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成長比分數更重要,不以分數衡量得失(1 / 3)

《知心姐姐》reference_book_ids\":[72024984006741227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考試分數固然很重要,影響我們的自尊心,影響我們的升學、就業。但它畢竟是表麵的東西,隻是衡量學習成績的標準之一,而不是全部。我們應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作為我們的學習目標,把發展全麵素質擺在比考試分數更重要的位置。

正確看待分數和排名

一天,小偉對自己的好朋友抱怨:“期中考試成績下來了,我隻考了

第五名。媽媽很不高興,老師也說我學習不用功。”“你考清華大學附中初一(8)班第五,真的不錯啊。”說這話的時候,小偉的媽媽過來了。“恭喜阿姨,小偉真是太棒了,考了班級第五名。”“丟死人了,還祝賀我。他在小學的時候,每次都是考第一的,這成

績已經下滑得太厲害了。”

“阿姨,其實不是這樣的。能進清華附中已經很優秀了,小偉進了清華附中,麵臨的競爭對手全是成績好的學生。你不能老是看小學的排名。”

說到這兒,小偉媽媽搶過去說:“你不懂。這跟上什麼學校沒有關係,我看他是不努力。”

實際上,不僅僅是家長,很多學生也總是拿分數和排名作為自己是否進步的尺度。成績排名稍微落後,就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然後給自己定一個很高的目標。用一個達不到的目標鼓勵自己,就難免要遭遇挫折,最後連一點兒信心都沒有了。

用一個不正確的尺度,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再用這個錯誤的結論來證明自己不行,這對於我們取得好成績是非常不利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看待分數和排名,讓它們成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應該是阻礙和壓力。

有這樣一位爸爸,他的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爸爸從來不強迫孩子考班

級前幾名,但是人人都有上進心,他的兒子也不例外。有一天,兒子對爸爸說:“我下次要考班級前十名,你相信嗎?”盡管爸爸知道兒子沒有這樣的實力,但是還是想保護孩子上進的想

法。於是他說:“我覺得你能成功。”

但是很遺憾,每次考試的結果兒子都未能如願。可喜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每次都有進步。於是每次考試後,兒子還會說出要爭取考前十名的話。爸爸依然表示出相信。

就這樣在爸爸的嗬護中,孩子認識到了考試的名次和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都有進步,隻要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進步,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就好。

如果你一味用成績單上的分數與名次來評定自己是否優秀,僅僅為了可憐的幾分而把自己列入“失敗者”的行列,與其說是一種失敗,倒不如說是一種自我戰敗。我們應該讓排名和分數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其實,學習中經常有些學生因為沒能考第一名而悲傷,因為沒有在年級排名中進步而難過,實際上這些同學都沒有正確認識到排名和分數的真正意義。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分數和排名呢?

要認真地分析自己的學習狀況,找出可能出現的最壞的情況。排名前進了是好事,萬一在排名中落後,也不要因此丟掉學習的信心。老師和家長的批評隻是想讓我們學習更好些,隻要跟老師和家長坦誠交流,一切結果都能接受。

考試的失敗,顯在學習記錄上不是那麼光彩,可能還會讓自己因此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可以說是最壞的情況了,可即便如此,也要讓自己先接受。這樣我們就可以放鬆下來,重新投入學習中。

平靜地接受那種最壞的情況,這樣考試的時候就能減輕壓力。好分數和好排名,有時候我們可以在輕鬆和愉悅的情況下獲得。

杜絕厭學心理

著名的《知心姐姐》雜誌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學習和考試成了中小學生最大的苦惱。

某家心理谘詢機構對6所中小學的近萬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測試,

結果發現,有50%的初中生和近70%的小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在這些厭學的學生當中,有些喜歡把自己關在家裏,到了學校就犯困,總想打瞌睡;有些還伴有神經性反應,一邁進學校大門,就會出現拉肚子、低燒、頭暈、胸悶等症狀,可是隻要一放學,或者放假,就會馬上活蹦亂跳起來。醫生把這種現象稱作“厭學綜合征”。要知道,厭學不僅會發生在學習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許多學習不錯的優等生也會厭學。

