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前的準備方案(2 / 3)

每一種類型的考生都要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切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興奮型的同學,要爭取使良好的競爭意識持續下去,並且要注意提醒自己不要產生驕傲心理。放鬆型的同學,要注意不要使情緒過於放鬆,應該持有一定程度的緊張感,以利於考場上知識水平的發揮。緊張型的同學,要采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減緩對考試的緊張情緒。例如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不要對高考有太高的要求,給自己留有一定的回旋餘地。

對於全體考生來說,調整身心狀態要重點注意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要調整好複習的方法。當離高考時間已經很近的時候,不要再耗費時間做大量成套的試題,因為這時候自己掌握的知識就像臨近飽和的溶液,不可能會有太多的增加。應該多做一些提綱挈領的工作,例如查看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和公式,看讀書筆記,翻閱以往的試卷,對前後知識進行穿線等;要多熟悉曆年考試的題型,要反複看,對這些題做到熟悉掌握,這樣會使自己考前的心情平靜下來。應該重點做好知識的查缺補漏,看過去一些大型考試的錯題記錄,對知識進行回顧,看看過去常出現的錯誤是知識性的還是能力性的,清楚地知道錯在哪裏;還應該學會轉變思維方法,過去出現的重點錯誤和一些不應該出現的錯誤往往是由於思維定式造成的,隻有在思維方法上發生轉變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這類錯誤。

第二,要選好複習的場所。自我備考最好的場所是教室,因為教室環境是自己最熟悉、最習慣的。同學們在一起複習,能相互鼓勵,減輕壓力。但也不要約幾個同學在校園等室外環境中備考,這樣容易分散精力,導致心理過分放鬆,缺少適當的緊張度;

第三,要調整好生活節 律。此時,除了要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之外,還應該自覺地、有目的地調整好自己的學習時間。不要晚上來了精神,到了白天就犯困,應該使頭腦清醒的時段出現在白天。這樣才能調整好臨考的精神狀態。

第四,要主動適應高考的氣氛。要把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和要求,當做是一種動力;把學校和社會對高考的宣傳,當做是一種鞭策;把別人對自己的關懷和體貼當做是一種支持。要使自己保持一種平靜之心、競爭之心和自信之心。

考試前的最後幾天應如何度過?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固定的說法。不過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既要避免過度疲勞,又要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有的考生在考前的最後幾天如同在進行百米衝刺;他們早上早起,晚上熬夜,采取填鴨式的複習方法,恨不得把書上的一切都裝進腦袋,直到將要走進考場還在背書。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上述做法實際上是有害的。

考前複習不同於百米衝刺。如果在考試之前把體力、精力消耗殆盡,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應試,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你因為失眠,或者由於其他原因導致睡眠不足,第二天可能就會發生本來記得非常清楚的事情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的現象。科學研究表明,減少睡眠3小時,記憶力幾乎要降低一半。隻有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消除疲勞,使人精神振作,頭腦清晰。有的人對學習的內容惟恐掌握不熟練,采取減少睡眠時間的方法增加複習時間,這樣不僅會導致學習效率下降,還會使已掌握的東西難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造成思維阻抑。因此,這種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有的人主張在考前一個星期左右就應開始徹底休息,不再看書學習。我們認為,麵臨像高考這類的重大考試,讓考生在臨考前這麼多天就開始不摸書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都會覺得時間緊,不夠用,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已複習得非常充分了,再也用不著花時間了。讓考生們在疑慮、胡思亂想中度過考前的這一段時間,不如將這段時間用來複習。實際上,隻要注意合理的休息,臨考前的幾天完全可以繼續看書、做題。我們建議:考生臨考時最好按平時習慣的方式行動,像從前一樣,每天學習6個或8個小時,晚上一般就不要學習了,可以看看畫報,聽聽音樂,一切以不感到疲勞、不過分激動為原則。

