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朱元璋傳》reference_book_ids\":[6866004986472434696,7267108879396244499,6986508832704826375,7107503072150031391,7098265587515657246]}],\"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0,\"start_container_index\":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6},\"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2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6,\"start_container_index\":2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quote_content\":\"《十日談》reference_book_ids\":[7259673859358460986,7049312848240970759,7024447635373165604]}],\"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6906404642666581005,7217762746014632964]}],\"1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1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孟子》reference_book_ids\":[6909003815383469064,6906404642666581005,7217762746014632964]}],\"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start_container_index\":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7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0,\"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6},\"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1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1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武功
橫空出世,南征北戰
橫空出世 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在濠州鍾離東鄉(今安徽鳳陽境內)的一個鄉村,從一座破舊的寺廟裏,傳出了一聲清脆、稚嫩的哭聲,一個瘦弱的嬰兒平安的降生了。
這一天,似乎跟往常沒有什麼不同,在經曆了幾天的西北風之後,天氣顯得更加清冷,天空變得更為湛藍,東方燃燒起的紅霞鋪得大大的,顯得恬靜而平淡。當時的人們大概誰也不會想到,就是這最平常不過的一天,在中國曆史的悠悠長河中,卻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一個新的時代即將開始。因為剛剛呱呱落地的嬰兒,就是元朝的掘墓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當時正值初秋,是播種小麥的季節,朱元璋的母親朱陳氏雖然已臨近產期,但作為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還得照樣每天到地裏幫助丈夫做農活。這一天像往常一樣,朱陳氏在田地裏幫助丈夫播種小麥。忙完一上午,快到中午時,朱陳氏回家做飯。做好一家人的午飯,等到丈夫和孩子們吃完飯又去田間幹活了,朱陳氏忙著收拾好碗筷,喂飽了雞,便也急忙向田間趕去。不料剛剛走到半道上,朱陳氏的肚子突然劇烈地疼痛起來,一陣緊似一陣。憑著以前生小孩的經驗,朱陳氏立刻明白了,身上懷著的這個孩子馬上就要“落地”了。
於是,朱陳氏咬緊牙關,趕緊扭頭向家裏走去。但剛走到村頭,劇烈的疼痛已經令朱陳氏舉步維艱。離家還有好遠一段距離呢,朱陳氏孤零零的一個人該怎麼辦?正好村頭有座破舊的寺廟,為了找到人幫忙,朱陳氏隻好慢慢挪動步子向山岡的二郎廟走去。前腳剛剛邁進廟門,朱陳氏就順著寺廟的牆壁癱倒在地上。不一會兒,隻聽“哇”的一聲啼哭,腹中的嬰兒便呱呱墜地了。
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聽到自己小兒子降生的消息後,非常高興,趕忙離開田間請來了接生婆,把朱陳氏母子接回家中。
朱五四按照家庭排行,為這個新生兒取名為朱重八。朱元璋的名字是後來長大後才改的。
投身義軍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月,濠州的土豪郭子興率著千餘名少年以紅巾軍的名義攻進濠州,殺了州官,占領了濠州城。
三月,郭子興的部下在巡邏時,遇到了一個長相怪異、身著破爛僧衣的和尚。
這和尚說道:“請問這位大哥,你可是郭將軍門下?我叫朱元璋,是專程從鍾離的太平鄉趕過來的。我有個朋友也是濠州的義軍,他寫信給我,邀我加入紅巾軍,我今兒個就是來投軍的。”
守城門的紅巾軍道:“我看你的長相和行跡都相當的詭異,難保不是想混進城裏的蒙古走狗,我們可不會上這個當!”說完就把朱元璋五花大綁捆了起來,抓進城裏去向郭子興報告。
郭子興見守城的士兵推著一個衣著襤褸的和尚進門,正要問發生了什麼事,卻被眼前這個和尚的長相嚇了一跳。郭子興心道:“沒想到世上竟有如此醜陋怪異的人。雙眼凸出,眼尾上吊,再配上一個又圓又大的鼻子以及滿臉的黑斑。這副尊容,真可謂是鍾馗再世啊!”
