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reference_book_ids\":[6812958699275947022]}],\"1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78359816,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55253493617789988,7220732984675011618,7077845868790942727,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8676483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楊永泰——決策秘書、民國第一謀臣

他被譽為“當代臥龍”“領袖首席智囊”“民國第一謀臣”:他初出茅廬,暢談中國“三分天下”之時局,獻上“削藩”大計,幫助蔣介石擊敗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他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老辣毒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長征”;他多次和陳果夫兄弟及其CC係交手,略施小計,就把CC係打得落花流水,氣得陳氏兄弟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

個人簡介

姓名:楊永泰,字暢卿

籍貫:廣東茂名

生卒:1880年—1936年

畢業院校:北京法政專門學校

曆任:廣州《廣南報》編輯、廣東谘議局議員、廣東省省長、南昌行營秘書長、湖北省政府主席等。

主要成就:提出“削藩”大計、“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計,提議改組南昌行營,建立侍從室,均被蔣介石采納,而且取得了很好效果。

成為蔣介石秘書原因:

◇ 著名的“廣東才子”,混跡政壇多年,擅長權謀。

◇ 加入政學會,得到政學會成員黃郛、熊式輝的引薦。

◇ 提出“削藩”大計,打動蔣介石,並協助蔣介石在形勢上統一了中國。

大事年表

1880年——出生於廣東茂名地區一殷實之家。

1897年——考中廣東茂名地區秀才。

1901年——考入廣州高等學堂,開始接受係統的西方近代教育。

1902年——轉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律。畢業後,回到廣州出任《廣南報》記者、編輯。

1908年——當選為廣東省谘議局議員。

1912年——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國會議員,前往北京就職。

1914年——來到上海,與國會議員穀鍾秀等創辦《正誼》雜誌。這年夏天,他與黃興等人又組織了歐事研究會。

1916年——任肇慶軍務院財政廳廳長。

1917年——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1920年——出任廣東省省長。

1922年——任北京國會參議院議員、善後會議財政善後委員會副委員長。

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議。

1931年——任軍委會秘書長。

1934年——任國民黨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秘書長。嗣任武昌行營秘書長、南昌行營秘書長、國民黨候補中央執委。

1936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0月在漢口碼頭遭遇暗殺。

引 子

1936年10月25日下午,陰雲籠罩下的長江兩岸,秋風瑟瑟,細雨霏霏,天氣出奇地寒冷。此時,在武漢市區的一棟豪宅裏,一位50多歲的男子正在做出行的準備,他要去日本駐漢口領事館赴宴。

按照以往習慣,這名男子每次出行都必須穿上防彈的鋼夾背心。這時,一旁的那位容貌嬌美的姨太太,剛剛從衣櫃裏拿出鋼夾背心,卻有一隻老鼠“嗖”的一聲從背心裏跳了出來。男子感到有些惡心,不耐煩地說:“算了,這次不穿了。”

這位每次出門都要穿防彈衣的男子,就是新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楊永泰。楊永泰樹敵很多,當時武漢流行一讖語“楊子為我政治,萬難永泰”。剛走出家門,楊永泰想起這一讖語,不禁為自己沒有穿防彈背心而後悔。冥冥中,他似乎已經意識到正有危險向自己逼近。

楊永泰的擔憂並沒有錯,他的汽車剛到江邊,就有人把他即將坐船過江的消息彙報了上去。很快幾名刺客來到對岸碼頭,準備在楊永泰下船時開槍狙擊。

由於風大浪急,楊永泰臨時舍棄省府專輪而改乘較大型的普通渡輪。渡輪靠岸後,除了有4名常規警衛護送外,又臨時增加了8名武裝警衛。楊永泰一行10多個人,裹挾在一大堆乘客當中,刺客實在難以找到下手的機會。就在刺客一愣神的功夫,楊永泰等人已經乘坐兩部奧斯汀大轎車揚長而去。

刺客們並沒有就此放棄,兩名神槍手陳夔超、龔伯舟主動請纓,重回省府專用碼頭,躲到一間已閑置不用的舊票房裏隱蔽了起來。

下午5時左右,楊永泰參加完宴會,再次來到長江碼頭。這時,陳夔超、龔伯舟飛身躍出,朝楊永泰連發數槍。頓時,楊永泰後腦、左肩、右背連中數槍,當場倒地。

奄奄一息的楊永泰,對身邊的侍從人員說:“我早知道必有今日,我已經將自己獻給國家,有什麼可怨恨的呢? 隻可惜我誌向沒有實現,國禍卻正長著呢。”說完,這位有著“民國第一謀臣”之譽的楊永泰就身亡了,時年56歲。

楊永泰死了,但關於他的謎團還遠沒有結束。首先跳出來的是日本,日本方麵認為楊永泰的遇刺是蔣介石幹的,因為1935年11月汪精衛遇刺,12月唐有壬遇刺,現在又是楊永泰遇刺。三個人都是親日的,為此,日本方麵對蔣介石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蔣介石感到很冤枉,自己的“臥龍”去世,他認為是中共幹的。於是,他一麵急電湖北省政府為楊永泰治喪公葬,一麵命令戴笠在一周內偵破此案。戴笠和他的軍統進行審訊的真實結果,後人不得而知,隻是後來國民政府宣布,楊永泰遇刺案的幕後凶手是時任中央宣傳部部長的劉廬隱。

然而,劉廬隱是幕後凶手的這一說法,很多人都不認同。因為劉廬隱的後台是蔣介石的老對頭胡漢民,所以很多人認為,把劉廬隱定位幕後凶手,實際上是蔣介石想借此打擊胡漢民派。

