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宦生涯(1840~1852年)(1)(3 / 3)

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讀書。兄國藩手具

道光廿二年十月廿六日

【注釋】

①負薪:即背柴火,據傳說漢代朱買臣未發跡前刻苦讀書,就連上山打柴、背柴火時也不放鬆。牧豕:即放牧家豬。據說漢代函宮邊放豬邊偷聽老師講解經書。

②致奇:指命運蹉跎,做事不順。

③僴(xiàn):指胸襟開闊的意思。

④符契:符合,適合的意思。

⑤贄:拜訪尊長時所帶的禮物。

【譯文】

諸位弟弟:

十月廿一日,我收到九弟從長沙給我寄來的信,裏麵有路途上所寫的六頁日記,還有一包藥材。廿二日又收到九月初二日的家信,知道家裏的情況,感到很欣慰。

從九弟離開京城那天後,我天天擔心他會路上出什麼事兒。等讀了來信,才知道他千辛萬苦才到家,真是萬幸。同鄭做同伴回家不可靠,我早已料到。難得鬱滋堂為人很好,我實在很感激。在長沙時,卻沒有提到彭山屺,原因是什麼?又為祖母買了件皮襖,做得非常好,可以彌補我的過失。

我看四弟的來信,寫得非常詳細,他發奮自強的誌向表露在字裏行間。但卻說一定要外出找學堂,我不知這是什麼意思?說是家塾學堂離家太近,容易受影響,不如外麵學堂安靜。如果說是去外麵拜師求學,自然沒有耽擱。如果是去外麵教書,那就比在家塾裏更耽誤時間。若果真能發奮自立,那麼在家裏也可以照樣讀書,就是在鄉間曠野,熱鬧繁華的地方,也可以讀書,甚至背柴放豬都能夠讀書。如果自己不能發奮圖強,就是在家塾也不能好好讀書,就是在清淨的地方,哪怕是神仙般的環境,也不能好好讀書,為何要選地方選時間?要捫心自問:自己的誌向是不是真的。

六弟抱怨自己的命運不好,我也認為是這樣。但是一個小的考試失利就發牢騷,我心裏認為他誌向太小,心中所憂所思不大。君子立誌,要有濟物安民的器量,要內修有聖人的德行,在外建功立業,這樣才不辜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自立於天地間的大丈夫。因此他每天所憂慮的,是自己的德行趕不上舜帝和周公。憂慮自己道德修養沒有進步,憂慮自己的學問沒有長進。所以他會為愚昧無知的人頑固不化而憂慮,為蠻夷擾亂華夏而擔憂,為小人當道有才德的人進退無路而擔憂,為黎民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惠而憂慮。悲天命而憫人窮,這才是君子應當憂慮的。至於自己一個人的得失順逆,一家人的溫飽,世俗人所講的榮辱得失、貴賤讚毀,君子無暇憂慮這些。六弟隻不過是一場小考沒有及格,就抱怨自己命運不好,我真的要說你心胸太狹小了。

一個人不讀書便算了,既然自稱為讀書人,就一定要按照《大學》的要求去做。《大學》的精髓有三點:明德、新民、止至善,這都是我們分內應當做的事情。假如讀書不能聯係自身,說這三點與我們毫不相幹,那我們讀書有什麼用?就算是自己真能寫文章做詩,自認為自己學識淵博、儒雅風流,也隻能算是個認字的放豬之徒而已。怎能稱其為明事理的有用人才。朝廷之所以開科取士,就是要求讀書人能夠替聖賢立言,能夠明白聖賢的道理,並以聖賢為榜樣去為人做事。這樣的人做了官就能夠統領民眾作為表率。假如自己將明德新民看成是與己無關的事,就是能夠寫文章作詩,對修身養性治理百姓一無所知,朝廷用這些人當官和用放豬之徒做官有什麼區別呢?

