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801799015431]}],\"1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我的前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801799015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9,\"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2},\"quote_content\":\"《我的前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801799015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quote_content\":\"《我的前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801799015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9,\"start_container_index\":1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2},\"quote_content\":\"《我的前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801799015431]}],\"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流浪王妃》reference_book_ids\":[726747058212228614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清末代皇帝,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另稱清遜帝或者末代皇帝。滿洲國在位時年號康德,又稱“康德皇帝”(公元1934年~公元1945年)。溥儀的祖父為清宣宗愛新覺羅·曼寧七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之弟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外祖父為榮祿,伯父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父親愛新覺羅·載灃繼承醇親王爵位,後因輔政為攝政王,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溥儀於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生於北京什刹海邊的醇親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
宣統皇帝在清朝這十二個皇帝當中,有五個特點,一是十二個皇帝當中最後的一位皇帝;二是登基時年齡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四是沒有廟號諡號的皇帝;五是沒有皇陵的皇帝。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6年)十月二十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病重,慈禧太後傳下懿旨,讓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的兒子溥儀將來入繼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兼祧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那慈禧太後為什麼選中了愛新覺羅·溥儀,就是宣統繼承皇位?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還是從愛新覺羅的血統說。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是載灃,溥儀的爺爺是愛新覺羅·奕譞,愛新覺羅·奕譞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第七個兒子,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第四個兒子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這幾個兒子,對近代曆史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三個,第一個是老四愛新覺羅·奕詝,就是清德宗愛新覺羅·奕詝,第二個是老六恭親王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第七個就是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就是溥儀的爺爺。醇親王奕譞家一共出了兩個皇帝,第一個皇帝是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第二個皇帝就是宣統皇帝,老醇親王故去之後,就由小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世襲的王位,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兒子當中除了死的,除了過繼的,繼承皇位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一個,就剩愛新覺羅·載灃了,將來皇位繼承隻有愛新覺羅·載灃這個係統沒有別人了,因為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沒兒子入繼了。那麼愛新覺羅·載灃怎麼和慈禧太後又搭上關係了?