此外,關於楊永泰的死因,還有一些版本。

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長的龐鏡塘,後來在回憶中認為,楊永泰與黃埔係有仇,黃埔係打算在武漢暗殺楊永泰。戴笠認為有機可乘,就讓軍統殺掉楊永泰,以挑起黃埔係與楊永泰所在的政學會的恩怨。這是軍統暗殺說。

曾是“中統”骨幹、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的方治,多年後主動承認,刺殺楊永泰,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下的命令,劉廬隱是被冤枉的。這是中統暗殺說。

此外,還有一些人認為,指示暗殺楊永泰的幕後凶手,其實就是蔣介石夫婦,因為一年前的航空委員會辦公樓失火案,楊永泰查案時得罪了蔣介石夫婦。也有人認為,楊永泰擔任了蔣介石決策秘書多年,知道的秘密太多,被蔣介石殺人滅口了。

時至今日,楊永泰遇刺案依然撲朔迷離。楊永泰若泉下有知,不知是喜是悲?楊永泰真正輝煌的時間隻有8年,這8年裏,他究竟做了什麼,以至於讓他和中統、軍統、胡漢民係、黃埔係、政學會,甚至蔣介石夫婦、中共、日本,產生了這麼多糾葛?

第一章 不完美的個人簡曆

“二哥”黃郛的隆重推薦

清晨,新任外交部部長黃郛坐在疾馳的轎車裏,望著車窗外的滂沱大雨,心裏有些惴惴不安。不久前,第一次下野之後的蔣介石剛剛重新就任北伐軍總司令,自己也是剛剛就任外交部部長。今天清晨,自己還沒有起床,就接到蔣介石的電話,讓自己立即過去一趟。這麼早,外麵又正在下大雨,蔣介石急招自己過去,莫非發生了什麼大事?

走進蔣介石的辦公室,看到蔣介石臉上隻是有些疲倦,神態倒還正常。看來並沒有發生什麼大事,黃郛的心情從不安轉向疑惑,這麼早總司令急巴巴地把我叫來幹什麼呢?

黃郛和蔣介石的關係非同一般,早在20年前,兩個人與陳其美一起結拜為兄弟,並立下誓言:“安危他日終須杖,甘苦來時要共嚐。”20年滄海桑田,大哥陳其美已經作古,三弟蔣介石由一名留日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國民政府領袖。蔣介石今天的成就,黃郛幫助甚多。正是因為這個關係,蔣介石和黃郛的談話非常順便。

談話一開始,蔣介石就直接說:“膺白兄,你聽說過‘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嗎?”

黃郛學識過人,自然知道這句話是三國時期司馬徽對劉備說的,由此,黃郛也猜出了蔣介石說這句話的目的。黃郛說:“怎麼,你現在也想找一個運籌帷幄的‘臥龍’來做軍師?”

蔣介石說:“是啊,自複出以來,政務、軍務一大堆事,幕僚中沒有幾個得力的人真是不行。昨夜處理政務,熬了一宿也沒有處理完,所以才這麼早給你打電話。不如膺白兄暫且放下外交上的事,先來我這邊幫忙一下如何?”

黃郛道:“非我不願來,隻是有更好的人選,你為何不用?”

蔣介石立即問:“你指的是誰?”

黃郛道:“海內有奇才楊暢卿先生,胸羅經綸,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吾還不及,國家大計,望公商之。”

在蔣介石的印象裏,“二哥”黃郛就是一位運籌帷幄的良佐之才,如果沒有這位盟兄製定的“離俄清共”之計,哪會有今天的南京政權呢?可是,黃郛居然如此推崇楊暢卿,蔣介石頓時對這個叫“楊暢卿”的人產生了興趣。

黃郛推薦的這個楊暢卿,即是楊永泰。對於這個名字,蔣介石多少有點印象,但了解的並不多。

“二哥”黃郛離開之後,蔣介石不禁有些好奇,這個楊永泰如果真像黃郛說的這樣厲害,為何至今依然沒有聞名天下呢?莫非他真的像諸葛亮那樣,正隱居深山坐等“明主”去請他出山?

從立憲派轉為革命派

很快,通過發達的情報係統,一份楊永泰的“個人簡曆”擺在了蔣介石麵前。

楊永泰於1880年出生於廣東茂名,家境較為富裕,從小接受傳統私塾教育,並於17歲時考中秀才。

“秀才”一詞常常被後人用來形容讀書人,其實秀才在當時是很難考的,許多讀書人皓首窮經一輩子,連秀才都考不上。楊永泰17歲就考中秀才,由此可以看出楊永泰小時就很聰慧。

1901年,楊永泰進入廣州高等學堂,開始接受西學教育。一年之後,又進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法律。這段時間的西學教育,讓已經具有深厚國學功底的楊永泰開闊了眼界。這種先國學、後西學的教育經曆,為楊永泰成為“當代臥龍”奠定了理論基礎。

從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之後,楊永泰進入《廣南報》做記者。一進入報社,楊永泰就表現出了極高的天賦,當時一些老編輯形容他“文筆流暢,思維敏捷,立論深刻”。但楊永泰並不甘心做一名記者,由於受到傳統文化中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楊永泰一直渴望步入政壇。

晚清時期,要想進入政壇,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憑考試。若論考試,楊永泰是不怕的,但遺憾的是,到了1905年科舉製度突然被廢止了,新的公務員考試要在幾十年後才能出現,所以考試這條路楊永泰指望不上了。

