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入川建國、抗清鬥爭和張獻忠的犧牲(1 / 3)

《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進軍四川

張獻忠農民軍在湖廣雖然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是他們在流寇主義思想影響之下,並沒有以這裏為根據地作長久堅持之計。在長沙停留約一百天之後,他們又開始向新的地區進發。

當時,由於張獻忠占領了湖廣、江西,對明王朝“江南財賦之地”的命根子是極為嚴重的威脅。甚至,南京也是滿城風雨,朝不保夕。所以明中央連忙調兵遣將,命鳳陽巡撫馬士英率重兵扼守長江下遊,命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即刻訓練水陸新軍,保衛南京。特別命令明軍主力左良玉馬上收拾隊伍從武昌出擊,南攻張獻忠,還令湖廣巡撫王揚基盡一切力量配合左良玉行動,催運糧餉,接濟軍需。崇禎十六年(1643)十一月,左良玉率同農民軍叛徒馬進忠開始行動,逐步向南推進。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要向長江下遊地區發展是不太容易的。汪兆齡建議說:“江南未可圖也。若欲改號正位,養威蓄銳,莫如秦、蜀。然欲取秦,必先得蜀以為根本。根本既固,然後北伐四征,天下不足定也。”《紀事略》。張獻忠又考慮到四川地勢易守難攻,腹地廣衍,明軍力量又極為薄弱,因而采納了汪兆齡的建議,決計離楚入蜀。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張獻忠擊敗南進的左良玉軍,從嶽州(今嶽陽)渡過長江,沿長江北岸西進,直指川東門戶夔州(今奉節),部隊號稱六十萬人。此時,川東明軍主將是已被撤職的四川巡撫陳士奇。因為新任四川巡撫龍文光尚在川北,未能到任,陳士奇暫留重慶,不能有所作為,加之糧餉匱乏,川東的十三隘口幾乎沒有什麼防務。十七年正月,張獻忠兵行無阻地進入四川,直達萬縣。因為長江水枯(按:各種書籍均作水漲,疑誤。因為長江在嚴冬不會有洪水,而且在長江中上遊航道中水漲是較之水枯更便於行舟的),船舟難以上行,便在萬縣停留三月,做各種準備工作。到了四月,春江水發,大軍置橫陣四十裏,江中行巨舟,舟中懸大黃旗,上書“澄清川獄”四字。沿江兩岸,左步右騎夾舟而上,所向披靡,蜀軍水路守將曾英、劉麟長,陸路守將趙榮貴皆一觸即潰。六月初,張獻忠攻克涪州(今涪陵),迅速向重慶進軍。麵對著張獻忠的強大攻勢,陳士奇集中全部兵力死守重慶下遊四十裏的銅鑼峽。銅鑼峽是重慶東麵門戶,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張獻忠隨機應變,用水路舟師佯攻銅鑼峽,牽製敵人,自率陸路精騎登山疾馳一百五十裏,拿下重慶上遊的江津。然後,順流而下,出其不意地攻占重慶的門戶浮圖關,明軍大恐,銅鑼峽守軍亦驚擾自潰,張獻忠大軍迅速包圍了重慶。

重慶是川東最大的城市,張獻忠不願使其毀於炮火,“遣人入城說降,守門軍士納之。各官問獻忠複入四川意欲何如。對曰:‘暫取巴蜀為根,然後興師平定天下。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各官令斬說降者。”《灩澦囊》卷二。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才決定向這些頑抗到底的明軍展開進攻,下令四麵攻城,並在通遠門掘地道,用火藥炸開城牆。六月二十日,攻克重慶。入重慶之後,農民軍殺掉了自陝西來重慶躲避李自成農民軍的明瑞王朱常浩及其大批隨從,陳士奇等高級官吏亦被鎮壓。對於那些拒絕投降,頑抗到底的明軍官兵,農民軍特別憤恨,都劓其耳鼻或斷一手,作為懲戒。

七月初四日,張獻忠留下劉廷舉駐守重慶,自率大軍向成都進發。一路之上,先行“招降牌”招降各地,不降才發兵進攻。光緒《巫山縣誌》卷三十二《藝文》。明白通告全川各州縣:“但能殺王府官吏,封府庫以待,則秋毫無犯。由是所至官民自亂,無不破竹下者。”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有些地方人民還起而響應,如新都縣知縣潛逃鄉間,被農民捉住,解送至張獻忠軍營。而射洪“百姓開門迎賊”。從重慶到成都,“一路望風瓦解,烽火數百裏不絕”。一月時間,張獻忠大軍就從重慶抵達成都。

