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高校中,大致可以劃分三個層次,名牌學校、一般本科學校、專科學校,在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學校裏麵,分別有“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各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交叉越來越頻繁,學科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在大學教育中,各個院係的教學計劃每年都在作不同程度的調整,壓縮專業課程,增添相關學科的知識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一專多能”,不僅要對本學科拿得起放得下,對相關學科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種調整是符合社會用人的大趨勢的。現在,用人單位比較青睞“多麵手”,“跳槽”改行現象非常普遍。就目前的形勢來看,除了一些技術性要求非常高的專業外,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並非人人都是專業對口的。對於工作了幾年,又經過不斷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的人來說,真正專業對口的人已是少之又少。專業隻在找工作的時候有一些參考價值,當真正參加工作之後,對專業的要求就非常少了,此時用人單位看重的主要是工作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各方麵素質發展比較全麵的人才。較好的心理素質、社交能力、知識水平、學習能力、道德水平以及合作能力等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主要保證。當今社會,知識更新不斷加快,靠著“一招鮮”而能夠“吃遍天”的情況很少再會出現。一個人能否立足社會並取得成功,靠的是綜合素質而非僅僅是專業技能。這並不是說,大學念什麼專業無所謂(因為可以改行),恰恰相反,花幾年時光辛苦學來的專業不能說丟就丟的,即使改行,好多人從事的工作也或多或少的和原專業有—些聯係。大學期間學什麼,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顯而易見,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麵,一般院校決不能和名牌學校相比,專科學校也很難和本科學校一決高下。在相同的專業背景下,用人單位自然首選條件好的學校出身的學生而非條件差的學校出來的畢業生。但是,即使是名牌學校出來的學生,如果自己所學的是一門過於冷僻的學科,社會上對這種人才的需求量少而又少,那麼找工作也是非常棘手的的事情。好在各個大學對專業正在不斷進行調整以適應社會需要。有些人或許認為,進入名牌大學固然好,但如果專業不好的話,也是白搭。一般來說,名牌大學學風正,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好,將使任何一個學生都受益,決定他(她)是否能夠認真學習,能否學到真本領,同時決定了其今後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名牌學校的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接近新事物,知識麵更廣,眼界更為寬闊,學生會因此而避免曲折,少走一些彎路;比較有名的學校,其專業水平也會比較高。
有的人認為,在自己的成績許可的範圍內,最好能報考比較熱門的專業,即使學校沒有名氣也無所謂。即使是名牌大學,有些專業的分配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如熱能、機械以及曆史等。有些大學雖然名氣不大,但由於其專業性強,實用性強,社會對其畢業生的需求量大,因而不論是畢業分配還是進一步深造,機會都比較多,如鐵路、電力、郵電、外語等都屬於此類。對於成績一般的人來說,不選名校選專業,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從長遠來看,專業在本質上並無好壞之分,每行每業都需要人才,一個國家的發展,光靠“熱門人才”是不行的,專業的冷熱會隨著人才需求的消長而轉變,熱門的專業不可能永遠熱下去,冷門專業也不是命中注定坐一輩子冷板凳。越熱的專業競爭就越激烈、越殘酷。相反,名牌學校的名氣是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風風雨雨才樹立起來的,名牌不會象一些熱門專業那樣的“短命”,名牌效應可以伴隨一個人一輩子,而專業的影響似乎很少能有這麼大。
那麼,在填報考誌願的時候,是不是專業和學校不能兼顧呢?是不是魚和熊掌仍然不可得兼呢?對此問題,不可一概而論,大致上有三種答案。
第一種答案: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對於成績近乎完美的優秀尖子生(例如全省前100名)而言,報考的自由度很大,幾乎是想上哪所學校就可以上哪所學校,當然首先要考慮報考名牌學校,其次就是考慮報考熱門專業,隻要成績過硬,身體等其它條件合格,一般都會如願以償,魚與熊掌可以兼而得之。即使成績稍稍差一點的,考取名牌院校的一般專業也是完全可能的,至少是吃著熊掌,喝著魚湯。
