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為明代中央司法複審機關,設有大理寺卿一人,左、右少卿各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所屬有司務廳和左、右二寺。案例審理完畢,凡未經大理寺複核者,諸司對罪犯均不得擅自發遣,否則即追究責任。
為保證案件審理無誤,明代中央還建立了“三法司”聯合審判製度。三法司即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凡遇有大獄重囚,均由三法司聯合審理,稱“三堂會審”。
地方司法機構,如府、縣一級仍與行政機關結合在一起,由知府、知縣等地方行政最高長官掌握轄區司法審判工作。省級則專設司法機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有權處理徙以下案件,徙以上重案就必須報送中央刑部審理。從司法審判係統看,明朝自縣、府、省以至中央刑部、三法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係,最高司法權則仍屬皇帝。
此外,明朝特設的廠、衛特務組織,雖然不是正式的司法機構,但也被皇帝特令兼管刑獄,賦予巡察偵緝、專理詔獄和審訊的權力。特務司法是明代司法獨具的特點。
斷章取義,大興文字獄 朱元璋雖然明白治世用文的道理,但他對讀書人並不是沒有猜忌,朱元璋尤其對元朝遺臣常常持有一種非常微妙的態度。在朱元璋這個新皇帝和元朝的舊臣之間總是有種微妙的關係。
元朝的士大夫文化人,他們如果要出仕新朝,就是對元皇帝的背叛,按照封建禮儀,就像再嫁的婦人一樣失節;倘要守身不出,拒不應召,就是對新皇帝的蔑視,很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朱元璋既要他們忠貞,又要他們從命,這實在是強人所難。
危素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老臣。危素是元代翰林學士,精通史學。元朝滅亡後,被明朝政府繼續留用,在翰林院供職。當時也很受朱元璋器重,但是後來越來越受到猜忌。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危素應召到大內東閣,朱元璋聽到腳步聲,問道:“是誰?”危素回答:“老臣危素。”朱元璋隨口說道:“我隻道是文天祥。”危素感到羞辱,卻又無法反駁,隻能跪在地上連連叩頭。
不久,朱元璋對這個年近七十的老翁再加羞辱。元順帝有一頭會舞蹈朝拜的馴象被送到南京。這一天,朱元璋朝會群臣,讓大象跳朝拜舞。大約是整個環境條件改變,這頭大象就是不跳,隻是伏地不起,大有不事二主的氣概。朱元璋就成就了它的“忠義”之誌,命人把它牽出去殺了。然後,拿來兩塊木牌,一塊寫著“危不如象”,一塊寫著“素不如象”,掛在危素的兩肩上。這幫禦史大夫見皇帝如此,便一哄而上,紛紛上書,說危素是亡國之臣,不適合做皇帝的侍從。朱元璋便打發危素到和州,為元朝忠烈餘闕去守廟。危素不久就因為羞憤而病死。
正是朱元璋的這種心理,加上武臣對文臣的成見,終於導致了明朝一場非常嚴重的文字獄。
在武將看來,明朝的這份天下是他們在沙場征戰中用血肉換來的。皇上卻常在他們麵前反複說,亂世用武,治世用文。武將們聽了心裏非常不高興,心想:這些人在皇帝麵前搖頭晃腦哼上幾句,就成了皇帝的座上賓。但是,不管是一般武將還是勳臣權貴,誰也不敢貿然在皇帝麵前說什麼。但是,他們仔細觀察著朱元璋的舉動,猜測著他的心理。
一天,朱元璋大宴群臣,並讓群臣當場做詩。大家正在冥思苦想做什麼的時候,有一個武臣突然高聲說道:“我先來幾句。”於是念道:“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陽宮。大明日出明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群臣立即明白,這是皇帝特意安排的,於是都不敢再把自己的詩拿出來。這件事使武臣們很得意。他們漸漸明白了皇帝對文化人用盡管用,但並不信任。不管朝裏的還是朝外的文臣,幾乎很少有人做官做的長的,常常是沒幾年,就被頻頻升降調換,不少人朝著紫袍,晚服囚衣。他們這批老兵舊將,盡管經常被訓斥,但高的成為皇親國戚,低的也能按時升遷,子孫世襲,祿位常在。勳臣們便嚐試著在皇帝麵前講文臣的壞話。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的一天,幾個武臣又向朱元璋說道:“誠如皇上教誨的,亂世用武,治世用文。隻是這些文人善於用文字罵人,不知不覺就落入了他們的圈套。”
朱元璋心裏一動,說道:“是嗎?”