也有的人建議考生臨考前應當去郊遊,或參加激烈的體育比賽,認為這樣才能使大腦徹底放鬆。這種建議恐怕也不十分妥當;,須知人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狀態是有關係的,一個人如果過分勞累,那麼他的智力活動的效率就會下降。因此,到很遠的市郊去郊遊不如代之以在近處散步。另外,在考試之前,班級裏如果能組織一場小型的文藝演出是值得提倡的。大家唱一唱,跳一跳,笑一笑,可使身心鬆弛,緊張心理得到緩解。

考前的日子真是分秒必爭,有的考生感歎:“人要是不睡覺多好呀!”當然,這是一種奢望。然而,如果我們合理地安排好睡眠,一樣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人與人的生物鍾是不盡相同的。有的人屬百靈鳥型,早晨起來頭腦清楚,思路敏捷,記憶力強;有的人屬貓頭鷹型,夜色越深,精神頭兒越大,仿佛有了一點即透、過目不忘的神功。聰明的同學首先應對自己有個了解,揚長避短,結合自己學習效率高的時間製定作息時間表。一旦製定,就要嚴格執行,切忌今兒高興,就看個通宵,明兒累了就早早休息。這樣容易造成生物鍾的紊亂和過度疲勞,降低效率。按照自己的特點製定的作息時間表固然有其優越性,但有時卻與考試期間的作息時間不一致。而人體的節 律具有“慣性”,很難一下子完全調整過來,所以必須提前行動,以便使自己各方麵的情況,在考前調節 到最理想的狀態。那些習慣於晚上學習,夜越深精神越足的“貓頭鷹”型考生應特別注意,他們應當在考前兩周時就開始矯正自己的作息時間。因為考試一般都是在白天進行,而“貓頭鷹”型的人在上午多半沒精打采。矯正的方法是每天堅持晚上9點半睡覺,早晨6點或6點半起床。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晚上怎麼也睡不著,不過沒關係,睡不著就躺在床上看書,而且最好是看平時不太喜歡的那門功課,但第二天早晨一定要準時起床。頭幾天可能不適應,早晨頭腦昏昏沉沉,晚上又不易入睡,但幾天之後就會慢慢適應。

毫無疑問,在考前的最後一個晚上休息好非常重要。不過也不必特別早就上床休息,與平時一樣或略早一些(比如半個小時)就可以了。自然,絕對不能上床太晚,考前的最後一個晚上還開夜車是愚蠢的。

上床之前應當把第二天考試需要用到的各種材料、學習用具收拾好,放到書包裏,第二天早上可以拿起就走。學習用具寧可多帶些以防萬一。如果第二天起床後再到處找準考證,那就不太好了。

有的人在考前最後一個晚上由於心裏忐忑不安,或過分激動,以致不能入睡。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睡前可飲—杯熱牛奶。對於特別容易激動的人,服用少量鎮靜類藥物會有所幫助。

在考試的前幾天,考生應抽出時間熟悉一下考場環境,學校裏的教師多半提醒考生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防止在考試的當天因找不到考場而耽誤時間,二是避免在陌生的環境中參加考試可能會產生的不安心理。

七、高考前七天的調適

高考前七天應該主要做到如下的調適:

1.應緩解一下大腦較長時間的高度連續疲勞感,增強大腦的活力。如此時複習步調稍放鬆一些,做一些較易做的題,不要再做大量的難題,為的是使心情平靜下來。同時鞏固基本概念,複習最主要的公式或定理。每天做些適當的模擬題,練習一下考題類型,體會做題的思路,如果在這7天內不做題,考試時很容易有生疏感。

在此期間更要注意用科學複習記憶法,先不要看書、筆記、做過的試卷,而先用回憶法,有記不清的也不要看書,盡量回憶。最後再打開書、筆記、做過的試卷對照一下。如果經回憶完全對的就不要再看書去浪費時間,因為已經回憶默記就記牢了。對回憶不起來的知識或解題法,把精力集中到這幾處效果好,這樣用的時間少,記得牢,並能係統化地加深理解。

2.調適並緩解一下考生考前過度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以保持良好的情緒迎接考試。實踐證明,隻要注意在每天的繁忙而緊張的複習中有意識地不斷進行調適,逐漸就能達到自己戰勝緊張、焦慮不安的目的,能保持積極穩定愉快的情緒是獲得高考成功的動力。