郭子興問道:“這和尚做了什麼非法的事,為何要把他綁成這樣?”
士兵道:“咱們懷疑這和尚是蒙古走狗想要混進城來,所以才把他捆送到將軍麵前。”
朱元璋此時雖被五花大綁,可是他不但沒有因此膽怯,反而大聲喊道:“我朱元璋真的不應該隨便聽信友人的謠言啊!說什麼郭子興是天下群雄中見識最廣、最值得跟隨的人。在我看來,這真的是可笑的傳言!郭子興不懂得知人、用人,居然還想要和人爭天下,真的是笑掉人家的大牙啊!想我朱元璋不辭萬難地趕到濠州來投軍,居然被當蒙古走狗捉了起來。如果要我投到這種人的營下,我還不如去過我那托缽雲遊四方的日子。罷了,罷了,廢話少說,要殺就殺,要剮就剮,老子我是絕對不會吭一聲的。”
郭子興見朱元璋一副口齒伶俐、盛氣淩人的樣子,於是走到他的麵前,一邊為他解開身上的繩索,一邊說:“你說我郭子興不懂得知人、用人,那你就未免太小看我了。這位壯士請你息怒,我們才剛打下濠州城,所以在巡邏時自然會比較小心謹慎,這一點,還請你原諒弟兄們的無理。我郭子興不但不會動你一根毫毛,還要讓你跟在我身邊,好看看你有什麼樣的表現。”
加入紅巾軍後的朱元璋果真有非常傑出的表現,每次作戰,不但表現得很勇敢,同時能以各種計謀來獲取勝利。郭子興對此非常高興,立刻把朱元璋升為九夫長,並把自己的養女馬秀英許配給他。此後,遇到要緊的事,郭子興總會把朱元璋找來,和他一起商量討論;遇到重要的戰鬥任務,也常交給朱元璋。就這樣,朱元璋成為郭子興最重要的助手。
南征北戰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派兵攻占和州,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在紅巾軍的猛烈攻勢下,和州順利地被朱元璋等人攻下,甚至還有十幾萬人前往歸降,使郭子興率領的紅巾軍聲勢更盛。
然而,當時起義車諸將的成分相當複雜,紀律又差,時常在出征時燒殺擄掠。他們又欺負朱元璋年輕,完全不肯聽從朱元璋的命令。
某日,朱元璋把將領們找來,說道:“和州的防禦工程需要好好地加強,不如咱們乘著休兵的機會,好好地把城牆修補起來。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已經做了分配,分別由各位將軍率領將士們一起修築,限三天之內完工。如果無法如期完工的話,我將依法懲處,絕不寬貸。”
將領們見朱元璋話剛說完,就相繼起身,嘟噥道:“搞什麼鬼啊!就為了這件小事把咱們找來,簡直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真搞不懂這個臭和尚在想什麼!”之後,眾人就一哄而散。
三天後,朱元璋率領一批親兵檢查城牆的修補進度,發現隻有自己如期完工,其他幾段工程的進度則嚴重落後。朱元璋見狀,立即板起臉來,對身旁的親兵說道:“去把尚未完工的將軍們請到我的營帳裏去,我有事要宣布。”
不久,將領們在親兵的引導下慢慢地走進朱元璋的營帳。朱元璋見眾人到齊之後,立即站了起來,舉起郭子興給他的令牌,厲聲說:“我這個總兵官是郭元帥任命的,不是我自己封的,萬一城沒有修補好就遇到敵人來襲,我們要怎麼對付?今日我念在各位軍務忙碌,又是初犯,所以特別寬容,但限你們在兩天之內完工,否則一概按軍法懲處!”
諸將們自知理虧,朱元璋又網開一麵,於是眾人齊聲道:“是,是!我們一定會按時完工,請總兵官見諒!”
