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如此。
美國有一位名叫阿瑟?華卡的農家少年,他在雜誌上讀了某些大實業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詳細些,並希望能得到他們對後來者的忠告。有一天,他跑到紐約,也不管幾點開始辦公,早上7點就到了威廉?
B.亞斯達的事務所。亞斯達開始時並不喜歡這個年輕人,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得百萬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起來。
也許是他欽佩華卡的雄心和勇氣吧!兩人竟談了一個小時。隨後亞斯達還告訴他該去訪問的其他實業界的名人。華卡照著亞斯達的指示,遍訪了一流的商人、總編輯及銀行家。
在賺錢方麵,華卡所得到的忠告並不見得對他有多大幫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接見,卻給了他自信。他開始仿效他們成功的做法。又過了兩年,華卡成為他做學徒的那家工廠的所有者。後來他又成為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不到五年,他就如願以償地擁有了百萬美元的財富。再後來,這個來自鄉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終於成為某銀行董事會的一員。
華卡在生活中一直實踐著他年輕時來紐約學到的基本信條,即多與有益的人相結交。
年輕的男女比較能直率地表達崇拜英雄的心意。可是年紀一大,就認為應該將這種心意隱藏起來。但是隱匿崇拜英雄的心意是偏頗的,與你所崇拜的人親近才是良策。這不但能使對方感到高興,而且對方會鼓勵你,增加你的勇氣。
懷特是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個小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20多歲時,他當了管理所所長。後來,他成為俄亥俄州鐵路局局長。
當他的兒子上學時,他給兒子的忠告是:“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這句話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麼庸俗。在成長過程中,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並不可恥。朋友與書籍一樣,好的朋友不僅是良伴,也是良師。
“借乘”開向成功的列車
洛克菲勒對兒子說:“一個人要成功,當然需要不斷地行動與積累經驗,然而得到經驗最快的方法,就是向一些成功者請教,請他們給你一些建議,請他們告訴你,你做對了什麼事情,做錯了什麼事情,或讓他們用他們的智慧指導你,這樣比你看任何書籍都要有效。”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多變的時代,我們喜歡用“瞬息萬變”來形容這個時代。似乎很多東西都是我們把握不住的,對於成功的經驗和模式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要學會把握成功模式和經驗中最核心的東西。我們所要複製的不是成功人士的人生或者經曆,而要學習他們的思維習慣。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可以讓一個人產生特定的思維習慣,甚至是行為習慣。環境能夠改變我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直接影響我們的工作效能與生活。和成功人士在一起,有助於我們在身邊形成一種“成功”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我們可以向身邊的成功人士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感受他們的用心,了解並掌握他們處理問題的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和成功人士在一起有多麼重要。
“為什麼你能成為千萬富翁,而我隻能成為百萬富翁,難道我還不夠努力嗎?”一位百萬富翁向一位千萬富翁請教道。
“你平時和什麼人在一起?”
“和我在一起的全都是百萬富翁,他們都很有錢,很有素質……”那位百萬富翁自豪地回答。
“嗬嗬,我平時都是和千萬富翁在一起的,這就是我能成為千萬富翁而你隻能成為百萬富翁的原因。”那位千萬富翁輕鬆地回答。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造成百萬和千萬富翁差距的重要一點是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也就是說交往的朋友不一樣。有時決定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並不完全是他的才能和價值,而是他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結交一些成功人士,為自己日後的成功鋪路。
19世紀20年代初期,羅斯柴爾德在巴黎發跡,不久之後他就麵對最棘手的問題:一名猶太人,法國上流社會的圈外人,如何才能贏得仇視外國人的法國上層階級的尊敬呢?羅斯柴爾德是了解權力的人,雖然自己擁有財富,但是被那些成功的上流人士疏遠,他無法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他仔細觀察當時的社會,思考如何受那些人歡迎,隻有在他們的影響下,他才能獲得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
慈善事業?法國人一點也不在乎。政治影響力?他已經擁有,再在上麵花功夫隻會讓人們更加猜疑。他終於找到一個缺口,那就是無聊。在君主複辟時期,法國上層階級非常無聊,因此羅斯柴爾德開始花費驚人的巨款供他們娛樂。他雇用法國最好的建築師設計他的庭院和舞廳,雇用最馳名的法國廚師卡雷梅準備了巴黎前所未有的奢華宴會。
沒有哪個法國人能夠抗拒,即使這些宴會是猶太人舉辦的,羅斯柴爾德的晚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終於,羅斯柴爾德的晚會使他與法國貴族階層打成一片,而不是僅混跡於商界。通過在“誇富宴”中揮霍金錢,他進入了更珍貴的文化領域。羅斯柴爾德雖是通過花錢贏得貴族社會的接納,但是他所獲得的支持不是金錢本身可以買到的。之後的幾年,他一直受惠於這些貴族客人,並將事業做得越來越大。
和成功的人在一起,不但能學習他們成功的思維和模式,還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讓我們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近那些非常成功的人。沒有關係,隻要你的身邊有一群準備成功的人,你也能被他們的情緒和衝勁感染,保持成功的欲望和信心。換句話來說,那些經曆了失敗、正在努力拚搏的人,也向你證明了某種方法的不可行性,這也是一種成功。
懷才若有遇,需靠貴人助