張獻忠進入四川之後,成都城中一直是驚惶萬狀,四月間得到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更是亂作一團。新任四川巡撫龍文光和總兵劉佳胤急忙趕到成都設防,一些官吏又準備跟著蜀王向雲南逃奔。當得知崇禎皇帝死訊之後,不少官吏要立蜀王為監國,另一些官吏又堅決反對,為此事爭吵不休,投河上吊,無奇不有。總之,成都是一團混亂。龍文光將各方麵力量全部拚湊起來,也隻有三萬人馬,力量極弱,隻好派人到灌縣將都江堰挖開,讓江水注錦江以益城壕,妄圖以此保住成都。但此舉已純屬杯水車薪,無濟於事了。

張獻忠指揮農民軍騎兵從資陽、水兵從新津於八月五日抵成都城下,仍和攻重慶之前一樣,派人說降。然而說降被守軍所拒,說降使者被殺《灩澦囊》卷二。,張獻忠遂展開進攻,擊敗明總兵劉佳胤,並派遣軍士偽為明軍混入城中。八月七日開始攻城,九日,混入城內者放火內應,城外用炸藥炸開西北角的城牆,裏應外合,攻下了四川的首府。農民軍破城後,蜀王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淥以及龍文光、劉佳胤等自殺,其他重要官吏如劉之渤、張繼孟、劉士鬥、沈雲祚等皆被處死,更多的明朝文武官員都投降了農民軍。

占領成都之後,張獻忠即派兵四出,攻取四川各州縣,短期之內,攻占了以下地方:崇慶、新津、新繁、郫縣、漢州(今廣漢)、彭縣、什邡、綿竹、安縣、綿州(今綿陽)、仁壽、井研、汶川、邛州(今邛崍)、蒲江、龍安(今平武)、安嶽、樂至、潼川(今三台)、遂寧、中江、蓬溪、保寧(今閬中)、南部、通江、東鄉(今宣漢)、劍州(今劍閣)、梓潼、昭化、廣元、順慶(今南充)、廣安、渠縣、西充、營山、大竹、儀隴、眉州(今眉山)、夾江、嘉定(今樂山)、犍為、榮縣、敘州(今宜賓)、筠連、高州(今高縣)、珙縣、慶符(今高縣北)、隆昌、納溪、瀘州、洪雅。加上原來控製的重慶、合州(今合川)一帶和進軍成都時所攻占的合江、永川、內江、射洪、資縣(今資中)、資陽、簡州(今簡陽)、新都等地,在本年中,除遵義一郡和邊區少數民族部分地區之外,張獻忠農民軍暫時控製了全川。

與張獻忠進軍四川的同時,李自成農民軍在本年三月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兩百多年的封建政權,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殺。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投降清軍,接應清軍入關。李自成率軍抗清兵於山海關,四月末,被清軍敗於一片石。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順政權、稱帝之後,被迫棄北京西走,退回陝西。這時,李自成也派馬科率軍自漢中攻入川北。七月,陷保寧。八月,陷順慶,逼綿州。九月,張獻忠派艾能奇北攻馬科,被馬科敗於綿州之桃子園。張獻忠乃親自率軍北上擊敗馬科,占據綿州一帶,十月中返回成都。這時,是張獻忠農民軍在四川控製地區最廣的時期。

二、大西政權的建立及其實行的軍政措施

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冬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部下勸進之下,繼過去在舒城、黃州、武昌、長沙等地“僭號”“改元”“稱王”、建立行政機構的基礎上,正式建國於成都,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獻忠稱大西王(或作秦王),以成都為西京,原蜀王府為西王府,府中正殿為承天殿,府門外廊為朝房,處理政務。在建立中央政府後,並逐漸建立了地方政權組織。這樣,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之後,在摧毀了明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又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短暫的農民政權。

大西政權的中央政府是仿照明朝中央政府的機構建立起來的,設有內閣、六部、禦史等部門(大西政權設有京畿道禦史、成都四門禦史、四川東南西北道禦史等職,但是否設有都察院,尚不清楚)。張獻忠任命崇禎十四年(1641)加入農民軍的桐城諸生汪兆齡為東閣大學士、左丞相,入川後的投降進士嚴錫命為內閣學士、右丞相,一般政事皆決於汪兆齡。六部尚書是:吏部胡默、戶部王國寧、禮部吳繼善(或作江鼎鎮)、兵部龔完敬、刑部李時英、工部王應龍。京畿道禦史為齊之奐,此外尚有侍郎、九卿、科道等各種設置。

