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你所想的,要有深刻的感受。萬事開頭難,你開始建造新的心靈道路的最初幾步至關重要。一開始,就要盡可能地使這條道路既幹淨又夠寬,下一次你想要尋找及走上這條小徑時,就可以很輕易地辨認出這條道路來。
2. 把你的注意力強力集中在新建道路的修建工作上
使你的意識不再去注意舊的道路,以免使你又走上舊的道路。不要再去想舊路上的事情,把它們全部忘掉。
3. 可能的話,要盡量多的在你新建的道路上行走
你要自己製造機會走上這條新路,不要等機會自動在你眼前出現。你在新路上走的次數越多,它們就能越快被踏平,更有利於行走。一開始,你就要擬訂一個計劃,準備走上新的習慣道路。
4. 拒絕走上舊路的誘惑
過去走過的道路比較好走,人是天生有惰性的。你每抵抗一次這種誘惑,你就會變得更堅強,下一次你就更容易抗拒這種誘惑。相反,你如果向這種誘惑屈服一次,你下次就會更容易屈服。拒絕誘惑是最重要的時刻,你必須在一開始就證明你的決心、毅力和意誌力。
5. 確信你已找出正確的途徑
把它寫作明確的目標,毫不畏懼地前進,不要猶豫不決。“著手進行
你的工作,不要往回看。”
習慣與自我暗示之間存在著很密切的關係。根據習慣而一再以相同
的態度重複進行的一項行為,將會成為永久性的,到最後,我們將會
自動地或不知不覺地進行這項行為。一個鋼琴演奏家一麵彈他熟悉的曲
子,一麵想他腦中的事。就如同你用母語一邊同別人談話,一邊清掃地
上的灰塵一樣。
魯莽行事是在製造麻煩
“行事之前先想仔細”或“投資之前先仔細研究”並不表示我們做
事猶豫沒有決斷能力,做事果斷並不等於魯莽行事。這些話的意思是要告
誡我們:采取行動千萬不可魯莽、倉促,要認清事實真相再采取相應的行
動。我們每一天都該有所成長,就讓我們從認清前進的方向開始吧!
假如醫生在搶救病人的時候,沒有事先把病人的情況弄清楚,則很有
可能給病人帶來生命危險。在許多情況下,立即行動的確是必要的,但是立即行動並不代表不去思考就草率行動。
住在新奧爾良市的鮑曼太太,好幾年前曾為了財務問題而煩惱不已。她有一位年老多病的母親住在布魯克林,由兩名婦人負責照料飲食起居。鮑曼太太後來發覺很難維持這樣的開銷,而一位時常在財務上資助她的叔父,也在這時打電話向她表示是否可以減少開支。如減少那兩名看護婦人的費用,或縮減房屋的維修費,等等。
鮑曼太太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便要求讓她好好想一下,等作了決定之後再回電話給他。鮑曼太太十分感激這位叔父長期的資助,也覺得應該想辦法減輕這位叔父的負擔。
“我取來一些紙張,然後開始分析。”鮑曼太太描述道,“我先把母親的收入列出來,如有價證券、叔父給她的資助等,然後再列出所有開支。沒多久,我便發現母親在衣、食方麵的花費極少,但那棟擁有11間房的住所,卻得花一大筆錢來維持——光是每月的瓦斯費就得二三十塊錢,再加上各種雜項開支和稅金,還有保險費等,為數十分可觀。當我看到這些白紙黑字的證據時,便知道事情該如何處理了——那房子必須解決掉。
“從另一方麵來看,母親的身體愈來愈壞,我擔心再讓她長途跋涉可能不太妥當。她一直希望能在那棟房子裏度過餘生,我也願意盡可能滿足她的願望。於是,我去拜訪一位醫生朋友,請他給我一些意見。這位醫生認識一名經營私人療養院的婦人,地點離我們住的地方隻有3分鍾路程。
“這位婦人不但心地好,人又能幹,所收的費用也極合理,因此我決定把母親送到她那裏去,讓她來照顧。”
這件事處理的結果,對每個人來說都十分理想。鮑曼太太的母親受到極好的照顧,一直還以為她仍住在家裏。鮑曼太太現在每天都能抽空去探望她,而不是每星期一次。她叔父的負擔減輕了,她的財務問題也獲得解決。這個經驗告訴鮑曼太太,假如把問題寫下來,便能完整、清楚地看到所有的事實,問題往往便迎刃而解。
鮑曼太太的例子,很清楚地顯示出:能否做好一件事,往往要看事前的分析。假如鮑曼太太沒有好好去研究問題所在,也沒有好好去組織要采取的步驟,而是草率地采取行動的話,則很可能不但不能解決財務問題,甚至還會嚴重影響到她母親的健康。
這種把事實列在紙上,讓它們自己把問題或解決方法顯現出來的方式,在處理財務問題方麵尤其有用。而如今,有多少人不會在財務方麵碰到麻煩呢?