第二種答案:魚與熊掌二者得一。這是對高考成績中上水平的考生而言。這些考生的成績,可以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但不會考取分數線高的專業。如果他們把專業作為第一個要素來考慮的話,可以報考一般重點大學的熱門專業。魚和熊掌在這裏是冤家對頭,不可能把兩者湊合在一起。這個層次的學生,要麼在名牌大學享受高質量的基礎環境,要麼在普通大學裏邊做“雞頭”。
第三種答案:魚與熊掌皆不可得。這是針對一般成績的考生來說的。由於他們的成績一般,考名牌無望,考熱門專業學校(如電力、郵電等)同樣吃力,隻有考一個普通學校的普通專業。
魚和熊掌的關係隻是對選擇學校和專業發生矛盾時的一種簡單對比。在現實中,對這兩個方麵的因素都要加以認真考慮,反複權衡利弊,結合個人興趣、誌向,以及其它各方麵的因素綜合分析,最後確定自己的選擇。作為近20歲的青年人,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判斷能力,拿出自己的主見,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才是最重要的。
九、招生錄取的規律與填報誌願的經驗
填報誌願是一件嚴肅、認真、細致的工作,一定要堅持主次分明、通盤考慮的做法。
1.高考錄取程序與誌願填報問題
每個批次的第一誌願院校和第一專業都處在投檔錄取之首,十分重要。隨著高校招生體製與方法的進一步改革,不僅使考生的誌願得到了尊重,院校錄取的自主權也在擴大。第一誌願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考生在填報誌願前,必須了解高考錄取程序。最先參加錄取工作的是軍事院校以及其它比較特殊的學校,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就屬於提前取錄的學校。然後是清華、北大等全國重點院校開始錄取工作,是為第一批錄取院校。這些學校錄取完畢之後,全國一般本科院校開始錄取。第三批錄取院校是專科院校(含本科院校中的專科)。之所以分成幾個批次進行錄取,主要是為了使盡量多的考生能夠被錄取,不同層次的院校都能招到學生,完成招生計劃。在大多數省(市、自治區)份,錄取時都實行兩個“由學校決定”,即(以北京市為例):在同批錄取控製分數線以上調閱考生檔案數不超過招生計劃的120%,錄取與否(錄取這些被調閱檔案考生中的哪些人)由學校決定;當第一誌願考生檔案數已達到學校招生計劃比例時,是否錄取其它誌願考生由學校決定,遺留問題由學校負責處理。從錄取規則的角度來說,一是招生學校分批錄取;二是每批錄取時招生學校在同一時間裏,都錄取同一誌願順序的考生。具體的說,在每一批錄取時,各學校都先審錄第一誌願考生。在此時間段裏第一誌願考生可能處在被錄取、被退回或未被提檔等狀態,然後計算機再做誌願統計,根據情況招生學校再同時錄取第二誌願考生,依此類推。可以說,錄取體製和錄取規則本身,一方麵體現了高校錄取新生的自主權,另一方麵,客觀上就決定了第一誌願的重要性。
根據錄取原則,招生院校首先拿到的是第一誌願考生檔案。如果第一誌願考生比招生計劃多,特別是那些“熱門”學校,報考人數往往超出招生人數的幾倍乃至十幾倍。按照擇優錄取原則,院校的招生要求如果已經得到滿足,那麼一般不再調閱第二誌願或調劑誌願考生的檔案。在每一批錄取工作時,都有幾十所甚至百餘所院校同時進行錄取。如果第一誌願落選,檔案轉給第二誌願學校時,第二誌願院校可能已按第一誌願錄取滿額。這一現象在提前和重點錄取批次內尤為突出,就報考同一所學校而言,報第一誌願的低分考生可能被錄取,而報第二誌願的高分考生卻可能落榜,這屬於正常現象。所以有人總結說,報好第一誌願,等於增加20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有的省規定,在提前、重點和一般本科院校錄取第二誌願生時,要比第一誌願考生的投檔分數高一、二十分。這種錄取方法,非常尊重第一誌願生。事實上,所有招生院校都希望能夠錄取第一誌願考生,認為第一誌願考生專業思想牢固,便於教學管理,有利於人才的培養。鑒於上述情況,第一誌願選報是否恰當,對錄取結果至關重要,考生要精心選擇,爭取一錘定音。
2.規律和預測
我國目前高考升學率近40%,因此,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學習成績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一般分為三個層次:重點大學(含名牌大學),一般大學和專科學校。一般情況下,這三個層次的院校在高考時分三個批次錄取,並且有三個不同層次的調檔線。由於多種原因,不同的招生院校和專業,又形成了“冷”和“熱”的差別。在熟悉了這些情況以後,要根據自己的成績,判斷一下自己能夠報哪一類的院校和專業。當今許多院校十分注重與招生專業相關科目的成績,有時他們寧可錄取一些相關科目分數高而總分略低的考生,這是為該專業發展打算。所以,考生既要看總成績,又要看相關科目的分數,而不能不顧自己的實際愛好與特長,盲目湊熱鬧,報“熱門”。考生填報誌願之前首先要預測自己能進入什麼層次院校的調檔線,然後在這一層次的院校裏邊確定第一誌願。如果對自己過高或過低的估計,很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曆史性錯誤”。1991年河北某文科考生在高考結束後,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估計自己高考總成績在460分左右,填報誌願時對提前錄取、重點和一般本科院校都未填寫,隻報了專科。實際上該生高考總分為496分,達到全省文科重點分數線,結果叫苦不迭,但為時已晚由於自己估計不準而造成了終生遺憾。
