正反映了我們的人生:20歲之前,我們活在家人、老師的期望之下,背負著很多壓力,不停地做功課、考試、升學,就好像是背著一個很重的登山包,加上自己也不夠成熟,不夠有能力,所以走得很辛苦。20歲以後,從學校畢業出來,走上工作崗位,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自己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就好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所以說,從20歲到40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愉快的20年。

到了40歲,人到中年,發現青春早已逝去,但又有很多遺憾,於是開始抱怨,罵老板不識貨,怪家人不體恤,埋怨政府,埋怨國家,埋怨社會。就這樣在抱怨遺憾中又過了20年。

到了60歲,發現人生所剩不多,於是告訴自己,不要再埋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於是,默默走完自己的最後歲月。到了生命的盡頭,突然想起:好像有什麼忘記了。是什麼呢?是你的鑰匙,你的抱負,你人生的關鍵。你把你的理想、抱負、關鍵都留在20歲,沒有完成。

想一想,我們是不是也要等到40年之後、60年之後才來追悔?想一想,我們最在意的是什麼?想一想,希望將來的自己和現在有些什麼不同?是不是可以做些什麼來不讓這個遺憾發生呢?那麼,我們要做什麼呢?

選對你現在的路,為了以後的人生。

人生目標指引個人成長

年輕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的人能不斷地成長並最終獲得

成功,而有的人忙忙碌碌卻最終一事無成呢?關鍵在於失敗者沒有注意到

所做的事情的方向性,而是把精力消耗在偏離方向的不重要的事情上,從

而做了一些無用功。他們在嫉妒他人成功的同時,還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失

誤到底在哪裏。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18世紀後半葉,歐洲探險家來到澳大利亞,發現了這塊“新大陸”。

1802年,英國派弗林達斯船長帶船隊駛向澳大利亞,想最快地占領這塊寶

地。與此同時,為了同樣的目的,法國的拿破侖也派阿梅蘭船長駕駛三桅

船前往澳大利亞。於是,英國和法國進行了一場時間上的比賽。

法國先進的三桅快船很快捷足先登,占領了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並

將該地命名為“拿破侖領地”。隨後他們以為大功告成,便放鬆了警惕。

他們發現了當地特有的一種珍稀蝴蝶,為了捕捉這種蝴蝶,他們全體出

動,一直縱深追入澳大利亞腹地。

這時候,英國人也來到了這裏,當他們看到法國人的船隻時,以為法

國人已占領了此地,非常沮喪。但仔細一看卻沒發現法國人,於是,船長

立即命令手下人安營紮寨,並迅速給英國首相報去喜訊。

等到法國人興高采烈地帶著蝴蝶回來時,這塊麵積相當於英國大小的

土地,已經牢牢地掌握在英國人的手中了,留給他們的隻是無盡的悔恨。

法國人雖然提前到達了目的地,但是他們在沒有完全達成目的時不小心偏離了自己的方向,導致功虧一簣,前功盡棄。這個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必須注意行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這樣不僅更節省時間,同時也更有成效,從而避免忙忙碌碌而又毫無作為。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的所作所為對實現目標是否有益?直到你達成這個目標為止。如果拚命地在錯誤的事情上浪費精力,努力為之,即便是做得十全十美,那也隻能是南轅北轍,不會給

生活帶來成功和快樂。

很多改變都是前進路上的方向標,雖然這些改變看上去很細微,但是它們的作用要比速度重要得多。走人生的路,就好像在進行一次旅行,可以有不同的速度,但首先要明確方向。大多數人在匆匆趕路的時候,不考慮方向的問題,結果去了一些根本不值得去的地方。沒有了方向,速度就失去了意義。要記住,方向永遠比速度更重要。

“跛足而不迷路的人,能超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根據自己的才能特點,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選擇適當的學習目標,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快出成果,早日走上成功之路。

沒有目標地努力,有如在黑暗中遠行。決定方向的因素有很多,要在生活中對它們進行嚴格的審視,比如你選擇什麼樣的人做朋友、你的時間安排、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熱情、對工作的態度等。不要小看每一天的生活狀態和快樂指數,它們可能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對事物的看法。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付出勇氣和行動,為驅動力加油,這的確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成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