既然自認為是讀書人,那麼《大學》的要求,都是自己應當切身關注的。《大學》裏要求我們必修的科目共有八個方麵,但我認為,真正能取得功效的地方,唯有兩條:第一是叫格物,第二條是誠意。格物,理清事情的原理;誠意,身體力行的去踐行。物是什麼?物就是事物的本末。身體、心靈、意念、知識、家庭、國家、天下,這些都是物,天地萬物皆是物。日常用的做的也都是物。格是什麼?就是指接觸事物,弄清他們的原理。如侍奉父母,定期探親,是物。研究為何要侍奉雙親就是格物。追隨兄長是物,研究為要追隨兄長是格物。我的心是物。但研究自己的心理狀態,深入地考察,就是格物了。我們的身體,是物。研究如何敬惜身體的道理,廣泛研究立齊坐屍以敬身的道理,就是格物。每天看的書,全是物。切己體察,窮究其理,就是格物,這就是致知的事。所謂的誠意,就是知道了的東西就努力去做,誠實不欺。知道一句,就去做一句,這才是身體力行的做法。格物和誠意齊頭並進,就可以達到上學下達的境界了。

我的朋友吳竹如格物上的功夫較深,每件事物都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倭艮峰先生誠意功夫很嚴,每天都堅持寫日記。每日的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行,都記載下來,並且都是用正楷書寫的。三個月就合訂為一本,從乙未年起,到今天已經裝訂了三十本。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雖然偶爾也有些雜念,但會立即糾正並記載下來。所以他讀的書,句句都是切合自身的良藥,現在我把艮峰先生日記抄了三頁寄給你們看看。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也學著艮峰的樣子,將每天的一個個念頭、每件小事都記載下來,以提醒自己改過自新,也全部用正楷書寫。馮樹堂和我同日開始寫日記。樹堂非常虛心,愛護我如同兄長,敬重我如同老師,將來一定有所成就。我做事曆來缺乏恒心,從寫日記開始,可以保證一生有恒心了。有了明師益友的幫助,我隻有進步沒有後退。本來我想抄幾頁我的日記給你們看看,隻是因為今天鏡海先生要來,把我的本子帶了去,所以就來不及抄了。十一月再寄家信時,一定抄幾頁給你們看。

我的好友中,如倭艮峰為人冷靜威嚴,令人肅然起敬。吳竹如、竇蘭泉自我要求盡善盡美,一言一事力求做到最好。吳子序、邵蕙西擅長經學,深思明辨。何子貞喜歡談書法,他的精妙看法與我不謀而合,我尤其喜歡聽他談詩。子貞很喜歡我的詩,所以我從十月以來,已作了十八首,現抄兩頁寄回給你們看看。馮樹堂、陳岱雲誌向遠大,緊迫感很強,對己要求很嚴格,也是我的好朋友。至於鏡海先生,雖然我沒有拿著禮物去請求授業,而心裏早已師從他了。

我每次與諸位弟弟寫信,總是在不覺當中就說多了,想必你們已經有點厭煩不想看。不過,你們如有長信給我,我會十分樂意看的,如獲珍寶,人真是各有各的性格啊!

我從十月初一日起開始寫日記,念念不忘想改過自新。想起以前與小珊有點嫌隙,實在是一時的衝動,不近人情,本來我想馬上去登門謝罪。恰好初九日小珊來拜壽,當天晚上我到小珊家談了很久。十三日與岱雲一起,請小珊吃飯,從此歡笑如初,冰釋前嫌。金竺虔報滿之後任知縣,現在就住在小珊家裏,他喉痛了一個多月,現在已經康複了。李碧峰還在湯家。易蓮舫要出門讀書,現在很用功,也以倭艮峰為榜樣。同鄉李石梧已經升任陝西巡撫。兩大將軍都已經被鎖拿進京治罪,準備判斬監候。與英國的戰事,現在已經議和。花費白銀兩千一百萬兩,又在我國各處要了五個通商碼頭,現在英國已經全部撤軍。兩江總督牛鑒,也被押解到刑部治罪。

近來的事情就是這個樣子,容我以後再寫。兄國藩手書

道光廿二年十月廿六日(1842年11月28日)

【精華點評】

在這封家書裏,曾國藩好兄長的形象躍然於紙上。他為九弟的旅程而操心。為四弟的學業而擔憂。為六弟解開心中的煩惱,並耐心地講了勵誌求學的道理。勸說兄弟們發憤圖強。不講時間不講環境,隻問自己內心求學誌向是否堅定,並提出作為讀書明理的君子應立下濟世安民的誌向,牢記聖賢的教誨,學一點就實踐一點,知行合一。曾國藩從此年起專心致力程朱之學,每日必做日課:早起、主敬、靜坐、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拜訪良師益友,互相砥礪,共同進步,並向兄弟們講述了心得體會,很有啟發意義。

【經典格言】

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要做到有誌、有識、有恒

(1843年1月20日與諸弟書)

【家書】

諸位賢弟足下:

十一月十七寄第三號信,想已收到。父親到縣納漕,諸弟何不寄一信,交縣城轉寄省城也?以後凡遇有便,即須寄信,切要切要。

九弟到家,遍走各親戚家,必各有一番景況,何不詳以告我?

