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木肅]。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準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
為什麼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木肅],朱元璋的第五子,明太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周王,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藩開封。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他“異謀”,實際上因為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關係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
周王朱[木肅]首先被逮,使得本來就心懷異圖的朱棣抓緊時間招兵買馬,挑選壯士為衛軍,又四處召集異人術士。看來,朱棣也知道篡逆是十惡不恕大罪,勾引術士相人在身邊無非是給自己以心理安慰,並對左右從人施以心理暗示。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五月,朝廷又因岷王朱[木遍]有“不法事”,廢其為庶人。不久,湘王朱柏因私印鈔票和擅自殺人,受到朝廷“切責”。朝廷還派使臣至湘王封地,勒令朱柏入京接受鞠審。
這位湘王朱柏性格倔強,對左右說:“我聽說前代大臣下獄前,多自己引決自殺。孤家是高皇帝子,南麵為王,豈能受辱於獄吏而求活呢!”,於是,朱柏聚集諸子、嬪妃,緊閉宮門,闔宮自焚而死。
一不做,二不休。建文帝及朝臣下詔詔齊王朱賻進京,廢為庶人,關進大獄。接著,下詔把代王朱桂也在大同軟禁,廢為庶人。
數月之間,針對諸藩王的大獄一起緊接一起,天下震動,目標直指燕王朱棣。但是,建文帝並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這樣即引起了藩王們的岌岌自危,還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當朱允炆決定向朱棣開刀時,卻為時以晚。燕王朱棣正發展勢力,蓄勢待發。
建文君臣已知悉燕王舉動不尋常,並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防朱棣。建文帝以防備北邊蒙古為名,派武將戎守開平,並下令調征燕王所屬衛兵出塞。其後,派工部侍郎張芮為北平左右政使,任謝貴為都指揮使,讓他們倆充當內奸,隨時就地偵伺這位王爺的動靜。同時,朱棣的大舅子徐輝祖(功臣徐達之子)常常把從妹妹那裏打聽來的燕王信息密稟於建文帝,由此大見信用,被加封為太子太傅,與李景隆一起統管軍隊,隨時準備發動圖燕之舉。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做了充分準備後,在姚廣孝等人遊說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揮師南下,爭奪帝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奮力平叛。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不過,由於大將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盡管燕軍氣勢洶洶,並曾攻下城邑,但卻旋得旋失,所以鏖戰三年,燕軍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出現僵持局麵。
建文帝原本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朱棣隻是早晚的事,但他明顯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戰爭開始之前,建文帝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士兵,又派出兩位心腹到北平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隻是,建文帝沒有想到,朱棣統兵作戰的經驗遠遠超乎他的想象,臨危不亂,先後蕩平了周圍的軍隊。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帶兵13萬伐燕,兵敗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帶兵50萬出征。李景隆隻會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被朱棣打敗。經過幾次教訓,建文帝終於醒悟到了李景隆的平庸,啟用保衛濟南的功臣盛庸為將,取得了東昌之役的勝利,但這也無法改變燕王勢力逐漸增強的事實。
“靖難之役”曆時三年,前期作戰,朝延軍隊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朝延軍隊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朝延軍隊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朝延軍隊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麵。
在戰爭進行到後期的時候,這時一些被建文帝處罰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朱棣正確分析了形勢,隻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為一國之君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持觀望的態度。於是,朱棣改變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李景隆和穀王打開金川門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文治
儒雅好文,大開科舉
