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2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2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這條小魚在乎》reference_book_ids\":[7174739573791001612]}],\"2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海的女兒》reference_book_ids\":[7070438690920631309]}],\"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人是多麼脆弱,又是那樣頑強。因為脆弱,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為頑強,我們都有麵對和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能力。隻有了解和勇敢地接納真實的自我,真實的快樂、自信和力量才會如同種子在心靈中生出花來。
了便是好
心理疾病的起因,都是“未完成”
《紅樓夢》一開始,寫甄士隱女兒被拐,家被火燒光,投奔嶽父,嶽父又勢利,於是他便得了我們稱之為抑鬱症的心理疾病。當時還沒有心理醫生可尋,他隻好忍耐。這天他上街,偶遇一跛足道人,聽那道人自言自語道:“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甄士隱聽了,便迎上去說:
“你滿口說些什麼?隻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如果聽到了‘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名叫《好了歌》。”說也奇怪,聽了這些怪話,甄士隱的抑鬱症竟然不藥而愈。
數百年後,生活在遙遠的歐洲和美洲的心理學家,在進行心理治療時,竟然也發現了和跛足道人相同的原則: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格式塔療法創始人皮爾斯指出:心理疾病的起因都是一種未完成。如果有一個人怨恨他的父親,卻不敢當麵指責父親,這就是未
完成。它將會使這種怨恨越積越深,會毒害這個人的心靈,進而還會使他處理不好和與他父親相似的人,如老師、老板、領導的關係。這種怨恨會像一條饑餓的蛇死死地纏著他,使他不能解脫。如果有一個人愛某人,卻埋在心裏,這也同樣是一種未完成。這段愛也會越積越重,成為心理負擔,並且妨礙他以後的愛。如果一個人悲傷卻沒有痛哭過,他會時時在想著去哭。同樣,當一個人渴望金錢而未能富裕時,他的心靈會被金錢纏繞而不得安寧,因為在金錢上,他有件“事”未完成。
完成就是了結、了斷,就是“了”。
未完成就是“不了”。不了,人就會時時念之,就會有煩惱,就會有情緒困擾和心理疾病。“了”了,人就可以把這段“事”放下,就可以不被糾纏,就可以輕裝上陣而麵對現在的生活,了便是好。
每當我們有了一個願望,就會投入一股心理能量去追求它的實現。如果願望實現了,這股能量就被消耗了或消散了。但是,如果願望遭到阻礙,這股能量就會淤積,成為泛濫成災的根源,也成為破阻而出的動力。遭阻,就是不能“了”。
心理治療就似疏導河水,讓它“了”。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在治療時就是讓患者回憶過去創傷性經曆,宣泄淤積的情緒。通過傾訴,將淤積的心理能量得以消耗掉或釋放出來。心理學家賴克引導患者通過發怒、哭泣把過去沒有表達的憤怒和悲傷盡情表達出來。當人能傾訴、能哭泣了,就會覺得“好多了”,因為至少他對情緒表達了,在情緒表達上“了”了。
格式塔療法讓患者想象空椅上坐著人,如果他怨恨父親卻沒有說過,讓他想象空椅上坐的是父親,讓他對著“父親”說話,說出他心中的怨恨。當他說夠了,他的心願就完成了。“了”了,於是他也就放鬆了。雖然想象不是事實,但是如果想象得栩栩如生,卻可以得到真實的效果。與想象中的“父親”說話,雖然不如和真父親說話,但也可以讓淤積的心理能量從“渠道”中流走。
《紅樓夢》中跛足道人是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決“河水淤積”問題的。他宣稱世人所追求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的,無意義的,不值得去追求,從而使心理能量不再向目標放送積聚,如同在上遊切斷水源,河水自然不會淤積了。
如果我們在街上任意問一個人,問那匆匆忙忙走過的千百人中的一個,看他有沒有什麼未了的心事,我想肯定會有。那麼請告訴他不要把心事埋在心底,不要以為恨可以像屍體一樣被埋葬,也不要以為愛可以像金銀一樣被收藏,所有不了的心事會在心裏呼喊,會像種子一樣發芽生長,越長越大,了結它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心願有可能實現,就實現它。如果不能實現,就想象它,向別人傾訴,讓自己痛哭。把種種心情發泄在日記上,這也是“了”。當一切心結都已了結後,就可以以兒童一樣純潔的心麵對這個世界了,就可以忘掉過去,讓困擾糾纏你的情緒如過眼雲煙。
