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大清皇商盛宣懷:一個超越胡雪岩的紅頂商人:1》(9)(1 / 3)

挺過去

興商務,然後可以擴利源。

——盛宣懷創業語錄

第一節另辟蹊徑

光緒八年五月初二(1882年6月17日),盛宣懷帶上一應員弁,搭乘一艘招商局客輪,興高采烈地趕往煙台。站在甲板上,望著中天的一輪紅日和飛上飛下的海鳥,盛宣懷躊躇滿誌,感到前景一片光明。

盛宣懷趕到煙台的第二天便收到鄭觀應的回電:“現在上海公司股份無一不漲,平泉股本不過數萬,其漲尤甚,現值二百三十五萬兩。近日風氣已開,稍有聲望者集股甚易,如煙台五金礦礦師謂有把握,祈以集成地資即買數處,聯名稟請任帥奏辦。不拘股份多少,弟可力任招足,無勞廑注。”

這封電報抵煙台不足兩日,盛宣懷又收到鄭觀應的第二封電報:“弟極欲在煙台探一礦與吾兄聯名稟請奏辦(不論何等礦總求有把握),如果池貞銓甚有把握,山價相宜,祈即購之。”鄭觀應一直以為盛宣懷與池貞銓在一起。

鄭觀應的兩封來電,使盛宣懷頓感信心和勇氣倍增。

十幾日後,池貞銓仍未到煙。

盛宣懷心急如焚,猜測池貞銓有可能先去天津稟到,然後再來見自己。當下便給池貞銓書函一封急送天津。函曰:“弟今日安抵煙台,有人呈遞礦圖礦樣,相距皆百裏左右。敝處稟請執事勘辦煙台礦務,已奉欽憲批準。務望台從不爽三日之約,迅速附輪到煙,以便會同勘視,早日開辦。以執事出洋數載,學有本領,正宜及鋒而試。”函中所說有人呈遞礦圖礦樣雲雲,不過是盛宣懷臨機想出的催促語。無非是想讓池貞銓早一天趕到而已。

池貞銓此時還當真就在天津。因出國多年,想見過張樹聲後,再告假回家去看望父母及家人,哪知盛宣懷的信就到了。

一見事情急如星火,池貞銓隻好把回家的念頭權且放下,與一同回國的同學馮慶鏞商議了一下,便辭別張樹聲,搭乘便輪赴煙。池、馮二人早已剪掉辮子,都梳著洋頭,穿著洋裝,惹得一船的人都圍著看,像看怪物一般。池、馮二人無奈,隻好一整天都躲進船艙裏,或說話,或喝悶酒,憋屈壞了。

光緒八年七月中旬(1882年初月底),盛宣懷同著池貞銓、馮慶鏞並部分隨員,非常興奮地回到上海。

此次到山東探礦,雖然不像當初想像的那樣容易,但總算在登州府所轄之寧海州棲霞縣、招遠縣發現了大量的鉛礦石。為慎重起見,盛宣懷派人將寧海礦石送天津製造局化驗,將招遠礦石送外洋化驗。因中法關係進一步惡化,加之屬國朝鮮發生動亂,朝廷此時已奪情起複李鴻章。

李鴻章起複後,先到上海督辦了幾日邊防,然後趕回天津置理直督和北洋通商大臣。從張樹聲的口裏得知盛宣懷帶同池貞銓已到山東登州寧海州勘礦,為怕當地衙門阻攔,李鴻章又命案上緊急給登州府、寧海州各發公文一道,稱將由盛宣懷總辦該礦。當然,如果無礦可開,自然另當別論。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是首揆,他的嘴比所有督撫的嘴都大,怎麼說都有理。

盛宣懷趕回上海時,李鴻章已離滬多日。

盛宣懷的好運終於到了。

首先是礦石化驗結果超乎想象。

天津製造局經過對寧海州礦石樣本淨化處理發現,每百分內含黑鉛七十四分,硫十二分零;黑鉛一千分內,可以提取鈍銀二分零八;淨礦一千五百分內,有銀五分七。

十幾日後,棲霞礦石化驗結果也從天津通過電報發了回來,上麵清清楚楚地寫著:每百分內含黑鉛七十八分,硫十二分零,砂強等質七分零,含銀極微。拿到化驗單的第五天,鄭觀應向盛宣懷稟報,如果股本以每股百元計,目前已有三十人同意入股。股金每人二萬計,集資額已達六十萬兩,大大超出原來的設想。

為防止別人搶先,鄭觀應建議盛宣懷早擬開礦章程,早向李鴻章稟報,沒必要非得等招遠的化驗結果。

鄭觀應說:“杏翁試想,寧海與棲霞兩地的化驗結果與池貞銓當初說的一般無二,這就說明,貞銓在海外這幾年,確實學到了真本領。此時正巧中堂回任北洋,凡事都好通融;如果等招遠的化驗出來,中堂又離開北洋怎麼辦?振軒製軍於洋務不甚明白,他想起從前中堂對他的好時,自然什麼都肯答應。若他忽然不順或者碰到什麼窩心的事,我們這礦還開得成嗎?杏翁啊,哪個督撫都是有脾氣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