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巧妙話——滿足顧客心理需要(1)(1 / 3)

有人說:“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所謂的巧妙話,就是指含有一定技巧性的語言表達形式,同時,輔以情感、神態、動作、語調等的幫助,不包含虛偽、不脫離道德規範,包含著一種真誠動機的一種商品銷售形式。巧妙話表達越清晰、越確切、越執著、越有誘惑力,對方的感知與理解力就越強,從而,就能滿足顧客的某種心理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絕對的真話還是假話,有時候都可能讓人厭惡。待人處事時要講究真誠,但說話卻需要講究技巧。聽巧妙的話語如沐春風,聽惡劣的話語如入冰雪。說巧妙話是一種藝術,是為人處世的藝術,在商業交往中也同樣有用。在銷售過程中,如何利用巧妙話,讓不利的尷尬局麵變成有利於銷售的局麵,更是一門非常難的技術,也是非常寶貴的一種財富。

61

生活中充斥著巧妙話

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於我們之重要,正如駿馬對騎士的重要。最好的駿馬適合於最好的騎士,最好的語言適合於最好的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需要說的真話可能會非常難聽,讓對方難受,所以,會說話的人往往會巧妙利用人們的心理,既不傷害對方,又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個小男孩,在父母的教誨下總是顯得非常有禮貌,遇到好吃的食物也知道要謙讓別人,周圍的人們都誇他聰明懂事。有一天,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小男孩也同平常一樣將最大的蘋果送給客人吃,客人一邊稱讚他,一邊接過了蘋果。可是當這位客人剛剛咬下第一口蘋果的時候,小男孩“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邊哭還邊說:“你憑什麼吃我的大蘋果?你憑什麼吃我的大蘋果?”客人在莫名其妙的同時也尷尬萬分。原來,從前家裏來的客人隻是接過食物之後就重新放回盤子裏,很少有人去真的吃它。男孩也就養成了習慣,可是,這次他自己喜歡的食物卻真的被別人占有了,他自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可見,在生活中,要處處給自己留有餘地,如果太過於老實地說出對自己不利的真話或者做出絕對真實的舉動,通常就會出現尷尬。

《最後一片葉子》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它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某醫院的一個病房裏,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間外有一棵樹,樹葉被秋風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落葉蕭蕭、淒風苦雨,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當樹葉全部掉完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被這種悲泣深深打動了,他用畫的樹葉裝飾樹枝,使那位瀕臨死亡的女病人堅強地活了下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作為醫生,麵對一個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經常會寬慰病人說:“隻要配合治療,很快就會康複。”而幾乎沒有一個醫生會對病人說:“你根本沒有希望了,很快就會死。”

同樣,作為病人的親友,在去探望病人時,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幾天了,也要與醫生巧妙配合,讓病人滿懷信心地接受治療。因為生命本身有時是會創造奇跡的,即使沒有奇跡出現,讓病人充滿希望地多活兩天也是一種人道精神的表現。這個時候,巧妙的話語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教育方麵,巧妙的話更會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大學教授們經常要給自己的學生寫推薦信,這些推薦信可能是用來向國外學校申請獎學金,可能是用來到人才市場上參與激烈的職業競爭,如果學生的確是頂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說,照實寫出來就是了。倘若教授誠懇地指出該學生不是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薦的一方就可能理解為該學生是個差勁的學生。如果這樣做,他可能會傷害這個學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機會或難以找到工作,甚至對其一生的命運都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教授們提筆寫推薦信的時候,必定在其中巧妙回避或減少對學生不利的一麵,而稍稍誇大學生的成績和能力。

教育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教師如果善用美好言語鼓勵學生,學生則會樹立信心,並且真正有所進步。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

把能力相當的初一年級學生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經常給予表揚與稱讚;第二組經常給予責備和批評;第三組既不給予表揚和稱讚,也不給予責備和批評。

給三個組做相同難度的數學練習題實驗時間為一個星期,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第一組學生的成績在不斷上升;第二組學生一開始有進步,中途就停滯不前了,學習效果不好;第三組學生前三天成績上升,以後成績變得直線下降。可見,巧妙的語言能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績上升。

還有這麼一個故事:

王員外家添了個孫子,在滿月酒的那天,來了許多慶賀的賓客,大家都看著孩子在有意無意地閑談。

李秀才說:“令孫將來一定福壽雙全,飛黃騰達,富貴榮華,光宗耀祖!”

羅秀才說:“人都是一樣的,這孩子將來也會長大、變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熱烈的歡迎,被奉為上賓,而羅秀才則受到客人的鄙視,遭到主人的嫉恨與冷遇。

難道羅秀才說的不是實話嗎?當然是實話,可是實話是不中聽的。相反,李秀才說的話極其巧妙,討得了主人的歡心,因為主人正是這麼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