二是憑關係。楊永泰雖然家境不錯,但他並不是“官二代”,他的親朋好友有地主,有商人,有農民,就是沒有當官的。所以靠關係去當官這條路,楊永泰也走不通。

就在楊永泰非常著急的時候,機會出現了。當時,因為受到革命黨的不斷鬧騰,保守的清王朝內部也開始思變,一些當權的高官開始慢慢接受君主立憲思想。這種變化令楊永泰非常興奮,如果實行君主立憲,將會在地方設立谘議局。谘議局具有“臨時議會”性質,隻要自己成為議員,即可躋身政壇。

為此,楊永泰利用手中的筆,不斷寫文章,為立憲運動搖旗呐喊。功夫不負有心人,1908年,28歲的楊永泰終於被選為了廣東谘議局議員。

到了1912年,楊永泰再進一步,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國會議員。隨後,他離開廣州,趕赴北京就職。一路上,32歲的楊永泰心情很好,眼下中國剛剛實行的這種議會政治,非常有利於自己這樣學識出眾的年輕人的崛起,一個輝煌的前景正等待著自己。

然而,一到北京,楊永泰就發現,中國雖然表麵上實行了西方式民主,但實際上,國家大事依然是那些掌握兵權的軍閥說了算,國會隻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盡管如此,楊永泰還是有些糾結地做起了國會議員。

一年多後,手握兵權的袁世凱,急楊永泰之所急,幹脆解散國會,結束了楊永泰的這種糾結狀態。

目睹了袁世凱的獨裁蠻橫之後,楊永泰開始對孫中山的革命學說產生興趣。於是,他追隨孫中山,積極投身革命運動,由此,他也從立憲派轉為了革命派。

在追隨孫中山的那段時間,楊永泰還幹了一件當時不太引人重視、後來對其卻影響很大的事,那就是加入政學會。

這件事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就任大總統,國會重新恢複。此時,舊國會中的第一大黨——國民黨,已經分裂為幾個派係。時任司法總長的張耀曾和時任農商總長的穀鍾秀等人,以“研究政務、實行改進為宗旨”,用舊革命黨人組織了政學會,楊永泰是該會的重要創建人之一,而且還是13名幹事之一。

政學會在北洋政府執政期間,表現非常活躍,在以後的幾年中,楊永泰的發展,多次得到了政學會的幫助。

預測對了,卻做錯了

黎元洪就任總統後,和總理段祺瑞發生矛盾,皖省督軍張勳帶著辮子軍進入北京,擁清廢帝溥儀複辟。張勳複辟雖然是一場短暫的鬧劇,但卻趕走了黎元洪,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名義上台。

段祺瑞執政後,拒絕《臨時約法》,孫中山舉起“護法”大旗,於1917年8月,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會議決定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軍政府設大元帥一人,由孫中山擔任;元帥兩人,由地方軍閥陸榮廷和唐繼堯擔任。

單從字麵意思上來看,“大元帥”似乎隻是一個軍職,實際上當時軍政府實行的是軍事、內政、外交合一的元首製,也就是說大元帥實際上是統領軍政府黨政軍一切部門的最高領導者。

軍政府成立時,孫中山對年輕的楊永泰信賴有加,他私下裏對楊永泰說:“小楊啊,軍政府成立後,將由你來擔任軍政府財政廳廳長一職。”

在一般人看來,軍政府的財政廳廳長無疑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職位,但楊永泰對這個職位卻並不太感興趣。他的這個看似反常的態度,實際上來自於他對時局的精準分析。

楊永泰認為,雖然從職位設置上來看,孫中山這個大元帥權力很大。但這個職位設置隻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一廂情願而已,因為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靠“槍杆子”說話的時代,孫中山手裏並沒有多少“槍杆子”;陸榮廷、唐繼堯手底下雖然有不少“槍杆子”,但這二人並不聽孫中山的。

尤其是陸榮廷,他早年是以搶劫和販私鹽為生的強盜首領,中法戰爭期間才被清王朝招安,後來他還因鎮壓孫中山、黃興的革命運動,而被清王朝授予“捷勇巴圖魯”稱號。辛亥革命後,隻是迫於時局,陸榮廷才勉強附和共和,所以他並不認同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而唐繼堯早年雖曾經加入同盟會,但和孫中山也是貌合神離。

因此,楊永泰認為,軍政府不過是陸榮廷、唐繼堯這些地方實力派借機發展自己勢力的招牌而已,一旦實力派看到軍政府這塊牌子沒有了利用價值,他們就會毫不客氣地把軍政府踢開。

就在這時,政學會的會員也勸說楊永泰:“孫中山沒有實力,隻是個空架子,你投靠這個孫大炮,不會有什麼好處。這個時候,隻有投靠實力派,才會更有前途。”

有了這個分析之後,楊永泰沒有接受孫中山給他的財政廳廳長一職,而是選擇投靠廣東督軍莫榮新。

事後發生的一切表明,楊永泰的這個分析是正確的。護法運動進行不久,在政學會的支持下,陸榮廷、唐繼堯不接受孫中山護法號召,開始與北洋政府議和。不僅如此,當時政學會中的投機分子認為,孫中山與實力派陸榮廷、唐繼堯貌合神離,為了搞好團結,他們建議成立“七總裁製”,取消大元帥一職。