3.要調適、恢複一下考生的體力,保持體力充沛。要保持8個小時睡眠;要注意在複習過程中,每複習40分鍾至60分鍾左右,活動10分鍾至15分鍾左右;堅持每天早晨起床活動15分鍾左右,每天下午活動30分鍾左右;加起來一天活動1.5小時,這樣就能在考前7天內,恢複前一階段身心的過度疲勞,保證有充沛的精力、有充沛的體力迎接高考。

4.調適生物鍾。

5.生活要規律,不要開夜車,重視高質量的睡眠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注意放鬆訓練,保持平和的心情。

6.不要大量做題,更要注意不要大量做難題、怪題、偏題,以免搞得精神疲勞。應該梳理知識結構,重點消化知識,放慢複習節 律。

7.女同學充分估計是否來月經,應與家長和醫生商量妥善處理;注意飲食衛生,防止胃腸炎的發生。

八、高考前三天的調適

1.不能把前階段的係統複習計劃包括在這考前三天的時間內。因為考前三天的複習開始放得緩慢了,放鬆了,讓緊張的大腦得到鬆弛,以恢複體力、調適心態為主。

2.在保證休息的前提下,進行非係統的複習。即重點放在可能考的題進行複習或補缺補漏的複習,主要是促進一種活躍式的心理狀態。

3.一定保證有足夠的休息時間,要比以前多休息1小時至2小時。休息好才能考試好。

4.考前—兩天一定要熟悉、適應一下考場路線和環境。

5.考試前—天一定要把所有的證件及考試用具備齊。

九、高考前一天和當天的調適

1.考試前一天複習時間不能太長,不要太晚,一定要複習明天考試的科目。

2.考試前一天晚上要保證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故睡前要用熱水泡腳,然後自我按摩足心或睡前30分鍾左右喝一杯牛奶,有促進睡眠作用。

3.上好鬧鍾,按時6點左右起床,有足夠的時間吃飯和洗漱。

4.考試當天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胃部不適,影響考試。

5.要以愉快的心情提前10分鍾左右進入考場適應,與同學、老師打招呼,均有利於身心放鬆。

6.考試結束後,不要考慮考試好壞,也不要與同學談論考試情況,更不能對答案;考試結束後,應該放鬆一下身心,集中精力迎考下一門。吃好午飯後,午休30分鍾左右有利於下午考試。

7.考試時,不要經常看手表。

8.考場如戰場,要分秒必爭,要始終保持沉著和冷靜。

十、如何預防和應對考前失眠

考試期間常會聽到一些同學如此抱怨:“本來平時睡眠挺好的,可關鍵時刻卻失眠”,“今天考試,昨天一夜沒睡好,早晨起來,頭暈腦漲的,這下功虧一簣了”,“我更慘,距考試還有一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出現睡眠障礙,晚上睡不好覺,白天自然就看不進去書,臨陣都沒有磨好槍,這次考試不失敗才怪呢”……從這些同學的抱怨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焦慮、無奈和痛苦,而作為這些孩子的家長則更是憂心忡忡,有的家長甚至不惜重金為孩子買來保健品,但其效果卻並不十分理想。

要解決這些同學的痛苦,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什麼叫“失眠”。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失眠主要是指夜間睡不著或醒後不能入睡。而在抱怨自己常常失眠的同學中,有許多人並不與上述情況相符,如有的同學說:“我今天沒睡好覺,整夜都在做夢。”這些同學認為做夢等於睡眠不好。還有的同學說:“我昨晚失眠,上床很長時間才睡著,早晨起來感覺很不好。”可當問他到底上床後多長時間睡著的,他自己也不清楚,類似這兩位同學的情況是否是真的失眠呢?我們看下麵的例子:

小芳是一名初三的女生,中考前的一天晚上,睡到半夜時,外麵房間裏媽媽弄出了一點聲音,把她驚醒了,她很生氣,想到今天晚上睡不好覺一定會影響第二天的成績,因此非常焦慮,越著急越睡不著……迷迷糊糊,不知道過了多久才睡著了。第二天早晨醒來,她馬上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並斷定她昨晚曾經失眠,而後又進一步推斷:昨晚的失眠對今天的考試將帶來不利的影響。當問起小芳的母親時,母親卻說:小芳昨夜從驚醒到重新入睡大約隻有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而小芳卻覺得時間很長,好像有幾個小時。

像小芳這類同學所患的實際上並非“失眠症”,而是“失眠恐懼症”,心理學上稱“假性失眠”或“良性失眠”。其表現是:當事人雖抱怨自己深受失眠之苦,而事實上他並沒有缺乏睡眠,換言之,此種失眠不是真實的,隻是當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像前麵提到的小芳,就是對夜間的時間估計失實,實際上並不存在生理上的失眠障礙。

那些痛苦地訴說“昨夜沒有睡好是因為整夜都在做夢”的人,其所述更不符合生理學的規律。從生理學上看,人的睡眠分為兩種: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一夜的睡眠中,兩種形式的睡眠交替出現。快波睡眠大約每隔90分鍾出現一次,每次約20分鍾,如果人在快波睡眠時被喚醒,絕大部分都訴說自己正在做夢,而有夢的快波睡眠對人來說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據美國睡眠精神生理學研究會研究發現,有夢睡眠要比無夢睡眠更能改善人的記憶力。他們還發現,如果一個人多次在快波睡眠時被喚醒,第二天,他會盡力去補足失去的快波睡眠時間。如果幾天來反複幹擾一個人的快波睡眠,他就會產生嚴重的精神障礙,甚至瀕於精神病的邊緣。所以,所謂的“整夜做夢”,其實在生理上是不可能的,隻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誤估計。人在出現快波睡眠之前,已經經過了慢波睡眠階段,所以,當你說“整夜做夢”時,你已經睡了不少時間了。

當然,也有一些同學的失眠現象,並非上述所說的假性失眠,而是有真正的症狀存在,主要表現有:

1.入睡困難。平時躺在床上很快入睡,可考試期間卻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眼看時鍾從9點走到10點、11點、12點……

2.早醒。入睡雖然很快,但睡上三四個小時後,會忽然驚醒,一看鍾才午夜兩點,可卻再也睡不著了,瞪眼到天明。

3.整夜失眠。躺在床上,努力想要入睡,卻怎麼也睡不著,直到天明。

4.時睡時醒,不能進入沉睡狀態。

出現上述症狀後考生往往焦慮萬分,認為此情況必定會影響白天的複習、考試,真的如此嗎?

心理學家曾進行過著名的睡眠剝奪(到了睡眠時間不準睡或自願不睡)實驗。在實驗中,睡眠剝奪最長的時間可達200個小時(8天多),結果發現,受試者除了感到極度疲勞、昏昏欲睡之外,其身心功能並無顯著異常現象發生。甚至曾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連續維持11天不怎麼睡眠的受試者,在智力測驗的表現上居然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生活中人們也會發現,一些同學晚上隻睡5~6個小時,但並沒有因此而影響他們的複習和考試。更何況徹夜不眠的現象,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發生的。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對感覺整夜失眠的人,通過觀測其腦電波,發現他在一段時間內是處於睡眠狀態的,隻不過由於焦慮、恐懼讓他們覺得整夜失眠。所以,我們隻要放下“恐懼”這個包袱,輕裝上陣,就會發現,“失眠”之後,我們照樣可以把白天的事情做得很好。

當然,不管是真正的失眠,或者是“假性失眠”,由於對一些同學的複習和考試常常會帶來負麵影響,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還應盡力避免“失眠”情況的出現。那麼,應該如何來做呢?