俗話說:“七分努力,三分機運。”我們一直相信“愛拚才會贏”,但偏偏有些人付出的努力和最終的收獲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缺少貴人相助所致。在向事業高峰攀登的過程中,貴人相助絕對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有貴人相助,可以使你盡快地取得成功,甚至可以飛黃騰達,扶搖直上。
有些知名度較高的人,他們的成名與貴人的傾力相助是不無關係的。貴人的幫助使他們得到飛升的機會,迅速發展。善於接受貴人的幫助,是名人們把握曆史性機遇的關鍵性的一步,也是他們成名的要素之一。
李鴻章早年屢試不第,“書劍飄零舊酒徒”,他一度鬱悶失意,然而幸運的他遇到了一棵大樹——曾國藩,從此他的宦海生涯翻開了新的一頁。
李鴻章拜訪曾國藩,牽線搭橋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國藩的心腹,當時隨曾國藩在安徽圍剿太平軍。有了這層關係,曾國藩把李鴻章留
在幕府,“初掌書記,繼司批稿、奏稿”。李鴻章素有才氣,善於握管行
文,批閱公文,起草書牘、奏折甚為得體,深受曾國藩的賞識。
有一次,曾國藩想要彈劾安徽巡撫翁同書,因為他在處理江北練首苗
沛霖事件中決定不當,後來定遠失守時又棄城逃跑,未盡封疆大吏守土之
責。曾國藩憤而彈劾,指示一個幕僚擬稿,總是擬不好,親自擬稿也還是
擬不妥當,覺得無法說服皇帝。因為翁同書的父親翁心存是皇帝的老師,
弟弟是狀元翁同龢。翁氏一家在皇帝麵前“聖眷”正隆,而且翁門弟子布
滿朝野。
怎樣措辭才能讓皇帝下決心破除情麵,依法嚴辦,又能使朝中大臣無
法利用皇帝對翁氏的好感來說情呢?曾國藩頗為躊躇。
最後,李鴻章巧妙地為他解決了問題。奏稿寫完後,不但文意極其周
密,而且有一段剛正的警句,說:“臣職分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
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一寫,不但皇帝無法徇情,朝中大臣也無法袒護
了。曾國藩不禁擊節讚賞,就此入奏,朝廷將翁同書革職,發配新疆。
通過這件事,曾國藩更覺李鴻章可用。不久,在曾國藩大力推薦下,
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等職,踏上了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
想成就大事的人,一定要像李鴻章一樣懂得如何借力,尤其是巧借名
人的聲望給自己造勢。通常情況下,借助名人一定的社會影響,會使自己
擁有更好的形象,以促進所辦之事順利進行。
會做事的人,一定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借助名人的聲望為
自己造勢,以期獲得最大限度上的幫助,取得最大的效益。
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經驗
每年,在美國加州的一個小鎮上,都要舉行一次南瓜品種大賽。有一
個農夫培育出來的品種相當出眾,每一次他獲得大獎之後,總是把獲獎品
種的種子分給他的街坊鄰居,一點也不吝嗇。
有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位農夫笑著回答道:“我把好種子分給大家,是幫助大家,也是幫助我自己。”
原來,這位農夫的莊園和他鄰居的是相連的。如果這位農夫將得獎的種子分給街坊鄰居,就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送花粉的過程中,將鄰近較差品種的花粉傳遞到他自己的品種上。
這樣,這位農夫就可以專心研究新的品種了。
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對青少年來說,如果有好的學習方法拿出來和別人分享,不但不會失去什麼,而且還可以通過多和別人交流,發現更多新的方法,對自己的學習也是一個補充。
考入名校的李向陽同學談到自己的經驗是:與同學交往,心態要開放。他高中時數學很突出,因此他的周圍全部是班裏麵數學不是很理想的同學,每天他都要應付他們許多的問題,但是他從來不會推辭,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種互惠,他在幫別人解答問題時自己也有許多收獲,特別是那些請他幫忙的同學有時候會找出各種各樣的題型,甚至還有讓他束手無策的,遇到這種情況他不但不會覺得沒麵子,反而感謝他們為他找出了他學習中的漏洞。
在學習上,幫助同學就等於幫助自己。同學遇到的難題,往往也是自己容易疏忽的地方,為同學講解清楚了,自己也可以加深印象。至於對那些基礎太差的同學,要想講解得讓他們完全明白,是需要花一些心思的,要考慮怎麼把知識點連成係統,怎麼把解題技巧講得深入淺出。這樣為他人講解比自己進行係統複習的效果還要好,最起碼自己容易遺漏的重點,會在同學的提問中不斷得到加強。
然而,有些人認為,別的同學都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如果和別人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別人就會超過自己。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最好不要去幫助別人。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思想。
有一位猶太教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一天,這位長老突然覺得很想打高爾夫球。按照猶太教的規定,信徒在這天必須休息,不能做任何事情。但是,這位長老實在忍受不住,決定偷偷地去高爾夫球場。
來到高爾夫球場,空曠的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長老高興地想:反正也沒人看見我在打高爾夫球,我隻打9個洞就回去,應該沒什麼問題吧!
於是,長老高興地開始打球了。他剛打第二洞,就被天使發現了。天使非常生氣,就到上帝麵前去告狀,要求上帝懲罰這位長老。
上帝答應天使要懲罰長老。
這時,長老正在打第三洞。隻見他輕輕地一揮球杆,球就進洞了。這一球是多麼完美,長老高興極了!
天使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來的幾個球,長老都是一杆就打進去了。天使非常不解,而且非常生氣。她又跑到上帝麵前說:“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這位長老嗎?怎麼不懲罰他呢?”
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天使看了看長老,隻見極度興奮的長老,早已忘記自己隻打9洞的計劃,決定再打9洞。天使不解地問上帝:“我怎麼沒見您在懲罰他?”上帝笑而不語。
這位長老又打完了9洞,每次都是一杆就進洞,長老心裏很高興。但是,不一會兒,他就露出了不悅的表情。
上帝語重心長地對天使說:“你看見了嗎?他取得了這麼優秀的成績,心裏十分高興,但是他卻不能跟任何人講這件事情,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悅,這不是對他最好的懲罰嗎?”
天使這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