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想聖哲(2 / 3)

亞裏士多德在政治上主張由中等奴隸主來統治國家。在美學方麵,曾為悲劇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並且指出藝術作品在“摹仿”個別事物時,目的在於使事物的一般特征得以表現出來。在教育上,他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的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展”。

亞裏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係,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係的人。在他以後,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係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亞裏士多德集中古知識於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係統考察和全麵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

亞裏士多德還認為,生命和世界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時間、空間和物質。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辯證法觀點。但是,亞裏士多德碰到一些解釋不了的現象,還是要把老師的一些唯心論的觀點搬出來幫忙,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在唯物論和唯心論這兩種觀點中搖來擺去。

亞裏士多德的另一句名言也是令人稱道的,那就是:“柏拉圖是可敬的,但真理更加可敬。”

哲學奠基人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1724年4月22日清晨,康德誕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的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家庭,因而康德幼年的精神世界受新教影響很深。直到上小學,學校的人文主義教育才改變了他的宗教態度。

1740年,康德進入科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選擇了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托,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5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1755年,康德以論文《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三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幹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萬象,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導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通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康德的著述和講課使他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哲學家,他的影響使他開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學生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與哥德和席勒一起成為魏瑪古典派頂梁柱的赫爾德。盡管如此,康德很長的時間裏沒有得到教授職位,期間他拒絕了科尼斯堡提供給他的詩學藝術教授聘書。他還拒絕了來自埃爾朗根大學和耶拿大學的教授聘書,他隻願意在科尼斯堡大學擔任哲學教授,因為他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遷居他鄉。康德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我胸腔狹窄,心髒和肺的活動餘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傾向,小時候甚至十分厭世。”

1770年,46歲的康德終於獲得了科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教授一職,他的就任報告題目是《感性與知性世界的形式與根據》。當上教授以後,康德沉寂於潛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學,十年沒有發表一篇文章。1781年,他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僅憑這一部著作,康德就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深居淺出,終身未娶,一輩子過著單調刻板的學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為止,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因此詩人海涅說,康德是沒有什麼生平可說的。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麼準確。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鍾聲也同時響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爾》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這使得他的鄰居們竟一時搞不清是否該以教堂的鍾聲來對自己的表。

和許多偉大的德國學者一樣,康德家境也很貧寒,以至在金錢觀念方麵給後人留下笑料。據說這位大學者經常聲稱,他最大的優點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錢。他曾說:“當任何人敲我的門時,我可以永遠懷著平靜愉快的心情說:‘請進。’因為我肯定,門外站著的不是我的債主。”

康德思想的發展,以1770年他提出的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於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說”和“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這兩大假說從物質自身的運動和發展來解釋自然現象,摒棄了神學創世說和自然界永恒不變的觀點。

在“批判時期”,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著。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樣,這本洋洋數十萬言的大作非常晦澀難懂。一位讀者對康德抱怨說:“讀你的書十個指頭都不夠用,因為你寫的句子太長了,我用一個手指按住一個從句,十個指頭用完了,一句話還沒有讀完!”但是,艱深的語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輝,康德哲學真的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成了哲學領域內“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後他又陸續發表了《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兩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繼問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係誕生的真正標誌。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間和空間裏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製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那麼康德1788年發表的《實踐理性批判》則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地說,康德告訴我們: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範疇律令”:“要這樣做,永遠使你的意誌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製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製,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康德的哲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有人把他的哲學比做蓄水池,前人的思想彙集於此,後人的思想則從中流出來;也有人將他的哲學比做一座橋,想入哲學之門就得通過康德之橋。

這個被譽為人類哲學界的哥白尼,一輩子隻崇尚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孤寡老頭,這個終生沒離開過家鄉小鎮,卻奇跡般地創造出古典哲學大廈的哲學泰鬥,同時從不暴露自己科學院院士頭銜的高尚的人,其仙逝時,哥尼斯堡全市居民陷入巨大的悲慟中。人們連續16天自發前往瞻仰這位不足1.6米的巨人、偉大哲學家的遺容。直到現在,加裏寧格勒的年輕人結婚時,也不忘帶上一束花放到康德的墓前。

2004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也是德國文化界的“康德年”。在德國乃至整個世界,人們都在用各種方式紀念這位思想界的巨人。“康德年”之際,德國多家出版社又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最新“通俗版”的《康德傳》。