1.不怕失眠

大多數同學之所以在失眠後出現恐懼心理,主要是由於認知上的錯誤造成的。大多數“失眠者”早晨起來,首先提醒自己的是:一夜沒睡好,今天肯定精力不足,學習效率肯定不高。這種負麵的心理暗示,常常會使人一整天無精打采,無法振作起來,加上複習考試的壓力,使得一些學生出現焦慮情緒,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下降,思維不靈活。

所以,失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把睡眠的意義看得過於重要。有些同學要求考前及考試期間的每一個晚上必須睡得香甜,當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不能實現時,有的人就會陷入惴惴不安的心態裏。隻要我們不怕失眠,克製自己因失眠帶來的情緒波動和焦慮不安,那麼,即使在失眠狀態下,我們仍然可以正常地學習、正常地考試:正常地發揮自己已有的水平。

當我們偶爾出現一兩次失眠情況時,千萬不要緊張,而應寬容地承認並接受這一現實,順其自然,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因為一個人何時能夠入睡,完全是大腦本身生理的自然反應,不是以一個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如果硬要主觀意誌強迫自己入睡,其結果隻能由假性失眠轉為真正意義上的“失眠”狀態。

2.養成有規律的睡眠習慣

通過有規律的睡眠,建立起自己的生物鍾,從而保證自己的睡眠質量,防止失眠現象的產生。有時因有事必需晚睡時,早晨仍然要按時起床。遇到周末假期,避免多睡懶覺,睡眠不能存貯,睡多了無用。

3.即使在緊張複習期間也要做到勞逸結合

睡眠需要身心和諧。緊張的複習所造成的疲勞,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疲勞,而身體並沒有很疲勞,所以,很難入睡。如果每天參加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的體育運動,借以活動身體,使身心配合默契,則有助於入睡,但注意不要運動過度。有人在睡前想通過劇烈的運動使身體疲勞,認為這樣容易入睡,實踐證明,往往適得其反。

4.睡前放鬆心情

睡前半小時內避免做過分勞心或勞力的工作,即使明天要參加考試,也絕對不能帶著思考的難題上床。臨睡前聽聽輕音樂,有助於睡眠。

5.睡床單純化

要養成這樣的習慣,睡床隻供睡眠用,不在床上看書,不在床上打電話,不在床上看電視。因為,在床上進行其他活動時,常常破壞自己定時睡眠的習慣。

6.睡前飲食適度

睡前如有需要,可適度進食牛奶、麵包、餅幹之類的食物,有助於睡眠。過飽對睡眠不利。

7.不起床看書

無論怎樣睡不著,都不要“索性不睡了”而起來看書,要任憑自己來回翻,隻要處於睡眠的姿勢,躺在床上,就能起到休息作用。

十一、保持最佳的生理狀態

考試期間保持最佳的生理狀況也是決定考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經常有一些考生不注意身體,因考前生病,錯過考試而深感遺憾。那麼,考前如何調節 生理狀態呢?

1.保持原有的起居習慣和規律

有的同學本來平時生活得很有規律,可到臨考前總希望自己睡的時間能更長一些,認為這樣會使自己的狀態更好一些,因此,他們常常比平時提前一些時間上床。然而,由於生物鍾的影響,上床後並不能馬上入睡,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會感覺頭昏昏的,反倒影響了考前的狀態。還有一些考生,本來平時睡眠很好,在臨考前卻非要加個午睡,導致晚上入睡時間較晚,造成臨考狀態不佳。

2.避免疲勞

臨考前的一周一定要避免疲勞。如果考生考前仍拚命讀書至深夜或因其他原因而導致體力過度消耗,進入考場時就會感覺精力不足。此外,如果是放鬆或娛樂也要避免疲勞,有的考生考前整天泡在運動場上或者歌廳、舞廳中,結果造成疲勞過度,導致考場上反應遲鈍。考前的學習、娛樂一定要適當,有一個原則,即不要從事過於興奮和刺激強烈的活動,隻有活動量適當才有利於腦力與體力的恢複,否則會得不償失。

3.防止考前暴飲暴食

一些家長在考前對考生進行所謂的“大補”,每天魚、肉、蛋,還要外加一些補腦衝劑,結果導致考生胃腸出現問題,給考試帶來不利影響。

考前可食用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食物,如柑橘、西紅柿、瘦肉、乳類、魚類,少食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睡覺前不要喝過多的咖啡和茶,以免影響休息。

