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困的團練大臣 身份尷尬,處處受製,屢敗屢戰(1)(3 / 3)

袁漱六的親戚鄭南喬從鬆江回來,還了之前所借的二百五十兩銀子,並告知了漱六的近況。據他所說,漱六現在為官清廉,聲譽極好,學問書法上的造詣也提高了,江南人士對他十分敬仰欽佩。這真讓我欣慰,又使我感到慚愧。

楊家灘的周俊大兄,號少濂,曾與我同學同科考試,還是多年相好的朋友。這幾年,先祖、先考妣去世之時,他都前來吊唁,很是誠心。昨天他來家中拜訪,說因多次考試未中,想投身軍營以搏取一個功名,拜托我推薦他到吉安營中任職。我認為功牌可以取得,路費可以相贈,保舉則大可不必了。如果他果真去了吉安營中,希望弟弟當天填好功牌送給他,並贈送來往的路費。如果恰逢好的時機,碰上攻克吉安之日,則希望弟弟為他保舉個九品的縣丞之類的功名;如果確實沒有機會,就無須勉強以成全我多年相交的舊友。過去在軍中,我從不妄加保舉、不亂用錢,所以現在人心不附,仍然是我心頭的一塊心病。

近來揣摩時下風氣,逐漸改變了以前的固執想法。上次有孫、韓、王三人之托,這次周君又來相托,實在是情非得已的事。孫、韓、王三人保舉文職亦可,此三人眼光很高,對千總、把總之類的武職不以為意。仙屏目前在營中,弟弟必須對他尤其看重,盡力保舉他,以吸引更多有用的人才。從前我沒有破格提拔次青,以致他沉淪低位,得不到重用,讓我至今滿心的慚愧和悔恨。無論在京城還是在外地,仙屏都會有出眾的表現。成章鑒是上等的好武官,也應破格保舉提拔。

從信中得知,弟弟的公文、信函都有很大的進步。上次答謝王雁汀的信函,是弟弟親自所寫?還是魏、彭等人寫好初稿之後由你加以潤色的?請回信說明這點。吳子序如今身在何處?清詳細查明,並詢問他的近況,來信告知。

我身體還算康健,隻是出汗很多。若在三年前,即使是酷暑天氣,也不出汗,現在胸口溢滿汗珠,而且肺氣越顯衰弱,讓我憂慮萬分。甲三的身體也不是很好,醫生建議他常服補藥,但未敢輕易實行。弟弟近來身體可好?科四、科六的身體很好,氣色頗佳,而且科四比弟弟在家時更為健壯,科六則活潑如常,這些都是讓人高興的事。甲五的眼病好了十分之八九,右眼視力總差四分。其餘的事就不再多說了,順問近好。

還有,人的一生中,得意順心的時候是很難得的。如今弟弟贏得了上下一致的交口稱讚,軍民擁戴,正是人生得意之時,千萬不可錯過機會,應當盡心竭力,為自己的人生鑄就更大的輝煌。聖人教導人們不外乎“敬恕”兩個字,天德王道,有始有終,性功事功,都可以涵蓋在內。我生平在“敬”字上沒下工夫,所以年屆五十,依然碌碌無為。至於“恕”字,在京城時也曾經專門研究過,隻是近年遠離京城,在外為官,憎恨人們對京官的藐視,再加上本性倔強,漸漸近於剛愎白用,不知不覺做出許多“不恕”的事;說出許多“不恕”的話,至今仍然十分羞愧。弟弟在“恕”字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在天分上也勝過我一籌。至於“敬”字,弟弟好像也未曾用心,從此以後應在這方麵多下工夫。《論語》中的九思,《玉藻》中的九容,都應該努力做到。無論是對上還是對下,都應該表現得很莊重,這樣下去別人才會對你發自內心地尊敬。習慣則成自然,久之則可以成大器,才不至於空話連篇,四五十歲仍然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兄國藩手草

鹹豐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6月26日)

【精華點評】

虛幻的美麗經不住時間的考驗。在一切順利的時候,高談闊論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美麗卻不真實,得不到什麼實在的東西。順境的優勢在於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等發展的資本,可以使個人的才能得以自由充分的發揮。但人們在身處順境時,容易滋生停滯不前、驕傲自滿、心浮氣躁、意誌消沉等問題。順境也僅僅是一種相對優越的境遇,並非一勞永逸。俗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福禍總相依,順境不可能永遠伴隨左右。在順境中,就要有憂患意識,要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做好迎接逆境的準備。在順境中,還要切忌急進求成,要腳踏實地,穩中求勝;要時刻保持清醒,不可大意,不驕不躁,防止馬失前蹄。

