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reference_book_ids\":[7214648538813172747]}],\"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6,\"start_container_index\":1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2},\"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1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5,\"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1},\"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5,\"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1},\"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武功
銳意削藩
當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去世之後,第二位登上明朝皇帝寶座的是年僅21歲的建文帝朱允炆。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向北巡撫陝西,公開宣布的是讓太子出訪調查北方的民情。真實情況是朱元璋有遷都的想法,於是派朱標北巡到了陝西,觀察山川地理,了解風土民情,以便回來向朱元璋報告。誰知朱標時運不濟,這一回來,一病不起。第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標去世了。
這一年,朱元璋已經65歲了,老年喪子,自然極為悲痛。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朱標死了,其他二十幾個兒子都成為皇帝候選人,天下就大亂了。曆朝曆代在爭奪繼承皇位的問題上,兄弟爭殺那是屢見不鮮,選誰來做接班人就成了朱元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期間,朱元璋第一個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為人勇敢殘忍,多謀善斷,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
但這個提法是明顯不合常理的,自然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朱元璋把他這個想法拿出來向群臣谘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就提出了: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因為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王、晉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於爭奪皇位而出現相互爭鬥的局麵,後果將非常嚴重。朱元璋深知曆史上因為皇位而起的紛爭,自然很認同這個道理。於是,朱元璋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元璋在遺詔中說朱允炆“仁明孝友”,這是朱元璋選擇繼位人的標準,而建文皇帝的這個優點也是為史家所認同的。於是,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21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
但是,朱允炆接下來的江山並不太平,朱元璋給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在這之前,朱元璋為了延長自己的江山,他把那些曾經立過大功的功臣殺戮殆盡,為什麼?防備他們造反。而把自己的兒子立為藩王,駐紮在邊疆的重要地方。所以,朱元璋非常自豪地跟朱允炆說到這件事。朱元璋說:我給你立了這麼多保障,可以令邊塵不動。說你這些叔叔們一個個能征善戰,北邊蒙古勢力雖然經常騷擾我們,但沒辦法威脅你。但生性柔弱的朱允炆不這麼想,朱允炆實實在在地感到了諸王對他的威脅。於是,朱允炆他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就對朱元璋說了,說如果邊疆上有事,我這些叔叔們都可以頂住;如果這些叔叔們要是起來鬧事,誰來幫我?朱元璋沒有料到這個,一時說不出話來,於是把這個話題扔給朱允炆,朱元璋說:你看怎麼辦呢?朱允炆老老實實地說:以德懷之,以禮製之,再不行就把他廢了。朱元璋心知這不是個最好的方法,然而對於朱允炆來說,恐怕也隻能做到這樣了,於是點頭說:無以易此矣。說這個辦法不錯,這樣我就比較能放心。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建文。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相反,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駕禦不住眾臣。
然而,事情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當小侄子當了叔叔們的皇帝,朱元璋的這二十幾個兒子能服氣嗎?再加上還有那麼多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們,會讓年紀輕輕的朱允炆過上安穩的日子嗎?這位新皇帝繼位之後不久,就爆發了一場長達四年的戰爭。
當初,分封諸王是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而後決定的。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希望讓他的各位子孫都來出力,以維護朱家皇朝。所以,朱元璋給了這些蕃王們很大的權力,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幹預地方事務。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隻要朝廷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一旦親王出征,即使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為大將軍,也要受到這些年輕親王的節製。明太祖洪武初年,為了降服舊日的強敵和元朝的舊勢力,朱元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故元勢力在明軍的打擊下日趨衰落,鎮守邊塞的親王卻在戰鬥中成長起來。
在明朝的分封版圖上,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達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製,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在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 尤其是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製沿邊士馬”,地位獨尊,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些親王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
顯然,環伺周圍的藩王們是新皇帝的心腹之患。雖然朱元璋打得是如意算盤,但分封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朱元璋平日喜怒元常,總以殺人為樂事,但其臣子中也不乏深思遠慮、耿耿忠心之輩。早在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訓導葉居升就“應詔陳言”,極論朱元璋“分封太侈”的隱患:
“《傳》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國家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竟之弊,秦、晉、燕、齊、梁、楚、吳、閩諸國,各盡其地而封之,都城宮室之製,廣狹大小,亞於天子之都,賜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之地而奪之權則起其怨,如漢之七國,晉之諸王。否則恃險爭衡,否則擁眾入朝,甚則緣間而起,防之無及也。”
這番話深入淺出,相當透徹,在點明了諸候藩王尾大不掉的隱憂後,葉居升進一步力排眾議,深入分析了“疏不間親”論點的害處:
“今議者曰‘諸王皆天子親子也,皆皇太子親也’。何不摭漢、晉之事以觀之乎?孝景皇帝,漢高帝之孫也。七國之王,皆景帝之同宗又兄弟子孫也。當時一削其地,則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之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擁兵,以危皇室,遂成五胡雲擾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製,禍患立生。援古記今,昭昭然矣。”
在舉出了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鮮明例證後,葉居升意猶末盡,還在奏表中言之鑿鑿地為老皇帝出主意:
“昔賈誼勸漢文帝早分諸國之地,空之以待諸王子孫,謂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願諸王未國之先,節其都邑之製,減其衛兵,限其疆裏,亦以待封諸王之子孫。此製一定,然後諸王有聖賢之德行者,入為輔相,其餘世為藩輔,可以與國同休,世世無窮矣”!