4.晚上散步

考前一周每天晚上散步15分鍾。散步可以緩解人的緊張情緒,提高人的睡眠質量。關於這一點美國加州心理學家泰爾教授曾做了多次研究,其結果表明:人在散步之後情緒飽滿,精力充沛,緊張減輕。另外,泰爾還建議,為了更好地減輕精神壓力,在散步過程中可假想自己的腦袋由一個氫氣球托著,去掉腦中的一切想法,自然呼吸,讓胳膊在身體兩側自如地甩動,這樣效果會更好。

5.洗溫水浴

考前的最後一天,可以洗個溫水浴,這將有利於消除疲勞,緩解緊張情緒。

十二、做一個“吃好、睡好、鍛煉好”的三好學生

有一次和一位考研的學生交流心得時。談起對“非常刻苦”的理解:他說,有的同學學習真的是非常刻苦,身上就像長了釘似的,一坐下就能一天動都不動一下,一直到深夜。看著人家複習的那勁頭,心裏都會覺得怕怕的,擔心自己花在複習上的時間少,將來考不上。後來就決定也像人家那樣釘在教室裏,減少睡眠時間,取消休息和鍛煉時間,把整個人都泡在複習中。

兩天之後,他就發現學習效率在急速下降。曾經是自己記憶的黃金時間段裏都記不住東西了,更不要說在其他時間。不僅如此,明顯的感覺還有容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睡不穩、甚至吃飯時也食而無味;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不能“非常刻苦”?還是像自己以前一樣吧,保持充足睡眠、定時鍛煉、定時休息、一日三餐定時定量。

這位學生後來以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了自己向往的學校。

後來,又見到他,提及此事以及考研的感想,他說,我想“非常刻苦和勤奮”都是有前提的,即你得有精力和體能那樣做。居裏夫人那樣一個恨不得把時間掰開用的人都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身體,而且也要求兩個女兒也要堅持體格鍛煉,強凋“科學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可見身體和休息的重要。隻有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體才是保證複習效率的前提,我不知道那些“非常刻苦”的學生是不是一天裏能十幾個小時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躍的思維,但是我知道,從科學的角度講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為什麼不休息一下,做做操,跑跑步,或安心吃頓飯呢?為什麼要無效率地使用時間,而事實上卻是在浪費時間呢?

是啊,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能幫你恢複大腦的疲勞,使它恢複興奮狀態;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應對緊張備考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和智力勞動,而且能令人感到頭腦清醒,思考敏銳。

所以,我主張:

在緊張的備考過程中,不妨就做一個“吃好、睡好、鍛煉好”的“三好學生”!

第三節 考前準備的細微末節 也不能忽視

一、熟悉考場環境

平時一般的考試大多隻在本校本班教室進行,對考場的熟悉不成問題。但是比較重要的考試,尤其是中考、高考,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所屬的考場往往安排在其他學校。這時考場的環境對自己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我們總會感到有些不自然,有時甚至感到緊張不安,也就是產生了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會對我們的考試情緒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在考試的前幾天,我們應該先考察一下自己的考場,熟悉考場周圍的環境。

首先要熟悉去考場的路線。如果考場比較遠的話,熟悉路線更是必不可少的。最好是親自去“踩一下點”,估算一下騎自行車或乘公交車到考場需要多長時間,然後確定一條最方便最快捷的路線。這是考試當天能夠按時到達考場的可靠保證。如果考前對去考場的路線不熟悉,在考試的第一天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甚至找不到考場或來不及趕到考場,錯過考試時間。

案例一:

時間:1999年7月7日上午9:25

地點:某中學高考考場大門外

一位父親在焦急地往馬路兩頭張望。過了一會,一個背著書包的女孩滿頭大汗向他跑過來。女孩來到父親跟前後,慚愧地看著他。“已經錯過了入場時間,明年再考吧。”父親無奈地說,父女倆默默地對視了一會,失望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