【經典格言】

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弟現在上下交譽,軍民鹹服,頗稱適意,不可錯過時會,當盡心竭力,做成一個局麵。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徹始徹終,性功事功,俱可包括。餘生平於敬字無工夫,是以五十而無所成。

無恒會終生一無所成

(1858年1月28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正七、有十歸,接弟信,備悉一切。定湘營既至三曲灘,其營官成章鑒亦武弁中之不可多得者,弟可與之款接。

來書謂“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此卻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①,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誌。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請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誌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現在帶勇,即埋頭盡力以求帶勇之法,早夜孽孽②,日所思,夜所夢,舍帶勇以外則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作州縣,紛紛擾擾,幹頭萬緒,將來又蹈我之覆轍,百無一成,悔之晚矣。

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請求戰守次之,《得勝歌》中各條,一一皆宜詳求。至於口糧一事,不宜過於憂慮,不可時常發稟。弟營既得楚局每月六千,又得江局每月二三千,便是極好境遇。李希庵十二來家,言迪庵意欲幫弟餉萬金。又餘有浙鹽贏餘萬五千兩在江省,昨鹽局專丁前來稟詢,餘囑其解交藩庫充餉。將來此款或可酌解弟營,但弟不宜指請耳。

餉項既不勞心,全副精神請求前者數事,行有餘力則聯絡各營,款接紳士。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絕難成事。凡此,皆因弟興會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弟宜以李迪庵為法,不慌不忙,盈科後進,到八九個月後,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來。餘生平坐無恒流弊極大,今老矣,不能不誡教吾弟吾子。

鄧先生品學極好,甲三八股文有長進,亦山先生亦請鄧改文。亦山教書嚴肅,學生甚為畏憚。吾家戲言戲動積習,明年喜在家,當與兩先生盡改之。

下遊鎮江、瓜洲同日克夏,金陵指日可克。厚庵放閩中提督,已赴金陵會剿,準其專折奏事。九江亦即日可複。大約軍事在吉安、撫、建等府結局,賢弟勉之。吾為其始,弟善其終,實有厚望。若稍參以客氣,將以殞誌,則不能為我增氣也。營中哨隊諸人氣尚完固否?下次祈書及。家中四宅平安,澄弟十四日赴縣吊喪,餘無他事,順問近好。

兄國藩草

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第十號)

【注釋】

①恒:即恒心。

②孽孽: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

【譯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二日,正七、有十回來,接到弟弟的信,知道一切。定了湘營到三曲灘,營官成章侄,出是營弁中不可多得之才,弟弟可與他結交。

來信說你意趣不在這裏,所以幹起來索然寡興,這是大大不行的。凡人做一件事,便須全副精神去做,全神貫注這件事,自始至終不鬆懈,不能見異思遷,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坐這山望那山。人沒有恒心,一生都不會有成就。我生平犯沒有恒心的毛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本應該留心詩字,卻喜歡涉獵其他書籍,分散了心誌。讀性理方麵的書時,又雜以詩文各集,使學習的路子歧異。在六部時,又不太用實勁去辦好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心治理軍事,或者讀書寫字,亂了意誌。這樣,人垂老了,百事無一成功。就是水軍這件事,也是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弟應當以我為鑒戒。現在帶兵,就是埋頭苦幹,盡心盡力,以求帶好兵的方法,日夜孽孽以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除帶兵一件事,一概不管。不可以又想讀書,又想中舉,又想做州官縣令,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將來又走我的老路,百無一成,那時悔也晚了。

帶兵的方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得勝歌裏說的各條,都要一一講求。至於口糧,不要過於憂慮,不可時常發稟報。弟弟營中既然得了湖北局每月的六千,又得江西局每月二三千,倒是最好的了。李希庵十二日來家,說迪庵想要幫助弟弟軍餉萬兩。又我有浙鹽盈餘萬五千兩,在江省,昨天鹽局派兵了前來稟報詢問,我囑咐他解交藩庫充軍的,將來這筆錢,或者可以酌情解送弟弟軍營,但弟弟還是不合適請求要這筆款。

軍餉的事情就不必再操心了,要盡全力辦好前麵講的幾件事,要是有多的精力,就去聯絡各營,結交地方的紳士。身體雖弱,卻不宜過於愛惜;精神越是用還越是有;陽氣越提越盛;每天做事越多,晚上睡覺時越快活。如果存一個愛惜精神的念頭,想進又想退,奄奄沒有中氣,決難成事。這些都因弟弟說索然寡興一句話,引發出來的要你切戒的話。弟弟要以李迪庵為法,不慌不忙,盈科後進,到八九個月以後,必有一番甜美的滋味出來。我生平有缺乏恒心的大毛病,如今老了,不能不告誡我的弟弟和我的兒子們。

