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8 你的青春你做主,平衡度過躁動的青春期(2 / 3)

5.學會自我減壓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些釋放壓力的方法,比如集中注意力,放鬆從頭到腳的肌肉。這個過程可以是幾分鍾或十幾分鍾。或者通過自我暗示減壓,例如,可以說:這種壓力對我來講沒什麼了不起的,大家和我一樣有壓力,就看誰能調節過來。當你認為你跟大家一樣的時候,你的壓力馬上就會減輕。如果早上你覺得特別煩的時候,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認真地把臉好好洗洗,然後照照鏡子,再拍一拍臉,給自己一些鼓勵,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暗示。

6.學會轉移壓力

當你感覺壓力很大,心神不寧或情緒不佳時,可以除去逛逛街、買買東西或者進行近距離旅遊等,這些都可以使你減輕或忘掉煩惱。總之,保持一種良好平靜的心態,正確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隻有這樣,你才能微笑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你的“個性”未必受歡迎

時下的種種媒體,包括報紙、雜誌、電視等都在宣揚個性的重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給青少年帶來了負麵影響。因為,個性有時也會成為獨特、怪異的代名詞,過度張揚的個性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別人,並阻礙自己的發展。

佳宜是一個個性張揚的前衛女孩。她熱愛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把平凡、規矩、條條框框視為死敵。

大學畢業後,她獲得了一家合資企業的麵試機會。當天,她的打扮令所有麵試官目瞪口呆,露臍裝、超短裙、衝天辮,手腕上戴著銀手鏈……出門時母親一再讓她穿得“正常”點,她卻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

佳宜的專業能力和外語口語能力確實不俗,麵試官最後和顏悅色地

說:“你的條件很優秀,可以勝任這項工作。不過,我想提醒你,我們公

司是一家正規企業,著裝方麵有一定要求,不能太隨便,更不允許衣著暴

露……”佳宜立刻打斷了他:“我的能力與我的衣著沒有任何關係,這麼

穿我覺得最舒服。如果非要穿正裝上班,我會連氣都喘不上來!”麵試官

被這麼搶白還是頭一遭,他表情嚴肅地冷冷說道:“那好吧,請你去能讓

你隨心所欲的地方發展吧,我們公司不歡迎像你這麼有個性的人才。”

不懂收斂的個性就這樣讓佳宜失去了一個難得的工作機會。

張揚個性肯定要比壓抑個性舒服,但如果張揚個性僅僅是一種任性,僅僅是一種意氣用事,甚至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陋習的一種放縱,那麼這樣的張揚個性對你的前途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很多人所熱衷於張揚的個性,相當一部分是一種習氣,是一種希望自己能任性地為所欲為的願望。他們不希望把自己的行為束縛在複雜的條條框框中,他們希望暢快地發泄自己的情緒。

但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真的能這麼灑脫嗎?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僅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規則的話,就會引發交通事故。

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每個人的生存空間都不是很大,所以當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碰到別人。當你張揚個性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你張揚的個性是什麼,必須考慮別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這種個性是一種非常明顯的缺點,你最好的選擇還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張揚它。

不要使張揚個性成為你縱容自己缺點的一種漂亮的借口。社會需要你創造價值,社會首先關注的是你的工作品質是否有利於創造價值。個性也不例外,隻有當你的個性有利於創造價值,是一種生產型的個性時,你的個性才能被社會接受。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個性,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節,巴頓將軍性格極其粗野,畫家梵高是一個缺少理性、充滿了藝術幻想的人,但這並不代表個性就是正確的、必需的。

名人因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們許多怪異的行為往往被社會廣為宣傳,有些人甚至產生這樣的錯覺:怪異的行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標誌,是其成功的秘訣。

我們隻要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想法是十分荒謬的。

名人確實有突出的個性,但他們的這種個性往往表現在創作的才華和能力之中。正是他們的成就和才華,使他們的特殊個性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個沒有多少本領的人,他們的那些特殊的行為可能隻會得到別人的嘲笑。

