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大事記
1839年,曾紀澤出生。
1844年,曾紀澤入私塾。
1853年,曾紀澤開筆作八股文。
1858年,曾紀澤首次下場,未中。
1859年,得郭嵩燾指點,曾紀澤對洋務產生興趣。
1863年,曾紀澤二次下場,仍未中。是年,恩賜蔭生。蔭生免院試,可直接參加鄉試。
1864年,得父親曾國藩允許,隨英人莫裏遜學習英語,攻西學。是年,曾紀澤參加湖南鄉試,落榜。
1870年,曾紀澤蔭生試罷進京引見,實授戶部員外郎(從五品),步入官場。年底假歸。
1870年,曾紀澤丁父憂。
1872年,曾紀澤續丁母憂。期間,著《佩文韻求古編》、《說文重文本部考》、《群經臆說》、《育學考》等四部著作及大量有關洋務、介紹國外科技的文章。
1877年,曾紀澤期滿進京起複,得授原官。
1878年,詔曾紀澤以戶部員外郎(從五品)之位出任清政府駐英、法公使館二等公使,旋升署太常寺少卿(正四品)。
1879年,與法國修約,得成,實授大理寺少卿(正四品)。
1880年,崇厚與俄國擅訂《裏瓦幾亞條約》獲罪,詔曾紀澤以駐英、法兩國公使兼駐俄公使,奉命與俄談判改約。是年底,曾紀澤與俄談判過程中被氣成心慌手抖之症(心髒病)。
1881年2月24日,曾紀澤抱病與俄簽訂《中俄伊犁改訂條約》。此舉被國際社會稱為外交史上的一次奇跡,也是晚清政府惟一的一次外交勝利。是年3月15日,弟曾紀鴻在京城病歿。是年10月,二妹曾紀曜在公使館病歿,妹婿陳遠濟旋故去。曾紀澤心靈受創頗大。是年底,賞三品頂戴,升授宗人府府丞,破格賞食一等公使之俸祿。曾紀澤是清政府駐外公使當中惟一的一位二等公使賞食一等俸祿者。
1882年,因譴責法國侵略越南的強盜行徑,被法國當局定為“不受法國歡迎的人”。曾紀澤的做法,亦遭國內總理衙門與慈禧太後累累申飭,降二級處分。
1884年,抱病參加美國在巴黎舉辦的電話演示會,遭遇車禍。是年,按著法國的要求,曾紀澤被解除駐法公使一職,專司英、俄使事。
1885年,曾紀澤以病重不能理事為由上折懇請休致回原籍養病,不準,旋賞二品頂戴實授兵部右侍郎。越二月,詔署新設立的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幫辦大臣。
1886年,與英國談判洋藥進口增加稅厘事,得成,旋簽《洋藥稅厘並征條約》。是年8月,期滿回國,旋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1887年,力阻慈禧太後挪用海防捐修頤和園,遭慈禧太後申飭,旋被開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和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幫辦大臣,調補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1888年,詔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和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大臣,抱病與英公使華爾身交涉船款事宜,得成,旋遭保守派猛烈攻擊,亦遭慈禧太後申飭。曾紀澤抱病擬定清政府第一部適用於鐵甲戰船作戰的《北洋海軍章程》。
1889年,上折奏請向哲孟雄派兵駐防,未果,旋被開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和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大臣,轉補吏部左侍郎署刑部兼管同文館事務。曾紀澤二次奏請向哲孟雄派兵,遭光緒帝申飭,旋上折懇請休致回原籍養病,不準。
1890年3月17日,喪權辱國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公布,聞之,口吐鮮血,旋氣死。為彰其功,清政府破格予諡惠敏。曾紀澤是清政府所有任過駐外公使的官員當中惟一予諡的人。
《清史稿·曾紀澤》
曾紀澤,字劼剛,大學士國藩子。少負俊才。以蔭補戶部員外郎。父憂服除,襲侯爵。光緒四年,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轉大理寺。六年,使俄大臣崇厚獲罪去,以紀澤兼之。
先是俄乘我內亂,據伊犁,及回部平,乃舉以還我,議定界、通商。崇厚不請旨,遽署押,所定約多失權利,因詔紀澤兼使俄,議改前約。俄以崇厚罹大辟,怫甚。紀澤慮礙交涉,請貸崇厚死,上許之,論監禁。紀澤乃疏言:“伊犁一役,辦法有三,曰戰,守,和。言戰者,謂左宗棠等席全勝之勢,不難一戰。臣竊謂伊犁地形岩險,俄為強敵,非西陲比。兵戎一啟,後患滋長。東三省與俄毗連,根本重地,防不勝防。或欲遊說歐邦,使相牽製,是特戰國之陳言耳。各邦雖外和內忌,而協以謀我則同,孰肯出而相助?言守者,則謂伊犁邊境,若多糜巨帑以獲之,是鶩荒遠、潰腹心也,不如棄而勿收。不知開國以來,經營西域者至矣。聖祖、世宗不憚勤天下力以征討之,至乾隆二十二年,伊犁底定,腹地始得安枕。今若棄之,如新疆何?說者謂姑紓吾力以俟後圖。不知左宗棠等軍,將召之使還乎?則經界未明,緩急何以應變?抑任其逍遙境上,則難於轉餉,銳氣坐銷。是今日之事,戰、守皆不足恃,仍不外言和。和亦有辦法三:曰分界,通商,償款其小者也。即通商亦較分界為輕。何以言之?西國定約之例,有常守不渝者,亦有隨時修改者。不渝者,分界是也。此益則彼損。是以定約之時,其難其慎。修改者,通商是也。若幹年修改一次。條文之不善,商務之受損,正賴此修改之年可以換約,固非彼族所得專也。俄約經崇厚議定,俄君署押,今欲全數更換,勢所不能。臣愚以為分界既屬常守之局,必當堅持力爭。若通商各條,惟當去其太甚,其餘從權應允,俟諸異日之修改,庶和局可終保全。不然,事機決裂,必須聲罪致討,此戰之說也。廟堂勝算,固非使臣所敢議也。不然,暫置伊犁勿論,此守之說也。是邊界不可稍讓,而全境轉可盡捐,臣亦未敢以為是也。再不然,姑先為駁議,俟不得已時酌量允之,此和之說也。是乃市井售物嚐試之術,非所以敦信義、馭遠人也。蓋準駁貴有一定之計,勿致後日迫於事勢,複有後允之條。今臣至俄都,但言兩國和好,自應遣使通誠。至辨論公事,傳達語言,係使臣職分,俟接奉本國文牘,再行商議。如此立言,庶不至見拒鄰邦,貽國羞辱。臣駑下,唯有懍遵聖訓,不激不隨,冀收得尺得寸之功,稍維大局。”