武臣接著說:“當年張九四原本是禮重文人的。他請文臣給起個大號,文臣就給起了士誠這個名字。”
朱元璋說:“這個名字不是很好嗎?”
武臣們回答說:“《孟子》有‘士,誠小人也’這樣的話,豈不就是罵他張士誠是小人嗎?張九四一輩子蒙在鼓裏,哪裏知道上了這些讀書人的當?”
朱元璋命人取過《孟子》一查,果然有這句話,不覺把臉一沉,說道:“我知道了,你們去吧!”
朱元璋越想越覺得疑心,越想越覺得這些文臣們奸險狡詐。
朱元璋認為,越是文人寫的歌功頌德的文字,越是陷阱,越是不能大意。從此以後,朱元璋十分注意臣下的奏章表箋,仔細閱讀,並展開聯想,隻從壞處琢磨。果然發現,許多地方都有和尚、盜賊之類的文字,好像都與自己有關,越疑心就越像背地裏罵自己,就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好像是在損自己。加上許多文人持不合作的態度,更增加了朱元璋對一般文人利用文章反皇帝的疑心。朱元璋用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憑個人的文化素養來讀大臣的文章。隻要有觸犯忌諱,不合他的意思的,便派錦衣衛把作者押來,殺頭泄憤,這就是朱元璋時代著名的文字獄。
朱元璋讀表文,把所有的“則”都念成“賊”,十分惱怒,說:“則音賊,罵我作過賊,用心險惡,一律處死。”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替海門衛官作《謝增俸表》,因文中有“作則垂憲”一句,被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為都司作《祝萬壽表》,因文中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被殺;福州府學訓導林伯壕為按察使撰《賀冬至表》,因文中有“儀則天下”一句被殺;桂林府學訓導蔣質為布按吏使作《正旦賀表》,因文中有“建巾作則”一句被殺……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為本府作《正旦賀表》,文中沒有“則”字,但有“睿性生知”一句。朱元璋看了,把“生”字破讀成“僧”。於是大怒說:“生者僧也,罵我當過和尚,立即處斬。”
懷慶府學訓導呂睿為本府作《謝賜馬表》,因文中有“遙瞻帝扉”一句,被殺。朱元璋說:“帝扉就是 ‘帝非’,他誹謗朕不是,亂言惑眾,不斬留他無益。”祥符縣學教諭賈翥為本縣作《正旦賀表》,其中有‘取法象魏’一句,朱元璋讀成“去發象魏”,說:“去是落發,說我是向禿子,立即處死。”毫州訓導林雲為本州作《謝樂宮賜宴箋》,因文中有“式君父以班爵祿”一語,被殺。朱元璋認為“式君父”就是“失君父”,這是詛咒王朝,不殺還留他做什麼?德安府訓導吳憲為本府作《賀立太孫表》,文中有“天下有道,望拜青門”兩句。朱元璋說:“‘有道’就是‘有盜’,‘青門’就是‘和尚廟’。文人變著法兒地揭我短,諷刺我。”於是下令,一律處以死刑,立即執行。
朱元璋看文章,也從雞蛋裏挑骨頭,對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也認為是別有用心,對這些作者必殺無疑。
陳州州學訓導為本州作《賀萬壽表》,其中有“壽域千秋”一句,朱元璋念不出花樣來,卻認為此句惡毒,還下令把做表的人殺了才放心。象山縣教諭蔣景高因為表、箋筆誤,被逮至京師處斬。
明代首屈一指的詩人高啟善寫豪宕淩厲、奔放馳騁的歌行體詩,為世人所推崇。高啟作了一首《題宮女圖》,其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朱元璋看了,認為是諷刺他,懷恨在心,尋找借口把高啟逮到南京。高啟自問無愧,一路吟詠,有“楓橋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還”、“自知清澈原無愧,盍倩長江鑒此心”的名句。到京後,未加審問,高啟便遭到腰斬,當時他才三十九歲。高啟的弟子呂勉悲憤之極,遂遷居城外,絕口不談讀書做文章的事。到明成祖永樂年間,呂勉才將高啟的文稿刊刻傳布。
