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故事一 千裏沅江,載不動沈從文的許多真情(2 / 3)

在1月12日至2月2日的湘西行船中,沈從文置身於空水澄鮮的湘西山水間,一路盈盈地走,一路款款情深地寫,一共給張兆和寫了50餘封情信。

這樣數十封的書信,隨著時光的流逝,早已不再是那個叫張兆和的女子所一人獨有。它成為現代華語文本,提供給世界文學寶庫中最精美的藏品。它同時也成為現代海內外華裔子孫們,追溯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在這一片古老美麗的鄉村大地上世世代代生衍蕃息的、最唯美動人的讀物。

在世界文學的經典傳世著作中,將美麗的鄉村描繪得滲透進了靈魂的文學大家,應該是不乏其人的。像俄國的托爾斯泰,印度的泰戈爾,歐洲的盧梭、吉辛、梭羅等人,他們都令我們感覺到,在一種衣紋跌宕之間,鄉村文字的麗而不佻的明姿雅度。

可是,在這樣一眾的文字聖手間,可以將一條河流寫得如此溫潤滿掌心者,則恐怕僅有沈從文了。

那一條經曆過多少世道莽蒼、卻依然默默長流的千裏沅江,從沈從文在桃源上船的那天起,就注定要以它的哀怨與美麗震撼世界了。

1934年這樣的年份,對於現世的絕大多數人來講,真的是有一點遙遠了,遙遠到我們的今天,也隻能從一些幹巴巴的文字間,感受一點民國年間的波光掠影。可是,我們讀沈從文,讀他的清麗得仿佛一枝搖曳之水仙花的枟湘行散記枠,我們卻再次鮮明地看了沈從文這個斯文秀氣的書生,慢條斯理地走下行船,慢慢地坐穩在船中。他帶我們去看沅江兩岸的風景、吊腳樓、女人、船夫? ?

沈從文首先給他的“三三”,介紹了一個戴著昂貴水獺皮帽子的湘西本色人物。

13年前,也是寒冽的嚴冬季節。

這一位湘西漢子,穿著一身暗紅緞子的猞猁皮馬褂,卻因為記掛著青鬱河岸邊一個白臉長眉毛的女子,便從泊於淺水區的大船上,奮力跳進了結著薄冰的江麵,為的隻是向晚時分與那女子的一個幽會。

現在,時間使一些英雄脫離了塵世,沈從文的這位朋友也成為一間安靜小旅店的主人。但是,這湘西漢子的一顆愛心是不變的。

13年後,沈從文從常德坐船往鳳凰城。那重情意的湘西漢子,特意起早為沈從文送行。“桃花河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想起這樣的詩句,沈從文眺望湘西薄霧中,錯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樹木,全都像敷了一層灰藍,瀟灑秀麗中透出了雄渾蒼茫氣概。

沈從文覺得那湘西漢子頭戴的一頂水獺皮帽子,與這環境十分相宜。因此,從文先生十分愉快地說:他坐的船是一隻油得黃黃的新船,可聽得出水在船底渡過的細碎聲音。如果張兆和想他了,不如就到夢裏麵來追他吧。

由於有張兆和的一份柔美的愛的支撐,沈從文對於這世界上,仍然從事著那一份古老而又憂傷的女子,又有了一份憮然的同情。

在那樣一條千裏行船的悠悠沅江上,每隔二三十裏地,就有一個像鴨窠圍這樣幽靜的憩息地。兩崖如刀削般危立。崖壁上長滿了小小的竹子,長年翠色逼人。兩邊高岸的吊腳樓,儼然地懸掛於半山腰中。隻要有上下行駛的船隻泊岸,兩岸燈火搖曳的吊腳樓中,大抵都會傳出一種女子柔軟、迤邐的唱歌聲。歌聲輕飄、暗淡,且有一份固執,令沈從文想到了生命的悠長與無奈。

沈從文說:即便是如此卑微的生活,也有它清明如玉的地方。

船隻在鴨窠圍暫停之時,沈從文去高岸的河街上閑走。他偶然遇上了一個極年輕的女子。藍色圍裙的胸間,繡了一朵清白細致的小花。她的走路行事也是輕巧如鹿的。

沈從文跟這女子閑聊。這19歲活潑有趣的女子,卻滿不在乎地告訴他:她除了跟水麵上行走的水手們睡覺,她的身子還被當地一個50多歲的老煙鬼所占有。她對於每天賺得的錢,並無大的興趣。她隻希望有一天,那些從水路上遠道而來的男人,會有一個人看中自己。然後,她就跟隨那人去遠方漂泊。

