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的。而且,衝突並非總是壞事。在一定程度上,衝突是人與人關係的試
金石,沒有衝突的關係是一種不健康的、膚淺的關係。在你與父母的關係
中,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衝突,而是當衝突發生後,如何化解衝突。
消除對老師的偏見
在老師的心目中,學生可以分為好學生、差學生;聽話的學生和難管教的學生……
同樣,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也有個按等級排列的順序:有最喜歡的老師、比較喜歡的老師、沒有什麼感覺的老師等。
對老師的不喜歡絕不是對老師的冒犯,因為人是感情動物,隻要一接觸,就會自然產生好惡的情感。
常發生的情況是,你不喜歡這位老師,連帶著也會不喜歡他講的課。你在課堂上會不由自主地產生逆反心理,討厭他的聲音,討厭他的教學,討厭他對你所表達的關心。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逆反的情緒愈演愈烈,最終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困擾,老師很平常的言論和舉動,你會認為是老師故意與自己作對,師生關係急劇惡化,厭學情緒空前高漲。
另外,有些同學的情緒太偏激。如果不喜歡某個老師,出於對這個老師的反感或恐懼,一上這個老師的課就開小差,因為他不願意看到這個老師,不願意聽他的聲音。
程程今年高一,他的數學、英語成績都不錯,隻是語文成績不穩定。他的語文老師是一個急性子的女老師,身為語文教研組的組長,她特別想讓所教的學生都學好語文。
有一次,在課堂上,老師連著兩次提問,程程都不會,老師一下子急了,把程程過去的“罪過”加上現在的,全都數落一通,整整批了他半堂課,當然語言也有過頭的地方。
從此以後,程程一見到語文老師就又討厭又憎惡,無論語文老師大聲嗬斥誰,程程都覺得受不了,都覺得是在指向自己。終於,在期末考試前一個星期,他逃學了,在街上逛,滿腦子想的都是這個老師“猙獰”的麵目。後來程程不僅不上語文課,索性連其他課也不上了。
像程程這樣產生過激反應、拒絕上學的學生是個別現象,但如果你遇到這樣的老師,是不是有意無意地不好好學這門課了呢?你對這門課的興趣是不是受到妨礙了呢?相反,如果你喜歡這個老師,你是不是上課就認真聽講、認真做作業呢?實際上,學生學習不可能不受老師的影響,老師對你的態度會影響學生對某一門課的學習也是正常的。
然而,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應該明確,我們是為了誰學習。
同學們心裏一定要清楚自己是為了誰而學,不要以為不學這門課就是
對老師的報複。有這種想法的同學大多數都認為自己學習是為老師而學。
如果老師對他好,就信心百倍地學,學習熱情也倍增。他們非常崇拜老
師,因而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
可是,學生還小,難免會犯錯誤,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要求嚴格的
老師就會提出批評。這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為老師而學習,就會產生對老
師的偏見,以為老師對你不好,因而就不願意學習這位老師所教的課。
一般情況下,學生不會無緣無故就不喜歡老師所教授的知識,當有的
同學說“我不喜歡英語”“我不喜歡物理”等之類的話的時候,其實那隻
是學習興趣問題,因為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厭惡學習知識。
所以,作為一名學生要把老師和學科分開,要認清一點:你是來學習
知識的,對老師的印象可以有好壞之分,但老師所教授的知識沒有好壞之
分;你可以離開老師,但不可以離開知識;你可以拒絕老師,但不可以拒
絕知識。
隻要想清楚了這一點,就可以更好地學習,進而把“不喜歡”變為
“喜歡”。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找老師好好談談,或以書信的
方式與老師交談,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讓老師有機會了解你,並把他
的想法告訴你。
這樣也就能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師生溝通,進一步消除學生
對老師的偏見。
學生還應當清楚老師不會因為被某個學生排斥,就失去教書的資格,
你可以提意見,但卻無法改變你們的師生關係,他還是教他的書,日複一
日,年複一年。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學生,要做的不是去改變老師,而是
去改變自己,使自己盡快適應老師的教學。如果一味排斥老師,整天牢騷
滿腹,損失最多的還是學生自己。
其實,這是一種學習心理的調節過程,隻要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態
度,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麵對你並不喜歡的老師,要設法去想象他的優點,他的長處,做善
意的理解,你會逐步接納並喜歡上你的老師。老師很凶,說明他認真,難
道你喜歡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師嗎?他講課不清楚,可能你還不適應他的語
言,其實老師講的內容還是很有價值的;他長得很難看,說明很有個性,
很多有個性的人都相貌不佳;老師責怪你,批評你,說明他重視你,對你特別關注……
學會和老師交朋友