就這樣,朱元璋通過嚴酷的文字獄控製了文人儒士,讓他們乖乖按照大明朝的要求做事,進一步加強了朱元璋對全國的控製。
黨同伐異,誅殺功臣 胡惟庸案是明太祖洪武四大案之一,死於此案的公侯爵位者近20人,被誅殺者有3萬人之多。按說朱元璋生性多疑,平生最忌別人對自己有隱瞞,但怎麼會發生如此一個案獄連綿:釀成一場駭人聽聞、空前絕後的浩劫呢?
胡惟庸,定遠人,不但是李善長的同鄉,而且也算是朱元璋的同鄉。胡惟庸雖然跟隨朱元璋挺早,但一直不得誌。胡惟庸從最低的元帥府奏差、遷宣使、寧國主簿進知縣、吉安通判,擢湖廣僉事。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經過李善長的舉薦,胡惟庸被調為太常寺少卿,又進官至太常寺卿。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時,胡惟庸入為中書省參知政事。次年正月,李善長告老,嗜酒而無能的汪廣洋升右相,胡惟庸為中書左丞。汪廣洋受淮西集團的排擠,於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左遷廣東參政,胡惟庸得以獨攬大權。
胡惟庸沒有李善長那樣的大功,但是卻有李善長那樣的專斷。胡惟庸貪財而露骨,來者不拒,多多益善。胡惟庸打擊每一個不迎附自己的人,隻要他不順眼、不順心的,便置之死地而後快。
胡惟庸深知自己做得太絕,被朱元璋抓住把柄將會處以極刑。於是,胡惟庸用手腕在幾年之中,便把許多朱元璋的功臣拉上了自己的賊船。
胡惟庸為相七年,大權獨攬,專斷獨行,使朱元璋覺得大權旁落,除了翦除,別無選擇。於是,朱元璋開始找胡惟庸的茬兒,誰知胡惟庸不但不收斂,而且更張狂。在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九月胡惟庸又私藏占城國貢品,結果被中官發現。禦史中丞塗節又告發胡惟庸,說他密謀害死劉基……令朱元璋龍顏大怒,賜胡惟庸死。然而這隻是一個開始,當朱元璋對胡惟庸案深挖,以至於新證、人證的不斷擴大,牽連眾多的功臣,誅殺了多年才淡息下來。
胡惟庸原以為被自己拉下水的人越多自己也就越安全,哪裏會想到朱元璋竟能真的誅殺這麼多功臣。從這個案件的結果來看,怪就怪胡惟庸持權太重,架空了朱元璋,這是朱元璋所不允許的。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罪狀殺了胡惟庸,趁此機會取消了中書省,由他直接管理,集大權於一身,成為一個真正的獨裁者。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在情理之中,要以它來羅織一個“胡黨”,株連一大批功臣宿將卻是為了把罪網羅織得更大。在胡惟庸死後,朱元璋的黑暗麵狀逐步升級,顯然是要置那些“胡黨”於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由此著手製造罪狀最具殺傷力。於是,胡惟庸死後罪狀升級為“通倭通虜”,用它來株連開國元勳。胡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牽連被殺的大批功臣完全是無辜的。胡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恨、行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