此後,朱元璋的威信逐步樹立起來,而部隊的紀律也日趨好轉。不久,郭子興突然死亡,朱元璋就成為這支紅巾軍中最重要的人物,甚至還被劉福通任命為左副元帥。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便率兵攻占集慶,並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在接獲朱元璋的捷報之後,立即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最高長官。雖然朱元璋的起義軍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割據勢力,但因朱元璋起事較晚,實力較弱,地盤又介於徐壽輝和張士誠之間,所以處境仍相當的艱難。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五月以後,朱元璋同時在東、西、南三個方麵謀求發展。在東麵,朱元璋於同年六月和次年初接連打敗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防線。在西麵,朱元璋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在龍灣挫敗陳友諒的偷襲企圖,並將轄域擴展到了安慶、饒州、龍興等地。在南麵,朱元璋先後從元官吏手中奪得了徽州、婺州、信州等地。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由於赫赫戰功,朱元璋被宋政權封為吳國公。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割據兩湖的陳友諒集結60萬兵力,南下進犯江西,接連攻占吉安、無為等地後,其軍隊包圍了由龍興改建的洪都城。七月,朱元璋親率20萬軍隊前來救援,陳友諒遂解圍北上,在鄱陽湖口迎戰。朱元璋利用風勢展開火攻,陳友諒軍的艦船被焚數百艘。八月,陳友諒在向湖口突擊時中箭身亡,張定邊等人夜載其屍及其子陳理逃回武昌。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朱元璋率大軍進征武昌,陳理請降,漢割據政權覆亡。
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朱元璋對東麵的張士誠發動了全麵進攻。進攻分三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奪取其江北的地盤,第二階段完成對其首府以外江南地區的掃蕩,第三階段則是圍攻其首府隆平。第一階段的戰役目標在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前即已達到。同年八月,朱元璋令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20萬大軍進行第二和第三階段的戰役。十一月,徐達等先後占領了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形成了對隆平的戰略包圍。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經過十個月的激烈圍攻,隆平城終於被攻破,張士誠自盡未遂,在俘送應天府途中自縊死亡。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朱元璋令大將朱亮祖、湯和等經略浙東,方國珍和其侄方明善相繼兵敗,逃入海中。十一月,朱元璋令廖永忠率舟師入海,方國珍等投降。同年十月,朱元璋令大將胡延瑞、何文輝等經略福建。十二月,湯和、廖永忠等複以舟師取福州。次年正月,朱元璋軍隊進圍延平,元朝平章陳友定服毒自殺未死,俘送應天府被殺。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宣布即皇帝位。第二年(即公元1368年)正月,定國號為明,建元洪武,以應天府為京師。當年二月,明軍分三路出征兩廣:一路由楊璟、周德興自湖南取廣西,一路由廖永忠、朱亮祖自福建航海取廣東,一路由陸仲亨由韶州攻德慶,策應前兩路。五月,廖永忠等至廣州,元左丞何真歸附。六月,楊璟等至靜江(今廣西桂林市),廖永忠等前來會合,破城,元平章也兒吉尼被擒。
文治
大興學校,網絡人才
朱元璋在攻下集慶後,開始向權力頂峰的攀登,十二年之後就建立了明朝。成功如此之快,個中因素很多,但朱元璋注意人才的網絡,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一個優秀人才的群體,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當然企求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人才。網絡人才的方法主要有大興學校、征召賢士和科舉考試等。