就這樣,本來應該由孫中山這個大元帥一人領導的軍政府,一下子變成了七位總裁一起領導。這還不算,在七個總裁中,孫中山隻是一名普通總裁,而首席總裁則是岑春煊。

這個岑春煊比陸榮廷的經曆還特殊。起初,他本隻是一名甘肅按察使,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帶著光緒帝向西逃難,一路上淒淒慘慘,地方官員待理不理,岑春煊第一個先率部從甘肅趕來勤王。逃難中的慈禧感激涕零,岑春煊從此得到重用,成為晚清重臣,和張之洞、袁世凱並稱為“清末三屠”。

有了岑春煊這種人執掌軍政府,受到排擠的孫中山憤然離職,轟轟烈烈的護法運動失敗,軍政府也很快解散了。

從這個結果來看,楊永泰提前拋棄孫中山,而投靠實力派莫榮新,無疑是正確的。但人生是個長跑,雖然這次楊永泰分析對了,其選擇從當時看來也對了,但從長遠來看,他卻錯了,而且錯得還非常厲害。

這是因為孫中山這個人很特殊,他雖然一直沒有掌握多少軍隊,但其威望卻很高,相當於革命黨人的“精神領袖”。

楊永泰曾經追隨過孫中山,但關鍵時候,楊永泰卻為了自己利益,背叛了孫中山,投靠了實力派莫榮新。不僅如此,在政學會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山時,作為政學會一員的楊永泰也出了不少力。這樣一來,楊永泰就背上了“叛徒”“投機分子”的罵名,進而引起了孫中山追隨者的痛恨。

得罪孫中山追隨者的代價是巨大的,因為十多年後,這些孫中山的追隨者成為了國民黨元老,成為了左右中國命運的當權派。在這批人統治中國的民國時期,背負“投機分子”“叛徒”罵名的楊永泰,要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自然是異常艱難。

後來,雖然因為得到蔣介石支持,楊永泰有過短暫的輝煌,但那些追隨過孫中山的黨內元老,還是一直排擠楊永泰。這種不利的局麵,一直伴隨了楊永泰的後半生。

因此,有人說楊永泰這次雖然預測對了局勢,卻做錯了,並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又得“善於鑽營”惡名

關於楊永泰背叛孫中山付出的代價,後麵還會提到,現在還是先來看看楊永泰投靠莫榮新後的情況吧。

剛投靠莫榮新之後,楊永泰並沒有得到重用。這也很正常,因為楊永泰的特長在於出謀劃策。但要出謀劃策需要先贏得領導信任才行,領導摸不清你的底細,自然不敢輕易采用你的計策,當年龐統給曹操獻連環計,致使曹軍戰船被燒兵敗赤壁的教訓太深刻了啊!

更麻煩的是,剛開始楊永泰連領導莫榮新的麵都見不上,更何談贏得信任。不過好在楊永泰背後有個強大的組織——政學會。當時政學會有個叫郭椿森的會員,在莫榮新手下任職,而且是頗受信賴的參謀長。

在郭椿森的一再推薦下,楊永泰逐漸贏得了莫榮新的好感。幾個月後,楊永泰就獲得了一個肥缺——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楊永泰是一個好的謀士,但絕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因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必須要學會克服自己的欲望,學會隱忍,還要至少在表麵上表現得謙虛和善一些。在這些方麵,楊永泰做得很不好。

楊永泰擔任財政廳廳長後,其貪婪的本性立即暴露了出來,常規的搜刮民財、中飽私囊,已經不能滿足楊永泰的需求,他開始另辟發財途經。當時,廣東一帶鴉片泛濫成災,賭博風行,很多人被這“二毒”害的是家破人亡。楊永泰不僅不去著手整頓,反而把持操縱,坐地分贓。

除了中飽私囊之外,楊永泰還有一個頑疾,就是態度不好。財政廳主管一省財政,政務繁忙,但需要辦事的人來找楊廳長批示,常常見不到人。即使見到了,楊廳長的態度也不好。如果是對一般人的態度不好還可以理解,連一些護法議員,楊永泰也是愛理不理。

不僅如此,楊永泰是憑借政學會會員的幫助,才當上財政廳廳長的。但當上廳長之後,他對政學會居然也是非常怠慢。當時政學會俱樂部每個月200毫洋,是由楊永泰負擔的。但每到月底,都不見楊永泰把錢送來,直到打幾次電話,楊永泰才很不情願地把錢送來。

為此,當時國會議員稱呼楊永泰為“小官僚”,連政學會的會員也開始在各種場合攻擊楊永泰。楊永泰的這個表現,為他以後的發展埋下了禍患。

雖然楊永泰的這個財政廳廳長幹得不怎麼樣,但沒過多久,楊永泰的胃口變大了,他開始把目光瞄向了廣東省省長一職。但要得到這個職位,難度是非常大的。

在20世紀的前20年,廣東省的地位非常重要,這裏可以說是近代中國革命的搖籃,也是革命勢力真正長期掌握的地盤之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當現任廣東省省長翟汪辭職時,好幾個派係的魁首都試圖把廣東省省長這個職位收歸自己旗下,其中最有實力的當數岑春煊。岑春煊早在晚清時就擔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袁世凱被合稱為“南岑北袁”,是當時唯一能夠和袁世凱分庭抗禮的實力派。改組軍政府之後,岑春煊任首席總裁,權力最尊。

不僅岑春煊實力大,岑春煊內定的幾個省長候選人,也都實力非凡,其中一個就是李根源。這個李根源早年留學日本,回國之後創辦了雲南陸軍講武堂,包括朱德在內的一大批中國近現代著名將領,都是畢業於該校。所以李根源在當時的威望很高。

不僅如此,楊永泰的靠山是政學會,而李根源也是政學會成員,並且在政學會中的地位比楊永泰還要高。

其實,真正令楊永泰擔心的還不是岑春煊這一派,而是桂係。因為楊永泰依附的莫榮新就屬於桂係,而桂係當時的真正老大是陸榮廷,莫榮新隻不過是陸榮廷手下的一個將領而已。當時,桂係內部有不少人垂涎廣東省省長這個職位,所以當莫榮新打算選擇楊永泰時,桂係內許多大佬一致反對。

但莫榮新的態度非常堅決,久持不下,莫榮新放出狠話:“如果不讓楊永泰當這個省長,我就不幹了!”