沈從文走下河岸,與一位叫天保的水上男子相遇。天保很爽快地給了沈從文一袋承望著女子暖心暖意的核桃,沈從文便回贈了天保四隻金色的蘋果。

後來,沈從文的船開錨起航了。

沈從文看見那個叫天保的水手快樂得什麼似的,高擎著四隻蘋果,口裏喊著一個女子的名字,轉身又往高岸上跑。沈從文覺得,這樣的人生,於秀麗中透出一種滄桑,徒然惹人低徊。

船蕩出河岸十丈遠。

從一間吊腳樓敞開的窗子中,飄出一個女子清唱的枟十想郎枠小曲。沈從文知道這是另外一個從事皮肉生涯的,吊腳樓女子,在認真地為一夜情郎送行。

沈從文想起在桃源不遠的後江地麵,住下過無數這樣的女子。她們都很認真地從事著自己這一份卑微的職業。那地方的風俗自古相傳。總是有一些從各地湧至的女子,使用自己新鮮的肉體,安慰著軍政各界,也安慰了無數在沅水上走動的煙販、木商、船主人等的怬惶寂寥的心。

在美麗到使人發呆的兩山翠碧之間,沈從文對他的“三三”講:這樣的環境,竟然也使得他的心變得十分溫柔。他竟然被河岸上水手與吊腳樓女子的調笑聲,所感動了。

後來,沈從文為了集中思緒想張兆和,便鑽進了自己的被蓋中,閉上眼睛。恍若之間,他竟然感覺到遠在北平的、張兆和的奶香的體味。行船隨了起伏的水勢軋軋作響,清幽的水聲也仿佛在與小船悄然說話!

沈從文講:在這樣美麗到哀戚的夜晚,隻有他無人講話。

他不管!

所以,他要向遠在千裏之外的“三三”故作嬌憨!

4

隻要把心安靜下來,讀過一遍枟湘行散記枠的讀者,大抵不會忘記那個氣象瑰麗的箱子岩。

一列青黛削立的石崖,夾江矗立。夕陽西下時,就濃妝成為一種異彩的屏立。石壁半途的百米高處,錯落有致的石罅縫隙,有木梁把暗紅漆成的懸棺,平靜地掛在了懸崖上,猶如這古老水流的天地長久。這樣懸崖不遠的地方,照例都有茅屋、碼頭,以及生息其間的喝酒調情的男人女子。

沈從文給“三三”講:他在那樣的河中,曾經經曆過一次真正的快樂。

那是五月初五的端午大節。三隻龍船擺在水麵。是船身狹長、船舷細描了朱紅線條的一種。膚色飽滿黝黑的青年槳手們,頭腰纏著紅布,有序分列於船舷之兩側。

鼓響船走。三隻船,像三隻羽掠水飛的金雕,在平滑如緞的潭水中,翔飛自如。兩岸興奮的看客,聲響如雷。有好事者從高岸拋下炮仗,半空中,紛紛揚揚地碎屑成了,繽紛落花的樣子。

到了夜晚時分,天上推出一隻冰輪乍湧的圓月。一切的人物、景物儼然地披上了一層鹽霜。意猶未盡的年輕人兀自燃著火把,將酒食搬上了龍舟。這時看客已經散盡,水上的賽手們卻餘興未了,他們的上半夜還有一個水麵競遊。

在千裏奔流不息的沅江水麵,像這樣的大節慶不多。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滋養了30餘萬水上漢子們鮮明的靈魂。

這些一輩子都在沅江水麵上討生活的漢子們,千百年來都是過著一種原始、自然而又冷峻的生活。

他們在吃得做得行得的少壯年紀,適時地把力氣賣給人家。漸入老境之後,就自然地在這江岸的某處,默然地死掉、腐爛掉。他們在生命的鮮動時,也沒有過高的祈求。他們隻祈望在未來的一天中,能有更多一份的事情做,下一天多吃一碗飯、多吃一塊肉。船行險灘的生死關頭,他們就希望岸邊吊腳樓中某位穿花裳的女子,能為了他們的血汗錢,認真地惦記著他們。

沈從文這趟回老家,在江麵上,看見過一個白須豁齒的老水手,專門為上灘的船拉纖。老水手人長得像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似的文秀,卻仍然願意為了一點錢,從從容容地生活於沅江之中。

看到這一切,沈從文就不由得感喟:多少曾經不可一世、橫衝直撞的民族,皆墮落與消亡了。多少曾經趾高氣揚、血腥殺戮與爭奪的大人物。皆衰老與滅亡了。隻有這一個謙卑而又平和的華夏民族,仿佛一朵薔薇花的芬芳,雋永地開放。這樣的人生,倘使一個寫手試圖走近了描繪它,任何人類的辭藻都是貧寒的。

所以,沈從文嗬氣若蘭地,俯在“三三”的耳鬢講:一切生存,皆為了生存。人必有所愛,方可生存下去。這時節,沈從文覺得自己比從前任何時候都軟弱。

這一個浸透在愛情之中的沈從文!

這一個把張兆和一顆小女子的心,牽引在千裏沅江翱翔,浪漫到無可救藥的男人!

如今,世事輪回到了世俗不堪的現代,我們還可以到哪裏去尋找,像沈從文那樣月白風清的男子呢?還有他古秀、縱肆,堪稱閨閫知己的情書?我們今天的男子,即便是風雅一族,除了道貌岸然、故作危高的弄了一點的桃色風月,以打發無聊的日子,又還有誰真正懂得以一顆溫柔、纏綿、依賴的心靈,去珍惜那些識愛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