書中的康德被描繪成一個衣著講究入時的紳士,而非原先人們印象中“清心寡欲”的古板角色。據稱,哥尼斯堡的年輕女士們目光一直追逐著穿著雅致的康德碩士。他雖然個子不高,但眼睛炯炯有神,談話風趣幽默。可他對女性總是保持著一定距離,不管哪個女孩多麼狂熱地追求他,他都不會越雷池半步。事實上是康德心裏已經有意中人了,那就是凱塞林克伯爵夫人。這位中年喪偶的伯爵夫人端莊美麗,氣質優雅。康德每天都到伯爵夫人家為她兒子上課,為的是看一眼“心上人”。而在伯爵夫人的私人沙龍,人們也看到在她座位旁一直為康德保留著一個空位子。但由於世俗的禁錮,一個伯爵夫人是不能嫁給平民的。1763年,凱塞林克伯爵夫人隻好嫁給了一個貴族,康德不無悲傷地辭去了家庭教師工作。

此外,康德也不是一位“訥於言”而閉門埋頭著述的哲學家。

他喜愛參加哲學圈子以外的沙龍,且談鋒甚健、機智幽默、富有魅力。在課堂上,他也頗受學生的歡迎。演講時的侃侃而談,自然與“三大批判”中的晦澀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康德對“絕對律令”的遵守也並非不折不扣,據說他規定自己每天清早隻能抽一鬥煙,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煙鬥卻越來越大。

無產階級偉大導師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於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城。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律師,對馬克思少年時代的思想成長起到良好的影響。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是個賢慧的婦女,主要操持家務。

馬克思從小勤奮好學,善於獨立思考。1830年,他進入特利爾中學,1835年9月畢業。中學時代,他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已有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學畢業時他寫的《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說,一個人隻有立誌為人類勞動,才能成為真正的偉人。

1835年10月,馬克思進波恩大學攻讀法學,一年後轉入柏林大學法律係。在大學,他除研究法學外,還研究曆史、哲學和藝術理論。

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隻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係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1843年5月,馬克思來到萊茵省的一個小鎮克羅茨納赫。在這裏,他與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從此,燕妮成了馬克思的誌同道合、患難與共的親密伴侶和戰友。

1843年秋,馬克思遷居巴黎,籌備出版《德法年鑒》雜誌。在富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他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集會,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鬥爭狀況,同法國工人運動的領袖和正義者同盟的領導成員建立了密切聯係,還結識了流亡在法國的各國革命家。巴黎的鬥爭生活促進了他向科學共產主義的轉變。

在巴黎期間,馬克思進行了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埋頭鑽研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特別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以及聖西門、博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和空想共產主義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來到巴黎,拜訪了馬克思,這是一次曆史性會見。從此他們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合作。

1845年1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2月到了布魯塞爾,他開始批判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接著,他又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誌意識形態》。這部著作第一次係統地闡明了唯物主義曆史觀,唯物史觀是恩格斯肯定的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為無產階級製定科學世界觀的同時,還為創建無產階級政黨而積極作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在工人中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且他們還積極地參加同盟的改組工作。

1847年6月召開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擔任了同盟的領導人,並受大會委托與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正式發表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

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風暴席卷歐洲大陸。同年6月,馬克思創辦了《新萊茵報》。它是當時民主運動中唯一代表無產階級觀點的報紙。馬克思通過報紙宣傳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指導德國人民同封建專製製度作鬥爭,揭露自由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叛賣行為,還通過報紙同各國民主派建立廣泛聯係,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

革命失敗後,歐洲各國處於專製統治之下。統治者對工人運動嚴厲鎮壓,逮捕了許多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員,馬克思一家遷居到英國倫敦。這時他們幾乎一無所有。

1851年夏天,馬克思開始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稿,可是所得的稿酬仍不夠一家人的開銷。馬克思曾經在給恩格斯的信上說:“我不能再出門,因為衣服都在當鋪裏;我不能再吃肉,因為沒有人肯賒給我了。”

1852年,馬克思在完成《揭露科倫共產黨人案件》這部著作以後,連寄書稿的郵費都沒有。他曾十分幽默地說:“小冊子的作者因沒有褲子和鞋子而被囚禁在家裏,他的一家人過去和現在每分鍾都受到極端貧困的威脅。”