為自己活
要有為自己而活的勇氣,和看見自己需要的智慧
我拿起心理谘詢中心的電話,聽到一女子一聲幽幽的“喂”,我已知道,又是一個憂鬱的人。
據我所知,這個女子似乎本不該憂鬱。她受過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工作,有遠超一般人的高收入,家庭生活平靜安寧。但是憂鬱卻如蟲一般日夜啃食著她的心靈之樹,使正逢好年華的她日見枯萎。
我約她來麵談,她來了。整潔莊重的服飾,得體的舉止,連說起自己的煩惱時,也不曾有失態的表現。
我用意象療法,讓她想象一幢房子。她說:“我似乎看到了一座房子,是西式小別墅,紅色屋頂,雪白的牆壁,是木頭的牆,很美,屋外是一片綠草地。”
我說:“想象你走進這房子,看看屋裏有什麼?”“什麼也沒有,屋子裏一片漆黑,到處是灰。”是的,這就是她的心靈。從外表看,她有幸福的家庭,有成功的事業,一切都像想象中的那座房子的外觀:白牆紅頂,坐落在綠草叢中,讓人羨慕。而內心中的她,卻是“一片漆黑,到處是灰”。
“為什麼你會是這樣呢?”我問她,“說說你的生活經曆。”
她告訴我,她是長女,從小很聽話,父母要她學習她就學習,要她考大學她就考大學。工作後,她也很能順應外界的要求,當需要在工作上努力表現時,她踏實地工作;當人們重視財富時,她也成功地賺到了錢;該結婚時,她就結了婚……該做的事她都做好了,該得到的也都得到了,她不明白,她為什麼感到不幸福?
我問她,她生活中最喜愛的是什麼?
她回答說:“說不出,讀書是為了順應父母的期望,賺錢是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就連結婚也不是有什麼激情,而是因為男友的追求。”
這就是她的問題所在,這就是她憂鬱的原因。她為父母活,為領導活,為丈夫活,為社會活,卻從沒有真正地為自己活過,難道還不值得為之憂鬱?
心靈知道,外在的成功和外表的幸福猶如蠟製的蘋果,好看卻吃不得;猶如她想象的那座房子,外表雖美內部卻是黑暗和灰塵。
我把這些道理告訴她,她歎息說:“是啊,我從未為自己活過。 ”但是她對為自己而活卻有些害怕:“做我想做的事,別人會怎麼看,怎麼想?萬一我做的事不道德怎麼辦?”
不曾為自己活過的人都是不敢為自己活,怕使親人失望,怕周圍的人反對或輕視,因此他們才隻能做別人讓他們做的事。
我鼓勵她拿出勇氣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如果你深入正視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會帶來和人的新的衝突,那也要這麼想:我要為自己活,我不能完全順從別人的要求。
盡量不傷害別人,這是應該的,但是也不能為了別人放棄自己的需要,因為那將會傷害自己。自己和別人是平等的,為什麼總要屈己從人呢?
長期壓抑自身需要的人,往往很害怕自己會有些不可接受的壞的需要,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說到這個問題,一個朋友說:“假如我需要上街去隨便殺人,難道我也可以去殺嗎?”當然不能。但是,殺人真的是內心的需要嗎?如果你想上街隨便殺人,那很可能是你心中積累了一股怨氣無處發泄,這怨氣也許來自老板,也許來自親人。其實,你真正需要的不是殺人,隻是發泄怒氣而已。
因此,要為自己活,不僅要有敢於為自己活的勇氣,還需要有看到自己內在需要的智慧。
我讓她直麵自己的心靈,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得不到答案。她說她從來都是揣摩別人想要什麼,卻從來不曾問過自己想要什麼。
我采取了其他心理學技術,幫助她了解自己。她的“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放棄自己的要求,如同一棵長久見不到陽光的小樹一樣,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長出新葉的。
過了幾天,她來電告訴我:“我知道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
“就隻是這個?”
“是的,我以前曾這樣做過,但是我認為那是浪費時間。現在我為自己做了,我感到心情好多了。”
就這麼簡單!但是,還有多少痛苦的人,不懂得做這件簡單的事:為自己活。
你知道誰是你的母親嗎
像母親般關懷滋養我們的人,是心理母親
“除了身世不明的人,誰都知道母親是誰,還用得著問?”一個人回答。“怎麼,難道我不是我媽親生的?”另一個人驚訝地反問。“開什麼玩笑,當然知道。”另一個人很有點不滿。
這是我在問“你知道誰是你的母親嗎”這個問題時,別人的回答。是啊,絕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但是我想問的問題是:“你心理上的母親是誰?”
