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迪馬上想起了剛從磁帶上學到的“裝聾”法,於是看著那位先生問道:“您是打算把這些家具帶回去呢?還是我們給您送到家?”
先生問夫人:“你說呢?”
隻聽這位夫人說:“哎呀!讓他們送到家需要花錢呀,還是我們自己帶回去好。”
著名推銷員金克拉也提到過這種方法。他說:“我的好朋友來自南卡羅來納州大瀑布城的瑪麗·霍克,曾經有幾年時間和我一起做廚房設備的推銷工作,她的確在聽覺上有一種奇妙‘怪癖’。我看到有一次一個預計顧客在離她隻有一米的地方,盡管大聲叫喊著:‘不,瑪麗,我不想買!’可是對此她連眼都不眨一下,使我大吃一驚。對她來說是一點兒也沒有聽到。另外,那時還有一個預計顧客從10米的地方小聲說‘是’,瑪麗卻清清楚楚地聽出那個喜訊。總之,她在預計顧客說‘不’時,隻是理解為對方不是認真那樣說,而隻有當預計顧客說‘是’的時候,她才把那個回答作為真實的東西接受下來。”
但是,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最好不使用這種方法:第一,不理睬會使顧客產生被輕視的感覺,從而引起不滿的時候,不要故意忽略對方;第二,不解釋會引起顧客疑心的時候,還是耐心解釋為妙。
在人際交往中,有許多場合都可以使用“裝聾作啞”的辦法,躲開別人說話的鋒芒,然後避實就虛、猛然出擊。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卻一定要表演得自然。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來設置窘迫局麵,化幹戈為玉帛,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場合很多。
1.可用於挽回“失語”所造成的尷尬局麵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在所難免,但失語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語,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實習期間,一位實習生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關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這裏就是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象。這樣,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而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局麵的可能。
2.處理、製止別人的中傷、調侃
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疑問。
3.補救說話中的錯漏、失誤
一位公司經理在開業慶典上發表即興演講,他這樣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統一的整體,它有嚴格的規章製度,這是鐵的紀律,每一個員工都必須自覺遵守。上班遲到、早退、閑聊、亂逛、辦事推諉、拖遝、消極、懈怠,都是違反紀律的行為。我們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就等於允許有人拆公司的台,我們能夠這樣做嗎?”
這位經理的反應力和應變力是很強的。當他意識到自己把本來想說的“我們決不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一句話中“決不”二字漏掉之後,佯作不知,馬上循著語言表達的邏輯思路,續補了一句揭示其後果的話,同時用一個反問句結束,增強了演講的啟發性和警示力。這樣的續接補救,真可謂順理成章、天衣無縫。
但說起來,這一點小技巧在司馬懿麵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魏明帝即位後,兵權盡歸於曹爽。曹爽立即換將領,委任自己的弟弟分管三支禦林軍,隨便出入禁宮;又任用智囊團何晏、鄧揚、丁諡為尚書,畢範為司隸尉,李勝為河南尹,軍政大權盡在曹爽控製之下。司馬懿見此情形,隻好裝病不出,在家閑悶,其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亦沒有事做。
曹爽驕橫專權,氣焰不可一世,連明帝都不放在眼裏了。
適李勝升調為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馬懿處辭行,探聽虛實。
司馬懿知道曹爽的人來訪,便對兩個兒子說:“這是曹爽要來打探我的動靜,你們且回避。”
於是司馬懿去冠散發,擁被坐在床上,詐稱重病,叫侍女攙扶著,然後請李勝入見。
李勝拜見過後,說:“一向不見太傅,誰想病到這般,今小子調任青州刺史,特來向太傅辭行。”
司馬懿佯答:“並州是近北方的,務要小心才可!”
李勝說:“我是往青州,不是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