第一步是準確估價自己,第二步是選定第一誌願。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實力和興趣特長,對想報考的學校類型大體有數,但對要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往往知之甚少,這是一般考生和家長的一個通病。尤其在農村地區,受條件限製無法得到與大城市學生同樣的谘詢渠道,造成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考生必須動員各方麵的力量來搜集有關信息,最好是能夠直接和欲報考學校取得聯係。要利用各種渠道,如寫信、打電話、通過熟人以及通過電腦網絡等來獲取信息。通過盡可能多的了解情況,基本上就可以確定幾個想報考的備選學校,再根據各個學校的分數線、招生人數、地域差異等因素作出最後決定。其實,在填報誌願的時候,有很大的規律性和預測性可以加以利用。熱門專業和名牌學校有一個特點,就是分數線在較高的起點上有比較大的波動。如清華大學1997年在四川省的調檔線是616分,1998年則是645分。同樣以清華大學為例,1994年在山東省的錄取最低分是668分,而1995年則降到622分,上下浮動40多分;1996年的錄取分數線是780多分(標準分),1998年則飆升至860分,變化幅度是非常大的。一般院校是不會有這麼大幅度的波動的。造成這種大幅度波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試題難度的變化,1997年的高考要比1998年的高考題難;另一原因就是頂尖學校錄取分數線具有一種“波浪形”的規律,第一年分數線高,第二年報考的人相對就會減少,使錄取分數線下降。清華、北大都有這種現象,其它名牌院校則不像這兩個學校表現得這麼明顯。看一下五年甚至三年以來的高考分數線就不難發現這個規律。因此他們的生源質量也有一些波動,增加招生的難度。對一般重點大學如省內重點大學而言,這種波動就很少出現,原因主要是招收名額多,一般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成績中等的考生在選擇這些學校時相對要簡單一些;不用考慮學校分數線變化過大的問題,而是根據專業興趣來選擇學校。如山東省的一個理科考生在1998年的高考成績為660分(山東省從1997年開始根據高考成績填報誌願),這個成績隻能報考最普通的本科學校。這個考生經過衡量利弊,最後確定了兩所學校作為第一誌願的候選學校,一所是青島大學,一所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這兩所院校招收名額多,分數線低,比較有把握考取。青島大學地處山東本省,對他來說整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比較熟悉;但是青島大學有不少專業如紡織、機械製造等很不好找工作,該生不能保證進入一些自己感興趣且比較熱門的專業。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則是原國家電子部所屬的一所學校,在山東招收的幾個專業方麵在就業前景上都比較好,如電子工程、計算機及應用等,該生也比較感興趣,隻要能夠考取這個學校,就能夠進入一個比較滿意的專業。經過一番衡量,該生在第一誌願中填上了杭州電子工程學院,不僅被該學院錄取,並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一個比較理想的專業。這個例子對那些成績一般的考生選擇第一誌願時很有參考價值。
報考學校的第一誌願確定之後,還要確定專業的第一誌願;對於尖子生來說,一般報考的是名牌或重點大學,這些學校的綜合條件好,專業之間的差別並不很重要,隻要根據自己的成績和興趣進行合理的填報即可。當然,如果成績足夠高的話,就要力爭進入一個最好的專業進行學習。衡量專業“好壞”不是單單根據就業而言,還要考慮它的發展前景,尤其不能忘記它是否符合自己的誌向。而對於一般院校而言,專業的分量就重要得多,考生除非有八九分的把握,不要把一些熱門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一誌願,而把自己有把握的又並不很冷的專業作為第一誌願來填報,防止出現因熱門專業落選而調劑進入一些冷僻專業的情況。
3.一般經驗與特殊處理
在誌願的順序上,也有一定的講究的。這就是:拉開檔次,形成梯度,冷熱搭配。由於招生院校的自身條件、專業設置及特點,學校所處的地理環境、畢業分配去向、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等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加上每年招生人數的變化,考生、家長、教師對招生院校了解程度的深淺等因素,不同院校的報考人數經常會出現“貧富不均”,投檔線相應高低不一的現象。反映在考生報考誌願中就是“檔次”、“梯度”和“冷熱”。這一現象雖然是不斷變化的,但也有一些比較普遍的規律,大致有下列幾點:
(1)報考京、津、滬等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地區的院校的人數居多。
(2)報考“名牌”“重點”院校的多。
(3)從專業看,理工類的計算機、無線電、自動控製、郵電、通訊等專業和文史外語類的經濟、管理、金融、外語等專業比較“熱”,報考人數比較集中。
(4)離家近的院校報考人數多,尤其是在京滬等大城市,大多數的人不願意遠離家門。
那麼,考生在填報誌願的時候應該怎樣拉開檔次、形成梯度並冷熱搭配呢?