社會需要的是生產型的個性,你的個性隻有能融合到創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如果你的個性沒有表現為一種才能,僅僅表現為一種脾氣,它往往隻能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把個性表現在創造性的才能中,盡可能與周圍的人協調一些,這是一種成熟、明智的選擇。

擺正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

青春期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強烈,而且偶像往往都是色彩斑斕的影視明

星,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很多中學生們從文具盒、手機、衣服到被

祿、枕頭甚至指甲、皮膚往往都布滿了諸如Twins 、Rain、Jay、超女等偶

像或靚或酷或大或小的圖片。

青春期少年伴隨生理發育的日漸成熟,心理和社會性也開始趨於成

熟,但又沒有完全成熟。強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其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

通過心理上的自居作用來達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當作

他們人生發展的楷模、參照係以及心靈的一種寄托。當代流行文化明星

們所表現出的特征——靚麗的外表、瀟灑的風度、事業的成功、社會知名

度、豐厚的收入、優越的生活條件等,都會強烈地吸引正處於青春期的青

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夠不同程度地對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鳴、

寬慰、激勵、引導、娛樂乃至宣泄作用,從而形成“愛屋及烏”的效應。

有幾個明星偶像倒也沒什麼,可是千萬別到了癡迷的程度,那樣的話

個人成長和前途通常會受到嚴重阻滯。有的青少年朋友崇拜明星到了癡迷

地步,甚至自殘或自殺。

2005年,17歲的偏癱少年周楓離家出走,從湖南追到上海、北京直到廣州,其間住過20多個救助站,再將救助站的微薄資助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用來購買昂貴的演唱會門票,就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偶像周傑倫。在周傑倫廣州演唱會上,周楓在看台上一口氣服下了30粒安眠藥……

青少年為什麼這麼容易癡迷偶像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主要有三個原因。

1.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尋自我

當青少年或早或遲地走過童年,麵對紛繁的世界時,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種內心深處的困惑緣於心中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自我形象。此時,他們開始思索自我的意義,

急需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生生的形象作為自我的代表。他們在公眾人物中尋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賞特點的人物,於是明星出現了。如果明星能夠有足以讓他們佩服的表演,就會成為被崇拜的偶像。從這個角度來說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來。

2.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

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心理上的發展卻遠遠滯後。由於生理上的發展,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能夠獨當一麵,渴望擺脫父母的控製。然而,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和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獨立自主的目的。某種意義上,這不過是將偶像作為了父母的代替品,讓偶像來行使父母對自己的控製。

3.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團體的一種手段

有些追星族是為了保持與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是二流的追星族。這些追星族追求的是讓自己有所歸屬,是為了讓自己和別人知道他屬於那個團體。

青少年朋友應該積極地自我調控,防止偶像崇拜走向盲目和癡迷。

1.樹立健全的自我概念

了解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認識自己,培養健全的自我概念,增進自我選擇與自律能力,才不至於因喪失自信心而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意識。

2.善待父母的勸導

父母畢竟是過來人,知道的道理多且深刻,其勸導必定是有利於你的身心成長的。要經常真誠地和父母交換看法,請他們指出你的對錯,提出好建議。父母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方麵也很值得你學習。在崇拜偶像之前,不如先崇拜一下自己的父母吧。

3.正麵性的英雄崇拜

在父母的協助下積極尋求有利於自身成長的英雄,例如為國家利益獻身的英雄、舍身救人的英雄、飛上太空的英雄等。以他們為榜樣,你也有機會成長為一個被社會和曆史認可的英雄。

4.滌除負麵效應,發展積極自我

克製對影視明星的膜拜情緒,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學習上去。要積極認清自身責任,以健康的心態尋求合適的認同對象,這樣才有助於個人成長與發展。

正確認識“逆反”心理

大家都知道古希臘的一個神話:

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盒子裏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和其他孩子一樣,潘多拉有著一顆好奇的心,加上宙斯給她盒子時告訴她,千萬不要打開。正因為這樣,潘多拉更想看盒子裏的東西。她打開了盒子,結果所有的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這個故事對青少年很有教育意義,由於把“禁開的盒子”都一一打開,很容易釀成讓人後悔不迭的惡果。

一個無線電修理工人出門前交待兒子:“千萬別去動那隻穩壓器。”

結果當他回家時卻發現穩壓器已成碎片,兒子被電擊昏在地。

實驗室裏,老師再三交待,在把硫酸與水混合時,應把水緩緩注入硫

酸中,可是一個男生偏偏想看一下相反的結果,於是一張漂亮的臉蛋被濺

出的硫酸燒出一個個麻斑……

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就是“逆反心理”的行為表現。它是指人們彼此

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

態。通俗地說,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你說正,我偏偏說負;你本來叫我向

東,我卻偏偏向西;你不許我做這件事,我偏偏做這件事。

青少年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這是為什麼呢?

1.年齡與生理條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的逆反心理是最重的。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一個人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心理學上將它稱為“心理斷乳期”,意味著從一個依賴於成人、服從於成人的孩子轉變為開始自己判斷和解決所麵臨的新問題的成年人。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發展的不平衡性,心理發展呈現出了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麵。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要求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他們的行為,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他們在成年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但是許多家長、老師的觀念還來不及轉變,仍然把他們當成孩子來看待。於是,青少年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所以就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2.思維品質的發展不夠成熟

該時期由於大腦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開始向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麵發展,並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的過程中漸漸學會並掌握了這些思維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但由於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辯證地看問題,因此在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麵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卻又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因而總是把自己放在父母和家長的對立麵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3.受同齡人社會交往的影響

青少年由於在追求成人感的過程中遇到成人的消極對待,不得不把交往的觸角伸向同齡人中間,通過與同齡人的交往來達到自我需要的滿足。如果需要、興趣、愛好相近或相同,他們就有可能結成一定的“小集團”。這些小集團具有信息共享、情感共通、利益一致、愛好相同、相互激勵的特點。因此,團體內部的輿論和規則往往成為青少年判斷是非曲直的重要參照標準。在這些小集團中,青少年談論著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流行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又容易刺激其逆反心理的形成。

4.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對子女的學習與就業期望值普遍較高,總是力圖通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價值觀來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青少年學生卻會把家長的嚴格要求看成一種“束縛”,因此便會產生逆反心理。

逆反是一種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一般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它使人無法客觀、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而采取一種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麵臨的問題。如果逆反心理經常、反複地出現,那麼便會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導致性格偏離和人格異常。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克服逆反心理呢?

1.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我認識水平

要學會全麵、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徑。

2.學會寬容

青少年由於過於注重自我的內心體驗,所以容易鑽牛角尖而導致行為失常。如果能夠大度一點、寬容一點,學會理解並寬容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善意的要求,這樣就會明白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所在。

3.學會理解

要明白家長和老師的羅唆、批評都是善意的,他們的出發點是為自己好,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作為兒女,要理解、體恤父母,父母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因此,青少年隻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父母,原諒父母,也就不會有逆反心理了。

4.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

保持樂觀的態度,培養幽默感,要學看事物光明的一麵,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失敗的教訓有時比成功的經驗更可貴,逆境和挫折可以磨煉和激勵人。要樹立排除萬難的信心和決心,相信自己,知難而進,遇到挫折不灰心。

5.學會適應

要學會適應環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心胸開闊,學會適應,對於

心理的壓抑可以向家長、知心朋友訴說,使之得以宣泄,對自己不過分自

責,不苛求,不斤斤計較;要學會容忍和體諒,與人和睦相處,這樣便會

得到友誼,心境自然趨向平靜。

如果你也有逆反心理,不必過分擔心,也不必過分自責,要知道很多

傑出人物,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領袖以及愛因斯坦、愛迪生、華羅

庚、李四光等科學家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逆反心理的驅使下,自我錘煉

出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但是,最好還是保持平常心,不做刺兒頭,微

笑麵對每一天!