鄧先生品學極好,甲三八股文有進步,亦山先生也請鄧先生批改文章。亦山教書嚴肅,學生很怕他,我家說話隨便、行為不檢點的老習慣,明年當為兩位老師改正過來。

鎮江、瓜洲同一天收複,金陵指日可攻下,厚庵放任閩中提督,已去金陵會剿,準許他去折奏事,九江也指日可複。大約戰事在吉安、撫、建等府結局。賢弟勉之。我開頭,弟弟完成,實在寄予願望。如果稍微摻雜一點客氣,將會敗壞誌氣,就不能為我爭氣了。營中哨隊那些人,士氣還旺盛嗎?下次寫信來的時候希望你能說說這些事。家中的四家都平安。澄弟十四日到縣城吊喪。我就沒有其他的事了,順問近好。

兄國藩手草

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第十號)(1858年1月28日)

【精華點評】

中國有句成語叫“葉公好龍”,說的是有一個被稱為葉公的人,他非常喜歡龍。他的家中牆壁上、走廊上,都貼滿了各種各樣龍的圖畫。他整天畫龍,愛龍成癖。天上的真龍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感動,於是真龍就來到葉公的家裏。葉公看到真龍從天而降,頓時嚇得麵如土色,掉頭就跑。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也正如葉公一樣,對很多事情看似喜歡,但實際上未必是真正的喜歡。所以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真正興趣愛好,不可以憑著一時興趣或者一時衝動就決定去做某件事情。如果這件事情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誌趣,最終恐怕也會半途而廢,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學習,這實在是得不償失的做法。學習需要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不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問題,這樣才能自己“無恒,而終生一無所成”。

【經典格言】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

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

(1855年4月15日與諸弟書)

【家書】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廿一日春二、維五到,接一信。廿六日唐萍洲官封遞到家書一件。廿九日王在十、良五到,接一信。此兩次專夫走信均極快,每人賞錢一千。

自到江西辦理水師,一切尚為平順。船隻三月初可盡完,惟快蟹末畢,目下本不須此。廿七日具折分兩路用兵,茲抄稿寄回。已調羅羅山來江省,欲令前往饒州剿賊,不料廿九日得湖北失守之信。諸將士苦戰經年,一旦前功盡棄,可惜可恨!賊即占湖北,自必窺伺湖南,兄與塔公一軍,恐不能不回救桑梓。而回救之法,人少則無濟於事,人多則口糧無出,且全軍回救,而戰船之在江西鄱湖以內者,又複無人統領,殊不放心。日內定計,發折後再專信回。

騰七、起三、有六、懷三來江西投效,即日遣之回家。每人送銀四兩,騰七加二兩。魏蔭亭、陽淩雲亦來江西,亦將速遣回。

紀澤兒讀書,記性不好,悟性較佳。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也。請子植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也,不必常溫習也。待其草草點完之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諸弟必以兄言為不然,吾閱曆甚多,問之朋友皆以為然,植弟教澤兒即草草一讀可也。兒侄輩寫字亦要緊,須令其多臨帖,臨行草字亦自有益,不必禁之。

兄癬疾未好,餘俱平安。即問近好。

二月廿九夜,兄國藩書於江西省城

鹹豐五年二月廿九日

【注釋】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廿一日春二、維五來這裏,我收到了一封信。廿六日唐萍洲官封,遞到一封家信,廿九日王在十、良五到,我又接到了一封信。這兩次專人送來的信都很快,我給了每人一千文賞錢。

自從來到江西治理水軍,一切還算順利。船隻在三月初能夠全部完工,隻剩下快蟹沒有完工了,目前本來就不需要它。廿七日我寫好了奏折,分兩路用兵,現在我把稿子抄好寄回去。我已經把羅羅山調到了江西省,想讓他去饒州剿匪,沒想到廿九日接到了湖北失守的消息,各位將士苦戰一年多,就這樣一下子前功盡棄了,真讓人覺得既可惜又遺憾。敵人既然占領了湖北,

自然肯定會窺視湖南,我和塔公一路軍隊恐怕要回去救援家鄉。回去救援,人少了無濟於事,人多了則沒有口糧,況且全軍回去救援,那麼派往江西鄱陽湖裏的戰船就沒有人統領,這讓人很不放心。我將在這兩天作出決定,發奏折以後我再專門派人送信回去。

