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陶澍病薨於兩江總督任所。臨死遺命夫人,囑咐她一定要花重金聘請左宗棠來家,教授未成年的兒子讀書。夫人將陶澍遺書轉至湘潭,禮聘宗棠入府設館。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春,二十八歲的左宗棠遵陶澍遺命,攜妾張氏到安化陶府,設館教授陶桄,並幫同料理家事。在陶府期間,左宗棠最大的收獲,是得以遍讀陶府藏書,開始研究兵書戰策,寫成《料敵》《定策》《海屯》《器械》《用間》《善後》等諸篇有關兵事的文章,提出練漁屯、設碉堡、簡水卒、練親兵、設水寨、省調發,以及設廠造炮船、火船等策,以為“固守持久之謀”,進而達到“海上屹然有金湯之固”的目的。
陶澍
再被林則徐賞識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七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左宗棠目睹時局敗壞,心生隱居山林、力耕讀書之念。十月,陶澍的女婿時任翰林院編修的胡林翼,丁父憂歸裏,到陶府居住,與左宗棠共同料理陶府家事。左、胡二人每日談論時局,時常通宵達旦。胡林翼每服其說,視為異人。
一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左宗棠用陶府所贈的束脩,在湘陰南鄉柳家衝,添購田產七十畝,又大興土木,造宅院一座,取名“柳莊”,並將妻小從湘潭遷回湘陰“柳莊”居住,聘請一名管家料理農事,自己仍在陶府任教。授課餘暇,即回“柳莊”,督工耕作,巡行隴畝,自號“湘上農人”,又號“今亮”,取當今諸葛亮之意。
這個時期的左宗棠比較閑適,教課之餘,就是讀書,時常與胡林翼討論時局和應對之策。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左宗棠三十六歲,他結束了在安化陶府家館的塾師生活,返回“柳莊”。督耕之餘,仍以研究兵書戰策為樂。同鄉舉人郭嵩燾邀其進京會試,堅決不去。是年九月,長女孝瑜與陶桄完婚。是年,郭嵩燾會試得中,選翰林院庶吉士。左宗棠並不後悔。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陶澍生前好友林則徐出任雲貴總督,此時已署理貴州安順府知府的胡林翼,飛書林則徐,稱頌左宗棠之才,推薦左宗棠佐幕。林則徐允諾,因為陶澍生前,曾多次向他提起過。遺憾的是,左宗棠因事牽掣未往。
二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一月,林則徐赴任途中特意轉道長沙,邀左宗棠見於湘江舟中。二人相談一晝夜,林則徐深服其論,“詫為絕世奇才”。
這年六月,拜上帝會首領洪秀全,令各地拜上帝會組織齊聚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準備起事。上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赴廣西督辦軍務。林則徐急忙馳書左宗棠,請左宗棠趕快上路,約好在廣西相見。左宗棠接信即將家事、農事交給妻、妾及管家料理,僅帶一名隨從趕往廣西。十一月,林則徐赴任途中病薨。在路上的左宗棠聞訊大慟,痛不欲生,隻得重返柳莊。
廣西事急,各省震動。左宗棠料定,洪秀全起事之後,廣西官軍必敗,遂邀丁憂翰林郭嵩燾周曆湘陰東山,尋找躲避兵禍之地。左宗棠選白水洞建屋,郭嵩燾擇周磜嶺造宅。
這個時期的左宗棠悠閑而舒適,躬耕於柳莊,每日邀幾名文友結社切磋文章。左宗棠放棄科舉,分明是想就這樣過一輩子了。
如果不是洪秀全起義,左宗棠說不定還真能這樣過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