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政治領袖(2 / 3)

北方在戰場上的失利引起了廣大人民的強烈不滿,許多城市爆發了示威遊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轉戰局。這時林肯才意識到,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就必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廢除奴隸製、解放黑奴。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規定每個美國公民隻交納10美元登記費,便能在西部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之後就成為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1862年9月,林肯又親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草案。

1863年1月1日,林肯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製,解放的黑奴可以應召參加聯邦軍隊。宣布黑奴獲得自由,從根本上瓦解了叛軍的戰鬥力,也使北軍得到雄厚的兵源。內戰期間,直接參戰的黑人達到18.6萬,他們作戰非常勇猛,平均每三個黑人中就有一人為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戰爭的群眾基礎大為增強,保證了戰爭的勝利。同年11月19日,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葛提斯堡國家公基落成典禮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說,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主義綱領,成為日後美國的立國之本。

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當選為總統。在4年內戰期間,林肯作為聯邦最高軍事統帥有效地控製了戰局的發展。

不幸的是,正當林肯著手國家的重建時,在1865年4月11日,一名刺客的槍彈奪走了他的生命,埋葬了他的偉大理想。連馬克思也不無惋惜地稱這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其優良品質的罕有人物”,一直到“在他成為殉難者倒下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一位英雄”。

勝利化身丘吉爾

英國首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他是與斯大林、羅斯福並立的“三巨頭”,他是矗立於世界史冊上的一代偉人。

丘吉爾1874年11月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顯赫的馬爾巴羅公爵家。祖父馬爾巴羅將軍是英國曆史上的著名軍事統帥,是安妮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政界權傾一時的風雲人物;父親倫道夫勳爵是上世紀末英國的傑出政治家,曾任索爾茲伯裏內閣的財政大臣。祖輩的豐功偉績、父輩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榮耀和政治傳統,無疑對丘吉爾的一生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在他成長為英國一代名相的過程中具有關鍵性作用。從小,丘吉爾便被送入寄宿學校學習,後就讀於著名的哈羅公學,但他生性執拗,學習成績不佳,隻喜歡曆史、文學和軍事遊戲。

1893年,丘吉爾勉強考入桑赫斯特陸軍軍官學校後,對學習興趣大增,畢業成績名列前茅,獲軍官資格。1895年,他以中尉軍銜編入皇家第四騎兵團。後因渴望冒險的戰鬥生活,同年以戰地記者身份體驗西班牙和古巴當地人民起義的戰爭。

1896年,丘吉爾隨部隊調往印度,在那裏,他有時間閱讀大量的曆史、哲學作品。一年後,印度北部部落爆發了反抗英軍的武裝起義,得知消息的丘吉爾立即請了假,以《加爾各答先驅報》和《每日電訊報》記者的身份采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他在向兩張報紙所發出的稿件的基礎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資料,寫出了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1898年在英國出版。之後,他又相繼出版了自己的小說《薩伏羅拉》和有關英國和蘇丹戰爭的《河上的戰爭》。

1899年,丘吉爾辭去軍職,以《晨郵報》隨軍記者的身份參加英國與荷蘭移民後裔布爾人重新瓜分南非的英布戰爭,被俘,後越獄潛逃。丘吉爾因此以作戰英勇、敢於履險犯難聞名。

回國後丘吉爾進入政界,當選為保守黨議員。1904年,丘吉爾轉入自由黨,1906年以自由黨身份首次入閣擔任殖民副大臣,後出任商務大臣、內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擔任海軍大臣,在戰爭期間曾任軍需大臣、陸軍大臣、空軍大臣等。

1924年,丘吉爾又以保守黨身份出任財政大臣,直至1929年保守黨在選舉中慘敗而離開政府,賦閑十年之久。這期間他出版了五卷本回憶錄《世界危機》、傳記著作《我的早年生活》等,獲得了較好的反響。

20世紀30年代,由於法西斯勢力的崛起,歐洲形勢日益緊張,丘吉爾堅決反對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成為強硬派領袖。他到處發表演說,揭露戰爭的危險。他的演說滔滔雄辯,警句迭出,被公認為出類拔萃的大演說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丘吉爾出任張伯倫內閣的海軍大臣。1940年5月,英國下院向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而下台時,丘吉爾臨危受命組建政府並擔任首相。三天後他以首相身份出席下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隻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複:勝利,不惜一切代價的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