首先,要認真了解曆年來各院校之間、專業之間報考人數和招生人數的比例,使自己所報誌願也形成—個從高到低的順序。
其次,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尤其是不要隻顧眼前,而要放眼未來,從社會發展的需求變化來調整梯度。
第三,要在第一誌願作為基調確定後,其它誌願應由高到低排列。要避免把誌願填成“波浪式”或“平行式”,如第—誌願報清華大學,第二誌願報北京大學,第三誌願報複旦大學;更不能填成“上樓梯”,如第一誌願報新疆大學,第二誌願報石油大學、第三誌願報北京大學,這樣的第二、第三誌願等於沒填。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1997年的山東一名文科考生,第一誌願報山東大學,第二誌願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專業,這是一個“上樓梯”誌願,當時這樣填報的依據是,考生本人的成績考取山東大學比較有把握(根據以往的分數線),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一年在山東招收文科考生,並且隻招收一名,估計不會有人貿然填報。結果,由於山東1997年開始實行先公布高考分數後填報誌願的方式,很多考生過於保守,大部分降低檔次填報誌願,導致山東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創曆史最高紀錄,該生第一誌願落榜,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一誌願無人填報,錄取了該生。這個例子說明,在特殊條件下,填報的高考誌願可以不按常規行事。
要提高命中率,不但填報學校誌願時要有梯度,填報同一學校的不同專業也要“冷熱”搭配,拉開檔次。
此外,考生一定要重視並正確對待“是否服從到其他院校和專業”這一欄的填寫。是否服從調劑誌願,有時候也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說是考生的最後一道護身符。在考生未被所報院校錄取,而考生報了願意調劑時,招生辦公室一般會優先考慮無條件服從調劑的學生。假如考生僅填報了願意調劑到某些地區、某類專業的院校,招生辦公室將根據招生現場的所報誌願情況,適當考慮考生的附加條件。不過,隻要服從調劑就應該有服從分配到任何地方、任何專業的思想準備。不僅在選擇學校時可以加上一些附加條件,而且可以在選擇專業上加一些附加條件,有時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清華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除了理工類的專業外,還有中文、外語、法學等文科專業,而這些文科專業又多從理科招生;如果他們的第一誌願考生不足的話,就要從其它專業調劑;如果考生不願在文科專業學習,最好在誌願表上注明“服從理工科專業調劑”,以免被迫棄理從文。
考生在填報誌願的時候,要抓住一切可能增加自己被錄取的機會。要量力而行地選報第一誌願,合理安排誌願順序,最好填上服從調劑誌願。還有一項提前錄取誌願也可以增加自己被錄取的機會,提前錄取誌願大多是軍校和一些比較特殊的學校,如前所述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十、為什麼要慎重填報“服從調劑”
每年高考招生過程中,都有許多考生在誌願書上寫下冷冰冰的“不服從調劑”,使原本可以享受到的第二次被錄取機會從自己的手上丟掉;還有的考生雖然高考成績比較好,但是由於一表第一誌願選擇不夠慎重,第二、三誌願與第一誌願之間又沒有拉開檔次,且不服從調劑,檔案被退回、隻好參加二表院校的招生錄取。盡管年年都有人不斷告誡考生在填報誌願時最好填上“服從分配”或“服從調劑”,可每年仍然有很多人不重視這一點而吃了大苦頭。某一年河北省的錄取過程中,在省部委屬專科院校錄取結束後,有2000多名考生因沒填“服從分配”而退各地、市檔案室,而另有填寫“服從分配”的2000多名考生分別被誌願不足的院校錄取。雖然這僅僅是一省一年的情況,卻在曆年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對於是否填寫“服從調劑”,家長和考生一定要慎重考慮,權衡利弊,三思而後行。根據我們的經驗和對學生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其實在填報誌願的時候對於今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並不是有很明確的想法,而且從就業的情況看,許多大學畢業生所從事的也往往並不是其所學的專業。高等學校越來越向著培養學生全麵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方向發展,上什麼樣的學校,學什麼樣的專業,有時並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首先能不能上一所學校從而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如果考生因為服從調劑而能夠被錄取,就總勝於沒有書念的好。因此我們建議考生及家長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填寫“服從調劑”,有了這一條,就意味著在競爭中多了一份機會。