心理上的母親,不一定是實際的母親,是指在心理上起到了母親作用,符合我們潛意識中母親形象的人。
我們潛意識中,母親是一個無條件關懷著我們、保護著我們、滋養著我們的人,誰是這樣的人,誰就是我們心理上的母親。
我知道一個家庭中的一個母親,她的性格比較任性、不成熟,並且在小的時候被父母寵慣,在結婚後被丈夫寵慣,所以雖然年紀已經 50多了,處理問題的方法還是很幼稚,而且她什麼事情都不
操心,隻知道玩,出去跳舞、練武術、學氣功,對社會中的事情更是天真無知。但是恰好她有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的心理卻很成熟,處理事情很有分寸。所以一旦家裏有什麼事情,母親很容易驚慌失措,每當這個時候,兩個女兒就會出來處理問題,安撫或安慰母親,哄她高興。有的時候,做母親的太任性了,女兒也會訓訓母親,而這個做母親的也就乖乖地聽話了,這樣女兒就會用一點好吃好玩的東西給母親,作為安撫。兩個女兒都說過,我們好像是媽媽的媽媽。在這個家庭中,母親實際上是心理上的女兒,而女兒反而是心理上的母親。
心理上的母親可以是任何一個人,而且隨時可以變化。有的男人遇到了一個很賢惠的妻子,在他疲勞煩惱的時候,妻子耐心而又體貼地照顧著他,丈夫有時甚至在妻子麵前也可以像一個小男孩一樣耍賴,而妻子也可以接納,實際上妻子就是丈夫心理上的母親。有的女人找到了一個模範丈夫,她在他麵前使小性、撒嬌,就像一個小女孩,而丈夫就像一個母親,這時的丈夫就是心理上的母親。
心理上的母親也可以由其他關心體貼你的人充當,姐姐、大嫂、學校的老師、單位中的長者,都是可以做“母親”的。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知道,誰是你心理上的母親。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你變得很小,大概隻有不到 1米高,想象你感到很疲倦、難受、饑渴,好像是經過長途跋涉,或者是有病在身,你蜷縮在一個寒冷的硬板床上,身上的被子也很破。你閉著眼睛,又難受又害怕。這時,有人走進了屋子,她給你蓋上了暖暖的被子,掖了掖被角,用手摸摸你的額角,然後喂你喝了熱湯,告訴你不要害怕……,然後想象你看清了她的臉,她也許是你真實的母親,也許是另一個人—她就是你心理上的母親。
你心理上的母親是誰,就意味著你和她的關係中有母親和孩子的成分。
母子關係不隻是生物的關係,更多的是情感的關係,心理上的母親是你所依戀的對象,你對她也許會有不滿,但是你離不開她。
夫妻雙方,如果你是對方心理上的母親,那麼你要有警覺了。比如妻子,在心理上不妨有時做“母親”,但是有時也必須在心理上是“朋友”“愛人”,或是“女兒”。如果妻子總是扮演心理上的母親角色,而壓過了她本來應該有的主要角色愛人,則這對夫妻的關係是不夠好的。丈夫會顯得幼稚,沒有男子氣,妻子會感到情感不滿足。在這樣的關係中,雙方應該有意識地減少妻子扮演心理上的母親角色。反之也一樣,如果丈夫成了妻子的心理母親,久而久之,丈夫比較容易有外遇。
少數人在剛才的想象中,很難想象出一個母親,甚至可能很難想象出一個這樣關心照顧自己的人,這說明他們在生活中非常缺少關愛。這樣的人是不幸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一個“母親”,否則,他的心理會枯萎,會缺少安全感,會產生心理上的一些問題。
如果你不幸是這樣的人,可以不妨先想象出一個母親來,比如,想象一個像觀音菩薩一樣慈祥的女性,想象她像母親一樣在照顧你,安撫你。這樣的想象,對你的心理建設也是很有好處的。
你的母親,就是你心靈的家。
你和神不一樣
忍耐小小的不完美,完美主義者才能真正活輕鬆
有一個故事。一個丈夫有幸娶到了一個極為美麗的妻子,妻子唯一的不足是有一塊小小的胎記。一開始他還沒覺得有什麼,但是後來他越來越不能容忍這個不美的胎記。他越來越注意這塊胎記,甚至不再注意妻子的美。他總是在想,假如沒有這塊胎記妻子會多麼完美。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這個丈夫正是外科醫生,於是他決定自己動手術去除這塊胎記。
但是,一動手術才發現,這塊胎記的根子很深,於是他決定深挖,再深挖……後來,挖得很深,胎記的根子挖掉了,但是他的妻子也死了。
這個丈夫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隻有神才可能是完美的。”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一些追求完美的人,或者是追求自己的行為的完美,或者是追求讓配偶完美。在一開始,追求完美者會得到一些成功,因為他們的努力,他們可能會表現優秀,但是,因為完美是沒有止境的,他們會感到越來越累。
有一次我做心理谘詢,來訪者說他壓力很大,沒有一分鍾的空閑。我說:“假如我用心理學技術,讓你在六小時幹完八小時的工作,剩下的兩小時你要幹什麼?”他回答說:“我要做工作,把工作做得更完美。”
所以,完美主義者最後總會有不堪重負的一天。