大興學校 選拔人才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大辦學校,通過學校教育培養、識拔人才。
朱元璋出身貧苦,沒有受過多少教育,靠著自己的刻苦才能識字為文,而漸成氣候之際又得儒生輔佐,更知文化知識的重要。所以,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之前已經開始設立學校培養人才。元順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也就是攻下婺州的第二年,朱元璋命寧越知府王顯宗設立郡學,聘請五經師及學正、訓導。這是朱元璋建立學校的開始。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為命令各地建立學校專門下達詔書,命令天下郡縣,一齊建立學校,以培養士人。由此,各府州縣都建立了學校。府學首長為訓導,州學叫學正,縣學是教諭。學生數額,府、州、縣學各定為四十、三十、二十人。無論師生,每月都有廩食米六鬥,學官還有月俸。在府、州、縣學學習的學生以禮、樂、射、禦、書、數設科分教,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各治一經。考試成績優秀的,或者送到國子監深造,或者參加選拔舉人的鄉試。如果入學十年學無所成,或者有過失的,則分發為吏,即官府中的辦事人員。總之都有安排。
作為大明王朝全國最高學府的國子監,原稱國學,始設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命令官員子弟和百姓中才能優秀通曉文義者入學,還在這些人中選了國琦、王璞等十餘人陪太子讀書。後來,朱元璋下令擴大國子監,命令從各府、州、縣學裏挑選優秀學生充實國子監。朱元璋要求選擇一批少年舉人及貢生入學讀書,不但賜給衣物,還讓他們到各衙門實習吏事,稱作曆事監生。其中尤其優異的李擴等人還直接進入文華堂、武英堂辦事,稱為小秀才。小秀才中才學出眾、聰明俊偉的,更讓他們廣泛接觸各類圖書,鑽研各種學問,以期將來派上大用場,這些人則稱為老秀才。明初國子監最盛時,監生多達數千人。
除了南京有國子監之外,中都鳳陽從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開始也設立國子監。入學者不少為勳臣子弟,一般人無法管理。於是,朱元璋命令李善長考定教官、生員高下,李文忠負責監督。後來不建中都,此地的國子監也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並入應天的國子監。
國子監老師都是耆儒。著名學者宋納、吳都擔任過國子監祭酒。學習的科目除了五經之外,還有劉向的《說苑》,以及律令、書、數和《禦製大誥》。監生分為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誌、廣業六堂。凡隻通四書而不通經者,為正義、崇誌、廣業三堂。入學一年半以上,文理通暢的升入修道、誠心兩堂。再學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可以升入率性堂。此時改用一種積分的辦法來考核。每季第一月考經義一道,第二月考論一題,詔、誥、表一題,第三月考經史策一題,判語二題。每次考試,文理都好的積一分,理優文劣者半分,紕繆者無分。一年中積滿八分為及格,可以給官做。不滿八分仍要坐堂學習。特別優秀的,專門上報朱元璋,由他裁決如何使用。
朱元璋對監生寄以厚望,管理很嚴,事實上也確實出了一批有用之才。初期的學生不少做了高官。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監生劉政、龍鐔等六十四人派充行省布政、按察兩使,以及參政、參議、副使等高級官員。《明史》中說,當時監生“為四方大吏者蓋無算也”,平常監生也可以當上府、州、縣六品以下的官。上文提到的李擴,後來當上了禦史。這一方麵與明朝初年百廢待興,各方麵都缺人有關;另一方麵恐怕還同朱元璋大肆殺戮,官員空額太多不無關係。一時間中央、地方,監生遍地都是。當時的進士很多都出身於國子監。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的任亨泰,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的許觀,都考得了狀元。朱元璋一高興,除嘉獎外,還寫了題名記,刻在國子監門口的石碑上。後來的進士題名碑,由此發端。
後來科舉考試出身的逐漸被人看重,薦舉征召而來的越來越少,監生的出路也不如往昔,國子監逐漸被人冷落。
征召賢士 收羅人才的方法很多,征召是朱元璋初期常用的手段。
元順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後,就征召了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婺州,又征召儒士範祖幹、葉儀、許元等十三人;次年,朱元璋克服處州之後,更征召耆儒宋濂、劉基、章溢、葉琛到應天,專門建了禮賢館招待他們。宋濂當上了江南等處儒學提舉,章溢、葉琛當營田僉事,劉基留在朱元璋身邊參預帷幄謀議,大致上能夠人盡其才。但是,最初所征召的這些人都是知名人士,至少是當地的知名人士,而且這種征召並不是經常性的。