住在伊利諾州的一對新婚夫婦霍華德先生和霍華德太太也有這樣的經曆。像許多新婚夫婦一樣,霍華德先生和太太在蜜月後不久,便已發生財務問題。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霍華德先生必須進入海軍服役,但他們的許多賬單都還沒有付清。霍華德先生和太太知道光是發愁沒有什麼用處,便坐下來盤算如何渡過難關。事實是這樣的:他們幾乎欠鎮上每一家商店的錢。雖然每家欠得都不多,卻也沒有辦法在入伍之前全部還清。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信用記錄,他們最後決定這麼做——每個月向每家商店償付一點錢。事實上,最困難的大概就是去麵對那些商店老板,並向他們說明自己無法在入伍之前把債務還清。但出乎霍華德先生的意料,當他向第一家商店老板說明他的困難,但表示願意每月逐漸付清款項的時候,老板的態度十分和藹,使他不禁鬆了口氣,以下的幾家也都進行得十分順利。結果,這些債務後來都還清了,有家商店老板甚至在他退伍回家之後還特地來找他,表示感謝他遵守諾言。
總而言之,若不是霍華德先生事前先坐下來仔細分析狀況,他們很難
作出適當的決定,並且付諸實行。事實證明,他們當初的決定是對的。但
是,在生活中卻有許多人常常沒有像霍華德先生這麼做,甚至在行動之前
從來不坐下來仔細研究一下究竟是什麼在困擾著自己。相反,我們常常為
問題而輾轉反側,一再拖延作決定的時間;或是我們沒有經過仔細研究,
便在短時間內倉促作出決定。結果不但沒有使問題得到解決,反而使問題
更惡化。
霍華德先生的分析十分簡單,稍微動動腦筋誰都能作出這樣的分析。
但是當事到臨頭的時候,又有幾個人顧得上分析一下當前的情況呢?他們
往往認為時間緊迫,就馬上開始行動了。行動能力的確是成熟心靈的必備
條件之一,但必須有知識和理解做基礎,才能避免毫無價值的草率行為。
“先了解你要做什麼,然後再去做。”對行事一貫草率的人來說,這
是很好的座右銘。假如決斷和行動力是邁向成熟的必要條件,則表示我們
在采取行動前,必須事先作出良好的分析與判斷。
拖延是對生命的揮霍
拖延是一種習慣,行動也是一種習慣,但不好的習慣要用好的習慣來代替。當你開始拖延的時候,一定是你的優先順序沒有排列對。
“現在”是成功的象征詞。“明天”“下星期”“以後”“某些時候”“某天”是失敗的象征詞。許多很好的想法常常因為“我將來某一天開始”而成為泡影。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就在現在”。
一位大學生原本準備晚上7點開始學習,但因晚飯吃多了,所以決定看一會兒電視。結果看了1小時,因為電視節目很精彩。晚上8點,他坐在桌前正準備看書,突然又想起來要給朋友打一個電話,一聊又是40分鍾。接著他又被朋友拉去玩了1小時的乒乓球。結果,他滿頭大汗,又去洗了個澡。洗完澡,又覺得餓了,於是開始吃東西。本來計劃挺好的一個晚上就這樣過去了。到了淩晨1點鍾,他打開了書,但又太累了,集中不了精神再看。最終,他還是去睡了。
他一直沒有能夠坐下來看書,因為他花的準備時間太長了。這種“過分做準備工作的人”不計其數。一些推銷員、經理、家庭主婦——他們在開始工作之前總是先聊天、削鉛筆、讀讀報、擦擦桌子、泡杯茶,然後才開始工作。
有一種方法可改掉這種習慣,即告訴自己:“我此時此刻已經一切就緒了,可以開始工作了。我拖延時間什麼也得不到,我要把‘準備’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工作。”
想給朋友寫封信嗎?現在就寫。有什麼可以擴大業務的好想法嗎?現在就去嚐試。記住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忠告:“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推到明天做。”
一個人一旦有了拖延的習慣,每當想要拖延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轉換想法。如果已經設定了期限,就不會拖延。而且,那個期限如果是一定要完成無法再變更的,就沒有拖延的借口。
仔細思考一下,拖延的事情遲早要做,為什麼要等一下再做?現在做
完等一下可以休息,有什麼不好?現在休息,也許等一下要付出更大的代
價。
想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歡拖延的,現在就下定
決心,將它改善。
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當你可以激發自己的行動力的時候,你會非常
有幹勁,會非常想去完成一件事情。
當事情的結果不如意時,很可能是你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當完成的
速度不夠快的時候,很可能是你使用的策略不對。
要當一個成功者,必須積極地努力,積極地奮鬥。成功者從來不拖
延,也不會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動,而是今天就動手去幹。他們忙忙
碌碌盡己所能幹了一天之後,第二天又接著去幹,不斷地努力,直至成
功。
要記住這句老話:“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成功者一遇
到問題就馬上動手去解決。他們不花費時間去發愁,因為發愁不能解決問
題,隻會不斷地增加憂慮。當成功者開始集中力量行動時,立刻就興致勃
勃、幹勁十足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你遇見過那種喜歡說“假若……我已經……”的人嗎?有些人總是喋
喋不休地大說特談他以前錯過了什麼雲山霧雨的成功機會,或者正在“打
算”將來幹什麼渺渺茫茫的事業。
失敗者總是考慮他的那些“假若……”,所以總是因故拖延,總是順
利不起來。
總是談論自己“可能已經辦成什麼事情”的人,不是進取者,也不是
成功者,而隻是空談家。“實幹家”是這麼說的:假如說我的成功是在一
夜之間得來的,那麼這一夜乃是無比漫長的曆程。
不要等待“時來運轉”,也不要由於等不到而覺得惱火和委屈。養成
行動的習慣,凡事掌握其根源,必定會得到非常大的收獲和成效,不管你
現在要做什麼事,請立刻行動吧!
