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北對峙,滑向戰爭邊緣(2 / 2)

斯大林的態度與毛澤東不謀而合。莫斯科在保證北朝鮮不受侵犯的同時,批準了什特科夫提出的建議,即在美軍撤出南朝鮮後,蘇聯也應設法撤除在鹹興的軍事基地,以及蘇聯在平壤等地所設立的軍用飛機場。因為這些設施有可能被朝鮮人民軍所利用,從而使蘇聯在國際局勢中處於被動地位。此外,蘇聯主張在北朝鮮建立祖國統一民主陣線,通過在全朝鮮進行普選實現和平統一。

盡管毛澤東和斯大林都表示不希望北朝鮮主動采取軍事行動,但金日成對來自南方威脅的反應卻十分強烈,他甚至躊躇滿誌地認為這是通過軍事手段實現朝鮮統一的有利時機。除了積極調動軍隊進行防禦部署外,7月初平壤已經下令“三八線”地區的各部隊進入戰鬥準備,並“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朝鮮師調回朝鮮:沈陽師配置在新義州,長春師配置在羅南”。做好準備之後,9月3日,金日成的私人秘書文日向蘇聯使館通報,南朝鮮最近企圖奪取甕津半島“三八線”以北的部分地區,並炮擊海州市的水泥廠。因此,金日成請求準許對南方采取軍事行動,奪取甕津半島及其以東到開城附近的部分南朝鮮地區,以縮短防線。如果國際局勢允許,還準備繼續向南方挺進。金日成相信,他們能夠在兩周,至多兩個月內,占領南朝鮮。

9月24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討論了朝鮮局勢,並做出決議,責成什特科夫嚴格按照決議的文本向金日成和樸憲永聲明:“由於目前北朝鮮的武裝力量與南朝鮮相比沒有占必不可少的優勢,因此不能不承認,現在進攻南方是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所以從軍事角度看是不允許的。”此外,進攻甕津半島和占領開城地區的局部戰役就意味著“朝鮮南北戰爭的開始”,而戰爭的持久性“可能給美國人對朝鮮事務進行各種幹涉提供借口”。這一決議表明,蘇聯此時的方針顯然是,希望通過南朝鮮內部的人民革命而不是由北朝鮮采取軍事手段來達到統一朝鮮半島的目的。蘇聯領導人從其整體戰略出發,此時期主要考慮的還是采取和平方式解決朝鮮問題。

金日成等朝鮮領導人雖然勉強接受了蘇聯的意見,但並沒有完全停止采取軍事行動的計劃。10月14日,“三八線”附近又發生了激烈戰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第3警備旅對侵入“三八線”以北1.5公裏法音山高地的南朝鮮軍隊展開攻擊,並占領了這個高地。

與此同時,斯大林還與毛澤東交換了對朝鮮政策的意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認為北朝鮮此時不宜采取進攻性的軍事行動。毛澤東在去電中說,朝鮮同誌想通過武力解決南朝鮮問題,中國領導人曾勸阻他們不要這樣做。斯大林回電說,完全同意中國同誌的意見,在朝鮮不應開始一場戰爭,不能用軍事手段統一朝鮮。目前北朝鮮還沒有準備好,最好的辦法是在南朝鮮組織遊擊隊。

如果說隨著南北雙方政權的建立,在政治上朝鮮半島分裂已是既成事實的話,那麼隨著美、蘇的撤軍,南北雙方各自建立軍隊,並不斷加強軍事力量建設,南北由分裂走向對抗邁出了實質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