自古說伴君如伴虎,這話完全不假,如此立意清晰、筆力沉穩、直陳利害的忠臣言奏,朱元璋閱畢竟勃然大怒,認為葉居升居心叵測,離間皇室。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葉居升抓進監牢,囚死獄中。當然了,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葉居升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後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視其為黃口小兒,驕橫之情溢於言表。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難以入眠。建文帝知道,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是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挾重兵虎視眈眈,未必會把自己放在眼中。
建文帝即位後,當即宣布太祖“遺詔”,其中關鍵內容在最後:“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城)。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製,惟護衛官軍聽王”。此詔用意,一是怕諸王以哭臨大行皇帝為名忽然帶大兵進京奪位;二是借死去的皇帝之口,明令各藩王屬下官吏直接聽命朝廷。
詔書下後,諸王盡皆不悅,甚至有些親王認為這是建文皇帝的自作主張。這些人互相之間秘密通風報信,都私下講是新上任的兵部尚書齊泰從中阻撓他們這些“孝子”進京哭臨。
事實上,身肩明帝國未來重任的朱允炆非常憂心。有一天,朱允炆問侍讀的太常寺卿黃子澄:“我幾個叔叔各擁重兵,何以製之?”黃子澄儒士出身,深諳曆史故事,馬上一五一十詳細地把漢景帝實行削藩政策、平定七國之亂的史實講給朱允炆聽。朱允炆聽後大為心喜,覺得照這樣的做法,事情並不難辦。
朱元璋去世後不久,戶部侍郎卓敬又上密疏,奏請裁抑宗藩,疏入,不報。建文帝留中不發,實際上是正在認真考慮削藩的步驟。雖然卓敬上的是“密疏”,但諸王耳目眾多,消息早已傳開,於是燕、周、齊、湘、代、岷諸王頻相煽動,流言四起,多聞於朝。
然而,削藩的難題是可以想見的,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經常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就藩於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已經構成了對皇權最大的威脅。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允炆的削藩就是針對燕王朱棣一人的。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采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退修的都督府斷事(高參)高巍上書勸諫,有理有節,言深意切:“我高皇帝(朱元璋)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諸王,凡以護中國,居四裔,為聖子神孫計至遠也。夫何地大兵強,易以生亂。今諸藩驕逸違製,不削則廢法,削之則傷恩。賈誼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候而少其力’。臣愚謂今宜師其意,勿施晁錯削奪之策。可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諸王子北分封於東南,東南諸王子北分封於西北,小共地,大其城,以分其地。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自弱矣。……”
高巍建議的這一方法非常得當,即把諸王的藩地交叉分封給已婚的王子們,犬牙交錯,互相牽製,互相維護,互相監視,不僅推恩及廣,又不會因強行削藩而傷感情。如此,諸候勢力減弱,自然天子勢強。建文帝認為高巍說的很有道理,但是他並不想采取這種方法。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掉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隻要先鏟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當時齊泰、黃子澄正受寵任之際,建文帝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想一舉削奪諸位藩王的實權。於是,朱允炆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他並沒有先削實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他藩王下手。但是,戶部侍郎郭任認為先削五王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他主張盡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後末則易成。今南京朝天宮日儲糧粟、備軍實,果為何者?而北討周,南討湘,削燕之舉則經年無期,實為舍本而圖其末。用兵貴乎神速,銳氣既竭,姑息隨之,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臣恐朝廷將坐而自困耳。”郭任這段話有正確的一麵,可惜的是:建文帝當時並沒有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