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1816—1890)——湖南衡陽人,字雪琴,湘軍重要將領,人送綽號彭打鐵。鹹豐三年,從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積功累官知府、道員、按察使、水師提督、兵部右侍郎。同治三年,加太子少保。光緒九年,擢兵部尚書,以病辭。中法戰爭期間起複督軍,光緒十六年病死故鄉。
薛福成(1838—1894)——江蘇無錫人,字叔耘號庸盦。同治六年充曾國藩幕僚,後隨李鴻章辦外交。中法戰爭期間,任浙江寧紹道台,在鎮海參與擊退法艦之戰。光緒十四年任湖南按察使,次年出任英、法、比、意四國公使。與進士吳汝綸、廩貢生黎庶昌及張裕釗,合稱曾門四弟子。
李鴻藻(1820—1897)——直隸高陽人,字寄雲,號蘭孫,鹹豐進士,拜當朝大學士、理學大師倭仁為師,專修理學。曾任翰林院編修、修撰,太常寺漢寺丞等。鹹豐十年,李鴻藻被特詔為皇太子載淳(同治皇帝)的師傅。同治三年授侍講學士仍兼上書房師傅。官至總理衙門大臣,禮部、吏部尚書。
徐桐(1819—1900)——漢軍正藍旗人。字豫如,號蔭軒。道光進士。鹹豐十年為翰林院檢討、實錄館協修,編纂《文宗實錄》。同治初,為同治帝師傅。累官太常寺卿、署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光緒四年起,先後任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素負理學盛名,極端守舊,嫉惡外國事務,門人談西學者,即不許入見。戊戌政變後,力攻新黨,因而得慈禧太後信任。光緒二十六年初,竭力支持慈禧太後廢光緒帝,立溥儁為“大阿哥”(即皇儲),和崇綺同被命為溥偏的師傅。義和團運動興起後,主張借助義和團排外,支持慈禧太後對外宣戰。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被太後賜死。
翁同龢(1830—1904)——江蘇常熟人,字聲甫號叔平晚號鬆禪,鹹豐狀元。曆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及刑、工、戶部尚書。光緒皇帝師傅。光緒皇帝“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為慈禧太後所忌恨。後被開缺回籍。
沈桂芬(1818—1881)——順天宛平人,字經笙,道光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右庶子、內閣學士、禮部左侍郎。同治六年,實授禮部右侍郎加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字杏蓀,又字幼勖,號愚齋、止叟。同治九年,經楊宗濂推薦,入李鴻章幕,以行營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深得李鴻章信任。累官輪船招商局督辦、中國電報局總辦、天津海關道等。積極協助李鴻章辦洋務,是比較有名的官商。宣統二年底,授郵傳部尚書。武昌起義爆發後被革職,逃亡日本。
馬建忠(1844—1900)——江蘇丹徒人,字眉叔,光緒二年被李鴻章派赴法國學習西學。郭嵩燾使西後,經李鴻章舉薦,馬建忠兼駐法公使郭嵩燾的法文翻譯。學成歸國後,為李鴻章辦洋務、外交等。曾任官輪船招商局會辦、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
黎庶昌(1837—1897)——貴州遵義人,字蓴齋,廩貢生。黎庶昌初從學於鄭珍,後為曾國藩幕僚,與曾紀澤交厚,是著名的曾門四弟子之一。郭嵩燾使西,李鴻章力薦其任參讚官,乃成。光緒十年,以道員身份出任日本公使。
李經方(1855—1934)——字伯行、端甫,李鴻章養子。早年曾遊曆歐洲,光緒十六年至十八年任駐日公使。回國後長期跟隨李鴻章任秘書與翻譯。
邵友濂(?—1901)——浙江餘姚人,原名維埏字小村,由監生捐資員外郎,後任職工部。同治四年補行鄉試舉人,同治十三年以禦史記名,旋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光緒四年冬,以四品道員隨崇厚入俄充頭等參讚。崇厚獲罪被押解回國,著其暫署公使。回國後先任值總理衙門,旋授蘇鬆太道。累官河南按察使、台灣布政使、湖南巡撫、台灣巡撫。病歸。
張樹聲(1824—1884)——安徽合肥人,字振軒,廩生出身,以武功晉職。先隨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後歸李鴻章調遣,是淮軍的主要將領。因功累官道員、按察使。同治九年授山西布政使,旋署理山西巡撫,次年授漕運總督。光緒九年,任兩廣總督。中法戰爭爆發後,被革職留任。