這裏麵也有奧妙,慈禧太後很早就看上愛新覺羅·載灃了,慈禧太後的心腹重臣就是榮祿,榮祿有個女兒,叫瓜爾佳氏,慈禧太後很喜歡瓜爾佳氏收養在宮中,很喜歡這個女孩子,又視同己出,就把這個瓜爾佳氏指婚給愛新覺羅·載灃,這個時候載灃的庶母已經給載灃定親了,納彩定親,那慈禧太後又懿旨和瓜爾佳氏結婚,這麵是訂婚了,這麵是慈禧太後的懿旨又不敢違抗,這不兩難嗎?最後沒有辦法,就把愛新覺羅·載灃已經定親的那門親事退掉,接受了慈禧太後的這個養女瓜爾佳氏,做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的福晉。榮祿是慈禧太後晚年的心腹重臣。榮祿既沒有學曆,又不是進士狀元,又沒有武功,官升得很快,步軍統領、兵部尚書、軍機大臣,大學士,先是協辦大學士,後來是文華殿大學士,就是首席大學士。榮祿的女兒生了兒子,就是愛新覺羅·溥儀,可以看出來,光緒也好,宣統也好,他們都是在兩個關係的結合點上,就是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兩個關係的結合點上,來選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和宣統皇帝,這樣就在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緒死的前一天,就決定由愛新覺羅·溥儀來繼承皇位。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華兩千年帝製的最後一個皇帝。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到宣統三年,2312年,愛新覺羅·溥儀是最後一個皇帝。
中外交流
帝國皇帝與外國人的交往
縱觀愛新覺羅·溥儀的前半生,各個時期的他都隻不過是個傀儡,從沒有過真正的權利與自由。皇帝的身份從不曾帶給愛新覺羅·溥儀真正的快樂,自小他就是高牆裏最寂寞的孩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年的2月12日,隆裕太後被迫代愛新覺羅·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退位後的愛新覺羅·溥儀慢慢懂了事,在周圍清朝遺老包圍下被灌輸了滿腦子複辟意識。1917年7月,封建軍閥張勳率兵入京,擁立愛新覺羅·溥儀複辟,這位11歲的少年第一次嚐到了當皇帝的興奮,卻在11天後被趕下台。
1919年,英國教師莊士敦受聘入宮擔任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使他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此後,愛新覺羅·溥儀把複辟的希望寄托於外國,先是受英國公使館派來的師傅莊士敦鼓動準備到西洋尋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對華政策是維持民國而未成行。但是,莊士敦對愛新覺羅·溥儀造成了很大影響,生活中,他學會了騎自行車,剪掉了辮子,戴上了眼鏡,穿上了西服,並學會了跳舞和打網球。盡管如此,愛新覺羅·溥儀在1922年按舊製娶了婉容為“皇後”,文繡為“皇妃”,仍然在紫金城裏過著帝王生活。1924年10月,直係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賄選的總統曹錕,驅逐愛新覺羅·溥儀出故宮。愛新覺羅·溥儀在莊士敦的陪同下,帶著婉容和文繡到天津過起寓公的生活。由於文繡對愛新覺羅·溥儀沒有感情,再加上與婉容不和,她毅然離家出走,與愛新覺羅·溥儀脫離了關係。日本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斷加緊對愛新覺羅·溥儀的控製,派特務監視其一舉一動。莊士敦不得不於1931年離開了愛新覺羅·溥儀。
生平最無奈之事
3歲幼童哭鬧登基
1908年12月2日,還是個三歲孩童的愛新覺羅·溥儀登上清國皇帝龍座,成為這個帝國的新皇帝,改年號為宣統。
這次登基典禮與我們所能看到的類似場麵真是截然不同。它包括向已過世的皇帝、皇太後靈牌行頓首禮,然後向這位幼兒皇帝行匍匍跪拜禮。這位小皇帝是醇親王殿下的兒子,今天正式登上清國皇位。按照之前在皇宮預計好的典禮進程,原先曾安排了在這種場合下演奏樂曲,然而卻一首樂曲也沒有演奏,原因是朝廷正在為已故皇帝服喪。
清晨6點鍾,禦林軍進入皇宮東門。當他們剛剛在城門內列隊站好,帝國高官們就開始到達。這次聚會的規模和重要性可從等候在皇宮外麵的馬車數量來推測,到10點鍾時,已經有350多輛馬車連同大量官轎在冬日的陽光中靜候在門外,它們要一直等到典禮結束。
首先,皇家的王子們以及帝國高官們對先皇帝的祭奠靈牌叩頭。然後,他們又全部依次序向愛新覺羅·溥儀叩頭。接著,愛新覺羅·溥儀在先皇帝和皇太後的靈牌前擺上祭品。這些禮儀完成後,人們為這位小皇帝脫下喪服,並非常細心地給他穿上龍袍。龍袍做工精致,上麵繡著皇帝陛下專用的龍紋圖案。
小皇帝的奶媽們在做這些事時非常小心謹慎。穿好龍袍後,這位小皇帝在嘹亮的號角聲和動人心魄的鑼鼓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步履蹣跚地獨自走上龍座。愛新覺羅·溥儀是自己一個人走上去的,沒有顯出需要誰協助。如果愛新覺羅·溥儀打個踉蹌,許多反應迅捷的手臂當然會將他扶住。
在龍座上,愛新覺羅·溥儀首先向他的繼母皇太後葉赫那拉氏叩頭,然後他就坐在龍座上接受朝堂上所有王子和高官對他行的叩首禮。這些儀式做完之後,這位小皇帝再從龍座上走下來,重新穿上他的那套小喪服。
這項典禮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內舉行的。出席官員都經過精心挑選,並且是帝國最高層的人物。按以往慣例,總是要把一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低賤苦力們,帶到紫禁城中這塊神聖莊嚴的地界,讓他們為這個莊重的儀式做見證。軍人們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並不引人注目。
11點30分,官員們開始離開皇宮,紫禁城外的交通立刻阻塞起來,但騎著駱駝從蒙古趕來的朝賀者們為這個場麵帶來了一些活躍的氣氛。
但這3歲小皇帝登基的背後又是如何呢?