為什麼有些學生會出現厭學心理?這要從人的一個基本特點說起。大多數人都有追求快樂、逃離痛苦的特點,如果在學習中體會的是成就感、愉悅感,那麼比較容易喜歡學習;反之,如果在學習中體驗到的是痛苦的感覺,就非常容易產生厭學的感覺。

學校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地方,還是一個讓人快樂的地方,隻要你把它當作樂園,你便能在那裏快樂地學習。

厭學是痛苦的,為此需要把痛苦學習變成快樂學習。討厭上學的人,學習一般好不了。連學校都不喜歡,怎麼會有興趣好好學習?會享受校園生活,才能提高學習成績,而要想發現校園生活中的種種樂趣,必須先擺正自己的心態。

其實,你完全可以把學校看成一個樂園。就算現在還沒有這種感覺,也要不斷地暗示自己,學校是一個讓人快樂的地方。可能有人會想,如果根本不喜歡上學,又怎麼能讓自己產生這種想法呢?

但是,任何事情都會隨著想法的變化而改變。

首先,可以從校園裏發生的那些又有趣又讓人高興的事情想起。在學校裏和朋友見麵,上喜歡的課,在體育課上大家一起做遊戲……想想這些事情,難道校園生活不令人高興嗎?

靜下心來想一想,你一定會想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心目中的學校是這樣的,那麼你每天上學的腳步就會變得更加輕鬆,你會期待著快點到學校。

從現在開始,改變以前的想法,或許從明天開始,一睜開眼睛,你就會愉快地為上學作準備了。因為,隻有把學校當成樂園,每一門學科才會成為一個大型的玩具,每一項枯燥的內容也才會成為有趣的遊戲規則。

把學校當成樂園,你才會找到學習的亮點!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你應該找到學習和遊玩的平衡點,你可以嚐試做以下三件事情:

1.

當出現某種消極情緒時,應該敏感地意識到,並提醒自己不能成為情緒的俘虜。

2.

盡快著手按照已定的學習計劃進行學習,不要受他人左右,包括你的老師。

3.繼續學習,直到完成學習任務並有所收獲為止。

采取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有時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長時間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往

往會感到壓抑和不快,甚至會越來越討厭所做的事。相反,如果是做自己

喜歡的事,則不僅會在當時感覺愉快、舒心,而且還會越來越喜歡的。

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在學校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那麼不

但可以在學習期間有愉快的心情,而且還可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越

來越喜歡學習。

當前,知識更新的速度日漸加快,時代對我們提出越來越嚴格、越來

越多樣化的學習要求。今日學習的成敗,不僅取決於是否勤奮、刻苦、耐

力以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更取決於能不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快樂

學習法。

哈佛優等生、美國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查茲說過:“最有價值

的知識,是關於學習方法的知識。”就像有些運動員一樣,他們不一定完

全按照書裏要求的“正確姿勢”來做動作,而是利用最適合自己的姿勢去

鍛煉,最後反而獲得了冠軍。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如果你隻知道循規

蹈矩、按部就班地照著那些所謂的“最好的”方法來學習,效果反而可能

會比較差。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

有社會學家調查發現,幾十位哈佛大學畢業的著名人士都認為,學習

時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去學。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也

深有感觸地說:“適合我的方法能使我發揮天賦與才能,而不適合我的方

法則可能阻礙我才能的發揮。”由此可見,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的密林中,成為手持獵槍的獵人,獲得有效的進攻能力和選擇獵物的餘地。

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感覺,當你試圖采用自己不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時,你就好像是在逆風中行走,非常不自在。有些同學會因此而逃離課堂,更多的同學會感到十分疲倦,還有些同學甚至會覺得自己是個笨拙的學習者。