張佩綸(1848—1903)——直隸豐潤人,字幼樵,一字繩庵,號簣齋,同治進士。光緒八年署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曾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事,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與寶廷、吳大澂、陳寶琛等人,號稱清流派。中法戰爭期間被派赴福建,會辦海疆事務。法艦隊闖入馬尾港後,他毫無戒備,致使福建水師覆滅,馬尾船廠被毀。被革職充軍。期滿入李鴻章幕。
何璟(1816—1888)——廣東香山人,字伯玉,號小宋,道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曆任監察禦史、安徽廬風道,鹹豐十一年隨曾國藩辦營務,後積功累官安徽按察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中法戰爭期間,以“臨事昏庸”,被劾去職。
馮子材(1818—1903)——廣東欽州人,字南幹,號萃亭,一作翠亭。軍功出身,積功累官至廣西提督。中法戰爭期間,經兩廣總督張之洞上折舉薦,詔授其幫辦廣西軍務,赴前線督軍,大敗法軍。後調任貴州提督。
劉銘傳(1836—1896)——出身軍功,安徽合肥人,是淮軍的著名將領,深為李鴻章倚重。積功累官提督,後病歸。中法戰爭期間,詔授其督辦台灣軍務。法艦十餘艘二攻基隆,他不顧當地百姓與部下反對,率軍退守台北,致使法軍不戰而下基隆。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為首任巡撫。後因病開缺回籍,卒於家。
聶士成(?—1900)——安徽合肥人,字功亭,淮軍將領。積功累官把總、副將、總兵、提督。中法戰爭期間,率淮軍千餘赴台北配合劉銘傳助守台灣。光緒二十六年,與八國聯軍作戰,他多處受傷,仍持刀督戰,後在天津八裏台中炮陣亡。
劉瑞芬(1827—1892)——安徽貴池人,字芝田。同治元年,隨李鴻章從安徽到上海,為淮軍辦理水陸軍械轉運,並負責檢驗西式槍炮。累保道員,督辦淞滬厘捐。光緒二年,權代兩淮鹽運使,次年詔授蘇鬆太道。光緒八年,升授江西按察使,次年遷布政使。光緒十年,署江西巡撫。次年出任駐俄、英兩國公使。光緒十五年回國,授廣東巡撫。死於任內。
許庚身(1825—1893)——浙江仁和人,字星叔,又字吉珊,同治六年進士。累官鴻臚寺少卿、太常寺卿、禮部侍郎,光緒九年任軍機處行走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幫辦大臣。一年後,補兵部侍郎。中法戰爭期間,他支持李鴻章提出的“當借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的觀點,深得太後的讚許,稱其“懂兵事”,於是拔擢至兵部尚書。
張之洞(1837—1909)——直隸南皮人,字孝達,號香濤,晚號抱冰。同治進士。累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四川學政、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等。光緒三十二年,晉協辦大學士,擢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宣統元年,充實錄館總裁官。
潘祖蔭(1830—1890)——江蘇吳縣人,字伯寅,鹹豐進士。累遷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鹹豐十年,左宗棠佐幕湖南巡撫駱秉章,遭湖廣總督官文參劾,上怒,罪不測。他上折營救,並密薦其能,其中尤以“大清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句被人傳頌。左於是獄解並獲起用,後得曾國藩薦拔獨領一軍,曰楚軍。他曾先後糾彈欽差大臣勝保、直隸總督文煜等,素以諫言著稱。同治四年,恭親王奕獲譴,他上折請持平用中,以免除不良影響,太後於是罷議。光緒元年晉大理寺卿,旋升授禮部右侍郎,數遷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
聶緝椝(1855—1911)——湖南衡山人,字仲芳,曾紀澤妹婿。光緒十年任上海招商局總辦。累遷蘇鬆太道、浙江按察使、署江蘇巡撫、補安徽巡撫。後因浙江銅元舞弊案發被撤職。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民族資本家之一。
陳遠濟(1844—1884)——湖南茶陵人,字鬆生,曾紀澤妹婿。光緒四年,以候補州同隨曾紀澤出使英、法,任參讚官。光緒十年死於任所。
劉永福(1837—1917)——廣東欽州人,一名義,字淵亭。鹹豐七年參加天地會起義,同治三年帶領二百餘人加入吳亞忠部,駐安德,製七星黑旗一麵,為所部旗幟,人稱黑旗軍。中法戰爭初期,曾連敗法軍,被越南政府封為三宣副提督。中法戰爭結束後率部入關,受清政府收編,任廣東南澳鎮總兵。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時,調其幫辦台灣防務。