騰七、起三、有六、懷三投奔來江西效力,我當天就遣送他們回家了。每人給了四兩銀子,騰七多加了二兩。魏蔭亭、陽淩雲也來到江西,我也將馬上遣送他們回去。

紀澤讀書記憶不好,但是悟性好。如果使他句句熟讀,或者讓他不再生疏,反而會讓他越讀越糊塗,將來還是不能把經書看完。請子植弟把澤兒沒有讀完的經書,每天選取五六百字教一遍,解釋一遍,讓他讀十遍就行了,用不著背誦,也用不著經常溫習。等他草草讀完以後,再來看經解,也能夠熟練起來,如果硬讀硬記硬溫習,絕對不會久熟,隻是白白浪費每天的時間而已。兄弟們一定不讚成我的話。我閱曆很多,問朋友這件事,都認為是這樣,植弟教他簡單讀一下就好了,兒侄輩寫字也很要緊,必須要他們多臨摹字帖,臨摹草書行書也自然會有好處,不必禁止這些。

我的癬疾還沒好,其他的都很好,即問近好。

二月廿九夜,兄國藩書於江西省城

鹹豐五年二月廿九日(1855年4月15日)

【精華點評】

現代教育強調要把孩子們教育成聰明有自尊、要強有競爭力的人。小孩子笨拙、不愛學習,就會使家長們擔憂,恐其會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將來會遭到社會淘汰。於是乎,家長們給孩子報眾多五花八門的學習班,讓孩子全麵發展,也希望孩子能在成績上全麵開花。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除了要完成學校老師的學習課程,還要完成父母所報學習班的學習,要想把全部知識都記下來,更是難上加難。書信中,曾國藩“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的讀書觀點,無疑能減輕孩子們的諸多學習壓力。文化修養水平高,人自然能變得聰明智慧。自提倡德智體全麵教育以來,孩子們的整體素質全麵提高了,但是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不是為加大孩子的學習難度,讓小小年紀的他們對知識死記硬背、不能學以致用,而是為了提高孩子們的人文知識,從小培養他們的道德修養。所以,即使對知識一時半刻難以背誦得刻骨於心,在日積月累的學習過程中,等回過頭來看學過的那些難以攻克的知識的時候,孩子們自然能利用後來所學的知識理解那些難題。

【經典格言】

若令其句句讀熟,或責其不可再生,則愈讀愈蠢,將來仍不能讀完經書也。請子植弟將澤兒未讀之經,每日點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也,不必常溫習也。待其草草點完之後,將來看經解,亦可求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看書不必一一求熟

(1856年12月26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侯四弟左右:

廿八日由瑞州營遞到父大人手諭,並弟與澤兒等信,具悉一切。

六弟在瑞州辦理一應事宜,尚屬妥善,識見本好,氣質近亦和平。九弟治軍嚴明,名望極振。吾得兩弟為幫手,大局或有轉機。次青在貴溪尚平安,惟久缺口糧,又敗挫之後,至今尚未克整頓完好。雪琴在吳城名聲尚好,惟水淺不宜舟戰,時時可慮。餘身體平安,癬疾雖發,較之往在京師則已大減。幕府乏好幫手,凡奏折、書信、批稟均須親手為之,以是未免有延擱耳。餘性喜讀書,每日仍看數十頁,亦不免拋荒軍務,然非此則更無以自怡也。

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熱,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經書已讀畢否?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書。吾鄉子弟,未讀完經書者甚多,此後當力戒之。諸外甥如未讀完經書,當速補之。至囑至囑!

再,餘往年在京曾寄銀回家,每年或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以奉堂上之甘旨,一以濟族戚之窮乏。自行軍以來,僅甲寅冬寄五百十金。今年三月,澄弟在省城李家兌用二百金,此際實不能再寄。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餘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答聖主。今年江西艱困異常,省中官員有窮窘而不能自存者,即撫藩各衙門亦不能寄銀贍家,餘何敢妄取絲毫?茲寄銀三十兩,以二十兩奉父親大人甘旨之需,以十兩奉叔父大人含飴之佐。此外家用及親族常例,概不能寄。

澄弟與我自湘潭一別之後,已若漠然不複相關,而前年買衡陽之田,今年兌李家之銀,餘皆不以為然。以後餘之兒女婚嫁等事,弟盡可不必代管,千萬千萬!