在丘吉爾的領導下,英國人民取得了抗擊法西斯的偉大勝利,但在1945年7月的大選中,在反法西斯勝利前夕,因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丘吉爾失去首相職位。次年,丘吉爾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主張美英聯合對抗共產主義,拉開了戰後東西方“冷戰”的序幕。其後,他用6年時間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收錄大量政府文件、會議記錄、來往函電、個人保存資料,以及200多幅珍貴史料圖片,卷帙繁浩,氣勢磅礴,並因此獲得195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在1951年的大選中,保守黨重奪政權,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爾最高榮譽嘉德勳章,並封為倫敦公爵以表彰其為英國所作出的貢獻。

1955年4月,丘吉爾因健康原因辭職。

1963年4月9日,丘吉爾在接受美國“榮譽公民”稱號時發表書麵講話,他說:“我曾取得過很多成就,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逝世,享年90歲。英國人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丘吉爾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和作家。他的作品有《馬拉坎德遠征史》、《河上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世界危機》、《馬爾巴羅的生平時代》等。丘吉爾的名字前從沒被冠以“英明”二字,但他確實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英名。

印度聖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是20世紀最奇特的政治家,他一生致力於和平、獨立、平等的政治主張,他使用絕食這一獨特方式來進行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個人的作用勝過千軍萬馬。

1869年10月1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博爾本德爾,其父母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甘地家族世代經商,祖父烏塔昌德棄商從政,先後擔任卡提阿瓦半島上幾個小土邦的首相。由於甘地家庭篤信印度教大神毗濕奴,因而他自幼受到不殺生、素食等思想的熏陶,信仰毗濕奴,這對甘地的思想影響很深。毗濕奴是印度的守護神、善神,被認為具有保護能力,並能創造與降魔。毗濕奴的行為準則,成為甘地思想最早的淵源。

1876年,甘地7歲時,隨父遷居拉傑果德,在當地上小學。1881年,甘地12歲時,在拉傑果德進入阿爾弗雷德中學。拉傑果德位於印度西部距海不遠處,是英國殖民勢力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影響較深的地區,這裏的中小學校幾乎都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監護下。因此,甘地較早地接受了殖民地資產階級學校教育。為此,甘地後來曾一再言及自己未能更深廣地精通印度教梵文經典,認為自己隻是閱讀了《吠陀》的梵文譯本。

印度盛行童婚製度,甘地在8歲時便與同齡的嘉斯杜白訂婚,13歲時便結婚,妻子也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徒。從此嘉斯杜白成為甘地的終身伴侶,相同的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類似的社會地位與民族待遇,使她成了輔助甘地事業的助手。在甘地成年以後,他也是印度童婚製度的反對者。他認為,童婚會導致民族體質衰退乃至於亡國。

1885年,甘地16歲時,父親去世,他失去了一位保護人,這對他的精神與經濟狀況是一次重大挫折。1887年,18歲的甘地中學畢業,同年進入巴納加爾城的薩瑪爾達斯學院攻讀。第二年9月4日,甘地被送到英國倫敦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為此,他違反了毗濕奴教派信徒不能漂洋過海遠行的戒律,被開除出吠舍種姓。

1893年,甘地應南非一家印度富商的邀請,前往南非辦理一樁民事糾紛。當時的南非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有不少印度僑民,其中多數人從事苦力,這些印僑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當地白人的歧視。

為了改善印僑在南非的地位,甘地在南非積極參加了當地反對種族歧視的運動。在案子了結後,朋友們都希望甘地能留下來為僑胞說話,甘地同意了,他在納塔爾定居下來並申請到最高法院當律師。

在南非21年的鬥爭過程中,甘地逐漸形成了他的非暴力思想。他本人信奉耆那教,仁愛、素食、不殺生等教義根植於甘地的思想深處,並把“以善報惡,以德報怨”作為自己的處世格言。來到南非後,甘地進一步研讀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的經典,結交了不少宗教界人士,他還經常與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通信。托爾斯泰的《天國就在你心中》所倡導的非暴力思想使甘地感觸頗深。

1904年,為了尋求自己的理想生活,甘地先後創辦了鳳凰村和托爾斯泰農場兩個非暴力抵抗運動基地。在這裏,人們不論種族、國籍、膚色一律平等,男女老幼一律勞動,自食其力。

甘地在南非組織了多次旨在反抗民族歧視的運動,雖屢次遭到了南非政府的鎮壓,但運動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為此,甘地本人也曾受過南非當局的逮捕和當地白人的毒打。

甘地在《印度自治》一書中,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他認為印度的文明需要一個高尚的自衛武器——非暴力抵抗,並用它來達到自治的目的。他還在回印度探親期間,廣為宣傳南非印度人的遭遇,在印度產生了很大影響。

1914年7月,回到印度的甘地已是一位頗有聲望的社會活動家了,他的政治主張和非暴力抵抗的鬥爭策略為當時印度資產階級和很多群眾所擁護。甘地很快成了國大黨(印度國民大會黨)的實際領袖。