崇厚(1826—1893)——滿洲鑲黃旗人,完顏氏,字地山,一榜出身。鹹豐十年底,任三口通商大臣署直隸總督。後創設北洋機器局,曾在天津組織洋槍隊,由英國人薄郎任領隊,在煙台和減地河北岸,與撚軍作戰。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生,中法關係緊張,任出使法國大臣,赴法“謝罪”。光緒四年,任駐俄首任公使。伊犁交涉事起,受命與沙俄談判。光緒五年,擅自簽訂喪權辱國的《裏瓦幾亞條約》,喪失伊犁之外的大片領土,受到輿論譴責,被逮捕入獄,定斬監候,旋免。因捐獻白銀三十萬兩,以原官降二級使用。後病死。
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英國人,生於北愛爾蘭亞爾馬郡波達當,字鷺賓。鹹豐四年到香港,在英國商務監督公署任職。次年,任英國駐寧波副領事助理。鹹豐八年調任廣州領事館助理。同治二年,繼李泰國(英國人)任海關總稅務司。他在中國任海關總稅務司達四十八年之久,是英國侵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茹費理(1832—1893)——光緒六至七年(1880—1881)任法國總理,強行建立法國對突尼斯的保護權。越二年,再任總理,積極推行對越南和中國的擴張,堅決主張武裝侵略。光緒十一年三月,法軍在鎮南關大敗,茹費理政府倒台。
孤拔(Am,de Anatole Pros-per Courbet,1827—1885)——法軍海軍將領。光緒九年五月,法軍侵越將領李維業在紙橋被黑旗軍擊斃後,他被任為交趾支那艦隊司令,十月擢法國遠征軍司令。次年二月,調任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升為海軍中將。八月,率艦隊轟毀馬尾船廠,旋攻台灣,未果。光緒十一年三月,他率艦轉攻浙江鎮海,被守軍擊傷,六月死於澎湖。
金登幹(James Duncan Camp-bell,1833—1907)——英國蘇格蘭人。同治二年來中國,在總稅務司李泰國(亦為英國人)手下任秘書長,旋回國。同治五年,英國人赫德繼任總稅務司,複召其回任,成為赫德的親信。同治十三年,赫德將金登幹派赴倫敦,主持大清國在倫敦設立的海關辦事處。中法戰爭後期,赫德在清政府的同意下,赴巴黎和法國秘密磋商和款,簽訂了使中國蒙受屈辱的《中法停戰協議》。
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1835—1886)——法國軍官。曾參與波羅的海、克裏米亞之海戰。鹹豐七年十二月,參加英、法聯軍侵占廣州,四年後擔任浙江寧波海關稅務司。同治七年,因功被清廷破格賞加提督銜。中法戰爭爆發後,被清政府解職。
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英國外交官。曾在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加入陸軍,鹹豐二年任英國駐上海副領事。鹹豐四年,英、法、美三國取得上海海關控製權後,被派為上海江海關第一任外國稅務司,次年辭職。鹹豐八年任英國駐華全權專使額爾金的翻譯,參與脅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活動。同治五年,在英國公使阿禮國授意下,向總理衙門呈遞《新議略論》。同治十年任英國駐華公使,光緒二年借口“馬嘉理案”,強迫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擴大英國在華的侵略特權。光緒九年退職回國,光緒十四年任劍橋大學首任漢語教授,並將掠得的大量漢文、滿文圖書贈給劍橋大學。在華期間,曾編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設計拉丁字母拚寫漢字。其拚法稱“威妥瑪式”,為過去所沿用。
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英國軍官和殖民地行政官。英國軍官學校畢業後,任職於英軍工兵隊。鹹豐四年,參加克裏米亞戰爭,戰後任國境劃定委員會委員。鹹豐九年,升陸軍上尉,次年九月,被派到中國,任英國侵略軍工兵隊指揮官。十月,參與進攻北京和搶掠焚毀圓明園,旋回駐天津。同治二年三月,在英國駐華公使卜魯斯和侵華陸軍司令士迪佛立指使下,接任“常勝軍”統帶,配合淮軍進攻太平軍。被清政府授為總兵、提督銜,賞穿黃馬褂。回國後,任英國皇家工兵隊肯特區司令官。同治十三年起,在蘇丹赤道任總督。光緒六年,任印度總督府高級官員。同年,因中俄伊犁事件又來華,進行“調停”。光緒十年二月,被派往蘇丹任殖民總督。次年一月,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起義軍擊斃於喀土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