四妹小產,以後生育頗難,然此事最大,斷不可以人力勉強,勸渠家隻須聽其自然,不可過於矜持。又聞四妹起最晏①,往往其姑②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婦而可得好處者,諸弟必須時勸導之,曉之以大義。

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餘自十月初一日立誌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嚐一日間斷。十月廿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③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行之。

前立誌作《曾氏家訓》一部,曾與九弟詳細道及。後因采擇經史,若非經史爛熟胸中,則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於采擇諸子各家之言,尤為浩繁,雖抄數百卷,猶不能盡收。然後知古人作《大學衍義》、《衍義補》諸書,乃胸中自有條例,自有議論,而隨便引書以證明之,非翻書而遍抄之也。然後知著書之難,故暫且不作《曾氏家訓》。若將來胸中道理愈多,議論愈貫串,仍當為之。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④,至於有誌、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

予身體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則頭暈,不耐久坐,久坐則倦乏,時時屬望,惟諸弟而已。

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壽,京城以進十為正慶。予本擬在戲園設壽筵,竇蘭泉及艮峰先生勸止之,故不複張筵。蓋京城張筵唱戲,名曰慶壽,實則打把戲。蘭泉之勸止,正以此故。現作壽屏兩架,一架淳化箋四大幅,係何子貞撰文並書,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箋八小幅,係吳子序撰文,予自書。淳化箋係內府用紙,紙厚如錢,光彩耀目,尋常琉璃廠無有也。昨日偶有之,因買四張。子貞字甚古雅,惜太大,萬不能寄回。奈何奈何!

侄兒甲三體日胖而頗蠢,夜間小解知自報,不至於濕床褥。女兒體好,最易扶攜,全不勞大人費心力。

今年冬間,賀耦庚先生寄三十金,李雙圃先生寄二十金,其餘尚有小進項。湯海秋又自言借百金與我用,計還清蘭溪、寄雲外,尚可寬裕過年。統計今年除借會館房錢外,僅借百五十金,岱雲則略多些。岱雲言在京已該賬九百餘金,家中亦有此數,將來正不易還。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我在京該賬尚不過四百金,然苟不得差,則日見日緊矣。書不能盡言,惟諸弟鑒察。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附課程表

一、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俱。無事時心在腔子裏,應事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⑤。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⑥為人。

五、讀史廿三史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

七、日知其所亡⑦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八、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九、謹言刻刻留心。

十、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十一、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

十二、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注釋】

①晏:遲,晚。

②姑:此處指婆母。

③洎:到、至。

④驟幾:突然接近。

⑤如鼎之鎮:此句意為寧心靜氣,內心踏實安穩,如鼎鎮住一般。

⑥徇外:順從於身外的客觀環境。

⑦亡:無。

【譯文】

諸位賢弟足下:

十一月十七日我寄出了第三封家信,想必已經收到了吧。父親到縣裏去交糧,弟弟們為什麼不寫一封信,請父親轉寄到省城呢?以後凡是方便的時候,就要寄信,千萬記住。

九弟到家,遍走各親戚家,一定有一番盛況,為何不詳細告訴我?

四妹小產,以後生育很難,然而這件事最大,決不可以人力去勉強,要勸他家隻要聽其自然,不可過於固執。又聽說四妹起床最遲,往往是她的婆婆服侍她,這是反常的事情,最容易折去福澤。天下沒有不孝的婦女可以得好處的。弟弟們要時時勸導她,曉之以大義。

弟弟們在家讀書,不知道每天是如何用功的?我自十月初一日立誌自新以來,雖懶惰仍如往日,而每天用楷書寫日記、讀史書十頁,在記“茶餘偶讀”一則,這三件事沒有間斷過一回。十月廿一日,我發誓永遠戒掉吃水煙,至今已經兩個月不吃煙,習慣成自然了。我自己設的課程很多,隻是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這三件事,發誓終身不斷。弟弟們每個人要給自己設立課程,必須天天不間斷,就是行船走路也要帶在身邊。我除這三件事以外,其他課程不一定求其有成,而這三件事將終身受益。