及至俄,日與俄外部及駐華公使布策等反複辨論,凡數十萬言,十閱月而議始定。崇厚原約,僅得伊犁之半,岩險屬俄如故。紀澤爭回南境之烏宗島山、帖克斯川要隘,然後伊犁拱宸諸城足以自守,且得與喀什噶爾、阿克蘇諸城通行無阻。其他分界及通商條文,亦多所厘正焉。七年,遷宗人府府丞、左副都禦史。秩滿,留任三載。
法越構釁,紀澤與法抗辯不稍屈,疏陳備禦六策。十年,晉兵部侍郎。與英人議定洋藥稅厘,歲增銀六百餘萬。明年,還朝,轉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調戶部,兼署刑部、吏部各侍郎。十六年,卒,加太子少保,諡惠敏。子廣鑾,左副都禦史;廣銓,兵部員外郎。
清朝駐外公使館設立時間及首任公使名錄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七月,中國駐英國、法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郭嵩燾。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十一月,中國駐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國、秘魯國公使館成立,三國首任公使陳蘭彬。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八月,中國駐日本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何如璋。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三月,中國駐德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劉錫鴻。
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五月,中國駐俄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崇厚。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中國駐意大利國、奧地利國、荷蘭國公使館成立,三國首任公使李鳳苞。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六月,中國駐比利時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許景澄兼。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中國駐朝鮮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徐壽朋。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六月,中國駐韓國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許台身。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九月,中國駐墨西哥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梁誠兼。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六月,中國駐古巴公使館成立,首任公使張蔭棠兼。
主要人物表
同治皇帝(1856—1875)——即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代皇帝。鹹豐帝與慈禧太後子。即位時年僅六歲,由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實由慈禧太後掌權。同治十二年親政,無所作為,卻以頤養太後為名,下諭興修頤和園。同治十三年十二月病死。廟號穆宗。
奕(1833—1898)——愛新覺羅氏,道光皇帝第六子,鹹豐帝異母弟。鹹豐元年封恭親王,鹹豐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鹹豐五年被罷職,鹹豐七年複授都統,鹹豐九年授內大臣。奏請改變清政府的外交、通商製度,設立總理衙門並受命主持工作。鹹豐帝死後,受命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成為清廷中支持洋務的首腦人物。同治四年,因受慈禧太後猜忌,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複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職。中法戰爭期間被罷去一切職務。光緒二十年被重新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會辦軍務,內廷行走。旋又命督辦軍務,節製各路統兵大臣,並任軍機大臣。
奕劻(1836—1918)——愛新覺羅氏,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孫。光緒十年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並封慶郡王,光緒二十年晉封慶親王。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帝逃往西安,他留京同李鴻章與各國議和。次年簽訂《辛醜條約》。