國藩再叩,廿九日。再候近好

鹹豐六年十一月廿九日

【譯文】

澄侯四弟左右:

廿八日由瑞州營遞送到父親大人手諭和弟弟、澤兒等的信件,知道一切。

六弟在瑞州辦理的所有事宜還算妥當,見識本可以,氣質近來也平和了些。九弟管理軍隊嚴肅明白,名聲很響。我得兩位弟弟做幫手,大局或者會有轉機。次青在貴溪還算平安,隻是好久以來都缺糧食,又是在打敗仗之後,所以至今部隊還沒有整頓好,雪琴在吳城名聲還好,隻是那兒水淺不合適水戰,時刻都值得憂慮。我身體平安,癬疾雖然發了,比較在京城時還是大大減輕了。參謀部門缺乏好幫手,凡屬奏折、書信、批稟都要親手擬就,所以不免延擱了時日。我的性格喜歡讀書,每天仍舊看幾十頁,也不免將軍務丟生疏了,但不這樣便沒有使自己怡然自得的東西了。

紀澤看《漢書》,必須遵守勤、敏二字,每天至少看二十頁,不必受所謂“在精不在多”說法的迷惑,今天讀半頁,明天讀兩頁,再明天又耽擱、間斷,或者幾年還讀不完一部書。如煮飯一樣,歇了火就冷,小了火就不熟,要用大柴大火才容易成功。甲五經書已經讀完沒有?必須快點閱讀,不必一一求熟,恐怕因為求熟一個字,而終生讀不完經書。我們鄉下的子弟,沒有讀完經書的很多,以後要努力戒掉這種毛病。各位外甥如果沒有讀完經書,應當馬上去讀。特此叮囑!

再就是,我往年在京師曾經往家寄銀兩,每年有時百兩,有時二百兩不等。一來用於侍奉父親大人的飲食,一來用於接濟宗族親戚的窮困。從軍以來,隻在甲寅冬月往家寄過一百五十兩。今年三月,澄弟在省城李家兌現了二百兩,現在我實在不能再寄了。凡是帶兵的軍官,都不免多多少少中飽私囊。我不能夠禁止別人白拿,隻能要求我自己不白拿。用這種做法來示範我的手下,也用這種做法來報答聖主。今年江西的情況異乎尋常的艱難,省裏麵的官員有些窮窘到不能自存的地步,即使是撫藩各衙門也不能寄銀兩養家,我怎麼能敢亂拿一絲一毫?現寄回三十兩銀子,拿二十兩作為奉養父親大人之用,拿十兩給叔父大人買點甜食之用。除此之外家用以及接濟親戚族人的錢,一概不能寄了。

澄弟和我從湘潭分別以後,好像冷漠到不再相互關心;然而前年購買衡陽的田產,今年兌現李家的銀兩,我都覺得不應該這樣做。以後我的兒女婚嫁等事情,弟完全可以不用代我辦理。千萬千萬!

國藩再叩,廿九日。再候近好

鹹豐六年十一月廿九日(1856年12月26日)

【精華點評】

讀書是擴充知識麵的最好方法,不過若是每每讀書都要力求一一求熟,就很難能多讀幾本書。雖時隔數百年的光陰,當代作家王蒙在讀書一事上的觀點和曾國藩的讀書觀點卻不謀而合,他說:“與讀書萬卷、倒背如流的專家相比,我隻能算是不學無術。讀書不是我的長項,聊以自慰的是我讀書能消化,讀書能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我常說讀書的快樂在於從中發現人生,而人生的快樂之一是從中發現了書卷。讀書與人生是互相發現,互相證明,互相補充。所以,第一我喜歡讀經典,因為經典百讀不厭,時有新發現,如讀《老子》,如讀《紅樓夢》,如讀《唐詩》,如讀康德或者黑格爾。我喜歡讀自己不完全能讀懂的書,例如英語書,能懂百分之五十我就可以拿起來讀,因為它是挑戰也是刺激,一定讀有所獲。我還喜歡雜誌特別是非文學雜誌我的知識麵太窄了,需要擴充。”王蒙的話,無疑是曾國藩“看書不必一一求熟”的最佳理由。

【經典格言】

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熱,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能讀完經書。

視書如水,懂得涵泳

(1858年9月9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八月初一日,劉曾撰來營,接爾第二號信並薛曉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為慰。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爾現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我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淩上矣。“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識,餘嚐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浡興。(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衝有“濯足萬裏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爾讀書易於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鄒叔明新刊地圖甚好。餘寄書左季翁,托購致十副。爾收得後,可好藏之。薛曉帆銀百兩宜璧還。餘有複信,可並交季翁也。此囑。