回到印度的第二年,甘地就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一個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學院(也稱真理學院或真理修道院),其目的就是為非暴力抵抗運動培養人才。

1920年,國大黨在加爾各答召開特別會議,通過了甘地提出的“不合作”運動決議。決議發動全國各階層人士辭去公職和爵位,不接受英國人的教育,不向法院起訴,抵製英貨,使用土布,不在英國銀行存款,不買英國的公債等。隨即,印度國內辦起了印度人自己的學校、商店,製造了200萬架手紡車。1921年7月,甘地帶頭在孟買焚毀英國布匹。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效仿,跟著有50萬工人參加罷工,把不合作運動推向了高潮。

工農運動的發展,必然會衝破甘地設置的框框。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的同時,一些地區發生了激烈的農民運動以至農民起義。甘地憂心忡忡,感到自己無法控製局麵。1922年2月,終於在曹裏曹村發生了慘案,農民同來鎮壓的警察發生衝突,22名警察被燒死。根據甘地的建議,國大黨急忙通過了決議,決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也因此被捕入獄,1924年因病獲釋。

20世紀20年代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過程,說明甘地“非暴力抵抗”的鬥爭策略完全是為了適應印度民族資產階級需要而製定的。“不合作”是用來向帝國主義施加壓力,以實現他們的要求;“非暴力”是用來限製群眾,以保護他們的利益。

此後,甘地為了迫使英國讓步,又發動了兩次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他率領信徒舉行煮鹽運動,掀起了對抗食鹽專賣等法令的全國運動,為此,他又一次被捕。1931年3月,甘地和殖民當局簽署了甘地—歐文協定,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國大黨參加討論印度地位的問題,由於英國的阻撓,談判不歡而散。1942年8月,對戰爭一直持反對態度的甘地利用英國陷於戰爭的困境,提出英國應立即退出印度的口號。當時的日本在亞洲的大肆侵略與屠殺,激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而且,當時的印度也是日本的侵略目標之一。國大黨內部對此意見不一,於是甘地就發動了個人的不合作運動。第二天,甘地就被捕入獄,直到1944年5月才被釋放。

甘地除了發動不合作運動之外,他還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反對歧視、消除教派衝突、提倡手紡車和使用土布,以及勸說不要酗酒、吸毒等工作。他把這些稱為“建設性綱領”。

甘地主張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團結合作,他強烈反對任何把印度分成兩個國家的提議。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甘地希望印度能夠獨立並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最後,為了印度獨立,甘地接受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獨立的方案。在政權交接的那天,甘地沒有慶祝印度的獨立,而是獨自在加爾各答為分治而憂傷。

麵對錯綜複雜的宗教矛盾和教派衝突,甘地呼籲團結。他主張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是和平相處於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的概念之內的。不管什麼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樣懷著良好的願望,大家能夠重新修好、重建家園。

為了“打開諒解之心,感化對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經”,甘地決定再次運用絕食武器,製止印巴兩國領導人在克什米爾的爭鬥。1948年1月13日,他開始絕食。

正當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動印度民眾實現宗教和睦時,一場以他為目標的暗殺行動正在悄悄進行。

早在1947年8月,一個名叫納圖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熱分子在一場小型集會上叫囂,反對甘地的非暴力學說,主張建立一個印度教徒統治的國家,宣揚印度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妄圖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國。在他們設想的印度社會裏,將沒有穆斯林的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們陪同下,參加一次祈禱會,當他步入會場時,早已隱藏在人群中的納圖拉姆走到甘地麵前,一麵彎腰向甘地問好,一麵迅速地掏出槍,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連放三槍,殷紅的鮮血染紅了他潔白的纏身土布。甘地捂著傷口,發出最後的聲音:“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

甘地遇刺的噩耗迅速傳遍全國,印度全國頓時沉浸在哀痛與悲傷之中。悲傷不已的尼赫魯(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向全國發表了演講:“我們生命的光明從此消失了,到處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說什麼,更不知道怎麼表達……”在加爾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塗抹全身和麵部,走街串巷,一邊不停地悲歎:“聖賢業已涅盤,何時才能降臨一位像他那樣的偉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甘地帶領全國同胞爭取自由,以絕食的方式向英國施壓。最後,在民主思潮的推波助瀾下,印度脫離了英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因此,甘地被印度人尊稱為“國父”。