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即胡惟庸被殺十年之後,罪狀又升級為“謀反”。朱元璋安排親信精心策劃,唆使李善長的家奴盧促謙無中生有地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串通謀反。看得出來,朱元璋要借此除掉李善長,朱元璋冠冕堂皇地說:“(李)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77歲的李善長及其一門七十餘人被殺,純屬冤案一樁。一年以後,解縉上疏為其申冤,他起草的《論韓國公冤事狀》,由郎中王國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長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勳臣,假使幫胡惟庸成事,也不過如此,況且他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後,無話可說,可見他也默認是枉殺了李善長。
與此同時,朱元璋又策劃陸仲亨的家奴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而來,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頒布《昭示奸黨錄》,株連蔓延達數年之久。連一向與胡惟庸關係疏遠的“浙東四先生”也未能幸免,亦以“胡黨”被殺,宋濂的孫子宋慎也牽連被殺,宋濂本人則貶死於四川茅州。
後世史家對胡惟庸黨案頗持懷疑態度。王世貞就對胡惟庸“謀反”之說表示難以相信;談遷說的更加明確:“惟庸非判也”,乃“積疑成獄”,可謂一語道破。
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殺敵,所向披靡,堪稱常勝將軍,戰功顯赫。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升藍玉為大將軍,兩年後晉封諒國公。皇恩浩蕩之下,藍玉忘乎所以、驕橫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將權與皇權的衝突。於是,朱元璋又精心策劃了一場大屠殺,為了顯示殺戮的正確,把被殺的人又扣上了“藍黨”的帽子。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錦衣衛指揮蔣獻誣告藍玉“謀反”,說藍玉與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圖趁朱元璋出宮舉行“藉田”儀式時,發動兵變。裝模作樣審訊的結果是連坐、族誅達15000人,把打天下的將領幾乎一網打盡。為了顯得名正言順,朱元璋特地下手詔,頒布《逆臣錄》,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從保留下來的《逆臣錄》可以一眼看出,當時羅織罪狀的伎倆實在拙劣的很。由於審訊者心思不夠細密,留下了許多破綻。比如,一個名叫蔣富的招承,說是藍玉出征回來,請他吃酒,在酒席間,藍玉對他說:“老蔣,你是我的舊人,我有句話和你說知,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謀大事,已與眾頭目們都商量定了,你去到家打聽著,若下手時,你便來討分曉,久後也抬舉你一步。”這個“老蔣”是誰呢?隻是藍玉家一個打漁網戶。另有一名叫張仁孫的供道,說是因為出征回家,前去拜見,藍玉對他們說:要成大事,要張仁孫等各置軍器,聽侯接應,如日後事成時都予大官做。這個張仁孫是誰呢?當初隻是鄉裏一個染匠。藍玉如果真想謀逆,自然應當十分謹慎,這樣殺頭滅族的事情,哪裏有見人就說的道理?何況還是些無足輕重的打漁網戶和染匠。僅此一點,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懷疑。《逆臣錄》是如此這般炮製出來的,目前已經散佚的《昭示奸黨錄》的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藍玉之死,隻因其恃功驕縱、飛揚跋扈,不聽將令,朱元璋除之也是必然。隻不過殺戮太重,坐連此案的人竟達一萬五千多人。