父滌生字

鹹豐八年八月初三日曾紀澤(照於1883年)

【譯文】

字諭紀澤:

八月初一日,劉曾撰來到軍營中,收到了你的第二封信和薛曉帆的信,得知家中四家都平安無事,感到非常欣慰。

你讀《四書》沒有什麼心得體會,是因為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緣故。朱子教人讀書的方法,這兩句話最為精辟。你現在讀《離婁》,就應當像《離婁》第一章的“上無道揆,下無法守”,我過去讀到這裏也沒怎麼在意。這些年在外辦事,才知道處於高位的人必須遵守道德,處於低位的人必須遵守法規。要是每個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隻從心願出發而不遵守法律,就是以下犯上。“愛人不親”這一章,我以前讀它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親切的,近些年來閱曆漸漸深了,才知道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為智力不夠。這是我切身的體會。

“涵泳”二字最不容易理解,我曾經解釋說:涵者,就像是春雨滋潤鮮花,像清澈的泉水灌溉稻秧。雨水滋潤鮮花,太少了不容易澆透,太多了就會全部伏倒,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會枯死,太多了就會造成澇災,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壯成長。泳者,就像是魚兒遊泳,像人洗腳。程子說魚躍進水潭,非常活躍;莊子說,在濠梁上看魚,怎麼知道它不快樂?這是魚在水中的快活。左太衝有“濯足萬裏流”的語句,蘇子瞻有夜臥洗足詩,有浴罷詩,也是人天性喜水的一種快樂。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把書看做是水,而把這種心情看做像鮮花、像稻秧、像魚兒、像洗腳,那麼對“涵泳”兩個字,就能有所體會了。你讀書時,理解文章的意義比較容易,卻不能深刻體會,希望你能從朱子涵泳、體察兩句話中專心追求。

鄒明叔新刊刻的地圖很好。我寄了信給左季翁,拜托他給我買十張。你收到以後,一定要收藏好。薛曉帆的一百兩銀子應該還給他。我有回信,請你轉交給左季翁。此囑。

父滌生字

鹹豐八年八月初三日(1858年9月9日)

【精華點評】

什麼是涵泳?涵,《辭海·詞語分冊》的解釋是沉浸;泳,自然就是遊於水中。涵泳,本指在學道時,心理狀態從容不迫,沉潛其中,不斷玩索,自有所得。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致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把涵泳作為讀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評讀書“貪多務廣”者時又指出:“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無從容涵泳之樂。”在曾國藩給兒子曾紀澤的這封家書中更是把涵泳解釋得十分透徹,他說:“涵泳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庶可得之於意之表。”他把讀書時的反複誦讀、品味形象地比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須全身心地沉浸在書中去口誦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經典格言】

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爾讀書易於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讀此十一種書,見解日開

(1858年11月3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聞兒經書將次讀畢,差用少慰。自《五經》外,《周禮》《儀禮》《爾雅》《孝經》《公羊》《穀梁》六書自古列之於經,所謂十三經也。此六經宜請塾師口授一遍。爾記性平常,不必求熟。十三經外所最應熟讀者莫如《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餘生平好此四書,嗜之成癖,恨未能一一詁釋箋疏,窮力討治。自此四種而外,又如《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近人姚姬傳所輯《古文辭類纂》、餘所抄十八家詩,此七書者,亦餘嗜好之次也。凡十一種,吾以配之五經四書之後,而《周禮》等六經者,或反不知篤好,蓋未嚐致力於其間,而人之性情各有所近焉爾。吾兒既讀五經四書,即當將此十一書尋究一番,縱不能講習貫通,亦當思涉獵其大略,則見解日開矣。

滌生手諭

鹹豐八年九月廿八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聽說兒經書快讀完了,少許安慰。除“五經”之外,《周禮》《儀禮》《爾雅》《孝經》《公羊》《穀梁》這六本書自古以來,也被列為經書,這就是所謂“十三經”。這六本經書應請老師口授一遍。你記性一般,不必追求熟悉。十三經之外最應熟讀的不外乎就是《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我生平就喜歡這四種書,喜歡上了癮,很遺憾不能一一詁釋箋疏,盡力探究。除此四種外,還有《文選》《通典》《說文》《孫武子》《方輿紀要》、近人姚姬傳所編輯的《古文辭類纂》、我抄的《十八家詩》這七種書,也是其次喜歡的。這十一種,我排在五經四書之後,而《周禮》等六經,反而不是特別喜好。大概是因為沒有在其中下過工夫,而且人的性情就是各自的愛好不同吧。兒既讀五經四書,就應將這十一部書研究一番,哪怕不能融會貫通,也應該了解其主要內容,那麼見解必定會一天天增長。