不幾年,朱元璋就將它製度化了。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敕令中書省,要求各地官府選取民間俊秀且年齡在二十五以上、資性明敏、有學識才幹者,征召他們赴中書,與年老者共同使用。十年以後,年老者退休,而年少者已嫻熟於政事。如此,則人才不乏,而政務也就有人處理。敕令發布的第二年,即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派遣起居注吳林、魏觀等人求遺賢於四方。
再過三年,即明王朝建立之年,他又派文原吉、詹同、魏觀、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賢才。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尋訪學問博洽、才德兼美之士。次年,朱元璋又要求征天下儒士、貢舉下第、山林隱逸及業農而有誌於仕者。
科舉考試 就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即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朱元璋就下令要設文武兩科取士,要求各地官府勸諭民間有才能者不要放棄學習,等待開舉考試。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要在當年八月特設科第,務必要選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朱元璋還說,自己將親自出麵考試,衡量應試者水平高下,分別任命他們擔任官職。
考試一共分三級,第一級鄉試,分別在直隸和各省布政司所在地舉行。直隸取百人,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各取四十名,廣東、廣西各二十五名。考試得中者稱舉人。次年,各地舉人在應天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錄取一百二十人。考中的,再參加由朱元璋親自出題並主持的廷試。因為考試在奉天殿舉行,也稱殿試。殿試錄取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十七人、三甲八十人,分別賜進士、同進士出身。考中名單的在午門外張掛黃榜公布,並在中書省賜宴。明代第一次殿試狀元為吳伯憲,授禮部員外郎,狀元以下的也都分別授官。
按照朱元璋與劉基的設計,明代科舉取士,隻用四書五經命題,文章體例大略仿照宋代經義,而且是以古人語氣來寫,要寫成對偶句式,稱為八股,或者照當時的說法叫做製義。
此時天下初定,朱元璋命令各省連考三年。朱元璋還以各地官員缺少很多為由,要求各地舉人都免去會試,直接到應天聽候選官。這一階段中,朱元璋擢拔了不少年少俊異者,如張唯、王輝等為翰林院編修,蕭韶為秘書監直長,待遇十分優厚。
這樣,明初一段時間裏,薦舉和科舉並行不悖。似乎科舉還有逐步取代薦舉的傾向。
然而,到了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發現,這時科舉考試所取的士人,大多為後生少年,考察他們的文詞,好像還可以;等到試用時,能以所學實際應用到處理政事者就很少了,而且情況還相當嚴重。於是,朱元璋嚴詞批評並決定從當年起暫時停止科舉,要求各地官府改為察舉賢才。此後十餘年中,人才的選拔主要靠兩條途徑,一是薦舉民間人士,一是從現成的吏員中選拔。朱元璋規定,舉薦的人才要以德行為本,才能次之;舉薦的名目有聰明正直、賢良方正、教悌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被推舉出來的,要送往京師。而各省的貢生也是通過太學進行推薦。
當時的大小臣工都可以推舉人才,而征召所得者,往往又推舉了其他人才。所以不少居住在深山老林、窮鄉僻壤的人才,都被征召到應天,由布衣而當上大官的不乏其人。耆儒鮑恂、餘詮、全思誠、張長年等人,都以九十多歲的高齡到達京師,當上文華殿大學士。儒士王本、趙民望、吳源等四人特置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賢良郭有道,秀才範敏、曾泰,稅戶人才鄭沂,儒士趙煮等升到尚書。儒士張子源、張宗德也升到侍郎。其餘當上副都禦史、大理寺少卿、國子監祭酒的,或者在地方上當布政使的還有許多。吏部上報朱元璋各方薦舉應當擔任官職的,有時多至3700人,少的也有1900人。當時規定,經明行修練達時務之士,都要送到應天,六十以上七十以下的安置在翰林院以備顧問,四十以上六十以下者分派到六部和各布政司、按察司任職。
這種征召辟舉的方法,曆史上也曾有過,並非朱元璋的發明。但是朱元璋也有獨創,就是不光征召飽學之士,還征召富民。
