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張獻忠在起義軍中鍛煉成長(2 / 3)

二、大起義進一步發展和滎陽大會

農民軍此時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活動區域逐漸縮小,在明軍各部的合擊下,被壓縮在黃河北岸的狹小範圍內,困處一隅,難於發展。同時,明中央派出的京營衛軍精銳部隊在王樸、倪寵等人率領下源源而來,加強了對農民軍的壓力。明中央又特別派出陳大金、閻思印、謝文舉、孫茂林四個太監前往軍中,分監曹文詔、張應昌、左良玉、鄧玘四支軍隊,督戰事、催糧餉、記功過,企圖一舉而消滅農民軍於黃河北岸。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軍必須設法突破包圍圈,否則就有被圍殲的危險。當時,東、西、北三麵是明軍的防線,南麵是洶湧澎湃的黃河。要擊潰明軍的包圍圈,必須付出較重的代價,要南渡黃河也很困難。但是,黃河到了冬天是要結冰的,而河南的明軍力量很弱。於是,農民軍便製訂了一整套計劃。一方麵,假意向明軍請降,麻痹敵人,“自稱饑民頭目張妙手、闖塌天、滿天飛、邢紅狼、闖將等叩首言:‘我等皆良民,因陝西荒旱,致犯大罪,今誓歸降,押還故土複業。’(王)樸等持監軍為奧援,欲取大功,許之。”與此同時,利用明軍暫停進攻的機會,農民軍卻“乘機以重貨與兵民貿易裘靴,為渡河計”戴笠、吳殳:《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六。。他們在垣曲與濟源之間選擇河身最窄處,鋪門板於冰上,再覆上一層泥土,便成為堅實而人馬不滑的大道。準備就緒之後,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二十四日,農民軍突然分三路馳軍飛渡黃河,在河南澠池的野豬鼻、馬蹄窩等地登岸,擊殺明軍防河守將袁大權,並向河南腹地迅速推進。

由於河南明軍薄弱,故農民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占領了澠池、伊陽(今汝陽)、盧氏、新安、永寧(今洛寧)、陝州(今三門峽市),南攻南陽,東逼開封。接著,再向四方發展,攻克了鄖陽(今鄖縣)、鄖西、裕州(今方城)、遂平、舞陽、葉縣、魯山、靈寶(今靈寶北)、洛南、汝州(今臨汝)、確山、信陽、泌陽、桐柏、淅川(今淅川南)、新野、鄧州(今鄧縣)、內鄉、商州(今商縣)、商南等數十州縣。正如《懷陵流寇始終錄》卷首所載:“(農民軍)平原突馳,東西數千裏遊食自如。我(明軍)無所不守,彼無所不攻,如水入破甕,無可抵塞矣。”農民軍不僅在戰鬥中節節勝利,而且由於河南廣大貧苦群眾紛紛加入,軍力也大大增強。一月之中,農民軍控製了大半個河南。

農民軍在河南的輝煌勝利,使明王朝大為恐慌,連忙著手製訂新的軍事計劃。原來明軍對農民軍的進攻基本上是由各地的總督、巡撫分別進行的,不能相互配合,統一調度。於是在崇禎七年(1634)二月,明朝中央任命在陝西鎮壓農民軍有功的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統一指揮軍隊,製訂全盤計劃,進攻農民起義軍。陳奇瑜上任後,當時農民軍多集中在河南西南部,於是便調兵進行圍剿。他安排河南巡撫元默駐盧氏,湖廣巡撫唐暉駐南漳,鄖陽巡撫盧象升駐房縣,陝西巡撫練國事駐商(州)、洛(南),從東、南、西、北四麵包圍。陳奇瑜本人則坐鎮均州(今均縣西),統一調度。

