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政治領袖(1 / 3)

《世界危機》reference_book_ids\":[7180279419959774247]}],\"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0,\"start_container_index\":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4},\"quote_content\":\"《世界危機》reference_book_ids\":[718027941995977424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羅馬大帝愷撒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前144),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愷撒出身貴族,曆任財務官、祭司長、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製定了“儒略曆”。

27歲時,愷撒接替舅舅擔任了首席祭司,在斯巴達克暴動時擔任了軍事保民官,後又任過駐西班牙財務官、羅馬市政官、大法官,因不斷在演說中為中下層說話而受到眾多選民擁戴。

公元前60年,愷撒與龐培、克拉蘇結成“前三頭同盟”。為了開拓疆土並緩和內部矛盾,公元前58年以後的8年間,愷撒出任高盧總督,率軍征服了外高盧(如今的法國、比利時),並占領了不列顛島北部,掠奪財富、奴隸無數,權力和影響迅速擴大。同時,他還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占有了軍事上的優勢。

公元前49年初,元老院勾結龐培,企圖解除其軍權並召其回國。愷撒聞訊,以“保衛人民夙有權利”為理由率先回軍羅馬。龐培偕大批元老貴族逃奔希臘。愷撒受任為“狄克推多(獨裁者之意)”。次年,在法薩羅斯一戰,徹底擊潰了龐培。龐培在埃及被人殺死,愷撒借口追到埃及,推翻其國王;又轉戰小亞西亞,征服龐培的支持者和龐培的兩個兒子,經北非重返羅馬。這時克拉蘇也已死去,前“三頭政治”結束。

公元前45年,元老院被迫加給愷撒“終身獨裁官”的職位,愷撒集執政官、保民官、獨裁官等大權一身,擁有帝王一般的權力。元老院人數增至900,但這些人實際上聽命於他。他把羅馬公民權授予山南高盧與西班牙人;將省土地分給曾經從征的老兵;懲治貪官汙吏,厲行革新;改革曆法,製訂“儒略曆”;製訂市政法,提高城市自治地位,下令建築廣場、劇院和神廟等。

羅馬商人、自由民和軍人們也厭惡了隻由上層奴隸主發言且議而不決的共和製,擁戴能代表他們利益的愷撒,並公開以“國王”之名相稱。

隨著愷撒個人獨裁和市民自治、財政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守舊集團、對改革失望者和宿敵殘餘結合起來,以保衛“共和”之名密謀采取恐怖襲擊。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已察覺城內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跡象,並聽到暗殺傳言,但他根本不把這些人仇視的目光放在眼裏,傲然昂首漫步進入元老院。當他走到大廳前的龐培雕像旁邊時,幾名身藏短劍的刺客一擁而上,衝在最前麵的竟是他與一個情婦的私生子布魯圖斯。愷撒最後隻驚叫了一聲:“你也這樣做?我的兒子!”被連刺了23刀後,56歲的愷撒橫屍廳前,成為古代恐怖主義最有代表性的犧牲品之一。在西歐,“3?15”這一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視為不祥的刺殺日。

莎士比亞說:“我們之所以地位微賤,錯不在我們的星宿,而是源於我們的內心。”隻有一個人是你命運的主宰,那就是你自己。你是可以掌握它的,如果你設計它的話。

愷撒一生的成功被他自己歸納成八個字:“提前布局,抓住機會。”因為隻有事先部署周密了,你才有可能在機會一閃之念,毫不猶豫地抓住它;而周密的計劃和機會的獲得,是成功的前提。

當機立斷的氣概、鋼鐵般的意誌和不可動搖的決心是領導這個世界的中堅力量,也是所有偉大領袖人格中的重要一環。

今天的世界需要意誌堅定、精力充沛、行動迅速的領袖。這樣的領袖不但善於作決定,而且善於執行決定。當麵對問題的時候,他會全麵考慮自己所麵對的情況,果敢地作出選擇,然後將它們擱置腦後,轉向其他的事情。這樣的領袖有超常的管理能力,他不是僅僅製定工作計劃,還能夠執行工作計劃;他不僅作出決定,而且還能夠將決定貫徹到底。