從朱允炆的年號“建文”,就可以看出這個皇帝的具性特點。朱允炆頗有修養,儒雅好文。在朱允炆尚年幼的時候,有一次,朱元璋命兒孫們做對子,門前有儀仗,儀仗裏有馬匹,朱元璋給出一個上句讓大家對,朱元璋上句說: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馬上對出來“雨打羊毛一片氈。”非常工整。但是筆力不足,沒有天子氣概,極為軟弱。 旁邊,他的四叔朱棣脫口而出: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奪人,光芒四射,一派帝王氣概。和朱允炆形成鮮明的對比。可以想得到: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熏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所以為人多愁善感,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朱允炆的執政生涯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十月,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老皇帝朱元璋召集諸子於東宮參見朱允炆,行宮廷儀製,也就是讓朱允炆的叔叔們拜見未來帝國的皇帝。厚道謙和的朱允炆內心很是不安,於東宮按朝廷禮儀受拜後,趕忙入內殿,以“家人禮”拜見諸叔。
當初,朱允炆的父親皇太子朱標輔佐朱元璋處理公務時,由於其本性仁厚,“於刑獄多所減省”,救回不少人命,惹得天性好殺的朱元璋很不高興。朱允炆為皇太孫時,輔佐老皇帝處理朝務,也“複佐以寬大”。由於當時武臣謀士幾乎被朱元璋殺光了,朱元璋沒有再對孫子發怒,一直“龍心甚悅”。朱允炆還根據《禮經》,參考曆朝刑法,對洪武律令中特別不合理的七十三條重法予以刪改,深得民心,“天下莫不頌德焉”。
朱允炆14歲時,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身上有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盡心伺候,日夜守在身邊。朱標去世後,朱允炆不食數日,悲哀異常,心如鐵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勝,撫著孫兒的背,勸說道:“你真是孝順嗬!別這樣悲哀不吃東西,會拖壞了身子骨,我還活著啊,讓我怎麼辦!”朱允炆這才稍稍進食,收淚強忍哀痛,以使皇爺安心。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將三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並沒有讓他們覺得孤獨。
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許多人擔心因此遭到牽連,都離得遠遠的,而朱允炆親自服侍,常常整夜無法入睡,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
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輕文的局麵。朱允炆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了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朱允炆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祖父的年號“洪武”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朱允炆治國方略的改變。朱允炆還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
明太祖洪武年間時,南京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隻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麵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明太祖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會試第一,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據說,後來成祖朱棣入南京繼帝位時,僧人姚廣孝怕成祖殺方孝孺,為之求情,說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朱允炆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複西周時期的井田製度。朱允炆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製改革某些官職。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製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從這一點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也是後來大批文臣甘願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
生平最得意之事
得天下民心
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朱元璋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淩遲等,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
而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後力圖改變這種情況。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朱允炆以《大明律》與曆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朱允炆當上皇帝以後,宣布“但布維新之政,永維寬猛之宜。”說要更新政治,在寬猛要適中,不要像朱元璋那樣以猛治國,
朱允炆估皇帝以後,寬刑法。據說,當時刑部審問囚犯要比往常減少三分之二。
此外,朱允炆還減低賦稅,救濟災民,關懷老弱。限製僧道占田,說廟裏的和尚道士也都占土地,太多不行,一個人至多5 畝,多的分給老百姓。朱元璋時期,江浙重賦是有名的,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朱允炆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鬥”。