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大學,老師引領我們學習文化知識,教會我們學習做人的道理,老師在每個學生的成長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對於學生來說,老師就是知識的寶庫、知識的海洋。因此,把老師當成朋友,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
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同學不喜歡某個老師,是因為隻看到了他的缺點,而沒有看到他的優點。隻要我們真心把老師當朋友,相信他,肯和他交心,他就會把你當朋友,好好引導你、幫助你。
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去主動適應老師,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於重點處下功夫,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其實,喜歡學習和喜歡老師,就像一個銅板的兩麵,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喜歡學習,就能從老師那裏學到許多知識,自然而然就會喜歡上老師。同樣,喜歡老師的學生,為了不讓老師失望,一定會努力學習。然而,老師的脾氣秉性各有不同,要想喜歡上每個老師,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果我們能把老師當成自己的朋友,就會更多地關注和發現老師的優點,找到老師身上值得欣賞、值得尊敬的品質,這樣我們就能很好地和老師相處,這對我們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會學習的學生除了懂得上課時如何聽課外,也懂得如何和老師交朋友。平時和老師處理好關係,我們就可以從老師那裏獲得更多的有益幫助,比如就各種問題向老師詢問、請教、交流,這些問題包括學習中遇到的某個具體知識點、學習方法問題、困擾自己的情緒問題、自己在與同學交往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對未來的理想等各個方麵。
某個高考狀元在回顧自己整個高三學習曆程時,特別提到了自己的老師。
他說:“我和高三的班主任關係很好,我就把他當成我的一個朋友。他工作一絲不苟,在對待我的學習上,他總是分析得頭頭是道,每次模擬考試後我都會非常自覺地去他的辦公室和他研究考卷。這時候,他不是以教育或訓導的口氣,而是用商量的口吻,讓人非常容易接受,讓你心平氣和地聽他講解,而且可以提出異議,發表自己的觀點。
“他的辦公室是我常去地方,有一段時間,我每天的課外時間都在那裏度過,他的寶座被我占據,他的參考書被我占用,反正隻要有利於我學習的,我都可以大膽地用。他是我的良師益友,無論什麼樣的話題我都可以和他談,他能從我的立場去想、去感受,再用他的經驗和智慧來引導和幫助我。
“其實,隻要我們真心把老師當朋友,相信他,肯和他交心,他就會把你當朋友,好好地引導你、幫助你,因為他也曾經做過學生。或許你就是年輕時的他,有著他當年的影子。老師也樂意你把他當朋友,和他開玩笑,使他感覺到他也是我們學生中的一分子,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
“老師隻要站在我們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就能明白學生心裏在想些什麼;想想自己在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就能理解學生心裏在琢磨什麼。那是溝通的橋梁,是拉近心靈距離的紅線。”
其實,大部分老師也都很樂意跟同學交流,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不僅表現出學生對他的尊重,本身也是他們的工作形式之一。融洽的師生關係比起師生間的冷漠,孰好孰壞十分明顯。畢竟老師都是過來人,見多識廣,所以很多我們容易出的問題,他們都會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還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老師也是這樣。我們應多多看重他的優點,忽視他的缺點。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老師當成真正的朋友,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他們那裏學到更多的知識,取得學習的進步。
跟老師交朋友對我們的學習會很有幫助,從一些優秀的老師身上還可以學到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我們應該主動跟老師做朋友。
1.要克服怕老師的心理
想想你到底怕他們些什麼,是批評還是發火呢?為什麼會怕呢?如果想不到,便是沒什麼可怕的。如果有,例如怕老師批評,就去學習接受他的批評,慢慢也就不會怕了。
2.在課餘時間,多與老師交談
這不僅能在交談中使我們增長更多、更廣泛的知識,而且能增進彼此的了解,找出彼此相同的興趣愛好。如果老師成為了我們的益友,就能幫助我們上進,在失敗時拉我們一把,在迷茫中為我們引路。
嚐試接受與你不同的人
在一座廟裏,胖和尚和瘦和尚一起修佛。因為胖和尚出家早,自認為比瘦和尚悟性高,所以總是瞧不起瘦和尚,明裏暗裏和別的和尚說瘦和尚是到廟裏混飯吃的,根本不是為了修行成佛,因為瘦和尚經常在參禪打坐時睡覺,出去時眼睛還盯著婦女看……總之,在胖和尚的眼裏,瘦和尚根本就不配做和尚,更不配和自己在一個廟裏修行。