完美主義者是不容易被說服的,一是他們認為“我們應該追求更好、更強”,二是他們認為追求完美雖然很累,但是“這樣會使我們更成功”。當然,我們可以講很多道理說明追求完美的害處,但是沒有用。因為,雖然他們在道理上也可能同意我們的意見,在感情上卻接受不了“不完美”,仿佛在他們心裏有一個人在說“你應該完美”。這個心裏的人就像傳說中伊甸園裏的那條蛇一樣,總用一個“完美”的幻象誘惑著人。
隱藏在他們心裏的這條“蛇”,實際上是他們心理的情結。
心理學分析表明,追求完美實際上是心理的一種症結。它形成的一個原因是:童年時父母教育方式不恰當,對子女行為過於苛求,批評過多。子女為了讓父母滿意,就形成了追求完美的習慣。即使到了成年,這個潛意識中的習慣還是根深蒂固。
完美主義形成的另一個原因是內心缺少安全感。有的人在潛意識中,感到隻有做得十全十美才可以安全。這些人最容易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好勝心強。追求完美的行為如果嚴重,甚至會產生心理學稱為“強迫行為”的症狀,比如嚴重潔癖、忍不住想一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反複檢查門鎖等等。
因為追求完美是心理的情結,所以不是講道理可以說服的。如果你不幸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你會發現每當你對自己說出一個不應該追求完美的理由,你的心裏就會冒出來好幾個應該追求完美的理由。這就是你潛意識中的情結,它像伊甸園中的蛇一樣能言善辯。
一個戒煙的人會發現自己心裏冒出來很多不戒煙的理由,一個正在減肥的人會發現自己心裏總有一個聲音在勸自己多吃一點東西也無妨。同樣,在你試圖想改變自己的完美主義時,心裏也會冒出很多說完美主義好處的理由。而你如果真的決心戒煙,你用不著多想什麼,隻要堅決地不吸煙,過一段時間,煙癮消失了,那些吸煙的理由也自然煙消雲散了。同樣,你如果想改掉完美主義,就堅決地放棄完美追求,忍耐一些小小的不完美。忍耐是痛苦的,就像戒煙一樣痛苦,但是等你戒掉了完美主義這個壞習慣後,就會發現,你的生活會變得更輕鬆、更快樂。
“別人”就是你自己
想象中的“別人”,都是自己的反襯
我是一個心理谘詢與治療師,一個收費很高的心理谘詢與治療師。我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許多人花很多錢來做心理谘詢,卻不談他們自己,而總是談“別人”。
“別人都一天到晚快快樂樂,沒有煩惱,隻有我活得這樣慘,醫生,你救救我吧。”這是抑鬱的來訪者經常和我說的話。
“別人都沒有事情,可是我一到考試前就緊張得要命,睡不著覺。”這個來訪者是因為考試焦慮而來谘詢的。
“別人抄都沒有事,怎麼倒黴事偏偏讓我遇到了!”這是一個因考試作弊被處分的大學生。
如果我是一個外星人,根據他們的敘述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別人”真是很幸福,他們從沒有煩惱,沒有病痛,沒有災禍;他們從不會緊張,不會焦慮,更不會失敗;他們相貌美麗,不需減肥;他們運氣奇好,作弊違章都不會被發現。“別人”當然不會有心理障礙,因為他們幾乎可以說是“萬事如意”的人。
雖然這些“別人”得天獨厚,但是,似乎他們的為人並不怎麼好。
我的來訪者經常會說起他們的劣跡。“別人都欺負我。”抑鬱的來訪者說。“別人都是那麼勢利眼,而且總在背後找我的毛病。”難怪他的人際關係很差,因為他身邊都是小人。
“別人都瞧不起我,用輕蔑的眼神看我。”這個來訪者是社交恐懼症,他還相信別人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就是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心中正在想壞念頭。
“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好像也就是“別人”的意思,而這個古代獨清醒的詩人投水而死了。法國哲學家薩特說:“他人是地獄。”“他人”當然是“別人”了。從來訪者的敘述來看,這些“別人”的確是像地獄一樣邪惡。“別人”真是這樣子的嗎?客觀的、理智的觀察者當然會說“不是”。
抑鬱者往往以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倒黴的人,但是客觀的、理智的觀察者發現,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比他們更倒黴的人多得數不勝數。有些抑鬱者的生活甚至被別人羨慕著,他們比別人更有錢、有更好的工作;別人也不是天天都快快樂樂地生活,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不順心和憂愁。
別人的運氣也並不是總那麼好,作弊違章被抓到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天數以萬計。別人也常常得病,所以在每個醫院裏才有許多的人。而且別人也有心理疾病,所以才有許多我這樣的人做心理谘詢師。
別人也並不都是那麼壞。別人不都是小人,也不會都兢兢業業地找你的毛病,因為他們還要花很多時間為自己謀生,哪裏有時間總注意你呢。
為什麼在有些人眼中,“別人”會成為那個樣子呢?