在填寫“服從”的時候也有一些技巧可尋;在誌願書的一表、二表和專科誌願的後麵都有“是否服從調劑”一欄。如果學生立誌要報考重點高校,那麼就可以隻在重點院校的誌願後麵填寫“服從”;如果考生不想報考某類型高校,也可以在服從的欄裏注明。就報考某一高校而言,還有一個對專業是否服從的問題,考生同樣可以在填寫服從的時候有所選擇,比如在報考某一綜合高校的時候,可以填寫“理工科專業服從”,這樣一般不會被錄取到理工科以外的其他專業。
盡管我們不讚成考生過於執著於某一高校或某一專業,但是在每年高考過程中這樣的情況都有所存在。他們的誌願書是否服從欄中一般都是空白。對於這樣的考生,我們覺得考生及家長如果有了自己堅定的選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填報誌願時候就做好不論發生什麼情況都不後悔的思想準備。
十一、萬無一失:還須注意一些什麼問題
在曆年的高考中,總有不少人會犯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錯誤,而使自己痛失良機。所以,這裏列舉一些填報誌願中常見的問題,供準備參加高考的學生及家長借鑒。
1.仔細了解自己準備報考的學校和專業
由於條件的限製,很多考生在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時候,隻是根據招生學校的宣傳資料作決定,這是很不足取的。隨著競爭機製在教育係統中的推行,各大學在爭奪生源方麵竭盡全力;有人對自己學校的宣傳隻說好的地方,具有片麵性。有些學校把專業改進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稱,對學生有很大的誤導,如有的學校把圖書館係改為信息管理係,有的考生沒有仔細考慮,便衝著“信息”和“管理”報考了,後來發現和自己頭腦中的概念相差極大,但後悔也來不及了。要了解學校和專業的詳細情況,最好的辦法是能夠親自到學校實地看看,和學校裏邊的大學生交流一下,因為他們最有發言權。如果不能親自到學校去,也要盡可能參加該校的谘詢活動,並可以通過寫信、打電話等方式直接詢問,切不可走馬觀花,隻看名稱和表麵文章 。當然,對於名牌學校來說,大多都是貨真價實。
對於想報考的學校,不僅要知道錄取分數、招生人數和工作去向等問題,也要了解這個學校的師資力量、設備水平、學習風氣、學校的環境以及圖書館等情況,以免造成所報學校、專業與個人期望、愛好大相徑庭的問題。
2.家長要盡量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些家長憑著自己的人生閱曆、見解及對孩子的期望而大包大攬,一定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填報誌願。更有甚者,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特長和理想,親自為孩子填寫誌願。結果很多考生因這種原因而進了他們並不喜歡的專業,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有一個想學金融的考生被父母強迫選擇了電子專業,學習上沒有興趣,上課聽不進去,在大一就留級了。還有人甚至因學習壓力造成精神崩潰,給一生帶來痛苦。
當然,尊重考生個人的選擇,不等於讓孩子自作主張。考生一定要征求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前者是自己的親人,最牽掛你的未來發展,後者是自己的師長,最了解你的備考條件。
3.估分的誤差問題
選擇誌願是一件嚴肅、認真、細致的工作,也是考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過程,過高或過低估計自己都是不可取的。而根據抽樣統計來看,估分的誤差隨著總分的降低而增加,即成績越差者估分往往越不準確,這給準確填報誌願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必須高度重視估分的準確性。
4.不要填報因身體條件而受限的專業