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因為一向反對胡惟庸,所以無法牽進“胡黨”,他死時藍玉黨案還沒有爆發,當然與“藍黨”無關,但是他也沒有幸免。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徐達患上了極為凶險的背疽,按中醫的說法,忌吃蒸鵝。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隻蒸鵝給他吃。徐達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繼續活下去,隻好當著來人的麵,流著眼淚吃下蒸鵝,沒有幾天,就一命嗚呼了。
曾經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升,預感到朱元璋疑忌功臣,於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申請告老還鄉。此外,朱升還是顧慮自己兒子朱同難保平安無事,特地向皇帝請求賞賜“免死券”。第二年,朱升壽終正寢,享年72年。朱升的兒子朱同卻並未得到“免死券”的庇護,最後還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賜自縊。
開國功臣慘遭大屠殺後,朱元璋才說:“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其實已經殺得差不多了,不過是一句顯示皇恩浩蕩的廢話而已。
身後謎團
朱元璋籍貫之謎
關於朱元璋的籍貫,讚同者最多的是“鍾離東鄉說”。據《明史》記載,“太祖諱元璋,字國瑞,朱姓。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遷濠州之鍾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據說,朱元璋原本是沛縣農民的後代,祖籍在沛縣。北宋末年,金人南犯中原,世代居住在沛縣的一個名叫朱百六的窮苦農民,帶著夫人胡氏和兒子朱四五、朱四九南渡長江,遷徙到了金陵句容通德鄉的朱家巷落戶,以種田為生。朱四九娶了一位侯家女兒,生下四個兒子,即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到了宋末元初時,朱家已淪落為“淘金戶”,專為元朝統治者開采金銀等貴重器物。朱初一見在句容難以生存,又帶著夫人與十二歲的大兒子朱五一、八歲的小兒子朱五四向淮北逃亡,由於泗州一帶荒地較多,就在泗州的盱胎津裏鎮定居下來,以農耕為生。後來,朱五四娶陳氏,由於生活陷於艱難,又遷徙至安徽靈璧縣,最後至濠州鍾離的東鄉,又至西鄉,在太平鄉孤莊村定居下來。朱五四到鍾離之前,已生有三個兒子,二個女兒,兒子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朱五一生有重一、重二、重三、重五四個兒子,等到朱元璋出生時,就取名叫重八。在古代,由於缺乏文化,窮苦人家的孩子取名字不易,一般按照日子和輩分,以數字取名。直到朱元璋長大以後,才給自己取了正式的名字叫興宗,後又改為元璋,字國瑞。而朱元璋登基的年號是洪武,後人遂又稱其為洪武皇帝,在鳳陽一帶,人們則稱他為朱洪武。