孩子們缺吃少穿,加上不適應英國潮濕的氣候,馬克思剛滿1歲的兒子小亨利·吉多就患肺炎夭折。過了1年,小女兒弗蘭契斯卡也死了。3年以後,馬克思又失去了愛子穆希(原名埃德加爾)。1855年4月6日,馬克思在信中把自己的悲傷心情告訴了恩格斯:“可憐的穆希已經不在人世了,今天五六點鍾的時候,他在我的懷裏長眠不醒了。我永遠不會忘記,在這個可怕的時刻,你的友誼是怎樣地減輕了我們的痛苦。”

恩格斯對馬克思一家的困難處境是十分關心的。為了從經濟上幫助馬克思,使他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撰寫理論著作,恩格斯毅然決定重返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當店員,從事他十分厭惡的經商工作。從這時候起,恩格斯就常常寄錢給馬克思。恩格斯還常常幫助馬克思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修改英文稿件,有時幫助馬克思把他用德文寫的稿件譯成英文。當馬克思忙著寫《資本論》的時候,恩格斯甚至替馬克思為報紙寫文章。《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這一組文章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因為署的是馬克思的名字,所以直到191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發表出來的時候,人們才知道文章的真正作者是恩格斯。恩格斯還常常替馬克思還債,給馬克思的孩子們買禮物和食品,馬克思對此深為感動。他曾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麵,才讓它們荒廢,而且還要分擔我的一切瑣碎的憂患。”

19世紀50年代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貧困的生活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國博物館研讀政治經濟文獻,埋頭從事經濟學研究。

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稿,寫了500多篇文章。他們在這些文章中評述當時的國際重大政治事件,抨擊各國反動政府的內外政策,聲援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他們還寫了不少論述中國的文章,揭露英國對中國的殖民政策,譴責沙皇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占,支持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

馬克思一方麵關心、指導工人運動,另一方麵又加緊了他的巨著《資本論》的寫作。恩格斯也常把有關資料寄給馬克思,並且不斷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1867年4月初,當恩格斯得悉《資本論》第一卷寫成的消息以後,馬上寫信說:“好啊!我終於看到白紙黑字,知道第一卷已經脫稿了,就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歡呼聲。”馬克思把《資本論》第一卷的手稿交給出版商以後,曾到曼徹斯特恩格斯家中做客。兩個人對下一步工作交換了意見,並且商定要在書的附錄中作一點補充。恩格斯自然而然地成了這部巨著的第二個校閱者。

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了。它闡述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近代社會的經濟法則,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強有力的武器。

第一國際的成立和《資本論》的發表,對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起了推動作用。

由於反動政府的迫害,貧困的物質生活、繁重的理論工作和緊張的戰鬥,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的一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他安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馬克思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冊,他的學說將永放光芒。

馬克思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獻給工人階級,他總是以極其嚴謹的態度,反複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說:“我還有這樣一個特點:要是隔一個月重看自己所寫的一些東西,就會感到不滿意,於是又得全部改寫。”馬克思為寫作《資本論》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勞動,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憶說:“馬克思對待著作的責任心,並不下於他對待科學那樣嚴格。他不僅從不引證一件他還未十分確定的事實,而且在他尚未徹底研究好一個問題時,他決不談論這個問題。他決不出版一本沒有經過他仔細加工和認真琢磨過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東西公之大眾的做法。”

嚴謹治學精神是人類的崇高品質和優良傳統,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需要的。今天我們學習馬克思的嚴謹治學精神,有助於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也有助於我們在各項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同時也有助於嚴謹治學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無產階級領袖恩格斯

費裏德裏希?馮?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德國社會主義理論家、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領袖,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於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巴門市,先祖是猶太人。父親老弗裏得裏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母親心地善良,遵守禮教,喜愛文學和曆史。

恩格斯從小就喜歡思考。有一天,他問媽媽:“為什麼有許多人吃不飽?”媽媽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去研究吧!”恩格斯拿著早餐到學校去了,以後他總要帶些食品到學校去,回家就拚命地大吃。媽媽覺得奇怪,一天終於發現了這個秘密,原來他把食物都帶給了貧困的同學。恩格斯如實告訴了媽媽,媽媽很感動,以後就多做一份讓恩格斯帶去。恩格斯的極富觀察力與同情心這些品格都鑄就了他日後成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高尚情操。

1837年,恩格斯被父親命令從中學輟學,到營業所學習其厭惡的經商。1838年8月,恩格斯在父親的安排下去不來梅當辦事員。在這個自由和民主思潮澎湃的城市,恩格斯成為一個民主主義者,並以弗?奧斯沃特為筆名寫下許多激情詩篇。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鬥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再加上受L.A.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的影響,開始向唯物主義者轉變。