身體條件是高校錄取時注重的一個重要方麵。據不完全統計,根據高考體檢標準進行檢查的的所有考生中,全合格的考生隻占一成多一點,也就是說,大部分考生的身體條件的結論是“合格受限”。因此這些考生就應該具體了解自己在體檢上是哪個方麵被限報,然後根據體檢標準,避開規定的限報專業以及相近專業。同時,有許多專業在國家體檢標準中並沒有明確限招何類考生,但各高校在實際招生時,往往根據專業的特點進行限製招生,這也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如色盲類的考生不宜報考計算機專業,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不宜報考臨床醫學或旅遊類專業,皮膚過敏的不宜報考化工專業等。此外,有時候其它方麵的問題也會影響錄取、如1995年清華大學在山東招生時,有一個超過分數線40分的考生因近視嚴重而未被錄取。
5.不要過於戀家
高校所處地域的不同對考生的吸引力是不一樣的,地域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考生填報誌願。近年來考生誌願一般集中在本省院校或離家較近的大城市的院校。一些辦學條件、師資、設備都很好的高校因地理位置偏僻而受冷落,造成部分地區的高校生源過於集中,高分考生紛紛落選,而其它地區高校生源缺乏;不能錄取到優秀新生,甚至減招。考生在填報誌願時切忌片麵強調地理位置,而要樹立誌在四方的觀念,在無很大把握的情況下,盡可能避開考生誌願十分集中的地區,恰當地選擇院校和專業。
6.避免從眾心理
影響考生填報誌願的從眾心理或稱參照心理,有時非常有害。一些考生看到別人填什麼誌願,自己也不顧實際地盲從,趕時髦、湊熱鬧;還有的考生為了增加自己的錄取係數,故意填報自己並不喜歡的且往年不太熱門的學校和專業,靠“押寶”填報誌願;還有的考生把往年各學校錄取的分數線靜止地加以參照,但各個高校往年的分數線是受諸多因素如試題的難度等的影響而產生的,並且隨著招生計劃和報考人數、試卷難度而變化。
7.不要一味擠熱門
近些年一直有熱門、冷門專業的差別,考生對熱門專業趨之若鶩,人滿為患;冷門專業卻門可羅雀,造成招生院校、專業間的嚴重不平衡。其實熱門和冷門是相對的,是隨時間、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前幾年熱的專業,到考生畢業時說不定就成了冷門。例如曾經一向不被考生看好的師範類專業,近幾年卻出現了逐漸升溫的趨勢,而一些前幾年非常熱門的經濟類專業的報考情況卻趨於平緩。這說明了專業的冷熱是與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的,甚至有學者提出報考的時候挑冷門,那麼在畢業的時候也許會炙手可熱。因此,考生填報誌願時務必要全麵衡量自己德智體各方麵的實際狀況,不要一味追求熱門,即使是高分考生也應把熱、中、冷結合而填報誌願,以增加錄取妁機會,防止出現不願看到的情況。
8.高考可以“搏”,但不可“賭”
在填報誌願的時候,總有一些情況是考生自己所不知道的,總是存在著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有些人抱著僥幸心理報考自己根本就沒有把握的學校和專業,這純粹是一種賭博行為,多數要碰壁摔跟頭。而不少考生在分析自己實力的基礎上,對整個形勢進行了比較科學的預測,填報自己雖無十分把握但有實力問鼎的學校和專業,考試時在自己努力並發揮正常的情況下往往會成功。在高考中,“賭”固然要不得,但“搏”還是應當提倡的。在準確分析各種情況基礎上的“搏”是自信的表現。
9.填好誌願機讀卡
目前各省(市、區)的招生管理已普遍實施計算機輔助錄取,考生的高考誌願也要填塗在機讀卡上以便機器識別。如果不能正確填塗,勢必造成考生誌願得不到準確認可,從而影響錄取。如果考生在填報高考誌願的這最後一個環節 出現什麼問題,那是非常可惜的。
第三節 換牌的學問
一、換牌的理念
考生經過複習、考試、選擇填願的漫長過程,終於迎來了放榜的日子,各自的歸宿已經水落石出了,照情理應該人人喜出望外,但是並非如此,出現了“有人歡喜有人愁”截然不同的兩種現象:金榜題名高中誌願校係的考生歡天喜地;未如所願考到理想係的考生愁眉不展。其實後者也不用太傷心難過,畢竟要比名落孫山的同學強得多,因為你已經上了發展的平台,再起飛並不難!過去考試比賽的勝負已在放榜裏揭曉而未來人生的競賽才要從放榜後開始。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現代作家王文華的換牌議論,從中汲收一些養料。作家王文華用了一個貼切的比喻說明:“當開學時,坐在教室的椅子,就像是參與一場遊戲,拿了一疊撲克牌。即使拿到一手爛牌,依舊可以換牌。或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招數。你現在拿到這一手牌,絕不代表牌局結果,接下來怎麼打才是最重要的!”