自從做了皇帝,朱元璋出生的村莊就被尊稱為趙府村,又稱靈跡村或靈跡鄉。據史書傳言,朱元璋出生的時候有不少祥瑞的天象。就在朱元璋出生的前一天,母親陳氏夢見正在屋子南邊幹活時,有一個頭戴黃冠,身穿紅袍,有著長胡子的道士從西北方向來,從院裏一堆麥糠中取出一顆白藥丸,給陳氏吃下,陳氏醒後嘴裏還有一股香氣,第二天就在二郎廟生下了朱元璋,二郎廟旁邊的山崗亦得名為躍龍岡,又稱孕龍基。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曾在此立碑,上書躍龍岡,殘碑至今仍在。據說朱元璋生下來時,紅光耀天,映紅了整個廟宇和附近的山,紅光接連閃現了幾天,人們都很詫異。朱元璋稱帝後,就將那片山命名為明光山,至今安徽省有明光市和明光鎮,地名便是來源於此。當然,從今天科學的觀點來看,這些說法都是後人附會上去的,目的自然是為了說明皇帝受命於天。事實上,真實的情況是,朱元璋出生時家境十分艱難,就連包裹嬰兒的衣物也是從河裏撈起來的破紅綢布,隻是到了後來的傳說中,就變成了附近二郎廟的和尚抱朱元璋在河裏洗澡時,河中突然浮起一方紅羅,便為他裹身,稱為“紅羅幛”。對於“鍾離東鄉說”,一般在正史記載中都持此說法,像明成祖時的大學士解縉著的《天潢玉牒》、懷素的《皇陵碑》中也都是如此認為。
第二種看法是清朝初期的大學者查繼佐在私人撰寫的明史《罪惟錄》裏提出的。他認為朱元璋的父親因為家道中落,遷徙到了江蘇盱眙的五河鄉,在這裏生下了朱元璋,這就是“盱眙縣五河說”。對這一假說,曾經有學者根據《盱眙縣誌》進行了考證,經過推斷認定:在元代,盱眙並沒有五河這個鄉,反倒是在盱眙鄰近的今安徽境內有個五河縣。
第三種說法認為朱元璋出生於盱胎縣太平鄉的明光山二郎廟旁,明人王文錄寫的《龍興慈記》、高岱的《鴻猷錄》及明清兩代的《盱眙縣誌》都讚同這一說法,上麵提出的許多靈異傳說皆由此而來。作為證據,成於明神宗萬曆年間的《盱眙縣誌》就自稱為《帝裏盱眙縣誌》,其首卷更是開宗明義曰:《聖跡誌》。這一說法雖與第一種“鍾離東鄉說”有出入,但事實上在明清時代,明光處於盱眙縣與臨淮縣交界處,二地的連接非常緊密。因此,也有可能在元朝時,明光確實屬於鍾離東鄉。不過,問題是:根據譚其驤的《中國曆史地圖集》,明光在明清時期一直是在盱眙縣境內,從未隸屬過鍾離,也即後來的鳳陽。
根據幾種不同說法綜合分析推斷,朱元璋的出生地在盱眙太平鄉二郎廟附近似乎最為可信。這一帶就是今天安徽明光市明東鄉的趙府村,而不是鍾離東鄉即今天的鳳陽東北。當時,太平鄉雖然屬於盱眙,但是鄰近鍾離。所以,後來朱元璋的父母很有可能帶著他西遷到不遠的鍾離東鄉。鍾離作為朱元璋的崛起之地和父母葬地,隻能算做第二故鄉。朱元璋在為其父母作的《明皇陵之碑》中就稱鍾離是“寓居是方”,並且朱元璋父親在盱眙居住了四十多年,朱元璋本人又生在盱眙,從情理上說,他的籍貫應該是盱眙縣太平鄉。
以上都是以朱元璋的出生地為籍貫的爭論。按照我國的曆史習慣,籍貫指本人的原籍,一般都是按照祖籍去填寫的。因此,朱元璋的籍貫又有“句容說”。據學者介紹,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有民間文藝工作者在江蘇句容縣收集到這樣一首民謠,其中唱道:“句容蠻,句容蠻,提到句容就膽寒,小小的神仙張邋遢,大大的狀元李春芳,陰間的皇帝朱元璋,陽間皇帝張祠山。”句容人數百年來一直宣稱朱元璋是他們本地人,這裏所指的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是毋庸置疑的。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句容立朱氏世德之碑。在碑文中,朱元璋自稱朱家出自金陵的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祖墓都在朱家巷,元初的時候,祖父朱初一作為淘金戶賠納不起官府的稅賦,而丟棄房屋土地逃離句容,去盱眙墾荒。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間,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是朱元璋祖籍一事還被再次提出,並引出了一連串的動靜,因為當時曾有一個句容籍的官員上奏嘉靖皇帝,說句容是皇上的祖籍,要求加封該地。