一旦你知道了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法並運用它時,你學習的過程就像在順風行走,非常順利和愜意。運用你最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會提高你的腦力,使學習的過程變得非常輕鬆,效率也會大幅提高。

我們在實際學習中也有所體驗,有些同學喜歡獨自一個人閱讀,有些同學則在群體中會學得更好;有些同學喜歡坐在椅子上學習,有些同學則喜歡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學習。有些同學喜歡在比較自由的情形下學習,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需要多一些自由選擇的機會,如自己決定學什麼、從哪兒開始學等。另一些同學則喜歡在按部就班的情形下學習,他們需要老師或家長告訴他們每一步該怎麼做。

在這些學習方法中,哪一個才是最好的呢?

答案不是絕對的,隻要是你最喜歡、最適應的,就是最好的。學習是個人行為,必須采取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因此,我們平時要善於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學習,如果你喜歡看電影或看電視,那就從影像資料中學習;如果你喜歡看報紙或雜誌,那就從閱讀中學習。

不過,你必須牢記一條:一定要將這種辦法和自己所學的課程有機地聯係起來。

最後,給大家建議是:

1.

不要盲目去追求那些所謂的“快速學習法”或“超級學習法”。其實,最重要的學習技巧,就是善於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模式。

2.

隻有利用自己感覺最合適、自己覺得最有興趣的方法去學習,才能把自己從學習中真正“解放”出來,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找出考不好的真正原因

“我們班有一個女孩數學考了45分,總成績卻在前20名。”

“很厲害啊!”

“可她總是悶悶不樂,老覺得老師看不起她,老覺得同學在恥笑她。

實際上除數學外,她別的學科都很強,就是數學太薄弱。她父母給她找了

好多家庭教師,但是都不起作用。這次又是因為數學成績拖了後腿。我不

知道該怎麼勸說她。”

“她的數學問題不是出在智力上,而是出在心理上,所以解決她心理

問題比解決她的成績問題重要得多。這次她在班裏的排名是多少啊?

“第17名。”

老師一聽就笑起來了:“啊呀,她真厲害啊!這就好辦了。你見了她

就誇讚她潛力大,數學隻考了45分,總分還排在班裏第17名!她的潛力實

在是太大了。本來其他成績就很優秀,要是數學成績再上來,她就是第一

了,這不成了她的一個優點了嘛!”

聽了老師的話,女孩的朋友決定這樣去鼓勵她。

實際上,這個女孩因為數學成績拖了後腿,傷心是難免的。這個時候

就要學會找到正確的原因,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成績有所提高。這給我

們大家的啟示就是:在學習上要養成找到正確歸因的習慣,這樣才有助於

學習成績的提高。

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常把學習上的失敗歸結為自己腦子笨、智力

不行等,這種看法使他們覺得自己能力有限,隻能達到那個水平,努力不

努力都一樣,逐漸變得灰心喪氣,對學習任務,特別是在困難麵前缺乏韌

性,喪失了自信心。久而久之,他們即使處於落後狀態也心安理得、安於

現狀。他們安心於才智不行的誤區,不願意去認真思考如何改變現狀,如

何力爭上遊。

恰恰相反,優等生將自己學習上的成績歸因為自己努力的結果。這

種正確的歸因讓優等生的信心越來越強,他們會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中。

一般來講,學習成敗的原因可歸為外因和內因兩類。外部的因素有機會、家庭、父母、教材、教師等客觀條件,內部的因素有能力、努力程度、策略選擇、情緒、動機、人格和心理狀態等主觀條件。歸因還可以分為穩定歸因和不穩定歸因。穩定歸因是將導致成敗的因素歸之於相對不變和不可控因素,如內在的能力、氣質,外部的家庭和環境條件、知識難度等,不穩定歸因是將導致成敗的因素歸之於易變和可控製的因素,如內部的努力程度、策略選擇、情緒和心理狀態,以及外部的機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