每一塊手表的表盤裏麵都有我們看不見的發條在推動著指針旋轉,準確地計時。在每一個偉大團體的背後、在每一個偉大機構中,一定有一個個性堅強的領導者。這個人有著鋼鐵般的自製力,他發動和運轉著一個團體,嚴謹地管理著這個團體。

他從不會猶豫不決,他輕鬆地抓住每一個機遇,他的決定果斷而明確,而且每一個決定都是最終的決定。其他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是他是最終作出決定和監督執行的人。他是起主導作用的力量,任何其他的人和事物都要以他為中心,所有其他的人都從他那兒得到啟示,接受命令。如果他退出了或者停止了行動,那麼整個機構就像一塊斷了弦的表,指針仍在,卻沒有了運轉的動力,一切都停止了。鋼鐵般的意誌和決定性的力量消失之後,一切都失去了運轉的動力。

愷撒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懂得戰爭是國家實力的全麵較量,是整個民族要求革新的奮鬥,而不單單是軍隊之間的競爭。因此,人力、金錢、貿易、政治反應和宣傳都十分重要。既然軍隊是暴力工具,首先必須盡全力改進戰爭工具,巧妙地組織和運用自己的武裝力量,在戰術方麵也要有過人的技巧。但隻靠這些尚不能取勝,還必須注重爭取人心。為此,他做到了寬宏大度,在戰爭進行中常常大量布施糧食和金錢,還對不同階層的人采取不同的收買方式。對流氓階級用賄賂手段,對中等階級用免債手段,對文化階級則用提倡藝術和科學的手段,取得他們各自的歡心。

愷撒的最大喜悅是法薩盧戰役的最後階段,衝進龐培營地的愷撤軍隊,曾繳獲了龐培的許多信件,這些信件清楚地記載著這位政敵同其擁護者的廣泛聯係。因此,愷撒的部將們如獲至寶,認為依靠這些信件就可以徹底清查並打擊龐培的勢力。

可是,當愷撒知道這件事後,卻下令說:“將這些信件統統燒掉,不要追究這些寫信人同龐培的聯係,對被俘的所有人都給予赦免。”對於愷撒的這個決定,他的許多部將都不讚成,但卻無可奈何。信件的燒毀,解除了龐培擁護者們的憂慮和恐懼。

事隔不久,愷撒懷著高興的心情,寫信給羅馬的朋友們說:“對我來說,沒有比赦免本國的公民能給我更大的喜悅。”

愷撒的這一措施,對龐培的營壘起到了分化的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對其中頑固分子的寬容,為後來埋下了隱患。

美國開國之父華盛頓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是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3年連任,在兩屆任期結束後,自願放棄權力不再續任,隱退於弗農山莊園。華盛頓被尊稱為美國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並列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1732年2月22日,華盛頓出生在美國布裏奇斯溪莊園的一間木屋裏。華盛頓的祖輩是英國人,遠渡大西洋來到北美英國殖民地弗吉尼亞購地定居。他的父親為人仁厚,是當地很有名的人士,對華盛頓的成長影響很大。從小生活在莊園裏的華盛頓,養成了質樸率真的性格。

華盛頓的父母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可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卻很熱心。由於他們住的地方是原始叢林環繞著的一個新開辟地區,附近沒有學校,唯一可以接受教育的地方隻是一間孤立在田野間用數片薄板搭成的小木屋。教會裏的一位叫荷比的傳教士在小木屋內教導學生,華盛頓在他的指導下,學習識字和數學。

華盛頓弟兄4人,但他最敬重的是同父異母的哥哥勞倫斯·華盛頓。他最喜歡聽這位富有軍人氣質的兄長講述戰鬥故事,也是這位兄長,對華盛頓一生的命運起了關鍵性的影響。華盛頓11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在華盛頓的心裏留下了終生不能忘懷的悲痛。“我也要表現得和爸爸同樣傑出。”他暗暗地發誓。根據當時的法律,父親所留下的龐大遺產,大部分都歸大兒子勞倫斯繼承;老二奧拓斯丁繼承了一部分;留給華盛頓母親的,要等華盛頓的幾個兄弟長大後,再分給他們。“現在,你們再也不是地主的小少爺,不能再過那種舒服的日子了!大家要去開墾自己的土地,開辟自己的道路才行。”華盛頓的母親訓誡她的孩子說。