矮子巨人拿破侖

拿破侖?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一個身材矮小的法國人。他曾經五次打敗由半個世界組成的反法聯軍,被譽為“歐洲第一名將”。他曾經征服過半個歐洲,造就了盛極一時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頒布了《拿破侖法典》,使歐洲曆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769年8月15日,拿破侖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排行老二,還有一個哥哥和6個弟妹。拿破侖小時候十分淘氣、任性,雖然長得瘦小,卻很愛打架,打起架來又抓又咬不要命。比他大一歲的哥哥約瑟夫比較老實,拿破侖常常先湊了他,然後一溜煙地跑到母親那兒哭鼻子告狀。於是,挨罵的反而總是倒黴的約瑟夫。

由於家境貧困,少年拿破侖在未滿10歲時便進入了紀律嚴明而且等級製度非常明顯的布裏埃納軍校,在此5年間,他為自己奠定了較好的教育基礎。他是一位聰穎、勤奮的學生,數學、曆史和地理方麵的成績尤為突出。但由於他沉默寡言加之清高自負,他的人緣不好,又加他的父親窮困潦倒又愛揮霍,同學們更是經常拿他取樂。

拿破侖畢業之後,被任命為拉費爾炮兵團中慰軍官,該團駐地在瓦朗斯。拿破侖全家對此非常欣慰,因為他是從軍事學校畢業的第一個科百嘉人。

1793年9月,拿破侖被派往參加圍攻土倫的戰役。土倫城防十分堅固,港內還停泊著強大的英國航隊。拿破侖經過周密的實地考察後,向南方麵軍特派員薩利切蒂提出了新的作戰方案:首先奪取製高點小直布羅陀高地,然後居高臨下,以強大炮火轟擊英艦,敵人勢必害怕被切斷退路而棄城保艦,逃入大海,如此,土倫將不攻自破。果然,在這次戰役中,英軍損失慘重,侖皇撤離,逃入地中海。

由於拿破侖在土倫之戰中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圍城軍總司令杜高米埃將軍在給巴黎的報告中寫道:“請你們獎勵並提拔這個年輕人,因為如果不酬謝他,他也會靠自己出人頭地的。”1794年1月,共和國救國委員會破格將拿破侖提升為少將旅長。

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他得到了社會各階層,尤其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他在政變中奪取了政權,發布公告宣布自己就任共和國執政,也宣告了霧月政變的成功。霧月政變使這位年僅30歲的年輕人成了法蘭西的第一主席,他在推翻共和製度時信心百倍並一舉成功。他清楚地知道奪取政權僅是他統治法蘭西的第一步,而鞏固政權、繁榮法國則更重要。

拿破侖在執政期間,對法蘭西共和國的行政和法律體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他改革了法蘭西共和國的金融結構和司法製度;創辦了法蘭西銀行和法蘭西大學;實行了法蘭西共和國行政的中央集權製。雖然其中每項改革對法蘭西共和國本身產生了重要且在某些方麵是持久的影響,但是對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拿破侖所進行的改革中有一項肯定遠遠地超過了法蘭西共和國國界,這就是創編了法蘭西共和國公民法典,著名的《拿破侖法典》。

這部法典在很多方麵體現了法蘭西共和國革命的理想。例如,在法典麵前人人無血統特權,在法典麵前人人平等。與此同時,法典還與過去的法蘭西共和國法律和風俗相近到足以使法蘭西共和國大眾和法律界接受得了的程度。總之,法典穩健適度,條理清晰,簡潔明了,令人誇口稱頌,因而法典不僅在法蘭西共和國一直得到實施(今日法蘭西共和國的民法與原版的《拿破侖法典》明顯相似),而且經過局部的修正也為許多其他國家所采用。拿破侖一貫主張的方針就是做革命的保衛者。但是,1804年拿破侖卻正式宣布自己為法蘭西帝國皇帝,而且還讓他的三個兄弟在歐洲的其他國家登極。他的這些行為無疑引起了一些法蘭西共和國共和黨人的忿恨——他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對法蘭西共和國革命理想的徹底背叛——但是拿破侖所麵臨的唯一嚴重的困難卻是來自對外戰爭。

1802年,拿破侖與英國簽訂了一項和平條約,目的是使法國在曆經十多年連綿的戰爭後有個喘息之機。但是翌年和平條約就被撕毀,法蘭西帝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及其同盟國之間發生了一係列長期的戰爭。雖然拿破侖的軍隊在陸地上不斷地贏得勝利,但是不打敗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海軍就無法征服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5年拿破侖時運不濟,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海軍勢如破竹,取得了徹底勝利,此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基本上取得了海上的控製。雖然拿破侖僅在特拉法加海角戰六周後大破奧俄聯軍,並取得了極其輝煌的勝利,但是也未能真正補償他那海軍的重大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