1842年,恩格斯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他和工人交往,參加他們的集會和鬥爭,並同憲章運動領袖建立聯係。為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恩格斯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1844年3月,他在《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評托馬斯·卡萊爾的〈過去和現在〉》兩篇文章,以社會主義觀點考察資本主義經濟製度,指明一切弊端都是資本主義私有製統治的結果,論述社會主義革命和消滅私有製的不可避免性,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1842年深秋,恩格斯告別家人,來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紡織廠當總經理。曼徹斯特是英國憲章運動中心,在那裏他開始真正深入工人階級的生活。並且在這段時間,認識了還是《萊茵報》主編的馬克思。1843年冬天,恩格斯認識了愛爾蘭工人姑娘瑪麗?伯恩斯,不久後兩人開始同居。1844年8月,恩格斯返回德國巴門老家,途中經過巴黎,和馬克思見麵。

兩人在一起生活了10天,傾心交談,對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完全一致。這次會見為他們終生的戰鬥友誼和偉大合作奠定了基礎。他們在政治風浪中團結戰鬥,在科學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勵,共同奮戰了40個春秋。他們各自都為自己有誌同道合的戰友而自豪。恩格斯說:“馬克思是和我相交40年的最好的、最親密的朋友,他給我的教益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馬克思說:“我們之間存在的友誼是何等的珍貴!”恩格斯為了使馬克思有可能從事革命活動和理論研究,心甘情願作出犧牲,從事自己最不願幹的“該死的生意”,用掙來的錢負擔馬克思一家的生活。

1846年8月,恩格斯和馬克思共同完成了《德意誌意識形態》。1847年6月,恩格斯起草了《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後來進一步完善成《共產主義原理》。在第二次代表大會以此為基礎,恩格斯與馬克思合作擬定《共產黨宣言》。1848年4月,和馬克思一起創辦了《新萊茵報》。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住在倫敦,恩格斯住在曼徹斯特,他們兩人雖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歡笑”,但卻保持著密切的書信聯係。他們幾乎天天都要通信,隻要一方回信稍慢一點,另一方就會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幾天沒有寫信,馬克思就寫信風趣地問他:“親愛的恩格斯!你在哭泣還是在歡笑?你睡著了還是醒著?”既是問候,又是關切。他們這種友誼是前無古人的。

1869年7月,恩格斯終於從商人生涯中擺脫。1870年10月,移居倫敦,與馬克思再度相聚。1878年,《反杜林論》這部馬克思主義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問世。恩格斯除了是一個文學鬥士、哲學家、軍事家,還是一個強大的戰士,幾次大革命的成果保衛戰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柏林做誌願兵的一年,培養了他無畏的勇氣和軍事才幹。以致革命失敗多年後,曾與他並肩作戰的人們對他表現出來的“非凡的鎮靜和漠視一切危險的氣魄”記憶猶新。恩格斯除了從事繁重的理論工作以外,也十分重視和關心國際共產主義的革命實踐活動,他和馬克思一起領導了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1884年,恩格斯發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一書,論述原始社會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揭示在私有製基礎上形成的階級對抗和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的起源和實質,指明私有製、階級、國家消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必然性,批判資產階級學者、拉薩爾主義者以及無政府主義者關於國家問題的謬論。

1886年,恩格斯發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係統地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L.A.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及唯心史觀,精辟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和馬克思相比,恩格斯更傾向於務實地為工人階級實現權益。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達12年之久,並於1889年成立第二國際。恩格斯並不追求暴力革命,而是主張在民主國家裏組織無產階級合法政黨社會民主黨,在憲法的框架下為工人爭取具體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恩格斯具體指導德國社會民主黨進行合法鬥爭,強調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德國國會選舉中獲得成功對整個國際工人運動有很大的意義:“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一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裏,隻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裏,舊社會可能和平地進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舉行追悼會。根據他生前的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在波濤滾滾的大海裏。

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Ladimir IIich Lenin,1870—1924),本名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Vladimir IIich Ulyanov),列寧是他參加革命後的化名。列寧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

列寧小時候是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在學校裏,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他還讀許多課外書,常常把書裏的故事講給別的小朋友聽。他愛書裏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髒,也不把書到處亂扔。除了天資聰明外,他還有一個非常好的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有一次,他和幾個小朋友挖到了一個屎克螂的窩,裏麵有很多圓圓的糞球。有個同學問:“屎克螂為什麼要把糞球滾到窩裏去呢?”大家都答不上來,這把列寧也給問住了,他答應第二天把答案告訴大家。回家後,先是向哥哥請教,又找來好多書籍查找。

