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對曾國藩並不看好,認為曾國藩太刻板,不會變通,又是一介文官,辦團練未必能辦出成效。當時,曾國藩本人也對辦理團練缺乏信心。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正月初二,太平軍放棄武昌東下,連克九江、安慶,於初十日,將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金陵占領。很快,太平軍將金陵定為太平天國首都,改金陵為天京。
湖南瀏陽人周國虞聚眾起義,建號“征義堂”。左宗棠建議張亮基,密派江忠源率領麾下楚勇,趕往瀏陽,打了周國虞一個措手不及。起義宣告失敗。
這年年底,朝廷命潘鐸署理湖南巡撫,駱秉章出任湖北巡撫,張亮基則馳赴武昌,署理湖廣總督。張亮基請左宗棠隨行。
左宗棠跟著張亮基趕往武昌途中,接到聖旨,因防守湖南有功,以知縣用,並加同知銜。從這一刻起,左宗棠雖然仍是張亮基的幕僚,但總算有了官身。確切時間是鹹豐三年正月,左宗棠已經四十二歲。
接到聖旨,左宗棠感慨萬千。曾國藩在四十二歲的時候,已是名滿天下的二品侍郎,而左宗棠才隻混了個正五品頂戴,還是空的。
二
不管怎麼說,不想進入官場的左宗棠,最終還是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邁進了官場大門。考慮到武昌城防空虛,左宗棠建議張亮基,奏請起複江忠源。
左宗棠告訴張亮基,江忠源以練勇起家,曾做過陝西候補知府,現在正在新寧丁憂守孝。
左宗棠對張亮基說:江忠源的楚勇現在歸欽差大臣賽尚阿調遣。隻要朝廷起複江忠源,江忠源不僅很快能募起一支新勇,還能把留在賽尚阿身邊的楚勇拉過來。當時是特殊時期,領兵大員要用誰,隻要一個折子上去,朝廷都能答應。
聖諭很快下來:賞江忠源四品頂戴,以道員用,同意張亮基將其帶赴湖北差遣委用。
張亮基則讓左宗棠給江忠源修書一封,命江忠源就地募勇千人,然後再到武昌報到。
左宗棠此時離開湖南也好,因為他到長沙不足半年,就因為城防的事,和湖南提督鮑起豹鬧得有點僵。鮑起豹已經放出話來,早晚找人收拾左宗棠。左宗棠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個人就一直僵持著。
現在,左宗棠總算離開了長沙,鮑起豹也就沒必要和左宗棠過不去了。這就是左宗棠的性格,根本不按官場規矩辦事,我行我素。
朝廷很快圍著金陵組建起江南、江北兩座大營。
張亮基這時收到聖諭:張亮基奏請調貴州黎平府知府胡林翼的折子,朝廷沒有批準。
張亮基讓左宗棠想辦法,左宗棠馬上舉薦剛回到湘陰原籍丁憂的郭嵩燾幫辦湖北團練。
左宗棠推薦說:郭嵩燾不僅是製藝高手,還注重西學,讚同引進洋人的火槍火炮。這個人目前是大清國最有見識的官員。
從左至右:左宗棠、郭嵩燾、曾國藩
左宗棠與曾國藩、郭嵩燾均有交往。但曾國藩是湘鄉人,郭嵩燾是湘陰人,左宗棠與郭嵩燾交往相對曾國藩而言更近一層。這一則因為左、郭二人是一榜同年,又同在長沙城南書院求過學,二則也是因為同是湘陰人,是真正的同裏。而曾國藩則不同,曾國藩雖比左宗棠僅年長一歲,但曾國藩出道早,到鹹豐二年時,左尚未入張亮基幕府,僅是鄉間一孝廉,郭也剛入翰苑,尚未正式踏上仕途,曾國藩已是天下皆知的二品侍郎,是大清國數得著的高官。鑒於這兩層原因,左宗棠有意無意地便對曾國藩有些疏遠,而對郭嵩燾則非常親近。
為了收複金陵,張亮基奏請起複郭嵩燾的折子還沒進京,朝廷的聖旨倒先下來了:賞江忠源三品頂戴,率楚勇迅速出省趕往江南大營幫辦軍務。
張亮基手裏又沒兵了,找左宗棠討主意,左宗棠想了又想,隻好讓張亮基再次奏請調派胡林翼率部入鄂。
鹹豐帝接到張亮基的折子後,經反複思慮,也感到湖北兵力太單,若太平軍大舉進攻,定難抵擋,於是下旨照準。張亮基至此心稍安定。
三
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先後派林鳳祥、李開芳等率軍北伐,胡以晃、賴漢英等率軍西征。為配合太平軍行動,福建、上海小刀會起義,湖南郴州朱九濤起義,湖北各縣義堂會亦準備適時起義。
六月,左宗棠隨署湖廣總督張亮基出巡鄂省下遊,布防廣濟田家鎮。在田家鎮,左宗棠向張亮基建議欲戰敗太平軍,非武裝水師、控馭長江不能收全功。左宗棠的想法,與江忠源、曾國藩的想法不謀而合。
張亮基表示讚許,準備一回到武昌就上奏朝廷,力求在短期內在武昌建成一支水師營。
左宗棠當夜即把張亮基的話函告曾國藩、江忠源、郭嵩燾三人。
左宗棠是真高興,因為他平生的抱負,就是要在軍事上有所造詣。如今這個願望就要實現了,他怎能不高興。
哪知張亮基剛回到武昌,便收到調任山東巡撫的聖旨,委托左宗棠籌建湖北水師營的事,於是泡湯。眼望著聖旨,左宗棠欲哭無淚。左宗棠這回可是傷透心了,當張亮基請他一同去山東赴任時,他搖頭拒絕了。他決定回到湖南柳莊,繼續過他的耕讀生活。
無論張亮基怎樣挽留,左宗棠都沒有答應。
辭幕歸家,二次退隱
左宗棠與張亮基即將分手之際,又收到一道聖旨:因策劃平定瀏陽周國虞“征義堂”有功,以同知直隸州用。接旨在手,左宗棠很無奈地長歎一口氣。他現在已經對空定子不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