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8 你的青春你做主,平衡度過躁動的青春期(1 / 3)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變化較為激烈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思維活躍,社會認識敏銳但較膚淺,情感豐富而不穩定。進入青春期後,由於環境的變化、角色的轉換等因素,青少年麵臨許多困惑和焦慮,容易導致心理失衡,需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整。

把握友情和愛情的界限

“和他認識是在升入初中以後,我們之間似乎有很多共同語言,很容易聊到一塊兒。所以,接觸時間不長,我們就成了好朋友。聊天、嬉戲、打鬧……我們做一切好朋友都可以做的事。可是,不久之後,關於我們倆的風言風語就在班上傳得沸沸揚揚。一開始,我還能抱著‘清者自清’的態度去麵對,辯解我們之間是正常的朋友關係。但我也不是木頭人,時間長了,我也變得不太自信了。難道我們之間真的是‘愛情’嗎?”

許多少男少女在兩性交往中都會產生類似的困惑,該如何對待呢?

要分清愛情和友情的界限,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友情,什麼是愛情。

友情,詞典上解釋為“朋友間的交情”。它是有相似興趣、愛好或者性格的人的一種彼此關心、相互幫助的感情,是個人之間強烈而深沉的情緒依戀。它不分男女,也沒有範圍和年齡的限製。

友情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排斥他人,可以是三五人或更多的人形成的朋友關係。這種友情可以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長久的。友情結束不對彼此造成心理傷害,因為友情是多元化的。例如,中學時代結束了,中學同學間的友情可以結束,也可以持續。不少同學在大學裏又會有情誼更深的朋友。

那麼,什麼是愛情呢?

文學大師歌德是這樣形容它的:“若要說出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實,若要說出人心中所有的愛慕和喜悅,若要說出高天和大地,隻有一個詞,沙恭達羅啊,隻要提你的名字,便說盡了一切。”

多少世紀以來,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一直在試圖編織更活潑生動的語言、更美妙動聽的歌曲、更縈回感人的故事,來不知疲倦地歌頌愛情。愛情打破了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審美情趣的差異,可以說,隻要光仍在草地上歌唱,風仍在叢林中奔馳,隻要我們一息尚存,聖瓦倫丁節的玫瑰便永不凋零……愛情是一種感覺,而且是一種真正恒久持續的感覺,而不隻是一時的情緒,不會隻單單地流過你、穿越你,然後就

消失。它是很強烈的,是你能夠自內心感受到的,它會將你的心帶到那個

你所愛的男人或女人那裏去。你會渴望聽到他呼吸、看到他對你微笑、想

象他正望著你,而且望著你的同時他也感到無比幸福。你也會想觸摸他、

撫慰他,也希望他撫慰你。當你內心有這種感覺時,你就會覺得生活更美

好,並且迫切地相與愛人分享這種快樂。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容易說明白,

但是愛情卻不是,它能讓人哭,也能讓人笑,最神秘的是,它的開始和結

束,永遠讓人預測不了!

愛情與友情的本質區別有兩點:

首先,愛情具有排他性,而友情則不排斥他人。也就是說,當兩個人

相愛之後,他們彼此便有了一種約束,不能再與其他異性有密切來往。同

時與多人保持愛情關係則被視為不道德。實際上,與多人同時共有愛情的

完整內容,也是不可能的。應當說,對於戀愛中的成熟異性,這是一種傳

統的要求,但對於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卻很難做到。因為青春期的心

理特點,喜歡張三,也可能欣賞李四,並且都有著充足的理由。這是因為

他們還沒明了愛情的真諦。

其次,愛情追求天長地久的永恒,愛情的誓言是“海枯石爛不變

心”。因為控製不了青春期內心波濤洶湧的變化,青少年的興趣隨時都可

能轉移,這一點也很難做到。

異性相吸,在青春期尤為明顯,這是天然合理的現象。說異性相吸是

符合邏輯的,但說異性相吸必然產生戀愛關係,卻可能是一個錯誤的邏

輯。異性友情與戀愛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戀愛植根於異性友情,但友情不

一定都發展為戀愛。

對於青少年來說,友情與愛情相比,既能渲泄情感,滿足心理需求,

又可避免越軌行為。因為,愛情如酒,容易讓人癡醉癲狂;而友情似茶,

可以讓人心曠神怡。寬容的友情給了青少年自然成長的空間,也給了他們

自由比較與選擇的機會。他們可以從容不迫地相互觀察了解,彼此傾吐肺

腑之言,這實際上就是品味人生。當然,有情人終成眷屬。由於有了漫長

而深厚的友情為基礎,有意者上升為愛情,便是春去秋來到了自然收獲

的季節,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無意於愛情者,也完全可以道一聲“珍

重”,繼續彼此的友情之旅。

珍惜友情, 慎言愛情。你想過一種輕鬆的生活嗎?那就選擇友情吧,

因為友情會讓人輕鬆。

你想多交一些朋友嗎?那就選擇友情吧,因為友情會使你朋友眾多。

別跟自己的長相過不去

很多人都喜歡琢磨自己的長相,愛對自己品頭論足。可這一“品”一“論”,便引出許多人的無限煩惱。

李雪剛滿15歲,恐怕現在跟她最親密的要算她那麵小鏡子了。每天隻要一有空,她準把小鏡子拿出來仔細端詳一番。李雪長得並不難看,起先她也是抱著一種自我欣賞的態度來照鏡子的。不過日子一久,她就開始對自己的相貌“橫挑鼻子豎挑眼”起來。她發現自己的五官都“不甚理想”:眼睛過小了,而嘴巴又太大……這樣每日照鏡子不是孤芳自賞而是顧影自憐了。她埋怨父母把不良的基因遺傳給了自己,讓自己沒“臉”見人。為此,她心中總升起一陣陣的惆悵……

李雪這樣的事例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認識自我並急於肯定自我的人生階段,而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是他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方麵,這一點常常被成人忽視。青少年覺得自己的外貌幾乎就是自我的全部象征,直接關係著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地位與尊嚴,因此容不得半點“差錯”。因此,他們才會“吹毛求疵”地研究自己的外貌。女孩倍加關注自己的長相、身材和皮膚,她們特別愛照鏡子,不是嫌自己鼻梁太低,就是嫌自己額頭太窄,甚至覺得發胖是一種病態。而令男孩經常憂慮不安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夠高大,臉上長痘,體重超重,等等。尤其是他們常把身材高大與男子漢的形象聯係在一起,所以身材矮小的男孩常常有著強烈的自卑感。這一切都是青春期所特有的“體態意識”帶來的煩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爾茲曾指出:青少年對外表所產生的煩惱,其心理障礙大都是在腦子裏存在著一種“幻想式的醜陋”。據他對美國中學的學生所作的調查表明,約有90%的人對於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滿。這說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外貌的“期望值“較高。特別是一部分青少年,總以一種極度挑剔的目光來審視自己的外貌,把自己身上的一點“醜”無限地加以誇大。

人在相貌的問題上極易受自我暗示的影響。如果你以挑剔的目光先假定了某一部位有點不對勁,以後就會越看越不對勁,如此將形成不良的自我暗示。

李芳是個上高三的女孩,剛上初中時她隱隱地覺得自己的鼻子有點“扁”(實際上相當正常),從此她的鼻子就開始不得安寧了。每天一有空就要照照鼻子,越照越覺得自己的鼻子有“問題”。於是,她“發明”了一種簡易的“隆鼻術”——用手反複地捏鼻子。她是上課捏,下課也捏,就這樣整整捏了六年。結果本來一個挺美的小姑娘被捏得鼻子不是“鼻子”——腫脹發炎了。

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是擁有健康心理和快樂生活的關鍵。因此,對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悅納,即以積極、讚賞的態度來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並設法消除各種附加於其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聽、不信、不製造。一句話,不給自己找麻煩。隻有在心理上承認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條件”,才能進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歡自己,讓自己透出生機勃勃的美來。每一個正為自己的外貌而苦惱的人,都請記住:“別跟自己的長相過不去!”

