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想聖哲(1 / 3)

《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1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7,\"start_container_index\":1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1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5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理想國》reference_book_ids\":[7124986336406146062,7137227068948876295,700774121353720935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荷馬史詩》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67642631]}],\"1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1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1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6,\"start_container_index\":1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1},\"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6,\"start_container_index\":1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1},\"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2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7,\"start_container_index\":2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0},\"quote_content\":\"《人性的弱點》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9862351928,7046309027503934500,6959122722660027428,6959122722664238111,7257453146463538176,7236256847953398842,6875174664553892871,7116814441978530824,7078969046644821028,7270452714696346687]}],\"1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7,\"start_container_index\":1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2},\"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1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1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聖哲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Socrates,約前470—前399),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曆史人物。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隻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麵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鬥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酷暑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隻是專心致誌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對方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現象抽象出普遍的東西,采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體”。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占富人的財產。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於抵製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隻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蘇格拉底與克利提阿斯關係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對被告叛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蘇格拉底借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拚命勸他逃走,並買通了獄卒,製訂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樣,這位70歲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蘇格拉底的影響是廣泛的,他的言論在當時的雅典思想領域內有著廣泛的教化作用。眾多狂熱的追隨者聆聽他的言論並加以整理,發揚光大,從而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思想學派和哲學原則。他的許多朋友都虔誠地記載下他的言論,並且如實地描述他那種方式的談話,這些談話或者是他們親身經曆的,或者是他們聽來的,有時候他們甚至捏造出一些談話,因而有許多人變成了著作家。此外,這種談話的記述中還包含著思辯的研究,並且有著實踐的目的,盡他們的義務,即堅定地、忠實地、安靜地和滿意地保持他們的身份和立場。

色諾芬則是這些人中間最有名、最傑出的一個。如果要問究竟是他還是柏拉圖給我們留下的蘇格拉底智慧更多,那我們可以說,在個性和魅力方麵、在談話的方式方麵,我們的確可以從柏拉圖那裏得到一個忠實的蘇格拉底的形象,但是在他的言論內容和思想方麵,我們則主要是在色諾芬那裏得知的。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準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麵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在蘇格拉底死後,他的追隨者熱情不減,以至於形成了一個蘇格拉底派。那些嚴格遵守蘇格拉底的教訓的學生和哲人們,從他的學說中產生了各色各樣的哲學。除了色諾芬以外,還有許多別的蘇格拉底派寫過蘇格拉底和學生的對話,這些對話有一部分是以與蘇格拉底的真實談話為根據,有一部分是他們依照他與學生對話的方式製造出來的。艾斯其納、斐多、安底斯泰納和許多別的人都有記述過,此外還有一個由鞋匠西門所記述的,蘇格拉底常常在作坊裏和他交談,以後他小心翼翼地把蘇格拉底同他說的話寫了下來。他的章節的題目和另外一些留下對話的人的一樣,都可以在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述中找到。

蘇格拉底死後,他的一群學友都離開雅典,奔往麥加拉,柏拉圖也往那裏去了。歐幾裏德原來住在那裏,他很好地接待了他們。當蘇格拉底的罪名被取消而原告受到懲罰之後,蘇格拉底派有一部分人回去了,一切又恢複寧靜了。

柏拉圖潛心研究老師的思想精髓,後來成為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

一直到18世紀,尼采仍然認為,蘇格拉底影響了世世代代,直至今日。

哲學之父柏拉圖

柏拉圖(Plato,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柏拉圖出生在雅典城裏的一個奴隸主貴族家庭裏,家庭非常富有,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親給他請了三位啟蒙老師,一位教文學,一位教美術和音樂,一位教體育。

柏拉圖的文學老師經常給他講故事,有時讓他模仿著講,漸漸地,柏拉圖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柏拉圖除了寫作外,在美術老師的培養下,對美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在雅典最有學問的人是蘇格拉底,柏拉圖非常崇拜他,決心拜他為師。

一天,柏拉圖來到蘇格拉底的家裏,恭恭敬敬地說:“蘇格拉底先生,我想拜您為老師,請您收下我這個學生吧!”