滌生手諭

鹹豐八年九月廿八日(1858年11月3日)

【精華點評】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夠借助別人的智慧,來使自己不受別人蒙蔽的人。”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博覽群書,很少有人埋頭在狹窄的範圍之內,做學問隻圉於某一個領域,其知識結構會不夠完整、不盡合理,其研究成果也會顯得蒼白,無法達到旁征博引、融會貫通的境界。我們從小學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一個人要想獲得智慧,光靠個人的經曆和實踐是不夠的,還須借助前人的積累和經驗,需要做到讀書時注意廣泛涉獵。使自己成為有所作為的人,需要先成為雜家,即注意對各門知識的涉獵,隻有這樣,才能使見解日開,開闊視野,擴大知識。

【經典格言】

吾兒既讀五經四書,即當將此十一書尋究一番,縱不能講習貫通,亦當思涉獵其大略,則見解日開矣。

讀書不必求記,但須求個明白

(1859年7月13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接爾廿九、三十日兩稟,得悉《書經》注疏看《商書》已畢。

《書經》注疏頗庸陋,不如《詩經》之賅博。我朝儒者,如閻百詩、姚姬傳諸公,皆辨別古文《尚書》之偽,孔安國之傳亦偽作也。

蓋秦燔書後,漢代伏生所傳,歐陽及大小夏侯所習,皆僅二十八篇,所謂今文《尚書》者也。厥後孔安國家有古文《尚書》,多十餘篇,遭巫蠱之事,未得立於學官,不傳於世。厥後張霸有《尚書》百兩篇,亦不傳於世。後漢賈逵、馬、鄭作古文《尚書》注解,亦不傳於世。至東晉梅頤始獻古文《尚書》並孔安國傳,自六朝唐宋以來承之,即今通行之本也。自吳才老及朱子、梅鼎祚、歸震川,皆疑其為偽,至閻百詩遂專著一書以痛辨之,名曰《疏證》。自是辨之者數十家,人人皆稱偽古文、偽孔氏也。《日知錄》中略著其原委。王西莊、孫淵如、江艮庭三家皆詳言之(《皇清經解》中皆有江書,不足觀)。此亦《六經》中一大案,不可不知也。

爾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恒,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得矣。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

鄧先生講書,仍請講《周易折中》。餘圈過之《通鑒》,暫不必講,恐汙壞耳。爾每日起得早否?並問。此諭。

六月十四日辰刻,滌生手示

鹹豐九年六月十四日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收到你廿九、三十日兩封來信,得知你《書經》注疏已看完了《商書》。《書經》注疏比較淺顯,不如《詩經》的博大精深。我朝大儒,如閻百詩、姚姬傳等人都辨別古文《尚書》是偽書,孔安國的作品也是偽作。

自秦焚書以後,漢代伏生所傳,歐陽高和夏侯勝、夏侯建所學習的隻有二十八篇,這就是所謂的今文《尚書》。以後孔安國家有古文《尚書》十幾篇,但因為遭受巫蠱的禍事,沒有立於學官,所以不傳於後世。以後張霸又有《尚書》一百零二篇,也不傳於後世。後漢人賈逵、馬、鄭作的古文《尚書》注釋,也不傳於後世。到了東晉梅頤所獻古文《尚書》並說它是孔安國所傳,所以,這個版本從六朝唐宋就一直傳承下來,也就是現在的通行本。吳才老和朱子、梅鼎祚、歸震川都懷疑它是偽作,到了閻百詩專門寫了一本書痛加辯駁,書名為《疏證》。這以後辨別真偽的有幾十家,人人都說這些是偽古文、偽孔氏。《日知錄》中對這些原委稍加說明,王西莊、孫淵如、江艮庭三家都講得很詳細(《皇清經解》中有江書,沒有必要看)。這也是六經中的一個大案件,不能不了解。

你讀書記憶力平常,這不用擔心。所擔心的第一是“無恒”,第二是怕隨意用筆點過一篇,並沒有看明白,這可是個大毛病,如果確實看明白以後,時間長了一定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味,心中就會出現心曠神怡的感覺,那樣就自然記得個大略了。你不必要求記住,但要求弄個明白。

鄧先生講課,還是請他講《周易折中》。我圈閱過的《通鑒》暫時可不必講解,恐怕會把它弄髒弄壞。你每天起得早不早?並問,此諭。

六月十四日辰刻,滌生手示

鹹豐九年六月十四日(1859年7月13日)