陳奇瑜的圍剿計劃尚未實現,即被農民軍所識破。農民軍立即離開豫西南地區向外地轉移,主攻方向在西麵。張獻忠率軍迅速攻入陝南,為洪承疇軍所阻。二月下旬,即由平利(今平利北)南下,攻入四川,曾攻克川東的大昌(今巫山北)、大寧(今巫溪)、夔州(今奉節)、開縣、新寧(今開江)等地,進攻保寧(今閬中)和廣元,未克。四月,由達州(今達縣)、儀隴北上,出白水江,返回陝南。

這是張獻忠率領農民軍第一次入川,雖然時間不到兩月,活動範圍也僅在川東、川北部分地區,但仍然得到了四川人民的響應。據顧山貞《客滇述》等書的記載,張獻忠離開四川時,曾留下部將搖天動和黃龍等人率領部分力量與四川人民一起堅持鬥爭,力量從小到大,“馬漸多,器械漸精,且有火器,川人附之日眾”。他們“以通江、達州、巴州(今巴中)為巢穴,而蔓衍於嶽池、廣元、定遠(今武勝)、合州(今合川)、巴縣,凡川東之北岸,任其出沒”。因為這支隊伍“掌盤子(明末農民起義軍內部稱其首領叫掌盤子)者十三人”,由搖天動和黃龍率領,故稱之為“搖黃十三家”,或稱為“姚黃十三家”。他們在川東長期堅持和明軍作戰,後來又和李自成餘部聯合堅持抗清鬥爭,成為曆史上著名的“夔東十三家”(或稱“川東十三家”)的一部分,直到清康熙三年(1664)才停止活動,前後在川東地區堅持鬥爭達三十年之久。

張獻忠從川北回到陝南時,高迎祥等部亦在陝南,農民軍力量大增。張獻忠乘勢攻下兩當、鳳縣,打垮洪承疇的阻擊,連克城固、洋縣、石泉、漢陰,進攻寶雞。這時,陳奇瑜才率軍入陝,在陝南再行組織包圍,並將主力集中對付高迎祥軍。六月,高迎祥率軍轉移時,誤入車箱峽(今嵐皋東)絕穀,被明軍包圍,棧道阻斷,糧草匱絕,又值連日大雨,弓矢俱壞,境況十分險惡。為了擺脫困境,高迎祥采納了李自成的計策,偽降於陳奇瑜。陳奇瑜久剿無成,正是求之不得,立即應允。高迎祥率軍走出車箱峽,獲得主動權後,立即殺掉陳奇瑜的安撫官,北走寶雞。七月,與張獻忠會師周至、戶縣,勢力複振。

高迎祥、張獻忠會師之後,便設法打破明軍在陝南的包圍。他們先揚言進攻西安,並向西安運動部隊。明三邊總督洪承疇星夜馳救西安。可是農民軍卻放過西安不攻而向東挺進,破澄城,圍合陽。待明軍向東追來時,又突然回頭向西,攻擊敵人空虛地區,直至彬州(今彬縣)、平涼,然後再掉頭攻打鹹陽。明軍隻得在後追擊,完全無力進攻。農民軍在路上故意撒些金銀,待明軍一個個都去搜尋金銀時,農民軍已迅速向東進軍,順利地出了陝西,到達靈寶。待明軍跟蹤追至河南時,農民軍再次掉頭向西,回軍陝西。就這樣,農民軍機動靈活,忽東忽西,以走製敵,取得了節節勝利。在北至慶陽,西至平涼,南至周至,東至潼關的廣大地區內活動自如。而明軍卻被拖得暈頭轉向,疲憊不堪。陳奇瑜的圍、追、剿、撫各種辦法均告破產,被明中央削職問罪。由於陝西的農民軍越剿越多,明陝西巡撫練國事亦被撤職。崇禎七年(1634)十二月,當時的劊子手,後來的大漢奸洪承疇被提升為兵部尚書,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保定、真定四省二府軍務,並總督三邊如故,調集各省兵馬,再次向農民軍展開進攻。