蘇格拉底說:“據我所知,你已經很有學問了,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

柏拉圖說:“因為您有一句話,我牢記在心,那就是‘認識自己’,我覺得我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

蘇格拉底:“那麼,我還要告訴你一句話,‘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終一無所知’,這是我對自己的評價。”

“大家都認為你最聰明,可是您還這樣謙虛,您真是偉大的人,這正是我學習的地方,請您收下我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蘇格拉底終於收下了柏拉圖這個學生。

從公元前407年開始,柏拉圖在蘇格拉底身邊學習了8年,成了他最好的學生。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以“傳播異端”和“腐蝕青年”罪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陳詞,鋒芒畢露。或自辯無罪,或反駁原告,或抨擊當局,或直抒人生哲學。蘇格拉底死後,柏拉圖把老師的辯詞編寫成文。

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遊遍意大利、西西裏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40歲時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並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聖城阿卡德米創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院。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後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這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於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德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

柏拉圖一邊從事教學,一邊著書立說,力圖按照自己的政治哲學,培養從政的人才。

柏拉圖的理念是善,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隻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複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其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後來,他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係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麵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麵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淨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的過程。他反對用強製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誇大了理性發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他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後來,柏拉圖建立的學園由他的弟子們代代相傳,一直持續了9個世紀,為古代的西方培養了大批學者。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隻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隻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也無法轉身,隻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麵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麵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有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隻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係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於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在其教育體係中強調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裏,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後,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了每門學科對於發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治者在30歲以後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他就可以成為統治國家的哲學王了。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製》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唯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隻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做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無力麵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博學大師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侍醫。從他的家庭情況看,他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他於公元前367年遷居到雅典,曾經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成為了柏拉圖學院的積極參加者。

從18—38歲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的20年,對亞裏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裏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裏士多德表現得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裏士多德可不是個隻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地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呆子。在學院期間,亞裏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地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亞裏士多德在雅典繼續待了兩年。此後,他開始遊曆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太子亞曆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曆山大13歲,亞裏士多德42歲。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雅典、底比斯等國組成的反馬其頓的聯軍,從此稱霸希臘。次年,腓力二世召開全希臘會議,會議約定希臘各邦停止戰爭,建立永久同盟,由馬其頓擔任盟主。在會議上,腓力宣布,他將統帥希臘各邦聯軍,遠征波斯。至此,馬其頓實際上掌握了全希臘的軍政大權,希臘各邦已經名存實亡,成為馬其頓的附庸。

腓力二世於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20歲的亞曆山大即位為王。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他打跨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著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曆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到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病故。這個憑著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

就在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裏,亞裏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裏一住就是20年,即從亞曆山大出發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這段時間裏,雖然馬其頓在軍事和政治上控製了雅典,但那裏的反馬其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亞裏士多德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裏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曆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呂克昂學園,占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在學園裏,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裏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據說,亞曆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為800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60磅)。亞曆山大還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亞裏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事實上,亞裏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對158種政治製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需要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一批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完成的。當亞曆山大去世的消息傳到雅典時,那裏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裏士多德,並判他為不敬神罪,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裏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終年63歲。

在哲學上,亞裏士多德可以稱得上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不僅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而且研究了辯證思維的最基本形式,成為第一個專門而又係統地研究思維和其規律的人。

亞裏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的理念論,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事物的本質即“形式”在事物之內。他提出四因說,認為具體的事物是由於四種原因而構成,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他主張認識的對象是外在的事物,強調感覺在認識中的重要性,思維依賴於感覺。這裏緊密地接近了唯物主義。但他又認為,理性的知識是“高貴的”知識,純思辯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亞裏士多德在自然科學的發展中作出了很大貢獻,對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醫學等方麵都有深入的研究。

在天文學方麵,亞裏士多德創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他認為最外層的恒星球層是由處於宇宙邊緣的原動天或者不動的推動者推動的。原動天或不動的推動者統率著一切天體和整個宇宙。亞裏士多德設想,天體和地球由各種不同的材料組成。一切處於月層下麵的東西都是由四種元素土、水、氣、火組成,天體則由第五種——更純潔的元素“精英”組成。

在生物學方麵,亞裏士多德考察過小雞和其他動物在胚胎成長期中形成的發展,動物初生的成熟程度是他的動物分類法的一個重要標準。亞裏士多德曾指出鯨魚是胎生的。他還認為,各種生物形成一個連續的序次,從植物到人,逐漸完善起來。

在物理學方麵,亞裏士多德認為,各物體隻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接觸下,才能保持運動,否則物體就會停止。這種推動者或在物體內部,如生物;或在物體外麵,如物體受到外力推動或拉引那樣。均勻的物體隻能靠外來的推動而運動,因此,任何運動都是通過接觸而產生的。如石頭拋在空中運動,是因為為了防止石頭後麵的真空,空氣流到石頭後麵,以維持石頭的運動。因此真空也是不能存在的,因為空間必須裝滿物質,這樣才能通過直接接觸傳遞物理作用。因此亞裏士多德反對原子論的“世界是由真空和原子組成”的觀點。他認為,空間必須是一個物質的連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