華盛頓喜歡學習切合實際的功課,不肯死啃書本,他非常喜歡測量學,在他的筆記本上,抄滿的是關於票據以及土地買賣的契約、證明文件、借據、遺書等文件的格式。他的大哥勞倫斯和二哥奧古斯丁本打算把他送到英國的大學去讀書,但華盛頓對此並沒興趣,他對大哥說:“我並不想效仿英國紳士研讀拉丁文,隻希望做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精神高貴的人。”

華盛頓的哥哥勞倫斯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風雲人物,頗富有政治眼光。他敏銳地意識到,他們所處的區域不久的將來會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在英國的支持下,他和幾個朋友成立了俄亥俄公司,後來又擔任了這個將決定美洲命運的大公司的董事長,準備做一番事業。

不幸的是,不久之後,勞倫斯染上了結核病並且越來越重。華盛頓陪哥哥到巴貝多島去治病期間,自己也染上了天花,雖幸運得治,卻留下了一臉永遠無法抹去的痘痕,成了一個麻子臉。華盛頓的哥哥勞倫斯不久便病逝了。

勞倫斯把遺產都留給了華盛頓,華盛頓還接替了勞倫斯在俄亥俄公司的職位。那時的弗吉尼亞,全州劃分為4個軍區,華盛頓繼承了哥哥的職務,就被任命為陸軍少校,不久,又擔任起北軍司令官的職務來。

這時,英法兩國正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劍拔駑張,雙方都把這片富饒的土地看成是自己的領土,並且都抱定寸土必爭的決心。1753年秋,華盛頓從報紙上知道法軍已南下,並建立了據點,華盛頓感到非常氣憤,於是他奉英國總督之命,火速率軍北上。戰鬥中,有4顆子彈穿過他的上衣,兩匹戰馬被打死,但他英勇殺敵,毫無懼色,所幸他並沒受傷。

1763年,北美人民和英國的矛盾迅速激化。華盛頓很為北美的前途擔憂,他朦朧地預感,北美人民和英國之間會爆發一場戰爭。不久,爆發了一件震撼北美大陸的事件。1775年4月19日拂曉,英軍襲擊了位於馬薩諸塞的萊克星頓和康科德火藥庫,引發了北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革命戰爭的開始。

在這民族危亡之際,由於華盛頓在北美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也由於他以往的英勇事跡,他被推選為大陸軍總司令。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華盛頓的思想也起了很大變化。以前他對英國王室尚抱有幻想,但嚴酷的現實和群眾的愛國激情使華盛頓意識到:隻有爭取民族獨立,才會有美利堅民族的光明前途。

華盛頓在1776年進攻波士頓,利用稍早在提康德羅加堡壘所奪取的火炮陣地,得以俯瞰整個波士頓港,最後將英軍逐出了波士頓。英軍指揮官威廉?何奧下令英軍撤回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前往紐約市,預期英軍將發動攻勢。擁有壓倒性軍力的英軍於8月展開了攻勢,而華盛頓所率領的撤退行動卻相當笨拙,幾乎全軍覆沒。他也在8月22日輸掉了長島戰役,不過得以撤退大多數的軍隊回到大陸。接下來,華盛頓又輸掉了幾次戰役,使得軍隊倉卒混亂地撤離了新澤西州,此時美國革命的未來岌岌可危。

在1776年12月25日的晚上,華盛頓傑出的指揮重整旗鼓。在這場特倫頓戰役中,他領導美軍跨越特拉華河,突襲黑森雇傭軍的兵營。並接著在1777年1月2日的晚上向查理斯·康沃利斯率領的英軍發動突襲,這次奇襲振奮了支持獨立的殖民地陣營的士氣。

在1777年夏天,英軍發動了三路並進的攻勢,一路由約翰?伯戈因率領從加拿大向南進攻,一路由威廉?何奧率領攻擊當時殖民地的首都費城。而華盛頓撤往南方,卻在9月11日的布蘭迪萬河戰役中遭受慘敗。為了擊退英軍而發動的日耳曼敦戰役則因為濃霧和軍隊的混亂而告失敗。華盛頓和他的軍隊隻得撤回環境惡劣的佛吉穀艱難地度過冬天。