曾國藩(1811—1872)——曾紀澤之父。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重臣,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擢禮部右侍郎,曆署兵、吏、刑、工等部侍郎。鹹豐二年丁母憂回籍,奉命幫辦團練,後練成湘軍。鹹豐十年,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同治元年授協辦大學士。同治三年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六年,授武英殿大學士,調任直隸總督。同治十一年三月,病死南京兩江總督署所。
曾國荃(1824—1890)——曾紀澤叔父,曾國藩弟。字沅甫,號叔純。貢生出身。鹹豐六年隨曾國藩作戰,自帶一軍稱吉字營。積功累官知府、道員、按察使。同治元年授浙江按察使,遷江蘇布政使。同治二年,擢浙江巡撫。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旋以病開缺回籍。光緒七年,升陝甘總督,次年署兩廣總督。光緒十年,署禮部尚書,調署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尋實授。光緒十五年,加太子太保銜。光緒十六年死於任所。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字少荃,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鹹豐八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鹹豐十一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淮軍,次年率軍調上海,不久升任江蘇巡撫。同治三年,封一等肅毅伯。同治九年任直隸總督,同治十二年授武英殿大學士,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成為洋務派首領,外交重臣。他對外交涉以和為主,深為慈禧太後所倚重。他引進外國的設備,在國內興辦了許多工業。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後,與慶親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旋病死。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字季高,一榜出身。曾入湖南巡撫張亮基和駱秉章幕,後以四品京堂隨曾國藩襄辦軍務。鹹豐十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楚軍,赴江西、浙江前線與太平軍作戰,次年任浙江巡撫。同治二年,遷閩浙總督。在任內與沈葆楨在福州設馬尾造船廠,旋任陝甘總督。光緒元年,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率軍討伐阿古柏,收複新疆。光緒七年,任軍機大臣。中法戰爭期間,馬尾船廠被毀,他奉命赴福建會辦軍務,後病死任所。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學者稱為養知先生。早年遊學嶽麓書院,與曾國藩、劉容相交往。道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丁父母憂回籍。鹹豐二年底,隨曾國藩辦團練,曾國藩注重湘軍水師,實由郭發其端。鹹豐七年授編修,次年入直上書房。鹹豐九年英法聯軍侵犯大沽時,派赴天津協助僧格林沁,議不合,辭去。同治元年授蘇鬆糧儲道,遷兩淮鹽運使。次年升廣東巡撫,後與兩廣總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緒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總理衙門上行走。光緒二年,被派赴英國對“馬嘉理案”表示“惋惜”,並首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兼駐法公使,不久被撤任回國。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辦鐵路、開礦務,整頓內務,“以立富強之基”,遭到頑固派的猛烈攻擊。對俄、英、法等國交涉,采協和態度。生平著述大半散佚,存者有《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養知書屋遺集》及詩集、奏疏等。
容閎(1828—1912)——廣東香山南屏鎮人,字達萌號純甫,早年赴美,入麻省孟鬆學校。道光三十年考入耶魯大學,旋入美國籍,畢業後回國。先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級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不久去職又為上海寶順洋行經營絲茶生意。同治二年入曾國藩幕,受命籌建江南製造局並到美國購買設備,擢江南製造局總辦。光緒元年,受命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任留美學生監督。清政府駐美公使館成立,任副公使。期滿回國,曾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逃出北京赴美。死後葬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城。著有《西學東漸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