莫榮新是陸榮廷的左膀右臂,陸榮廷自然不願意為了這件事令莫榮新辭職,於是,在陸榮廷的周旋下,楊永泰終於當上了廣東省省長。

關於楊永泰榮升省長,還有一種說法。當時,楊永泰當了一段時間財政廳廳長撈了很多錢,就想升官。為此,他大肆賄賂廣東省議會,據一個當事人回憶:“(楊永泰)花錢多少,不悉其詳,據說一個省議員有花到五六萬毫洋者。”所以,這個說法認為,楊永泰的這個省長是靠賄賂議員得來的。

這兩種說法均是出自政學會成員的回憶文章,至於哪種說法符合事實,後人很難斷定。但不管哪種說法正確,楊永泰幾乎都是靠非正常途徑成為廣東省省長的。他也因為這件事,又得了“善於鑽營”的惡名。

一場揮金如土的政治豪賭

1920年4月,楊永泰就任廣東省省長。不管他這個職位是通過什麼手段得到的,但當上省長之後,40歲的楊永泰還是希望為家鄉做一些事情的。

上任伊始,他躊躇滿誌,拆除了妨礙交通的銅壺滴漏古建築,為廣州市政規劃打下了基礎,廣州今天的北京路就是他撥款建設的。

就在這時,一個危險正在向廣州逼近。當時,粵係軍閥陳炯明通過與汪精衛、段祺瑞勾結,很快打回廣東,桂係軍隊一敗塗地,岑春煊軍政府垮台。一看危險來了,楊永泰反應很快,他卷起鋪蓋及時逃離廣州,而一些留在廣州的親楊分子則遭到殺害。

楊永泰離開廣州時雖然有些匆忙,但這幾年在廣州搜刮而來的錢財,還是被他成功地帶到了北京。一到北京,他的這些錢就有了用武之地。

原來,當時北洋政府又恢複了國會,參議員需要改選,正副議長也需要改選。楊永泰對正議長一職非常有興趣。

單就威望來說,隻做過一年廣東省省長的楊永泰,是沒有資格成為議長的。但楊永泰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他決定用這幾年的積蓄,來贏得這次選舉。

除了有大把的鈔票之外,楊永泰還有一個大靠山——政學會。當時政學會在參議會中的影響很大,如果能夠得到政學會的基本票,楊永泰當選議長的可能性很大。

為此,楊永泰開始去拜訪了政學會的大佬,送點小禮物,敘敘舊,希望他們支持自己競選議長。但很快楊永泰就發現,這些政學會的會員對自己的到訪很是冷淡,並提出由韓玉辰作為議長候選人。

楊永泰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這些政學會的同仁:“兄弟哪裏做得不對了,為何大家對我如此冷淡?”

起初大家也不願明說,被楊永泰問急了,一個政學會會員說:“你忘了你當廣東財政廳廳長時的事情了嗎?”

楊永泰這才想起之前擔任廳長時,一不小心怠慢了政學會的這些同仁,現在他們要趁機報複自己了。

楊永泰有些懊惱,但並沒有放棄,他決定憑借鈔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接下來一段時間內,他繼續拜望政學會的那些大佬,該表示的表示,該請客的請客。一大筆錢花出去之後,果然有部分政學會會員同意支持楊永泰,但依然有部分會員反對楊永泰。

為了調和政學會內部的矛盾,大家提出在政學會內部先進行預選。預選的結果是韓玉辰比楊永泰多一票。連政學會預選都不能通過,當選議長看來是沒有希望了,楊永泰隻好痛苦地決定放棄議長競選。

就在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突然出現了,被政學會大多數人支持的韓玉辰,突然放棄競選,轉而支持楊永泰去競選。韓玉辰的這個轉變,令很多人都大吃一驚,當然也包括楊永泰。楊永泰充滿驚喜地問:“韓兄,你真的放棄了嗎?”

韓玉辰說:“是的,競選議長要花很多錢,你手頭寬裕,就由你代表政學會去活動吧!”

得知韓玉辰因為怕花錢放棄競選,楊永泰既高興,又有些瞧不起韓玉辰:花一點錢算什麼,有了政治前途,還愁沒有錢嘛!真是小家子氣!