在1777年至1778年的冬天,是大陸軍戰況及士氣最惡劣的時刻,大陸軍遭受了極大的戰損和惡劣的生活環境。但華盛頓依然堅定地指揮軍隊,並持續向後方的殖民地大會要求更多補給,使大陸軍能克服寒冷的冬天,恢複士氣。2月,一名曾服役於普魯士軍參謀部的軍官弗裏德裏希?馮?施托伊本前來佛吉穀,自願幫忙訓練華盛頓軍隊,以使他們能在戰場上能和英軍相較量。施托伊本在佛吉穀的訓練改進了戰術和作戰紀律,大幅增進了殖民地軍的戰鬥力,成為了殖民地軍得以擺脫烏合之眾狀態的分水嶺。在佛吉穀的訓練告一段落時,華盛頓的軍隊已經煥然一新了。

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於1778年6月28日的蒙茅斯戰役中攻擊從費城前往紐約的英軍,與英軍打成平手,但英軍分裂殖民地政府的企圖失敗了。由於這場戰役的勝利,加上一年前於薩拉托加戰役中擊敗了伯戈因率領的入侵英軍,華盛頓的軍隊情勢逐漸好轉,英軍顯然無法攻克整個新國家,因此法國決定正式與美國結盟。

1778年,英軍最後一次試著分離殖民地,這次英軍集中於南方地區。華盛頓的軍隊並沒有直接攻擊他們,而是前往駐紮位於紐約的西點軍事基地。1779年,華盛頓命令五分之一的大陸軍展開沙利文遠征,對那些與英軍結了盟且常攻擊美軍前線堡壘的易洛魁聯盟的6個部落中的4個發動攻勢。雖沒有戰鬥發生,但也摧毀了至少40個易洛魁村莊,使這些印地安人被迫永遠離開美國,遷徙至加拿大。1781年,美軍和法國陸軍、海軍一同包圍了康沃利斯在約克敦的軍隊,華盛頓迅速前往南方,於10月17日接掌指揮美軍和法軍,繼續圍城戰鬥直到10月17日康沃利斯投降。10月19日,華盛頓接過了康沃利斯的投降寶劍。盡管英軍仍在紐約市和其他地點活動直到1783年,但這場戰役成了獨立戰爭最後一場主要的戰鬥。

應該指出的是,華盛頓的戰術毫無特殊之處,既無開創性,也對軍事曆史毫無影響,而且他在多次戰役中都犯下大錯。但他仍被捧為戰爭英雄,因為支持他的人們認為,由於他所主張的革命概念,使美軍在戰爭中存活並持續戰鬥,使得美國得以維持獨立並持續至今。華盛頓一直躲開與英軍直接的衝突,避免了美軍決定性的戰敗或投降。他相當了解美軍的弱點並且也限製了他們進行過於冒險的行動,他利用他勇敢的人格激勵軍隊,使他們能撐過漫長而艱難的戰爭。

華盛頓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如同古羅馬將軍費比烏斯·馬克西姆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戰略,持續的拖延敵人將能使英國人如同當年的漢尼拔一樣,“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很快英國人將會了解到繼續作戰隻是浪費資源,他們隻能追擊美軍進行混戰,卻無法徹底捕捉到美軍的主力。華盛頓了解到這場戰爭將會經由外交途徑取得勝利,而不是靠士兵們。

1780年10月,華盛頓領導的美國軍隊取得了約克頓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是獨立戰爭中最大一次戰役,它標誌著美國人民已在軍事上取得了最後勝利。1783年9月3日,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為自由、民主的獨立國家。獨立戰爭勝利後,曾有人寫信給華盛頓,請求他當國王,華盛頓很生氣,義正辭嚴地拒絕了要他當國王的請求。他主動召集大陸軍軍官開會,滿腔熱情地回顧了官兵們在戰爭期間的功績,懇切希望他們不要玷汙昔日的榮譽。

1789年1月,美國舉行了曆史上第一次總統選舉,華盛頓當選為總統。從此,華盛頓為美國建國初期的治理整頓和發展費盡心力。

華盛頓在第二屆總統任期期滿後,執意要求引退。其原因很複雜,首先,他感到年邁體衰;其次,他所厭惡的黨派鬥爭已在美國形成。華盛頓在1796年9月17日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辭》,從此隱居鄉間。