可以說,朱允炆的一係列措施,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充分體現了他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給百姓、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四載寬政,陽光照雪了,霜雪都已經溶化了。所以,人們對朱允很是忠心,甘願為他赴死。這樣,朱允炆的建文一朝是很得民心的。
生平最痛心之事
皇位被奪
在“靖難之役”的初期,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據了一定的優勢的,燕王朱棣初起兵時,燕軍隻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麵都占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燕王朱棣采取內線作戰,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由於朱元璋幾次借故大殺功臣後,朝廷中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武將了。所以,盡管耿炳文當時已經65歲了,也隻能披掛出征。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樣,都是濠州人。當年,耿炳文駐守長興10年,抵禦張士誠的進攻,“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朱元璋十分滿意,建國後封耿炳文為長興侯,為一等功臣。建文帝朱允炆命耿炳文為主帥,有一舉殲滅燕王之意。
建文元年八月,朝延至河北滹沱河地區。耿炳文駐軍真定,派前鋒9000人據守雄縣。燕王朱棣探知清楚後,於八月十五日悄然來到雄縣。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飲酒賞月,放鬆了警惕。當發現燕兵時,燕王朱棣的軍隊已經攀上了城牆,守軍倉促應戰。這支部隊是朝延軍隊的精銳,戰鬥力很強,直到第二天破曉之時,燕王朱棣才攻占縣城,朝延軍隊全部力戰而死。最終朝延軍隊不敵燕軍鐵騎,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戰。耿炳文長於固守,而所率軍兵多步兵;燕軍多騎兵,擅長野戰。燕王朱棣認為耿炳文是富有作戰經驗的老將,不好對付,擔心時間一長,士氣低落,遂圍城三日後退回北平。
真定一戰,朝延軍隊損失數萬人馬,但主力尚存。如果堅持固守策略,燕王朱棣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然而,建文帝朱允炆聽到耿炳文軍敗的消息,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意圖從速殲滅燕王朱棣。臨陣換將本是兵法大忌,何況是以弱換強。當年秦趙長平之戰,趙王不理解老將廉頗的固守戰略,聽信反間計,換了飽讀兵書而一無用處的趙括上去,結果40萬趙卒埋身長平,也為後世留下了紙上談兵的笑柄。建文帝朱允炆此次換掉耿炳文,實為一大失策,也是以趙括換廉頗的樣子,給燕王提供了戰機。
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萬。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長子,長得高大威猛、儀表堂堂,喜讀兵書,然而缺乏作戰經驗,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建文帝朱允炆將希望寄托在李景隆的身上,恩寵有加;而對於燕王朱棣來說,李景隆隻是當年被秦軍坑殺40萬卒的趙括式人物。當燕王朱棣得知李景隆帶兵時,喜不自禁。燕王朱棣認為李景隆“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誌,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瘃,甚有墮指之患,況馬無宿稿,士無嬴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嘩,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這個分析雖然有燕王鼓舞士氣的因素,但卻是看到了李景隆的致命弱點。
李景隆放棄了耿炳文穩健的策略,率軍直撲北平,分兵三處:一軍攻打北平九門;一軍攻打通州;自己駐紮鄭村壩(北平東20裏)。當時朱棣赴大寧尋求救兵,北平守備空虛。攻打北平的戰鬥十分激烈,正陽門情勢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親率婦女登城,投擲石塊,幫助守衛城門。主攻彰義門的瞿能父子驍勇善戰,率領精騎一度攻入城內,然而李景隆卻命令他等待大隊人馬,結果貽誤戰機,守軍以水潑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經難以攀爬了。北平的守軍並沒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裏不斷派遣小股部隊騷擾朝延軍隊,弄得朝延軍隊精疲力竭,人心不寧。
十一月,朱棣已經收編了寧王的部隊歸來,包括能征慣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為增加。李景隆派陳暉率一萬騎兵東行,尋找機會迎擊燕軍,不期兩隊人馬沒有走到一條路上,未曾相遇。後陳暉發現了燕軍,從後麵尾隨而來,準備前後夾擊。燕王朱棣察覺後,命精騎回頭迎擊,將其一舉擊潰,陳暉隻身逃回軍中。燕軍士氣大振,燕王乘勢派朵顏三衛猛衝朝延軍隊。朵顏騎兵銳不可當,疾風暴雨般連破朝延軍隊七營。李景隆整頓軍馬,在鄭村壩與燕軍決一死戰。這場戰鬥,數十萬軍馬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屍橫遍野,十分慘烈。燕王朱棣趁著天黑,派奇兵左右衝殺,攪亂了朝延軍隊的陣營,然後燕軍正麵猛攻,占據了上風。當日未分勝負,雙方各自收兵回寨。李景隆沒有經曆過這樣慘烈的戰鬥,初戰不利,感到難以取勝,連夜拔營南遁,匆忙之中竟然沒有通知圍攻北平九門的將士。攻打九門的將士失去主力的掩護,僅兩天就被燕王朱棣擊敗,北平之圍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