以前我說過立誌作《曾氏家訓》一部,曾經與九弟詳細說到過。後來因為采擇經史,如果不是經史爛熟胸中,那麼會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於采擇諸子各家的言論,工作尤其浩繁,雖然抄幾百卷還是不完全。然後才知道古人作《大學衍義》《衍義補》這些書胸中自有條例、自有議論。而隨意引證,不是翻書遍抄,然後才知道著書的難,所以暫時不作《曾氏家訓》。如果將來胸中道理多了,議論貫通了,仍舊可以去作。

士人們讀書,第一要有誌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誌向就一定不能甘心平平庸庸;有見識就會知道學海無邊,不敢有一點成就就滿足,像河伯觀海、井蛙觀天,都是見識短淺之人的做法;有恒心就肯定沒有辦不成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弟弟們現在不能一下子達到有見識的目標,至於有誌向、有恒心,則是你們努力的事。

我身體很弱,不能苦想,苦想便頭昏;也不能久坐,久坐便倦乏。時刻所盼望的,隻有幾位弟弟罷了。

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壽。京城以逢十歲為正式慶典。我本準備在戲園設壽筵,竇蘭泉和艮峰先生勸止,所以不準備辦。因京城張筵唱戲,名叫慶壽,實際上是打把戲。蘭泉之所以勸止,就是這個緣故,現在做了壽屏兩架,一架是淳化箋四大幅,是何子貞撰文並書,字有茶碗口大。另一架冷金箋,是吳子寫的文章,我抄寫的。淳化箋是內府用紙,紙像銅錢那麼厚,光彩奪目,在琉璃廠一般是買不到的,昨天偶然碰上,因此買了四張。何子貞的字寫得很古雅,可惜太大,沒辦法寄回去,真是無可奈何!

你們的侄兒甲三,身體胖了,也有點變笨了,不過夜裏小便會自己說,也不至於尿床。女兒身體很好,很容易帶,全不用大人費心。

今年冬天,賀耦庚先生寄來三十兩銀子,李雙圃先生寄來二十兩銀子,其餘還有些銀子進項。湯海秋先生還說可以借一百兩銀子給我用,算來還清蘭溪、寄雲的錢以外,還能寬裕地過年。我算了一下,今年除了借會館的房錢外,僅僅借了一百五十兩銀子。岱雲就借的多一些,岱雲說在京城已經欠了九百多兩銀子的債,家裏也欠了這個數,將來真不容易還清。寒士出身,借借還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我在京城欠債還沒有超過四百兩銀子,不過要是得不到差事,就一天緊過一天。書不盡言,請弟弟們鑒察。

兄國藩手草

道光廿二年十二月二十日(1843年1月20日)

附課程表

一、主敬平時衣著整齊、神情嚴肅,時懷敬畏之心。沒有事情的時候心態平和,應對事物時專一不雜。

二、靜坐每天不定時地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恢複仁心,君子應當端正態度,凝聚精神完成天賦予的使命,就像鼎一樣端正穩重。

三、早起黎明時起床,醒來後不要留戀。

四、讀書不二一本書沒有讀完,一定不要去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的人都是做表麵功夫。

五、讀史每天讀十頁廿三史,即使有事也不間斷。

六、寫日記必須用端楷,所有白天犯過的錯:身體的、心靈的、語言的過錯,都記下來,一輩子都不間斷。

七、日知其所亡將每天的“茶餘偶談”,分德行、學問、經濟、藝術四大門類記載下來。

八、月無忘所能每日堅持詩歌、散文的寫作,來檢驗心中積累的道理的多少,氣盛與否。

九、謹言每時每刻都留心。

十、養氣沒有不可告人的事,氣蘊藏在丹田。

十一、保身嚴格遵守父親的教誨:節製欲望,不要勞累過度,節製飲食。

十二、作字早飯後習練書法,凡是書信之類的應酬之作,應當自己完成,權作習字功課。

十三、夜不出門曠工疲神,切戒切戒。

【精華點評】

信中,曾國藩為弟弟們附寄了一張課程表,涵蓋十三項內容,用以約束行為,做到認真讀書向學。每一項的苛刻程度,放在當下很難有人能夠做到。從這十三項課程當中,我們可以得知那個時代的學子們是如何修身養性的,從研究方麵講,信中所附的課程很有價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很久以後的湘軍攻打江寧的關鍵時刻,曾國藩就曾以第二項“靜坐”來安定自己的心緒。