讓青春痘不再討厭

曉風有個小煩惱: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的臉上竟然莫名其妙地長了一些小痘痘。有的甚至還可以擠出一些白色的東西,怪難看的。天氣熱的時候,臉上還像抹了一層油似的,特別不舒服。過去最喜歡的一些食品,現在我都不得不‘敬而遠之’了,例如巧克力。否則,第二天照鏡子時,又該忙著數不知道從哪兒冒出的該死的痘痘了!好羨慕那些吃什麼皮膚都很好的人!”

進入青春期後,許多青少年發現原來光滑的臉上長出一個個小紅疙瘩,這就是“痤瘡”,也叫“粉刺”或“青春蕾”,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容易患此病,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青春期的標記。那麼,它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醫學角度上講,主要是由於皮脂分泌過多引起的。在人的皮膚內有一種皮脂腺,經常向皮膚外分泌油脂,從而來保持皮膚的潤澤。而麵部是皮脂腺分布較多的部位,在青春期,由於受性激素的影響,皮脂腺的分泌功能變得十分活躍,皮脂的分泌量增加,油質的黏稠度也增大,如果濃稠的皮脂堵塞毛囊口,大量的皮脂就不能排泄出去,從而積聚在毛囊口,時間長了,皮膚上就會鼓起一個個小疙瘩,輕輕一擠,會冒出白色豆渣樣物質,這就是“痤瘡”。痤瘡裏麵是脂肪顆粒,如果用手擠掉以後,該處就會出現一個小孔。也有的堵塞物質經空氣氧化及灰塵汙染後變成黑色,俗稱“黑頭粉刺”。也有的由於細菌入侵,使毛囊口周圍皮膚發炎,形成圓錐形的小紅疙瘩。痤瘡還容易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而發炎,產生丘疹、膿胞、囊腫等,愈後一般不會留疤痕。痤瘡好發於臉、胸、背等皮脂腺發達的部位,以臉部最為常見。

痤瘡隻是青春期的一種生理現象,也是暫時現象。隨著青春期發育的完善和體內雄激素恢複到正常,痤瘡會自行消失。但由於痤瘡影響麵部美觀,有些人臉上長了之後,精神上感到很苦惱,就用手去擠,其實這樣做很不妥當,用手去擠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而發炎、化膿,感染化膿的部位愈合後會在皮膚上留下凹坑,成為永久的遺憾。所以,如果痤瘡發生在麵部的危險三角區,一定不要用手去擠,因為細菌可通過“三角區”豐富的毛細血管進入顱腔內,可能引起腦膜炎,這是十分危險的,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

其實,痤瘡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在預防方麵,有以下幾個方法:

1.注意皮膚的衛生

平時用香皂和溫水洗臉,洗去油脂和灰塵,以防皮脂腺堵塞毛囊。但洗臉次數也不宜過多,視油脂多少而定,洗後也不要用油性的化妝品擦臉,尤其不要用香脂擦臉。另外,如果每天晚上都要和你親密接觸的枕套和床單不幹淨的話,很容易滋生細菌,這些細菌和油脂結合就會形成青春痘。

2.飲食要清淡

多吃一些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少吃一些油膩的食物或甜食,因為含油高、含糖多的食物容易使皮脂腺分泌較多的油脂。

3.防曬

常被陽光直曬不僅有紫外線的傷害,也會令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活躍,阻塞毛孔,加速發炎。

4.堅持早睡早起

從晚上10點到第二天淩晨2點是皮膚細胞新陳代謝最旺盛的階段,應

當嚴格遵守早睡早起的習慣,晚上12點前必須上床睡覺。

在治療方麵,可服用消炎藥物,如四環素可以抑製“痤瘡棒狀杆菌”