華盛頓不再連任總統,為以後的美國總統樹立了一個不成文的先例,即美國總統的任期不得超過兩屆。後來,這一慣例正式成為憲法的規定。

華盛頓在67歲時因病去世。在遺囑中,他表示死後要讓他莊園裏的所有奴隸獲得自由。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政治家,美國人民把首都命名為華盛頓。

平民總統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國第16任總統。他領導了美國南北戰爭,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維護了美聯邦統一,為美國在19世紀躍居世界頭號工業強國開辟了道路,使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被稱為“偉大的解放者”。

1809年2月12日,在美國肯塔基州開拓地的一間簡陋的木屋裏,一個偉大的生命呱呱墜地,他就是52年後當選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的亞伯拉罕?林肯,一個與其祖父同名的男孩。

林肯的祖父亞伯拉罕?林肯原係北美弗吉尼亞州羅金漢縣的民兵上尉,後舉家搬遷到肯塔基州,膝下兩女三子。

林肯的父親托馬斯·林肯排行第三,成年後常住肯塔基州的華盛頓縣,“給人當雇工,做木匠,在州屬民兵隊服役,一度擔任過坎伯蘭縣的警察”。林肯9歲喪母,後在賢慧、勤儉的繼母的愛撫下成長,多年之後,林肯仍念念不忘她的至真至聖的母愛,並高度評價她“對他的無聲感染力”。

林肯自幼勤奮好學,單為了寫好字,他就不懈地努力。家裏“沒有錢買紙筆,他就用木炭四處塗畫,在沙地和積雪上練,勤練苦練,最終練就了一手好字”。

為生計所迫,林肯一家人都得從事非常艱苦的勞動。這種勞苦經曆和生活磨練,鑄就了這位偉人的鋼筋鐵骨,培養了他那過人的勇氣、毅力和自信,更賦予了他駕馭自身命運的魄力和體諒民情的愛心。他臂力過人,謙虛謹慎,辯才超群,幽默風趣。他刻苦自學英語文法、數學、丈量和法律等知識,並最終取得律師資格。他善於演說,思路清晰,簡潔有力,引人入勝,有“卓越的演說家”之譽。

從1831年起,22歲的林肯開始離家獨立,先後定居在伊利諾伊州的梅肯縣和塞加蒙縣的紐薩勒姆村,當過店員、郵遞員、測量員。1837年4月,林肯遷往州府斯普林菲爾德市。從1834年至1842年,他曾連任四屆伊利諾伊州議會議員。1841年至1849年,林肯出任國會眾議員。

林肯對奴隸製一貫深惡痛絕,但其觀點卻是“先進而不激進”,他堅決反對奴隸製向北方擴展。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1858年,林肯發表了《一個裂開的房子維係不了多久》的著名演說,在全美風靡一時,聲名鵲起。

1860年11月6日,林肯當選為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的當選,對南方種植園主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他們當然不願意一個主張廢除奴隸製的人當總統。為了重新奪回他們長期控製的國家領導權,他們在林肯就職之前就發動了叛亂。

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羅來納州首先宣布脫離聯邦而獨立,接著密西西比、佛羅裏達等蓄奴州也相繼脫離聯邦。1861年2月,他們宣布成立一個“美利堅邦聯”,推舉大種植園主傑弗遜?戴維斯為總統,還製定了“憲法”,宣布黑人奴隸製是南方聯盟的立國基礎:“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隸勞動是自然的、正常的狀態。”

1861年3月林肯就職,一個月後,南北戰爭爆發。4月12日,南方聯盟不宣而戰,迅速攻占了聯邦政府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對南方作戰。林肯本人並不主張用過激的方式廢除奴隸製,他認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製奴隸製,然後逐步加以廢除,而關鍵是維護聯邦的統一。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沒有進行戰爭的準備,隻是倉促應戰,而南方則是蓄謀已久,有優良的裝備和訓練有素的軍隊。所以,盡管北方在多方麵都占有優勢,還是被南方打得節節敗退,連首都華盛頓也險些被叛軍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