清德宗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病危,慈禧太後懿旨,就由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之子愛新覺羅·溥儀繼承皇位,當天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太監就到了醇親王的北府,這一天晚上醇親王王府家裏頭是亂成一團,當時愛新覺羅·溥儀才3歲,一個生人,他不管你是軍機大臣,還是太監,你抱他他不幹,他就哭。愛新覺羅·溥儀的奶奶是不舍得這孫子抱走,醇王府有一個習慣,頭生的孩子滿了月之後歸奶奶帶,不歸母親帶。所以愛新覺羅·溥儀小時候是他奶奶帶大的,乳母給喂奶,奶奶把他帶大。後來愛新覺羅·溥儀回憶說,晚上就是在王府的時候,愛新覺羅·溥儀睡著,這奶奶不放心,過來看看這小孫子,穿的鞋是木底鞋,她怕這木底鞋“嘎吱嘎吱”響,把孩子吵醒了,光著腳慢慢輕聲地進到愛新覺羅·溥儀睡覺的小屋,看看這孩子睡得是不是安穩呢;天冷了,被子蹬了給蓋上,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突然就要把孩子抱走,這奶奶一下就昏過去了,整個醇王府是亂作一團。愛新覺羅·溥儀被抬進宮,到了中南海,慈禧太後在這時候是在儀鑾殿,3歲的愛新覺羅·溥儀抱到中南海第一件事情是到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養心殿去叩拜,光緒這時候已經死了, 3歲的孩子看到一個死屍停在那個地方,還要哭,就是又哭又害怕,完了以後。又把愛新覺羅·溥儀抱在慈禧太後這兒,慈禧太後是死之前一天的人,看著這麼一個又病又老的這麼一個老太太,嚇得就哭,慈禧太後哄他也沒有氣力哄了,這是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慈禧太後也死了,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靈是停在乾清宮,慈禧太後的靈是停在皇極殿,大冷的天把3歲的愛新覺羅·溥儀一會兒抬到乾清宮在光緒的遺體麵前哭,一會兒又抬到皇極殿在慈禧太後的遺體麵前哭,後來,愛新覺羅·溥儀回憶說,又冷又怕,又驚,又嚇,就哭得一塌糊塗,就簡直是折磨這麼一個3歲的孩子,折騰完了之後,到十月初九,要舉行愛新覺羅·溥儀登基大典,這大典在太和殿。按照規矩,皇帝先要在保和殿接見大臣,完了再到太和殿,十一月初九很冷,折騰半天,把愛新覺羅·溥儀抬到太和殿的寶座上,3歲的孩子又坐不穩,也坐不住。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就單腿跪在寶座下麵的旁邊扶著他,哄著他,他不懂,下麵跪著文武大臣,3歲孩子哪懂,照哭他的。隆冬的寒天,愛新覺羅·溥儀的父親急得滿頭大汗,可見愛新覺羅·溥儀登基的這個場麵的情況。愛新覺羅·溥儀有段回憶:“我父親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麵,雙手扶我,不叫我亂動,我卻掙紮著哭喊:‘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父親急得滿頭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我的哭叫也越來越響。我父親隻好哄我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登基大典剛結束,滿朝文武官底下是竊竊私語,怎麼可以說快回家了呢,怎麼說快完了呢?大清王朝億萬斯年怎麼快完了呢?說這預示著大清王朝的不吉祥,所以,這一次登基大典沒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慶歡樂氣氛,籠罩著一片悲哀的氣氛。
生平最錯誤之事
做“滿洲帝國”的皇帝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一輩子,登基過三次,其中壽命最長的一任,是在日本人的扶植底下,成了偽滿洲國的康德皇帝。但是作了被日本人操縱的傀儡,愛新覺羅·溥儀不但鬱鬱寡歡,還因此埋下日後成為賣國戰犯的禍根。
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後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隻得以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愛新覺羅·溥儀登基到他退位隻有三年的時間,他從3歲到6歲,雖然時間不長,朝內朝外發生大事件很多,僅僅《宣統政紀》就寫了一本大書,這三年的時間事情千頭萬緒就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選為總理,綱領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慈禧太後準備做一點改革,但是又說,民智未開,老百姓覺悟不夠,還要往後推推再說。