不要過多抱怨父母

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常會有這樣的心理:父母為什麼還把我當成小孩子看待?無論我做什麼事兒,他們總是不放心,一遍遍地囑咐,沒完沒了,讓人心煩。而且父母很固執,根本不聽我的意見。無論是交朋友、穿著打扮,還是吃東西、看課外書,隻要是我的事,他們都要幹涉,我一點自由都沒有。

其實,每個青少年都已經覺察到了,自從進入青春期,自己對父母諸如此類的抱怨也多了起來。你可能還會感到,原來熟悉的父母是那麼不理解自己!可是,你是否知道,你的父母也會為此感到難過。他們或許會發現,十幾歲的你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這不滿意,那不順眼,隻要他們一說,你立刻就像受了刺激的刺蝟,支起了全身的刺兒,準備反抗。當他們發現以前乖巧依順的小羊變成了一個桀驁不馴的老虎時,他們是多麼失望啊!是你不再需要父母了,還是他們做錯了什麼?是你不再相信父母了,還是父母不尊重你?雖然這些現象在生活中都會出現,但是大多數少男少女與父母的衝突都是由於青少年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致與父母一時難以磨合造成的。

首先,你看待父母的眼光變了。當你進入青春期後,急劇的身心變化打破了兒童期平和安寧的內心世界,從此,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與以前截然不同。小的時候,你可能很聽話。在你的心目中,父母永遠是正確的、神聖的。你童年的乖巧溫順曾給父母帶來多少欣慰和快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知識增加了,你與外界的接觸麵擴大了,你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評判事物。於是,在你的眼裏,父母不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了。漸漸地,你與父母的關係不像小時候那麼親密無間了,仿佛正在有一條鴻溝不知不覺地橫臥在你與父母之間。

其次,你開始有了追求獨立的願望。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應該和成年人一樣,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利。於是,你開始討厭父母過多地幹涉自己的“隱私權”,希望自己決定穿衣戴帽的方式,自己決定與誰交朋友,自己決定如何利用課餘時間,希望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希望自己能夠參加大人們的討論……當然,為了表示自己能夠獨立自主,不想完全受別人擺布,你也會常常故意與父母作對,即使明明知道父

母說的話在理,也要自覺不自覺地頂撞。這種追求獨立的願望和努力是你

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如果到了青春期,你還要事事依賴別人,沒有自己

的主見,長大後恐怕還要在這方麵補課呢!由於青春期的你很難顧及父母

的想法和心情,父母也還不了解你的願望,所以你追求獨立自主的努力和

行動自然會經常與父母的關心發生衝突。

再次,你可能比以前更看重朋友的意見了。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少男

少女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朋友和在意朋友的看法。對你來說,能夠被同齡人

接納可能比讓父母滿意更重要。比如說,父母可能不讚同你加入追星族,

認為那是不務正業。可是,如果你讓父母滿意,可能在同齡人評論歌星的

時候,你就會感到少了共同的話題,擔心被同齡人排斥。於是,父母的幹

涉很可能會引起一場衝突。

兩代人彼此缺乏溝通,也是引起青少年與父母衝突的一個不容忽視的

重要因素。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和子女各自奔波忙碌,

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很少。即使父母能夠經常與你在一起,保證彼此之間的

順暢溝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當家庭出現經濟上和感情上的變化,或者父母之間出現衝突

時,青少年也會情緒不佳,心情黯然,從而使得其與父母和睦相處變得更

加困難。相信此時你會對自己和父母有些理解,不再那麼怨恨父母了。但

是,你與父母之間仍可能會發生衝突。不過,你需要知道,在所有的人際

關係中,出現衝突都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並不總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