許多人的拖拉是因為形成了習慣。對於這樣的人,無論用什麼理由,
都不能使他自覺放棄拖拉的習慣。因此,需要重新訓練,訓練迅速有效的
行動力,以養成積極工作的習慣。
養成節約時間的習慣
如果你的早餐包括熱牛奶一杯、夾奶酪的麵包一份、水果一個,你預備這些東西的程序會是怎樣的?
有的人會把奶酪夾在麵包裏,然後去削水果,最後把牛奶放進微波爐加熱。
也有人會先把牛奶放進微波爐,然後去準備麵包和水果。
準備早餐的順序的小小改變,也有很多的學問。前者的準備方式會花費3分鍾,後者隻需要花原來時間的一半。瞧,從單線條的一時一用,到立體化的一時二用或一時多用,時間就省出來了。
說到節約惜時,這是世界上大凡有成就的人共有的習慣。
法國著名作家巴爾紮克一生勤奮寫作。隻要一個咖啡壺,就能支持他寫一天的文章。有一次,他通宵寫小說,實在累得不行了。碰巧,一位朋友來拜訪他,巴爾紮克就對他說:“我睡一會兒,請你過一小時後叫醒我。記住啊,就一小時。”朋友點頭答應了。
一小時很快就到了。當朋友進屋看見巴爾紮克睡得那麼香時,心想:“他為了擠時間寫作,一點兒也不顧及身體,現在就讓他好好睡一覺吧。”於是,朋友沒忍心把巴爾紮克叫醒。
過了一會兒,巴爾紮克自己醒了,他一看表,呀!自己竟然睡了近兩個小時。他馬上生氣了,對著朋友吼起來:“你,你,你為什麼不叫醒我!你知道我耽誤了多少時間嗎?”
巴爾紮克沒等朋友解釋,徑直走到書桌前,頭也不抬,飛快地寫起來。
那位朋友望著巴爾紮克奮筆疾書的背影,無奈地搖著頭說:“你真是惜時如命啊!”
一個不善於支配時間的人,經常會感到時間不夠用。其實,你的時間在哪裏,你的成就就在哪裏。巴爾紮克把時間比作資本,當作生命,他總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閱讀、寫作,所以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文學家魯迅幾乎每天都在節約時間。魯迅12歲在照顧重病的父親和兩
個弟弟的同時,還要經常上當鋪、跑藥店、幫助母親做家務及搞好學業。他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擠,總是有的。”可見,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我們也需要節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記憶更多的知識,這就給好成績提供了一個時間保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做才能擠出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呢?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 將時間疊加、合並
我們可以邊整理自己的書桌邊聽英語磁帶,也可以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的時候才花多一點時間和他們交流。
2. 製訂時間計劃
比如,在一星期之內看完一本書,做一套練習題用多少時間,閱讀一篇文章要幾分鍾,等等,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一個目標,然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3. 養成守時的習慣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時間觀念,這不僅是珍惜時間、愛惜生命,也是尊重別人的好習慣。
4. 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養成不拖拉的習慣。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堅持不懈的具體行動,決定了就立刻去做。
5. 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
每天起來整理內務5分鍾,洗漱完畢,可將昨天的學習情況回顧一遍,好的繼續發揚,不足的加以改正,然後對當天的學習作一個大致的安排。在時間上要有一個周密的計劃,但不能安排得過滿,要留有餘地,以防有臨時性的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