地方政權是逐步建立的。根據文獻記載,大西政府的地方政權分為府、州、縣三級,府設知府、遊擊,州設知州、都僉(或說有同知、吏目、都司),縣設知縣、守備。但從傳世的大西政權官印與官印拓本來看,大西政權的職官設置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較之文獻記載還要複雜而完備。例如,四川省博物館藏有大順二年九月《潼川府經曆司印》一方(見本書圖版十一),可知在府一級設有經曆司的經曆一職。《隋唐以來官印集存》載有《西充縣練兵守備關防》拓本(見本書圖版十二),可知在縣一級除守備外可能另設有練兵守備之職。特別是上引書還載有大順元年十二月的《都綱之印》拓本(見本書圖版八),據《明史·職官誌》載:“府僧綱司,都綱一人,從九品。”可知“都綱”是管理佛寺僧務之官。大西政府不但專門設立了這種官職,而且據印背刻款“大順元年十二月,禮部造,大字五百二十二號”來看,這方印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大西官印中頒發得最早的一方,可見大西政府中“都綱”一職設立較早,張獻忠對宗教事務是給予了相當重視的。此外,重慶市博物館和四川大學曆史係博物館均藏有相同的印背刻款為“大順二年四月禮部造”的《南川縣醫學記》長方形直紐銅印一方,由於真偽尚未最後鑒定,所以本書未作為插圖。如果其中有一方是真品,則可知張獻忠對於醫藥事業的關心,職官之設是相當細密的。

在建立各級政權機構之時,各州縣原任官吏投降者暫時留用,抗拒者即行鎮壓,改派人選。當時,為了滿足建國後對文職官員的急需,曾在成都兩次開科取士,仍循明製,由舉人而進士,並有狀元、榜眼之稱。傅迪吉:《五馬先生紀年》。所錄取的一百二十名文士(這個數字各書記載不一,此從《紀事略》《明季南略》等書),大多充任了各地的地方官吏。

雖然建製改元、立國稱王,但張獻忠對於原來封建統治者那一套禮儀製度是鄙棄不用的。一切禮儀從簡,各種詔書、公文皆用口語,以通俗明達為要,厭惡拋文弄墨的陳辭濫調。張獻忠和部將都仍然穿戴過去的衣帽,相互之間不準有什麼君臣大禮,搞什麼典章陋習。如果有人仍舊引用《大明會典》者,責一百棍;有堅持“人君當正南麵而立”等舊規者,責一百二十棍。這些,都被封建文人長期取笑,認為是張獻忠的“粗鄙”,其實,這正是張獻忠身上還保存著農民階級的淳樸本性的表現,是張獻忠雖已建國稱王,但尚未轉變為新的封建帝王的表現。

在建立政權的同時,張獻忠還采取了以下各種設施:

張獻忠所率領的數十萬農民軍在長期戰鬥中,時增時減,時分時合,編製比較雜亂,現在完全改編。改編後的大西軍共分為一百二十營,各營設總兵作為統率,據《蜀碧》《紀事略》等書所載,有振武、東廠、南廠、西廠、北廠、中廠、七星、治平、虎賁、驍騎、八卦、三奇、隆興、釜戈、天討、神策、三才、太平、誌正、龍韜、虎略、決勝、宣威、果勇、永定、幹城、授剿、定遠、英勇、天威、誌義、金戈、天定、製勝、勇躍、武標、揚武、景星、福星、慶星、督討、懷遠、定北、定邊、西昌等名稱。此外,專有虎威、豹韜、龍驤、鷹揚四營作為西京成都的衛戍部隊。任命原來農民軍的四大將領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皆封王。四人共領軍七十營,從事征討,這是大西軍對敵作戰的主力。水軍獨立成軍,以王複臣、王自羽為水軍左右都督。又設立五軍都督府,專門統率成都周圍的駐軍,五軍都督是:中軍王尚禮、前軍白文選、後軍馮雙禮、左軍馬元利、右軍張化龍。並在成都實行軍事管製,以中軍都督王尚禮處理成都內外事務,裁決各種糾紛。此外,各州有維持治安的地方部隊,叫做“裏兵”,每州五百人,由都司管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