韓玉辰因為怕花錢而放棄議長選舉,看似可笑,其實不然。因為韓玉辰雖然有政學會支持,但他麵對的對手是王家襄。王家襄不僅是現任議長,此前曾做過浙江警察總辦、吉林巡警總辦,家底厚實。而且他還得到中原公司及其他勢力支持,財大氣粗。所以,論威望,論實力,韓玉辰都難是王家襄的對手。

現在韓玉辰放手了,將由楊永泰來和王家襄對決了。

別看楊永泰撈錢的時候不擇手段,他花錢的時候也是非常大方的。為了競選議長,他把這幾年積攢的7萬元全部砸了進去。還是不夠,楊永泰又找到昔日的老領導岑春煊。為了支持楊永泰的崛起,已經60多歲的岑春煊,再次顯示出魄力,他拿出3萬元支持楊永泰參加競選。

看到楊永泰火力如此之盛,王家襄也不甘落後。韓玉辰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王也花了若幹萬元”。至於這個“若幹”是多少,後人就無從考證了,反正是數量不少。

由於王、楊都花了大筆錢,加之一些議員對兩人都不太滿意,所以連選了兩次,兩個人都沒有得到過半數票。

大家被折騰煩了,一個可怕的結果出現了。當時,參議會召開會議,決定由各黨派推出行政委員會代行議長職權。這樣一來,就不需要選議長了,楊永泰競選議長的努力就這樣失敗了。

議長沒有競選上,7萬元的積蓄全部付之東流不算,楊永泰還欠了岑春煊3萬元債務。這場議長競選無疑是一場揮金如土的政治豪賭,楊永泰失敗了。到現在,他不得不承認,韓玉辰當初的放棄是對的!

蔣介石對簡曆很失望

競選議長的這場豪賭失敗之後,楊永泰曾經在曹錕賄選和段祺瑞執政時,做過一些事情,但都不甚得意。1926年轟轟烈烈的北伐運動,震撼了楊永泰,他感到北洋政府已經岌岌可危,於是隨即離開北京,來到上海的朋友鄭壽芝家暫住。

這個時候的楊永泰非常可憐,手裏沒有一點積蓄,連維持生活都異常困難,需要經常接受鄭壽芝的接濟,更別說欠岑春煊的那3萬元了。幸好幾年後岑春煊就病逝了,所以欠岑春煊的3萬元,楊永泰一直沒有還。

楊永泰是一個野心很大、自視甚高的人,眼下事業、生活上的窘迫,令他非常苦惱。這個時候的楊永泰已經46歲了,想起孔子說的“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看到鏡子裏自己兩鬢的華發,楊永泰暗自悲傷起來。

雖然已近知命之年,楊永泰並沒有就此灰心,傷心了幾天之後,他決定重新振作起來!但現在他手中無權、無錢,有的隻是一個臭名聲,要想東山再起談何容易。

權衡了很久,楊永泰還是決定投靠桂係,畢竟幾年前自己曾經依附過桂係。現在的桂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陸榮廷倒台之後,舊桂係的時代已經結束,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係開始崛起。1927年蔣介石下野後,李宗仁、白崇禧和西山會議派暫時把持了南京政府。

為了討好桂係,楊永泰認真地給李宗仁、白崇禧寫了一份萬言書,陳述了他對時局的獨到分析,並提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看了楊永泰的這份萬言書,李、白二人對楊永泰的才華非常欽佩。對於楊永泰希望通過這份萬言書躋身政界的想法,李、白二人自然也非常清楚。

但李、白二人並沒有重用楊永泰,這是因為楊永泰過去的經曆太“輝煌”了:追隨孫中山,背叛孫中山;投靠桂係;投靠北洋軍閥。除了不斷變節,楊永泰貪汙受賄、善於鑽營也是非常有名的。這種政治上靠不住的人,李、白二人怎麼敢重用!

萬言書剛遞上去時,楊永泰本來對自己的這份萬言書非常自信,但等了一段時間沒有回信,他知道李、白二人沒有看上自己。

這個時候的楊永泰近乎絕望:他以前憑借的政學會,已經於1923年解散了;他手裏的積蓄也花完了;他對時局的獨到見解又得不到認可。能夠升遷的道路似乎已經沒有了,看來自己就要這樣落魄一生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黃郛向蔣介石推薦了楊永泰。看完楊永泰之前的個人簡曆後,蔣介石一顆充滿期待的心,立即變得哇涼哇涼的。這個楊永泰不僅事業無成,就連生活過得也如此窘迫,而且人格有問題,年齡又大。這樣的人當一個政府小職員都不合格,如何能夠擔任自己的秘書!

由於對楊永泰的失望,蔣介石對黃郛也不滿起來。看來“二哥”黃郛極力推崇楊永泰也是有私心的,他隻是不想放棄外長一職,就隨便推薦一個人來糊弄自己而已。

其實,這一次蔣介石是冤枉黃郛了。黃郛對楊永泰的推薦並沒有錯,但蔣介石看到的楊永泰的這份簡曆也沒有錯。

問題出在蔣介石關心的是楊永泰究竟有沒有經世之才,而這份簡曆能否反映出楊永泰的這種才能呢?答案是否。

古希臘哲學家希米斯特克拉斯說:“我不會拉小提琴,但我能讓一座小城市變成一個偉大的國家。”人的才能有很多種,有的善於決斷,有的善於謀劃,有的善於執行,對應的每一種有才能的人成功模式也是不同的。

具體到楊永泰而言,他的才能是善於分析局勢,出謀劃策,但他性格上有貪婪、自私的特點,所以楊永泰這種類型的人,隻適合做幕僚,做秘書,不太適合獨立去做官。楊永泰之前的失敗,大體是因為此原因。

但蔣介石並沒有想到這些,一看楊永泰的簡曆如此糟糕,蔣介石就放棄了楊永泰,帶領人馬忙著進行第二次北伐去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個人簡曆”非常重要,古今皆如此!