的生長,減少遊離脂肪酸,不過用量多少應遵照醫生的囑咐。局部可使

用3%的硫磺軟膏、複方硫磺洗劑或5%的硫磺霜。如果重痤瘡或嚴重發炎

時,則須用抗菌素治療,但切忌自己不要輕易嚐試。

一般的痤瘡並不影響健康,它是隨著青春期的發育而產生的一種自然

現象。青少年如果長了痤瘡,不必過於苦悶,保持平衡的心態,積極地麵

對青春的小痘痘,微笑度過青春的每一天!

不要沉迷於網絡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後悔。”這句話是對迷戀互聯網的青

少年的“最佳寫照”。

走進街頭的網吧,常常見到許多青少年暢遊於網絡,或看網絡小說,

或玩網絡遊戲,或聊天,或看在線電影,等等,個個都是不亦樂乎、忘乎

所以的樣子。現在是信息時代,因特網已經成了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

必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會上網簡直就像會吃飯一樣,成

了人生必備技能。然而,正處於青春期的朋友們好奇心強、自製力差,很容

易上網成癮,影響學習和正常生活,甚至嚴重危害身心發育。像“某中學生

整日泡在網吧不上學不回家被學校開除”“某男孩連續幾日上網悴死在網

吧”“某中學生癡迷網絡遊戲跳樓身亡”等讓人心痛的事例屢見不鮮。

你也很喜歡上網嗎?你是不是已經上網成癮了呢?據心理學專家研

究,判斷上網是否成癮可參照如下標準:

第一期:“接近成癮期”

“接近成癮期”有下列明顯特征:每天必上網打遊戲;一放學就進入

網吧或回家上網打半小時至1個小時遊戲;回家吃完飯,先要上網打一會

兒遊戲再去做作業;一天不上網就會有點心神不寧。

第二期:“輕度成癮期”

“輕度有癮期”有下列明顯特征:非常喜歡上網打遊戲或聊天;每天上網打遊戲或聊天約2個小時;不上網會出現焦慮狀態,如緊張、敏感、心煩意亂、坐臥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等。

第三期:“重度成癮期”

“重度成癮期”具有下列明顯特征:將上網列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上網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網會出現嚴重的焦慮狀態,有的甚至會出現生理上病態反應,如頸背肌肉痛、口渴、咽幹、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頭發脹、肌肉抽動等。

如果你已出現網癮症狀或已“中毒”較深,不要驚慌,據美國心理學會研究,大部分人會在上網的第一年成癮,日後逐漸消退。對於症狀最輕的網迷(一天上網4~5小時,一周上網次數達4~5天以上),用心理指導便可達到治療效果。對於因學習失敗而迷上網絡的青少年,要給他們成功的體驗,用豐富而充滿希望的生活代替網絡。對於症狀嚴重的青少年,藥物治療十分必要。患了網絡成癮症,人就進入病態,常伴有抑鬱、焦慮、社交恐懼和強迫症。這時就要進行以藥物為主、心理引導為輔的治療。在進行藥物治療時,都是針對具體症狀,有抑鬱症就吃抗抑鬱藥,有強迫症就用治強迫症的藥。

下麵幾個自我控製方法,青少年朋友們不妨一試。

1.參與法

如果你沉迷於網絡遊戲想自拔而不能,不妨邀家長一起玩網絡遊戲,培養共同語言。這樣家長可以有效地幫助你控製遊戲時間,抑製網癮。

2.轉移法

中國孩子沉迷網絡遊戲的根源在於沒有多方麵的興趣愛好,大都背負著沉重的課業壓力苦不堪言地攀爬書山獨路。不妨自我轉移興奮點,比如勤練書法、畫畫、登山、打籃球或者踢足球等,也可起到一定的抑製網癮作用。