【精華點評】

“你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恒,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得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矣。你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這段話強調了看書要看得明白,看明白了,“久之”就會得到些滋味;有了滋味,就會進入“怡悅”之境,這時對書的內容便略記得了。看明白是前提,“怡悅”則是可能得到的收獲。這和我們所知的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讀書方法不同。不過陶淵明讀書是為了消遣,讀到不理解的地方,便跨了過去,而曾紀澤在家讀書,不是為了消遣,而是為做學問打基礎,所以必須“求個明白”。

【經典格言】

所慮者,第一怕無恒,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得矣。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

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1858年8月29日與大兒子曾紀澤書)

【家書】

字諭紀澤兒:

餘此次出門,略載日記,即將日記封每次家信中。聞林文忠家書,即係如此辦法。

爾在省,僅至丁、左兩家,餘不輕出,足慰遠懷。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爾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①,非密詠恬吟②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貿易,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廢。

至於寫字,真行篆隸,爾頗好之,切不可間斷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餘生平因作字遲鈍,吃虧不少。爾須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書一萬,則幾矣。

至於作諸文,亦宜③在二三十歲立定規模④,過三十後則長進極難。作四書文,作試帖詩,作律賦,作古今體詩,作古文,作駢體文,數者不可一一講求,一一試為之。少年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後此彌不肯為矣。

至於作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問仁”一章,言敬恕最為親切。自此以外,如“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為泰而不驕;“正其衣冠,儼然望人而畏,斯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達達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爾心境明白,於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則宜勉強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謹。

科場在即,亦宜保養身體。餘在外平安,不多及。

再,此次日記,已封入澄侯叔函中寄至家矣。餘自十二至湖口,十九夜五更開船晉江西省,廿一日申刻至章門。餘不多及。又示。

鹹豐八年七月廿一日

【注釋】

①概:大略、大體。

②密詠恬吟:思緒平靜、心神安適、聲調抑揚地念誦或歌唱。

③亦宜:也應當。

④規模:立下一定的格局、形式或範圍。

【譯文】

字諭紀澤兒:

我這次出門,簡略地記了些日記,便把日記附在每封寄回的家信中。聽說林文忠寫的家信,也是像這樣做的。

你在省城,隻到丁、左兩家,其餘時間不輕易出門,這就足以安慰遠離家鄉的我了。讀書的方法,看、讀、寫、作四方麵每天一樣都不能少。看者,像你去年看《史記》《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這一類型的書。讀者,像《四書》《詩》《書》《易經》《左傳》等一類的經書、《昭明文選》、李杜韓蘇的詩、韓歐曾王的文章,有些不高聲朗讀就不能領會它的雄偉氣概,有些不輕詠低吟就不能探求其中深遠的韻味。拿富家居積作比方,看書就像在外做生意獲利三倍,而讀書就像在家中慎守家業不輕易花費。拿兵家戰爭做比方,看書就是攻城占地,開拓疆土,讀書就是深溝堡壘,堅守陣地。看書就與子夏所說“日知所亡”相近,讀書與“無忘所能”接近,二者不可偏廢。

至於說寫字,楷行篆隸你都喜歡,這很好,但是一天也不要間斷寫字。不但要求好,而且要求快。我一生因為寫字動作緩慢,吃了不少的虧。你必須盡力要求敏捷,每天要能寫一萬以上的楷書,就差不多了。

至於作文寫詩,也應當在二三十歲時就打下基礎,過了三十歲後,再想長進就很難了。寫四書體文,寫試帖詩,作律賦,作古今體詩,寫古文,寫駢體文,這幾樣都要一一講求,一一去試作。年輕時不要怕丟醜,應當有狂妄進取的誌趣,這個時候不開始做文章,以後就難以再彌補了。

至於做人的道理,聖賢們講了千言萬語,大概都不外乎“敬恕”兩個字。“仲弓問仁”這篇文章,說敬恕最為親切。除了這個以外,如站著見人就要參禮於前,如乘車時見人就要靠在車轅的橫木上,君子無論多少,無論大小,無敢怠慢,都能泰然處事而不驕傲。端正自己的衣冠,使人望而生畏,卻威而不猛。這些都是講“敬”字最好的方法。孔子說,要立先立自己,要豁達先要自己心胸開闊;孟子說,行動上辦不到的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把仁義存於心中,把禮儀放在心中,雖然一生都擔憂,但沒有一日能難住自己。這是講“恕”字最好的方法。你心地光明,對於“恕”字或許容易做到,“敬”字則要盡力去做到。這是立德的基礎,不能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