是因為你自己的想象。
一個人想象中的“別人”,和真實社會中的別人關係並不大,而是和這個人自己的心理關係密切。人有兩種相反的需要,一種是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共同點,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另一種是找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點,證明自己的獨特性。由於有後一種需要,想象中的“別人”,往往就是和想象中的自己的對比,是自己的反襯。如果說在想象的世界中,自己是畫麵上的主人公,“別人”就是畫麵上的背景。越是在情緒化的想象中,別人就越是起到“背景”的作用。在一個人的想象世界中,“別人”這個形象的作用就是襯托“自己”的形象,因此“別人”是和“自己”剛好相反的。
自己憂鬱,就會想象別人快樂。別人的快樂可以更明顯地襯托出自己的憂鬱。自己膽怯,就會想象別人有侵犯性,別人的侵犯性讓自己的恐懼有了正當的理由。自己是天使,別人就是地獄,別人的邪惡正可以讓自己的受難者形象更為高大。
“別人”是誰,如果你問我,我會回答說:“別人”不是別人,別人就是你自己。正像一句古話所說,境由心生。別人也是你自己的心所造出來的。你有什麼樣的自我形象,就會創造一個與這個形象成對比的“別人”的形象。
因此,隻要我們改變了內心中的自我形象,“別人”也就會改變。當你自己不把自己當作膽小鬼,別人的眼睛也就不會咄咄逼人了。
“別人”就是你自己,“別人”並不是別人。知道了這個道理,你不必過多地責備別人,不要怨天尤人,因為你的煩惱,歸根結底要自己負責。這不是壞事,我們自己能負責,也就意味著我們自己
能控製,意味著我們自己能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減少和消除自己的煩惱。
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我們生活中的真實的別人。不要用自己的想象去歪曲他們。當你發現,“別人”並不都快樂的時候,你也就會發現,你自己也並不總是倒黴。當你發現,“別人”不都是小人的時候,你也就會知道自己也並不總是受害者。也許是自己做人的方式不夠好才遇到了問題。
當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愛、自信和智慧的時候,我們會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耶穌說要“愛鄰如己”,實際上耶穌真正的意思是,我們要愛自己,因為鄰人就是我們自己。
魔鬼是化了裝的天使
心理障礙,為你提供了發現自己的機會
我有時會對來做心理谘詢的人說:祝賀你有了心理障礙。對遇到了不順利的人說:你遇到了一個好機會,千萬不要白白放過。
這聽起來仿佛是一種嘲笑,所以一般我不輕易說,但是在我自己心裏,我真的感到心理障礙是一個祝福。
心理障礙可以提供一個機會,一個讓我們發現自己、發展自己的機會。心理障礙把我們過去不引人注目的小弱點放大了,迫使我們改變自己。在掙脫心理障礙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經曆了錘煉,所以在心理障礙解決後,我們不是僅僅“像過去一樣健康”,而是比過去還要健康。
破房子遇到了雨天,是房子的心理障礙,但是正是它讓我們知道了房子哪裏漏水,如果堵住了漏洞,那麼雨過天晴時,這座房子會更加“健康”。
當然,很少有人知道怎樣麵對心理障礙和挫折,也很少有人能夠利用心理障礙或者挫折而發現自己、發展自己 —除非他經曆了一次成功的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有過這樣的例子。
一個女孩從小生活很順利,自己也很優秀。長大後順利考上了名牌大學,然後又被保送上了研究生。往往才女不美麗,可是這個女孩卻偏偏是才貌雙全的美才女。往往美女嫁得不一定好,但是她的丈夫是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她的生活似乎是由鮮花塑造的,她的笑容似乎永遠燦爛,她感到一切都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