自己爭取表現機會

黃郛和楊永泰的私交甚好,在向蔣介石隆重推薦了楊永泰之後,黃郛立即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楊永泰。此刻,正萬分落魄的楊永泰,充滿渴望,異常興奮,異常緊張,隨時等待著蔣介石的“召見”。

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就是不見任何動靜,楊永泰依然心懷僥幸地等著。直到從報紙上看到蔣介石已經開始第二次“北伐”,楊永泰才不得不承認,黃郛如此隆重的推薦,還是沒有能夠影響到蔣介石。

楊永泰非常失落,自己有如此大才,仕途卻屢屢遇挫。這一次,本來由黃郛隆重推薦而為楊永泰開啟的一扇希望之門,剛剛露出一絲縫隙,現在又“砰”的一聲關上了,留給楊永泰的隻是無限的失落。

問題出在哪裏呢?楊永泰進行了分析:聽了黃郛的推薦之後,蔣介石一定讓人調查過自己。但自己過去的經曆太“輝煌”了:“背叛”孫中山、貪汙受賄、善於鑽營。剛剛崛起的蔣介石怎麼能看上自己這樣一個名聲很臭、年齡又大的人呢!

想到以前的那些“輝煌”經曆,自責,懊惱,沮喪,甚至絕望,一下子湧上了楊永泰的心頭,他變得有些頹廢起來。

閑來無事,楊永泰就躲在書房裏,反複翻看《資治通鑒》。這是他最喜歡的一本書,也是他權術思想的最主要來源。

突然,楊永泰在書中看到這樣一段,孔子的孫子子思向衛侯推薦苟變為將,衛侯卻因為苟變吃過老百姓的兩個雞蛋不肯重用。子思說:“聖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讀了這段話,楊永泰沉重的心情頓時好轉了起來,當年衛侯麵對的時局和今天蔣介石麵對的時局都是亂世,衛侯能夠重用苟變,蔣介石也就能夠重用自己。

但要想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必須要先打動蔣介石。之前,黃郛對自己的評價雖然非常高,但那隻是籠統的評價,要想打動蔣介石,還要拿出一個具體的、能夠一下子震撼到蔣介石的“硬東西”才行。

楊永泰手中是有“硬東西”的,那就是他對時局的分析。楊永泰認為,“北伐”成功後,蔣介石雖然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國民黨內派係林立,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擁兵自重。蔣介石要想掌權,必須要“削藩”。

根據蔣介石的這個需求,楊永泰認真研究了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的各自特點,逐步製定出了自己的“削藩”大計。

楊永泰的另一個好友

“削藩”大計有了,怎麼呈給蔣介石,這也需要費些周折。楊永泰是沒有資格見到蔣介石的,再找黃郛似乎效果也不太好,這個時候,楊永泰想到自己的另一個好朋友熊式輝。

熊式輝江西安義人,比楊永泰小3歲,本來兩個人並不相識,在討伐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期間,兩個人相識。軍人出身的熊式輝,立即被楊永泰的才華所吸引,兩個人成為了好友,他們二人和黃郛後來也成為“政學係”骨幹。

北伐期間,熊式輝的上司是賴世璜。賴世璜雖然屢立戰功,但他既不是蔣介石嫡係,又不屬於桂係,所以屢遭排擠,最後被桂係殺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賴世璜是被熊式輝聯合白崇禧等人一起謀害的。

年僅39歲的一代名將賴世璜遭到殺害,這件事給熊式輝震動很大。他明白,在派係林立的亂世,沒有一個靠山,自己單打獨鬥是非常危險的。權衡之後,他投靠了剛剛崛起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

急於擴大自己實力的蔣介石,對主動投誠過來的熊式輝非常信任,並視為心腹。第一次下野複出後,就任命熊式輝擔任了淞滬警備司令。

別看熊式輝是軍人出身,但對官場上的那套學問,他甚至比那些政界老官油子摸得還清。他知道,要成為領導心腹,自然不是那麼容易的,僅僅有忠心,僅僅能夠解決領導交代的問題,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成為領導心腹,就要鑽進領導的潛意識之中去,去替領導發現新問題,並提出好的解決辦法。

雖然有了這個認識,但實施起來卻不容易。這是因為要鑽到蔣介石的潛意識中去,了解蔣介石內心深處的想法,這種屬於心理學領域的高難度動作,自然不是熊式輝這個一介武夫所能完成的。

就在這時,楊永泰登門了,並獻上了自己的“削藩”大計,要求熊式輝代呈給蔣介石。熊式輝聽後非常振奮,憑直覺,他知道這個計策應該能夠打動蔣介石。於是,他立即把楊永泰的“削藩”大計告訴了蔣介石。

果然,聽了熊式輝的轉述之後,蔣介石高興得手舞足蹈,他立即問:“小熊,此人現在哪裏?”

熊式輝道:“此人就在我的警備司令部,你若要見,明日我把他帶來。”

這時,蔣介石想到不久前“二哥”黃郛對楊永泰的評價——“海內奇才”,加上今天的這個“削藩”計劃,看來這個楊永泰還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他對熊式輝說:“不用等明天,我現在就去見他,走,我們現在就去你的警備司令部。”

一席話令蔣介石手舞足蹈

從1908年進入政界之後,楊永泰已經在政界摸爬滾打了20年。雖然他現在是失敗的,但他比那些成功者對官場的認識還要深刻,所以當他看到熊式輝帶著蔣介石來看自己時,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興奮,緊張,令楊永泰有些發抖,但當他抬頭看見蔣介石正用那略帶微笑而又咄咄逼人的目光在審視自己時,楊永泰驀然心驚,早就風聞蔣介石非常推崇曾國藩,並喜歡用曾國藩的那套“觀相、詢事、考言”理論考察人,自己稍一不慎,在“觀相”這一輪考試上可就要失分了。

想到這裏,楊永泰平複了一下激動的情緒,心中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到寵辱不驚,不卑不亢。

自任總司令以來,蔣介石閱人無數,眼前的楊永泰,國字臉,戴著一副金邊眼鏡,頗有一些文人氣質,比司令部裏的那些軍人順眼多了。

“觀相”結束了,一陣寒暄之後,蔣介石開始“考言”。他說:“聽黃郛部長說,你頗善於分析局勢,你看北伐之後,中國的局勢如何?”