有一天晚上,胖瘦兩個和尚被方丈派到廟門口值班,兩人一左一右站在廟門口。半夜時分,瘦和尚突然感到腳麵一陣劇痛,用手一摸,腳麵上起了一個很大的包。他一瘸一拐地到門房裏取來蠟燭一照,原來腳被蠍子蜇了。
盛怒之下,瘦和尚提著燈籠出來,在門口不遠處找到那隻蠍子,揀起一塊石頭就想砸。胖和尚一把奪過石頭,大聲訓斥道:“先行者在求道之時,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甚至以恭敬心廣行布施、為善知識鋪平道路;或者投崖飼虎、割肉喂鷹,以護持不退之菩提心。你不過是被蠍子蜇一下而已,就動殺生之念,和屠夫有什麼區別?出家人應該以慈悲為懷,不能胡亂殺生,還是放它一條生路吧!”說著,胖和尚便向蠍子連念阿彌陀佛,護著它逃進草叢。
第二天,胖和尚見誰就跟誰說,瘦和尚昨天晚上想殺生。眾和尚紛紛指責瘦和尚修俗念未了,六根未淨,犯了殺戒,還聯名上書方丈,要求剝奪瘦和尚的和尚資格,轟出山門。方丈聽了他們所說的理由,低吟道:“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論人。”然後便不作聲了。
七天之後的一個晚上,又輪到胖瘦兩個和尚一起到廟門口值更,胖和尚在門口還沒站穩,便“哎喲”慘叫,一屁股坐在地上。瘦和尚趕緊端來蠟燭,胖和尚不顧疼痛,翻身站起,搶過蠟燭四處尋找,發現了那隻蠍子,二話不說,一腳下去就把那隻蠍子踩得稀巴爛。
同一隻蠍子,蜇了瘦和尚的腳,胖和尚就對瘦和尚欲殺生的行為上綱
上線,訓斥指責,而蜇了自己的腳,卻殺之而後快,根本不講什麼慈悲為
懷。看來即使一件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和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
的感受和行為也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
這絕對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在生活中,那個胖和尚極有可能就是我們
自己。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我們在閑暇之時,不也和別人
談論身邊的某某無聊、乏味、小氣、虛偽和自私嗎?習慣利用任何機會取
笑、挖苦、諷刺那些人嗎?甚至對其進行打擊、報複!
我們經常這樣做,習慣於這樣做,還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就是正義
的化身,代表著真知灼見。對於那些齷齪、卑鄙、心理陰暗的小人,就得
該出手時就出手,決不能心慈手軟。
我們真像自己認為的那樣,在什麼事情上都一貫正確嗎?別人真的
像我們說的那樣糟糕嗎?未必!社會上的人和事,本身都是一道多解的方
程,每個人都代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都習慣於趨利避害,自身的情況不
同,所處的立場不同,目的不一樣,對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同一件
事,作出的選擇、給出的答案也就不同。
任何是非對錯,都是人為地強加上去的。瘦和尚被蜇欲打死蠍子,胖
和尚自然體會不到瘦和尚的痛苦和憤怒,可以肆意指責。等蠍子蜇了自己
的腳,便暴跳如雷,也沒那麼多講究了。看來事情不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就不能盲目、草率、輕易地對當事人的行為下結論。我們應該從當事人的
角度考慮,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在一個集體裏,總會有性格、喜好、價
值取向相同或相近的人,我們與這些人很容易成為朋友,建立起較為親密
的關係;也會有與我們各個方麵截然相反的人,感覺和這樣的人相處很乏
味,很累,很不愉快,便習慣於把這樣的人視為異己,討厭並排斥,老死
不相往來。最可笑的是,還把與這樣的人交往當作是自己的恥辱,找機會
與這樣的人過不去。
我們這樣做,沒覺得有什麼不對,也沒覺得有什麼損失,實則不然。
我們刻意與人為敵,同樣是迫使別人與我們為敵。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
敵人多堵牆。我們不能因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能,無故地給自己製造本不應該出現的麻煩。
就像故事中的方丈所說的那樣: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因緣莫論人。我們之所以對別人感到無聊和乏味,是因為“我”在我們的心目中被看得神聖不可侵犯,而我們的“目標”卻被忽略。我們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存在、而努力的,也是通過目標的實現,來證明“我”的。過度地重視“我”而忽略“目標”,煩惱自然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我們總是習慣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為自己有怎樣的需要與好惡,別人也應該如此。待人處事總是以“我”為出發點,一旦得不到好的回應,便武斷地認為是對方不知好歹,寧可放棄自己的目標也不願與其合作。
要知道,在我們不喜歡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同樣在厭惡著我們。隻有我們無條件地喜歡、接受別人,別人才能無條件地喜歡、接受我們。美國教育家布克?華盛頓說:“我不會讓別人拖垮到讓我憎恨他。”我們有什麼理由因為別人而放棄自己的目標呢?