清德宗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至光緒三十六年(公元1910年),連續爆發了各地的起義,但是均以失敗告終,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漢新軍發動起義勝利了,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曆史上就稱作“辛亥革命”。接著湖南等各省紛紛響應,不久在南京召開臨時會議,推選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紀年改用公元紀年,廢除宣統年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接著就和清朝政府談判,孫中山先生決定讓袁世凱接任他的大總統,南北達成了一個協議,愛新覺羅·溥儀退位。
愛新覺羅·溥儀退位有一個詔書,這個詔書起草之後,袁世凱看過,隆裕太後看過,最後正式發布,“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眾化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這麼一個重大曆史變革,用了很輕鬆的典雅的文字把它交代了,底下是條件大意是:“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簡單解釋如下,第一條皇帝的尊號不變,還照稱,但限在宮內,有點像日本的天皇。第二條是錢,每年給四百萬兩銀子,供你們生活費。第三,你們住在故宮裏頭,將來再搬到頤和園住。第四,宮裏頭所有的宮女太監服務人員一律不動,但是不許再招太監了,再新招不行了。第五,原來的財產由民國政府保護。一般來說這五條是比較優厚的。
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之後,舊清室那些勢力不甘心,總在想法找機會來複辟,到1917年,袁世凱逝世,大總統是黎元洪,國務總理是段祺瑞,他們倆意見不一致發生爭論,曆史上叫做“府院之爭”,黎元洪就召張勳到北京來。張勳參加過中法戰爭,是個參將,後來就升到副將,他很長時間是跟著袁世凱,天津練兵的時候張勳就跟著,袁世凱就給他一個官,叫“長江巡閱使”和安徽督軍,一直忠於清朝。張勳不剃辮子,不剪辮子。所以,張勳被稱作“辮帥”,他的軍隊也留著辮子,所以叫辮子軍。1917年6月30日晚,張勳、康有為等就進宮,見愛新覺羅·溥儀,張勳和愛新覺羅·溥儀有一段對話,張勳說:“共和不合咱的國情,隻有皇上複位萬民才能得救。”愛新覺羅·溥儀說:“我年齡小,不堪當此大任。”張勳說:“當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爺8歲登極做了一番事業。”愛新覺羅·溥儀就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就定了複辟。第二天,7月1日,就是公曆1917年7月1日,在太和殿第二次舉行登基大殿,封了一係列的官爵,底下的新的所謂的朝臣也行三跪九叩大禮,這個時候北京城裏有的地方也掛起了龍旗,有的人又穿上長袍馬褂,原來盤在頭上的辮子現在也放下來了。消息傳出,各地反對,外國駐北京的使館也表態反對,討伐的軍隊就打到北京,張勳隻有三千名辮子兵,不堪一擊。兵敗之後,張勳就逃到外國的使館去了,藏起來了。
教科書,許多的專著,大量的論文都把這次事件叫做“張勳複辟”,其實值得商榷。“複辟”怎麼講?“複”,《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複位。”意思就是恢複;”“辟”,《爾雅·釋詁》:“辟,君位也。”就是君位、皇位。那要說“張勳複辟”就是恢複張勳君位或者地位,張勳不是皇帝,僅僅是個安徽督軍,有何辟之可複呢?應該怎麼說?所以應該叫“張勳兵變,宣統複辟”。或者叫做“張勳兵變,愛新覺羅·溥儀複辟”都可以。
愛新覺羅·溥儀複辟帶來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就是民國人士認為,愛新覺羅·溥儀不安分,在民國的範圍裏麵,紫禁城裏麵還留了一條辮子。於是,有些人就產生個想法,要把愛新覺羅·溥儀從紫禁城裏麵趕出去,把他複辟的辮子給剪斷。
1924年,馮玉祥到了北京,把他的軍隊改成國民軍。馮玉祥自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馮玉祥提出來,要把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皇宮,所以派了北京警備的總司令鹿鍾麟,帶著人就到故宮,通知愛新覺羅·溥儀限兩個小時搬出皇宮。愛新覺羅·溥儀覺得太突然了,也來不及準備,就要求延長。愛新覺羅·溥儀就要跟醇親王載灃商量,跟有關的皇族商量,這時候電話切斷了。後來,鹿鍾麟說可以延長二十分鍾,再晚的話就打炮,內務府大臣紹英急急忙忙又跟愛新覺羅·溥儀商量,這個時候醇親王也來了,愛新覺羅·溥儀就草草地在協議書簽了字,坐了五輛汽車,從故宮就開出來,一直開到醇親王府的北府,應了他登極的那句話,要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