朱元璋不滿孟子重農輕君的思想,但對他“有恒產者有恒心”的說法卻很讚同,下令戶部征用富民。戶部據此進呈了一份一萬七千餘戶富民名單,包括浙江等九個布政司和應天十八府州中所有擁有七頃田以上者。朱元璋分批召見,隻要奏對合乎朱元璋心意,馬上就可以得到美差。
明初選官不居一格。朱元璋說過:資格這樣的東西隻為尋常人而設,假使是賢材,怎麼能夠拘泥常例。於是,會稽的地方一個俗名叫郭傳的和尚,受到宋濂的賞識和推薦,後來當上了湖廣布政使參政。山西繁峙縣一個小小的主簿虞文采,上書揭露山西行省和按察司官吏事多不法,被擢升為大同知府。
不拘一格者還包括元代官吏,在朱元璋看來,這些人有行政經驗,可以省去曆練的過程。這裏麵甚至包括罪官。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下詔選取在鳳陽屯田的罪官中年四十以上有才者重新錄用,對四十以下已經宥免的也給以複用。後來的禮部尚書呂本、四川按察使班用吉、湖廣右布政使徐鋒,都是罪官重新起複的。
然而,這種辦法還是有浮濫的毛病。此時的朱元璋已經開了殺戒,大批官員掉了腦袋,從中央到地方,各衙門缺額很多,急需補充人員。不得已之下,朱元璋還是回到科舉一途。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恢複科舉考試。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禮部又定《科舉成式》,頒行各省,定為永製。此時的科舉與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時相比,最大不同在於:第一,取消了鄉會試以後複考騎、射、書、算、律五事,隻注重經義。而且,所考經典都要根據古疏,“文辭增而實廢”,由此開始了科舉由實用向空疏的轉變。第二,所取的一甲進士為翰林院修撰,二甲也有授翰林院編修、檢討的。進士進入翰林院自此開始。他們與在承敕監等近侍衙門的,都稱為庶吉士。其餘分配在六部、都察院、理政司、大理寺的仍稱為進士,或者稱觀政進士。之所以稱為“觀政進士”,是因為朱元璋認為,他們不熟悉政務,應該好好地對待他們,讓他們觀政於各個衙門,並發給他們相應的俸祿。等這些人熟悉政事之後再提升他們。第三,從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開始,明王朝頒布文字格式,進一步窒固應試者的思想,明朝科舉製度的不利由此更加蔓延開來。
中外交流
帝國皇帝與外國人的交往
國家是一個完整的肌體。國家的對內對外政策,都是這個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相互配合和彼此協調的。外交是內政的繼續。明初,國內需要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以利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因而“休養生息”的治國方針延續了將近七十年;對外,明朝同樣需要保持一個和平友好的關係,以利於國內的政治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於國內加快發展經濟。如果不解決戰亂後人民生產和生活的穩定,明朝的江山就不可能得到鞏固,就要像元朝一樣迅速瓦解。朱元璋之所以成為曆史上的傑出政治家,正是由於他在決定政策上,能夠順應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人民群眾長期從事農、林、牧、副、漁所取得的豐富經驗和積累的生產技術知識,加上地大物博的優越條件和充裕的勞動力,使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能夠波浪式地前進。在曆史上,中國農業生產既有衰退時期,也有興旺時期。經過元末大亂之後,明初麵臨著生產衰退的局麵,農業人口、農業產量和耕地麵積都有所減退。但是,當國家一旦采取安定人心、調整生產關係及一係列養民恤民的政策,順天時,盡地利,把廣大農民引向精耕細作、開辟荒地、疏通水利的生產軌道上去,農業經濟就有可能得到恢複和發展。像明朝這樣一個大國,要解決亂後人民的吃穿問題,沒有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部世界提供什麼物質援助,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更沒有必要通過對外軍事擴張或武力征服的手段,來達到掠奪別國的財富。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遣沈秩出使渤泥國時,就對渤泥國王馬哈沙謨明白表示:明朝“皇帝富有四海,豈有所求於王?但欲王之稱番,一視無外耳”。明朝政府的願望,是要同鄰國建立友好關係,並無物質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