我們作為社會中的個體,總是要在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集體裏存在的,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不可能不與別人發生聯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人生經曆不同,素質高低不同,價值取向也不同。和有著這樣或那樣差異的人在一起學習或工作,就得相互理解、包容、接受和支持,絕對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強迫別人在任何問題上都要與自己保持一致。正如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所說的——要想被別人接受,就得先接受別人。
平穩度過新生失衡期
高中畢業後,我們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和很多人的羨慕中走進了大學的校門。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很多人開始苦惱。因為自己在高中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現在卻發現自己是如此平庸,於是很多人開始為沒有鮮花和掌聲的大學生活而失落。從佼佼者到平凡者的適應,其實也是我們必經的一個成長曆程。
剛入學的大學生經常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專家將這段問題高發期稱為
“大學新生失衡期”。相關研究表明,導致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
中的大學與現實中的大學有差距,從而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環
境,尤其是複雜的人際關係、不同的教學模式不適應,從而產生困惑並導
致心理失調。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
他們以前作為佼佼者的優越感衝突,從而導致問題的產生。
此時一定要注意自我調整,新生不適應新環境,如不及時調整,會產
生諸如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一般來說,這種因心理不適
應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存在時間會因新生心理素質的好壞而有所不同。有
些新生因心理素質較差,又得不到外部支持,很可能需要長期調試才能度
過心理失衡期。有的還可能因長期不能適應,而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和疾病
的產生,甚至因此退學。所以,新生入學後應注重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
要想安全度過心理失衡期,可從以下幾點入手進行調節:
1.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
新生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重新對自己進行角色定位。大多數新生
在中學階段都有心理優越感,而進入大學後,作為同學中的普通一員,許
多人很難接受這一角色,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因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
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接納自我。
新生在認識、評價自我時,也應該對心目中的大學形象進行調整,使
其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因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衝突而導致的心理落
差和失衡感。同時,新的角色定位也隻有建立在現實大學的基礎上,才會
更準確。
2.入學後要有目標
要經常問自己“我來大學幹什麼”“今後我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提問有利於進行角色定位,並適應新環境。新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應積極與他人作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恰當地評價自我,發揮自身的優勢,克服弱點,這樣會獲得自信,減輕心理壓力。
3.要學會與人相處,調整人際關係
新生入學後,常常會由於人際關係複雜和交往困難而引發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大學生行為目標多元化,也是導致人際關係複雜的一個原因。為了與同學和睦相處,要了解自己及同學的優缺點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點,這樣交往起來就較容易。與同學交往時,既要自尊,不要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時也要尊重同學。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應換位思考,冷靜處理。
4.培養獨立學習、生活的能力,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大學新生多為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又遠離家庭,一般會不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入校後,新生在生活上要逐步學會獨立、自理,如在生活、學習、作息上合理安排,學會自主理財。在學習上,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學會獨立思考問題。
麵對學習上、生活上的不適應,除自我調節外,新生還可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新生如果對老師講課的方法不能適應,應積極向老生請教;還可向老師反映,取得老師的理解與幫助。同時可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溫暖,認同新集體。還可以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在組織中展現自己的長處,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