說到這裏,我們還不能不提一下朱元璋的遠籍。由於出身貧寒,朱元璋能夠上追的祖先隻有五代,這在普通百姓自然沒有什麼。但是,作為帝王之家,按照中國古代的禮製,皇帝要立始祖廟祀祖先,就必須追溯到遠祖。據說,在朱元璋做皇帝後,就曾有官員提出以朱熹(新安籍,今安徽徽州地區)為祖先。後來朱元璋接見一個新安籍的朱姓官員時,就問過他是否是朱熹的後代,結果這個官員非常惶恐地說“臣自有臣祖”,言外之意是他與朱元璋不是同一個祖先,而新安朱姓均出自朱熹。為此,朱元璋很傷感,就將這一提法作罷。此事反映出在朱元璋的遠籍問題上也存在著爭議。
據有關學者們的研究介紹,朱元璋的遠籍目前也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沛地說,一是丹徒說,一是山東仙源說。
吳晗的《朱元璋傳》認為朱元璋的較遠的祖籍是沛縣,至今在當地還有這樣的說法,而較早在《明史》中也有明確的記載。這裏的沛,據認為是指郡望,它源自漢代的沛郡,應是今天的安徽濉溪縣西北一帶。
明初的解縉的《大明帝典》認為朱元璋“始居丹徒”,但是這一說法在清代潘檉章的《國史考異》中已經為人所辯駁,難以確證。
明朝承休端惠王的《統宗繩蟄錄》,作為明宗室藩府的記錄,它追溯朱元璋的祖先是“漢時山東兗州府仙源縣興賢鄉人”。據今天的學者考訂,仙源即今天的山東曲阜縣境內。這一說法,因為從朱氏皇族的世係記述上來說來龍去脈最為完備且詳細,與朱氏世德之碑的記載也沒有衝突,因此為不少學者所肯定。
籍貫是中國人尊祖敬宗觀體係中的一件大事,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在籍貫問題上自然要慎之又慎。正因為如此,才會在朱元璋的籍貫問題上出現這麼多的爭論。
與世界同步
睜眼看世界
13世紀下半葉,用於閱讀的眼鏡在歐洲和中國出現。
13世紀後期,西歐普遍出現手工業行會。
13世紀末,意大利形成佛羅倫薩畫派,囊括了幾乎所有文藝複興美術的重要畫家。
1299年,奧斯曼一世創建奧斯曼帝國。
1300年,歐洲音樂進入“新藝術”時期,世俗音樂迅速發展。
14世紀初~1521年,印第安人阿茲特克文明存在。
14~15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毛織業中出現資本主義手工工場。
14~16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
14~17世紀,北德意誌各城市間建立的漢薩同盟掌握了半個歐洲大陸的貿易。
1302年,法國首次召開三級會議。
1313年,中國正式宣布恢複科舉;中國王禎作《農書》成書。
1338年,佛蘭德爾根特中產階級領袖人揚·阿特維爾德發動反法蘭西起義,控製佛蘭德爾各城市,並與英格蘭結盟。英法百年戰爭爆發。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入侵法蘭西,兼稱法國王,建立法蘭西普蘭塔奈特王朝。
1338年,日本(北朝)權臣足利尊氏自稱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
1341年,約翰五世登基為東羅馬皇帝,由太後安娜攝政。東羅馬貴族另立約翰六世為皇帝,坎特丘津戰爭爆發。
1345年,塞爾維亞國王烏羅什四世乘東羅馬內亂,自稱“塞爾維亞人和羅馬人皇帝。”
1347年,印度德幹貴族擁立巴曼·沙赫為國王,在中印度建立巴曼政權。
1347~1353年,一種流行性淋巴腺鼠疫(俗稱黑死病)自亞洲傳入西西裏,其後傳播至歐洲各地流行,死亡約2400萬人。
1348年,俄羅斯西北部的普斯科夫脫離諾夫哥羅德,建立普斯科夫公國,實行貴族寡頭統治。
1348~1353年,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創作《十日談》,為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1356年,德意誌頒布《黃金詔書》,正式確定勃蘭登堡侯爵、薩克遜—維騰堡公爵、波希米亞國王、萊因王權伯爵、科隆選侯——大主教、特裏爾選侯—大主教和美因茲選侯——大主教為德意誌七大選侯,擁有選舉德意誌國王之權;並規定德意誌諸侯有自主權,德意誌的政治分裂局麵遂成定局。