考到理想校係的同學,也許拿到副好牌。但是倘若你不認真打,也會輸掉這一場牌局;沒考到理想誌願的同學,也許拿到一副爛牌,但是倘若你的牌技嫻熟,也有機會將劣勢變為優勢,最終轉敗為勝。
二、轉換跑道登上施展能力的舞台
有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士並不是從小到老,自始至終從事一項職業,有的甚至是“半路出家”進“廟門”。他們之所以能獲得成就,得益於及時轉換跑道,才登上施展能力的舞台。
下麵我們簡述一下幾個名人及時轉換跑道的經曆,相信大家能受到一些啟發。文學巨匠魯迅出生於沒落的封建家庭,但他沒有像其他的封建子弟那樣去捐官,而是勤奮苦讀,後有機會赴日本學習醫學。但當他從一部電影中看到國人的麻木不仁之後,毅然棄醫從文,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 。
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錢鍾書,在歐洲求學轉了幾個係和大學,最後博學成才。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學術領域成了最亮麗的風景。
在學術上,事業上獲得非凡成就的許多名人,他們都有著轉學、改修專業的經曆,先考上一個容易考的大學,然後再“騎馬找馬”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隻要你細心觀察社會,就可發現:功成名就的社會知名人物在學習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與理想,最後終於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輝煌之路。
三、怎樣換好牌
倘若你已經幸運地拿到一副好牌,也不能忘乎所以。在牌局中也要謹慎為之。當你進入中意的校係學習時,首先要審慎規劃學習的目標與方向,接下來就要刻苦地學習,努力完成學業,更上一層樓。
倘若你拿到一副不太理想的牌,你該怎樣在撲克牌局換牌,打贏這一局呢?超級考試教練下麵給大家幾個建議:
1.不妨先念念再說
社會對該校的評價是否真實,往往很難說。自己到底有沒有興趣,也難以確定。要摒棄頭腦中先入為主的想法。不妨試一試,先念念看再說。也許你會發現該校係的可愛之處並找到本人尚未開發的興趣。
2.努力發展第二專長
學校的文憑是未來就職的一個主要硬件。得到該校係的文憑,當然是同學入學時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理應學好。但在課業之餘,努力發展第二專長,開辟個人的獨特領域,並不矛盾,如讓手中牌換成幾張非就讀校係的新王牌,就能增加贏牌的機會。
3.選擇選修,輔係,雙主修
留在原有的學校裏,可以通過選修的渠道,照樣能接觸原先失之交臂係所的課程,也可以利用輔係的及雙主修,使自己也能得到坐在該係所的教室裏聽課的機會。
4.選擇轉係或轉學
一般來說轉係比較容易,如果你真的想轉係,就要提前作好打算。不僅要搜集轉係的有關資料,而且在大一時你就得發奮學習,提高自己的成績,因為轉係有基本的成績門檻。轉學的難度要比轉係高得多。你如果準備轉學,就必須全力以赴,將大一當做一回衝刺,努力地創造一切必要的條件,爭取早日實現轉學的願望。
四、爭取下一場牌局的勝利
如果你因一時發揮失常,未能成為天之驕子。也不要灰心喪氣,更不能破罐破摔。要想到社會上有許多的名人當初與你有同樣的遭遇,最後還是勇敢地站了起來,有的還成為了頂天立地的人物。
沒有考上大學,慘遭淘汰。繼而奮發圖強、創立自己的事業的企業家、藝術家比比皆是,總之失敗是成功之母。隻有邁過了學業的低潮,才有達到事業的高峰的可能。失敗並不可怕,關鍵要在失敗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訓。痛定思痛,徹底檢討自己的過失重整旗鼓。卷土重來不為遲,創造輝煌總有日。
牌的好壞非緊要,運籌帷幄是關鍵。考試高手出妙招,能將滄海變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