第二天,列寧帶來了答案:原來是屎克螂把卵產在屎球上,幼蟲孵出來後,即把屎球當食物。同學們都非常佩服。

長大以後,列寧工作非常認真,他有一個驚人才能,就是能夠同時集中注意力於兩三件事,每一分鍾的時間他都很珍惜。

一次,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列寧正在主持重要會議,到會的有俄國各省、市的代表。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又快又好地恢複被戰爭破壞了的生產。

代表之一彼得羅夫·索羅金在發言時,不時斜著眼看一看列寧,看列寧是否在注意聽他演講。突然,他看到列寧從一疊公文中抽出幾份文件,放在自己前麵埋頭閱讀起來。於是索羅金停下來不講了——列寧不聽他發言使他覺得很難過。

他停了下來,可列寧突然說:“說下去,同誌,說下去。你說:‘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難。我省還存在著許多各種各樣的缺點。’那麼,你省有哪些缺點?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

索羅金吃了一驚,列寧竟一字不差地重複了他的話。他繼續發言,講了缺點,說了困難。一麵發言,一麵又不時看看列寧。列寧在聽。過了一分鍾、兩分鍾,索羅金看見列寧伸手拿了一張白紙,放在前麵,開始在紙上迅速地寫什麼東西。

“現在嘛,”索羅金明白了,“列寧當然不在聽我的發言了。他是那麼聚精會神地寫東西。”於是他又停了下來。列寧離開了紙,轉身對索羅金說:“說下去,說下去。你說:‘最使我們不安的問題是整頓交通工作。鄰省的同誌刁難我們。’那麼他們在哪方麵刁難你們?是哪些省?”

這一次索羅金完全驚呆了,一時講不出話來,他吃驚地看著主席台,看著列寧。

“說下去。”列寧說。

索羅金繼續發言,可他情不自禁地又看了看列寧,看見秘書走到列寧身邊,向他低聲說了些什麼,列寧回答了。秘書又提出了什麼問題,列寧又作了回答。

索羅金看得清清楚楚:列寧總不能同時既回答秘書的問題,又聽他發言。他又來了一次停頓。

“說下去,說下去,”列寧向他揮著手,“說下去,你說:‘我們對人民委員會有一個請求。’那麼,是什麼請求?”

索羅金“啊”了一聲,整個會議廳都幾乎聽得見。完全正確,他剛才在講台上講的正是這幾句話。

索羅金結束了自己的發言。他對列寧的驚人才能讚歎不已。

休息時他在會議廳裏走來走去:“真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對這個講,又對那個講。

不過大家不知為什麼都以責備的眼光看著索羅金,因為他在發言時竟三次打斷了列寧的工作。

同誌們對索羅金說,他妨礙了列寧的工作。索羅金很難受,他想立刻跑去向列寧道歉。才走了一步,抬起眼來,看見列寧正向會議廳走過來。“好樣的,講得好。”列寧對他說,“我看,你是個倔強的人。”

索羅金不好意思,臉都紅了。他覺得,列寧待人非常地溫和體貼。

1893年之前,列寧在伏爾加河畔的港口城市薩馬拉擔任律師,同時積極參加革命宣傳,並加入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團體。隨後移居聖彼得堡,創立了“聖彼得堡工人解放協會”。1895年12月7日,列寧被當局判罰14個月監禁,關押在聖彼得堡監獄中。1897年2月,剛剛出獄的列寧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葉尼塞省米努辛斯克區的舒申斯克村——一個遠離公路幾百英裏的偏僻村莊。在這裏,他結識了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俄國的著名學者普列漢諾夫和一些知名人物。1898年6月,列寧與社會主義活動家娜德斯達·克魯普斯卡婭結婚。在流放期間,他撰寫了30篇以上的理論著作,其中《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於1899年4月完成並出版發行,本書首次以“弗拉基米爾·列寧”作為他的筆名。

1900年流放期滿,列寧曾被允許回到聖彼得堡,隨後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和倫敦,從事反政府的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別名,最終以“列寧”作為正式名。

不久,列寧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麼辦》一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為落後群體應接受先進群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為先鋒核心、有著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1903年,列寧出席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中列寧的觀點遭到馬爾托夫、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對,其思想被批評為“雅各賓主義”。由於原則性問題的矛盾,黨內逐漸分裂為以他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