3.限製法

狠下心來,主動請家長限製玩遊戲的時間,比如可以簽訂協議,限製時間為每天晚飯後1.5小時,周六、周日3個小時等等。

4.設置法

咬著牙將電腦搬出自己的臥室,最好放在客廳或者父母的房間。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上網時間。

從根本上講,找出沉溺上網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恢複到正常

的現實生活中來。另外,不能因為有人上網成癮就否定網絡,因為網絡上

有豐富的知識和資源,懂得利用網絡,對我們的成長和發展都有好處。青

少年要科學合理地應用網絡資源,使之成為學習和生活的助力。

警惕“軀體化障礙”

戴安娜在婚禮的前一夜,收到了查爾斯王子送給她的禮物,是一枚刻

有查爾斯名字的戒指,還附有一張情意綿綿的卡片,上麵寫道:“當你出

現時,我會為你感到驕傲,明天我在教堂等你。在觀眾麵前別緊張,要敢

於正視他們。”

這張卡片雖然有助於撫慰戴安娜的不安,但還是不能完全平息幾個月

來鬱積在她心中的苦惱。那天晚上,她吃了好多的食物,然後病倒了。這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緊張的生活氣氛和環境所致,但王子與卡米拉互

贈禮物一事也是她患神經性貪食症的一個因素。這種病在以後的歲月裏對

她的身體損害極大。

在戴安娜日後的宮廷生活中,衝突、焦慮、痛苦、憂鬱始終伴隨著

她。而常常需要吃進大量的食物,甚至要溜進廚房尋找食物來快速地填入

腹中,也成為她個人生活的一大特點。

經醫生檢查,戴安娜患上了一種被稱之為“軀體化障礙”的心理疾病。這種心理疾病在青少年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徐飛是某市重點中學的學生,在高一、高二時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是進入高三以後,他覺得自己得了一種怪病:老是感覺有一股氣流在體內漫遊,遊到頭部出現頭昏腦脹,遊到胸口出現心慌氣堵,遊到腰背出現腰酸背痛,遊到腹部出現腹痛腹瀉,遊到下腹部出現尿頻尿急。他先後看過中醫西醫、內科外科,做過各種檢查,都查不出毛病,做過各種治療,也都不見效。最後到了神經科,醫生說他是“軀體化障礙”,應該看心理科。徐飛認為自己沒有心理疾病,怎麼要看心理科?但是,病急亂投

醫,他還是帶著懷疑的心情去了心理科。

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說:在醫院經常會遇到很多病人向醫生訴說自己身體這兒不舒服,那兒不舒服,來就診之前雖然曾在某某醫院檢查過,沒有發現異常,但還是不放心,覺得還是應該再來醫院看看。

心理醫生分析,上述幾個例子之所以會出現“軀體化障礙”,是因為在學習或工作、生活中麵臨著巨大的壓力而出現了心理問題,並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軀體化障礙”是指通過軀體症狀表達心理痛苦的病理和心理過程,主要表現為多種反複出現、經常變化的軀體不適或疼痛,最常見的是胃腸道不適,如疼痛、打嗝、泛酸、嘔吐、惡心等異常症狀,各種醫學檢查均不能證實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經醫生的合理解釋仍不能打消其顧慮,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抑鬱情緒,對工作、生活和學習均會有影響。

那麼,如何來改善這種狀況呢?

1.糾正不正確的認識

要認識到這種病痛是真實的感受,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也要知道其病痛沒有器質性改變,對生命或健康不會造成威脅。因此,不要太在乎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去,盡可能地恢複平時的正常生活。

2.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不良情緒

學會向別人傾訴,不要把內心的痛苦悶在肚子裏。有心理困惑時,不妨找朋友或家人溝通一下,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3.對任何事情不要看得過重

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態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平衡。

4.勞逸結合,適當參加一些運動

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在平時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唱唱歌、跳跳舞、參加一些集體娛樂活動等。多做深呼吸,向遠處眺望,這樣可以開闊視野,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