楊永泰道:“北伐雖然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等北洋軍閥,但國內除了有總司令的這個合法政權外,還有五個權力中心,即廣州的李濟深、武漢的李宗仁、開封的馮玉祥、北平的閻錫山和沈陽的張學良。”

蔣介石問:“然則,先生有何高見?”

楊永泰道:“敵情不同,手段亦不同。概而言之,總司令可以以經濟手段瓦解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以政治手段解決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以軍事手段解決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以外交手段對付張學良的東北軍。”

接下來,楊永泰又詳細論述了對付每一個軍閥的具體方法。蔣介石一邊聽,一邊頻頻點頭,困擾在他心頭的一個大難題,就這樣被楊永泰的一席話給解決了。他感到眼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己的“臥龍”。聽完楊永泰的敘述之後,蔣介石立即表示,要重用楊永泰。

如果是以前,楊永泰會毫不客氣接受蔣介石的任職,但屢經失敗之後的楊永泰變得沉穩了很多。他明白,自己剛到蔣介石身邊,就立即躍上高位,必然會引起周圍人的不服,所以楊永泰咬牙拒絕了蔣介石給自己的“高官”,隻是表示願意在蔣介石身邊效力。

眼看楊永泰居然對“高官”不感興趣,蔣介石的興趣更大了,他問:“那你打算擔任何職呢?”

楊永泰不卑不亢地說:“我隻求貢獻平生所學,不圖職位高低,一切聽憑總司令安排。”

楊永泰表現的高風亮節令蔣介石非常滿意,他說:“那你就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的身份隨我左右,以後有好的表現,再予提拔。”

就這樣,楊永泰從一名落魄的在野政客,一下子來到了蔣介石的身邊,開始了他的傳奇人生。

這一年,楊永泰已經48歲了,對於一個謀士來說,48歲才遇到“明主”確實是有點太晚了。但楊永泰用他人生最後的8年經曆告訴世人,48歲的謀士並不老,一樣也能成為最高掌權者的首席智囊。

第二章 “削藩”與“剿共”

“削藩推恩”遭遇挫折

1928年7月6日,位於北京西郊的香山碧雲寺,莊嚴肅穆,寺內設靈堂,靈堂上懸國旗與“精神不死”四字橫匾,門口交叉懸掛國旗與國民黨黨旗,靈柩前另置香案,上方掛著放大到5尺的孫中山遺像,旁豎“天下為公”及“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聯句。

一身戎裝的蔣介石,帶領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國民黨軍政要員來到這裏,隆重舉行北伐勝利祭靈大典。

祭典開始,哀樂響起,蔣介石扶著孫中山的靈柩,痛哭不已,其他人也跟著一起痛哭。據李宗仁後來回憶:“祭告典禮開始時,蔣先生忽撫棺慟哭,熱淚如絲。馮、閻二襄祭也頻頻抆淚,狀至哀傷……都似出於矯情,我本人卻無此表演本領。”

蔣介石不僅哭聲感人,而且哭的時間很長。據馮玉祥後來回憶:“我勸蔣不要再哭了,哪曉得愈勸愈哭得厲害。後邊的人說:‘叫他哭吧,我們走了!’這樣蔣馬上不哭了,把棺材蓋蓋下,才散了會。”

祭奠孫中山,蔣介石為何要哭得如此動容,如此久呢?這和楊永泰有很大關係。北伐成功後,雖然孫傳芳、吳佩孚等北洋軍閥遭遇慘敗,但和蔣介石一同北伐的李宗仁、馮玉祥等人實力仍在,成為蔣介石“乾綱獨斷”的巨大障礙。

為此,楊永泰向蔣介石建議:“總司令功高蓋世,世人皆知,但縱視天下,群雄爭長,恐一時難以服之。總司令為先總理之學生,先總理生前托國事於總司令,總司令何不至香山碧雲寺先總理靈前致祭,以祭靈而達到壓服群雄之目的?”

顯然,楊永泰是建議蔣介石,通過祭拜孫中山,來強化自己作為孫中山“合法繼承人”的形象。蔣介石感到楊永泰的這個建議非常好,於是就有了這次規模宏大的祭靈大典。

大典中,雖然蔣介石像農村婦女哭喪一樣,極盡表演之能事,令一旁的李宗仁、馮玉祥等人感到蔣的表現太過矯情。但政治表演曆來都能忽悠一大批人,人們看到總司令如此悲痛,就不由自主地感到,蔣介石對孫中山的感情太深了,從而慢慢接受“蔣介石是孫中山唯一繼承人”這個觀念。

“祭靈哭棺”是楊永泰提出的“削藩”第一步。第二步,楊永泰提出了“削藩推恩”。這個策略分為兩步:第一步,調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這些軍頭,到中央做官,達到“離窩毀巢”的效果;第二步,以由“軍政”向“訓政”過渡為由,推行全軍整編,以消化地方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