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夏日胃口差的調養(1 / 2)

炎炎夏日來了,很多朋友開始胃口欠佳,飯量減少,看什麼東西都沒有食欲,稍微吃點油膩就惡心,有些人還出現乏力倦怠、心煩頭暈等一係列症狀。中醫認為,這些人就是患了一種名叫“疰(音同柱,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夏”的病,一般夏季過後,症狀可自行改善,但部分人到了來年夏天還會複發。疰夏亦為中暑的先兆,若進一步發展可致中暑。

疰夏來襲,中西說法各異

那麼,疰夏的原因是什麼呢?

西醫說法——這是由“植物神經紊亂,電解質失衡”引起的

一方麵,夏季氣候炎熱,人們大量出汗,汗液帶走了很多水及鹽分,使身體內的電解質失去平衡,就出現倦怠乏力的症狀。另一方麵,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裏消化、分解和吸收,在這個過程中,胃腸壁黏膜血管擴張,以保證血液供應,但是由於天氣悶熱,為了散去更多的熱量,皮膚的血管會擴張,這樣一來,流經皮膚的血液增多,胃腸壁黏膜血管的血液就相對缺乏,胃液、胃酸的分泌也隨之減少,影響食欲和消化。

中醫說法——是因為氣陰兩虛和暑濕困脾所致

中醫有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人體的生理節律與大自然的季節、晝夜、晨昏等規律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生命現象也是相參的。

但,人有五髒,而自然卻隻有四季,這如何對應呢?

原來,中醫將夏季分為兩個部分,前兩個月是夏,最後一個月是長夏。夏和長夏有不同的五行屬性,也分別對應不同的髒腑。

火熱為夏,內應於心,在五行當中,夏季和心同屬火,因此,夏季和中醫五髒中心的關係十分密切。心主血、主神明,在液為汗,夏季氣候炎熱,人體的陰津隨著汗液流失,而津能載氣,氣也隨著陰津流失而耗散,因此夏季最易耗氣傷陰,出現氣陰兩虛的症狀,表現為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暈多汗、心煩口渴、納呆體瘦。舌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

長夏在五行中屬土,對應的就是五髒中的脾。長夏季節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濕氣最易傷脾土,所謂“脾喜燥惡濕”,濕氣困厄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下降,表現為納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溏瀉、惡心欲吐、肢體困倦,舌苔厚膩,脈緩等。

飲食調理好過夏

現在我們知道了疰夏的原因,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擺脫疰夏的煩惱呢?

吃辣不如吃酸苦

有些人說:“夏日嘴裏沒味,不想吃東西,吃點麻辣味就好了。”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夏季人體容易耗氣傷津,偶爾吃點辛辣食品可以開胃,但如果常吃,容易加重汗出,還會出現口舌生瘡,咽幹口渴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用辛辣食物來開胃顯然不是好辦法。如果想要嘴巴有點味道,可以適當吃些酸味的食物,刺激消化液分泌,起到開胃消食的作用,比如山楂、陳皮、酸梅等;還可以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萵苣、蓮子等。這些蔬菜不僅清熱解乏,而且營養豐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能補充汗液中流失的電解質和微量元素。

喝冷不如吃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