洪承疇就任軍務總督,並不能拿出什麼新的辦法,隻能是趁農民軍集中在陝西之時,再次組織圍剿。他命令各省軍隊分路入陝:河南軍隊從潼關、華陰入,湖廣軍隊從商南、洛南入,四川軍隊從漢中、興安(今安康)入,山西軍隊從韓城、蒲城入,“盡天下之力輸之秦合剿”。農民軍再次識破了敵人的圍剿陰謀,洪承疇調集的軍隊尚未到達,農民軍即開始行動。崇禎七年(1634)十二月底,農民軍分兵數路,移師出陝。他們力量雄厚,聲勢浩大,“趨鄖陽者二十萬,前哨報犯鄖津,而後隊未發漢南,綿地八百餘裏。”《綏寇紀略》卷二。明軍望風而退,不敢阻擊。農民軍順利地完成了轉移計劃,粉碎了洪承疇的圍剿。到次年正月,各路農民軍全部出陝,並攻占了商南、內鄉、鎮平、唐縣(今唐河)、淅川、鄧州(今鄧縣)、南召(今南召東)、新野、南陽等廣大地區。整個河南,到處都有農民軍活動。張獻忠率軍駐在嵩縣、汝州(今臨汝)一帶。

這時候,由於明軍的屢次失敗,使得明中央不得不從各地抽調更多的兵力來進攻農民軍。早在去年五月,洪承疇和練國事等明朝的督撫們就接連上疏,為缺兵缺餉叫苦。本年正月,給事中常自裕也上奏明廷,要求加兵派將。所以,明中央在去年八月詔發各地鎮兵四萬五千人到河南。本年正月,更“調西北邊兵及南兵共七萬二千,餉九十三萬六千(兩),並發內庫銀二十萬(兩)齊赴督臣軍前。更命尚書(洪)承疇統率大兵出關,節製諸路鎮撫,合力剿除。期以六月掃蕩廓清,立頒上賞。如仍留餘孽,督撫諸臣,立置重典”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五。。這一次,明王朝是投下了很大的賭注的,不僅調來了大量邊兵和餉銀,甚至拿出了極難動用的內庫銀兩。在明中央的命令之下,明軍左良玉、曹文詔、張應昌、秦翼明、鄧玘等部都隨洪承疇出了潼關,集於河南。從遼東邊境及各地新調來的祖寬、左光先、張外嘉、尤世威諸軍亦源源而來,河南的明軍力量劇增。

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麵,敵人有了新的、更嚴密的部署;另一方麵,農民軍雖然取得突破包圍圈的勝利,到了河南,但卻各自發展,未能很好協作。如何使農民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戰鬥,是起義部隊麵臨的一個大問題。於是,各路農民軍,即所謂“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會師滎陽,在高迎祥領導下,召開了在明末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在我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著名的滎陽大會。

據《綏寇紀略》卷二所載,崇禎八年(1635)正月,“七十二營頭目老回回(馬守應)、闖王(高迎祥)、革裏眼(賀一龍)、左金王(藺養成)、曹操(羅汝才)、改世王(許可變)、射塌天(李萬慶)、八大王(張獻忠)、橫天王、混十萬(馬進忠)、過天星(惠登相)、九條龍、順天王(王子順)等十三家會滎陽,議逆拒官軍。老回回欲渡河北入晉境,張獻忠以為怯,麵哂之。老回回怒。(李)自成解之曰:‘匹夫可奮臂,況十萬眾乎?今吾兵且十倍官軍,雖關寧鐵騎至,無能為也。計唯有分兵,各隨所向立效,其利鈍舉聽之天。’眾皆曰:‘善。’乃列鬮而定之:革(裏眼)、左(金王)南當楚師;橫(天王)、混(十萬)西迎秦軍;曹(操)、過(天星)分屯滎(陽)、汜(水)間,探中牟、鄧(鄧字誤,當是鄭州之鄭)、尉(氏),以綴開(封)、歸(德)、黃(河)、汝(水)之兵;獻(忠)、闖(王)專事東方;攻城下邑,金帛子女惟均;老回回、九條龍為遊徼,往來策應。恐西軍不敵,益以射塌天、改世王為橫(天王)、混(十萬)後繼。壬子,殺牛馬祭天誓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