1356年,英格蘭擊擒法蘭西國王讓二世,查理五世任法蘭西監國。同時,查理五世召開等級會議以籌集戰費和贖金,等級會議要求取得經常監督政府的權力。次年3月,等級會議通過《大敕令》,規定成立一常務委員會監督國家財政。
1358年,法國爆發農民起義。
1361年,丹麥與漢薩聯盟爆發第一次漢薩聯盟戰爭。
1362年,漢薩聯盟戰敗。
1364年,法蘭西國王讓二世為英格蘭擊敗,被俘。同年,查理五世繼位為法蘭西國王。
1368年,日本學會使羅盤針和利用季風。朝鮮開始銅活字印刷。
1371年,蘇格蘭國王戴維二世卒,前宮延總管羅伯特二世繼任國王,建立蘇格蘭斯圖瓦特王朝。
1376年,英格蘭牧師威克裏夫發表《世俗統治》一書,在英格蘭欣起反教廷運動。
1377年,約蓋拉任立陶宛大公,建立立陶宛約蓋拉王朝。
1378年,普裏尼亞諾繼任教皇,改名為烏爾班六世,將教延遷回羅馬,重建羅馬教廷。同年9月,部分樞機主教另選羅伯特為教皇(改名為克萊門特七世),在阿維尼翁設立教廷,與羅馬教廷並立,羅馬公教的大分裂時期開始。
1380年,莫斯科公爵德米特裏在庫利科沃戰中大破蒙古軍,威震俄羅斯。
1381年,英格蘭人沃特·泰勒聯合羅拉德派首領保爾發動農民起義,攻入首都倫敦。國王理查德二世誘殺沃特·泰勒,平定起義。
1381年,第二次斯韋比亞聯盟和第二次萊因市鎮聯盟合並為德意誌自由市聯盟,聯合反抗封建領主。
1382年,法蘭西爆發反征稅起義。起義者攻破武器庫,奪取鉛錘,曆史稱之為馬若坦(鉛錘黨)起義。同年11月,政府鎮壓了起義。
1382年,拉托爾人首領津達·拉奧在西印度拉賈斯坦的喬德普爾建立馬爾瓦爾王國。
1384年,西勃艮第開始並吞東勃艮第和尼德蘭地區各國。其後,其政治重心遂逐漸從勃艮第本土轉而至尼德蘭。
1385年,中國在南京雞鳴山設立觀象台。
1385年,中勃固與阿瓦爭霸,史稱四十年戰爭。
1386年,荷爾斯泰因兼並石勒蘇益格,自此兩地合稱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1387年,在加裏曼丹島東南部興起班查爾馬辰王國。
1387年,馬格裏特一世繼任丹麥國王兼挪威攝政。
1388年,高麗軍官李成桂發動政變,爭取政權。
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奧斯曼軍擊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波斯尼亞、瓦拉幾亞和阿爾巴尼亞聯軍。同年,奧斯曼國王穆拉德一世被刺殺,巴葉齊德一世繼位,在位期間征服小亞細亞等政權。
1389年,瑞典貴族請丹麥派軍推翻其國王阿爾布萊特,瑞典福爾孔王朝滅亡。馬格裏特一世兼任瑞典國王。至此,馬格裏特一世遂成為斯堪的納維亞三國首腦。
1392年7月,高麗軍官李成桂自立為王,史稱易姓革命。
1392年,日本北朝並吞南朝。
1393年正月,高麗軍官李成桂改稱朝鮮王,建立朝鮮王國李氏王朝。
1394年,內哈裏·延在今喀麥隆西部建立巴王國。
1394年,德裏宰相馬立克·薩爾瓦爾割據今印度北方邦之江普爾和奧德,建立江普爾王國。
1396年,匈牙利國王日格蒙德組織反奧斯曼十字軍,進攻奧斯曼。同年9月,奧斯曼在尼科波利斯戰役中大破十字軍。自此,匈牙利屢遭奧斯曼侵略。
1397年,丹麥國王馬格裏特一世在卡爾馬召開貴族代表大會,宣布丹麥、瑞典和挪威三國組成君合,由共同君主統治,史稱卡爾馬聯合,由丹麥處於統治地位。
1398年,胡斯任波希米亞布拉格大學教授,開始進行反教廷運動,史稱胡斯運動。其後,形成胡斯派。
14世紀末期,德國紐倫堡出現雕版印刷的宗教版畫,為歐洲最早雕版印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