信中,曾國藩對弟弟們提出“有誌”“有識”“有恒”。誌,指誌氣;識,指見識;恒,即恒心。“有誌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荀子也說過:“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無不在說明有誌向、有見識、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經典格言】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能立誌則何事皆可為

(1844年10月30日與諸弟書)

【家書】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發信後未接諸弟信,鄉間寄信較省城百倍之難,故餘亦不望也。

九弟前信有意與劉霞仙同伴讀書,此意甚佳。霞仙近來讀朱子書大有所見,不知其言語容止、規模①氣象何如?若果言動有禮,威儀可則,則直以為師可也,豈特友之哉!然與之同居,亦須真能取益乃佳,無徒浮慕虛名。人苟能自立誌,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於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曾國藩撰寫的對聯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禦我哉?若自己不立誌,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與於我哉!

去年溫甫欲讀書省城,吾以為離卻家門局促之地,而與省城諸勝己者處,其長進當不可限量。乃兩年以來看書亦不甚多,至於詩文,則絕無長進,是不得歸咎於地方之局促也。去年餘為擇師丁君敘忠,後以丁君處太遠,不能從,餘意中遂無他師可從。今年弟自擇羅羅山改文,而嗣後杳無信息,是又不得歸咎於無良友也。日月逝矣,再過數年則滿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誌猛進也。

餘受父教,而餘不能教弟成名,此餘所深愧者。他人與餘交,多有受餘益者,而獨諸弟不能受餘之益,此又餘所深恨者也。今寄霞仙信一封,諸弟可抄存信稿而細玩之。此餘數年來學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囑餘將所作詩錄寄回。餘往年皆未存稿,近年存稿者不過百餘首耳,實無暇抄寫,待明年將全本付回可也。

兄國藩草

道光廿四年九月十九日

【注釋】

①規模:人物的才具氣概。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自七月間寄信後未收到諸位弟弟來信,鄉下寄信比省城要困難百倍,所以,我也特別期盼。

九弟上次來信說有心想和劉霞仙結伴讀書,這個想法非常好。霞仙近來讀朱子書大有心得,不知道他的言談舉止、才具氣概怎樣?如果真是言談舉止合乎禮儀,風度莊重威嚴可為榜樣,那麼就直接拜他為師也是可以的,豈一定要當朋友看!不過與他住在一起,也是須要真能受益才好,不要隻是圖了他的名氣才去和他同住的。人如果能立誌,那麼聖賢豪傑做的事都可以做,何必借助於他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成為孔孟那樣的聖人,那麼就日夜不畏疲倦,總是鑽研孔孟之學,誰又能阻擋得了我呢?如果是自己不立誌,就是每天和堯、舜、禹、湯這些聖人住在一起,也還是——他是他,我是我,一點也沒有用處!

去年溫甫想要到省城讀書,我想著這樣可以離開家門口這一小塊天地,到省城和比自己強的人相處,進步應當是不小的。哪裏知道他兩年來看書不多,至於詩文方麵,就根本沒有長進,這是不能歸咎於環境的窄小不便啊。去年我為你選擇老師丁君敘忠,後來因為丁君住得太遠,不能跟隨他讀書學習,我想象中也沒有其他的師父可以拜了。今年弟自己選擇羅羅山改文,而後又杳無音信,這又不能歸罪於沒有良友的。日月如梭,再過幾年就到三十歲了,不能不趁著三十歲之前奮發立誌,以求進步。

我受父親的教誨,而我卻不能教誨弟弟成名,這是我深為慚愧的地方。他人與我交往,多有能從我這裏受益,而隻有眾位弟弟不能從我這裏受益,這又是我所深為痛恨的。現在這裏有我寄給霞仙的一封信,諸弟弟可以抄下來保存這份信稿,細細品味。我多年來苦學的心得,基本上都在這封信裏了。

六弟上次叮囑我把寫的詩抄錄寄回去。我往年寫的詩都沒有存稿,近些年存稿的詩也不過一百多首,實在沒有時間抄寫,等到明年我就將全本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