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曾國藩照片
【譯文】
字與紀澤、紀鴻兒:
我不久將要奔赴天津,查辦毆打殺死洋人官員以及焚毀教堂一案。外國人的性情凶悍,天津人的習氣又浮躁囂張,估計雙方都很難妥協。以後難免會形成積怨以至於引發戰亂,恐怕還會激變成更大的災禍。我為了這次行程反複籌劃思考,卻沒想出什麼好辦法。我從鹹豐三年招募士兵以來,自己就發誓要效命疆場,如今年紀大了,身體也有病,然而在這個危難的時候,我也絕對不會吝惜自己的性命,而有負於最初的心願。我擔心會遭遇不測,而你們又沒有得到我的囑托,到時候諸多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現在先列舉一二,以備不測。
我如果死了,就把我的棺材通過運河運回江南,再歸葬湖南就行了。中間從臨清到張秋這一段雖然需要改走陸路,然而這也比全部都走陸路要方便多了。去年經由海船送過來的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了,絕對不可以全部都帶回去,你們須要仔細分類,確定哪些該帶走,哪些該留下。可以送人的就分送出去,可以銷毀的就焚燒了,其中一些肯定不能被拋棄的東西,你們回去的時候就順便帶回去吧,千萬不要因為貪圖瑣碎的物件而花了許多路費。那些在保定自家所製的木器全部都分送別人吧。回家的途中要謝絕一切,一概不許收禮,但在路上可略求一些士兵護送。
我這些年的奏折、命令夏吏擇要抄錄,現在已經抄了一半多了,自然是需要全部都抄完的。全部都抄完以後就保存在家裏麵吧,留給子孫們觀看瀏覽,不可以印出來送給別人看,因為這中間值得流傳的太少了。我作的古文,黎蓴齋抄錄了很多,他前不久已經照抄了一份寄給我作為存稿,(除了這些,還有一些黎蓴齋沒有抄錄的,所剩的寥寥無幾,)這些尤其不能印出來送給別人看,不僅僅是因為篇幅太少,而主要是因為年輕的時候不夠努力,誌氣遠大而才能卻不相匹配,印出來不過是彰顯了我的不足罷了。如果有知情的舊交勸說你們將我的文章集結起來刻印出來的,婉言謝絕他們就行了。一定要記住了啊。
我生平粗略看了一些儒家先賢的書,從中領悟到聖賢教人修身養性,千言萬語,以不忮不求最為重要。忮,就是嫉恨賢才,迫害能人,妒忌別人的功勞,爭奪榮譽,也就是“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的意思。求,就是貪圖名利,想著封地想著恩惠,也就是“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的意思。忮不常見到,一般見於那些名氣家業都差不多,勢力地位也都相當的人中。求不常見到,一般見於貨物錢財交接、仕途升遷受到妨礙的時候。想要造福後世就不要心存嫉妒,也就是說人的心裏如果沒有害人的欲望,那麼仁義就用不盡了。想要樹立品德就不要心存奢求,也就是說人的心裏如果對名利沒有所求,那麼道義就用不盡了。不除去嫉妒,滿懷就都是荊棘;不除去奢求,滿腔就都是汙垢。我經常在這兩方麵加以克製,隻恨還是沒有完全掃除幹淨。你們如果想要心地幹淨,就應當在這兩方麵加倍下工夫,並期望子孫後代也能世世警戒。文章結尾附作《忮求詩》兩首。
縱觀曆來昌盛的國家、家族,都是由於勤儉節約才得以興隆的。而那些衰落的,卻恰恰相反。我這一生也一直以“勤”字勉勵自己,但實際卻沒做到。所以讀書沒有手抄本,做官也沒有可以留存的文書。我這一生也喜歡用“儉”字教育別人,然而捫心自問,自己實際也沒有做到。如今衙門內外服侍的人,廚房一天的用度,也可以算得上奢侈了。這是因為以前在軍營的時候,規模很大,也就延續下來沒有改動,近來因為經常生病,所花的醫藥費也沒有限製。由儉樸到奢侈比下水還容易,由奢侈到儉樸比登天還難。在兩江總督交任時,我這裏還有養廉的兩萬兩銀子。我最初並沒有料到後來會有這種情況,然而像這樣放手用去,結果轉眼間就花沒了。你們小輩以後在家裏,要學陸梭山的辦法,每個月用多少銀子,規定一個數目,秤出來另外封存。本月的用度算完以後,隻能有多餘的,不能有虧欠的。衙門奢侈的習俗,不能不狠下心來徹底改一改。我最開始帶兵的時候,立誌不用軍營的錢來填自己的腰包,現在慶幸果然沒有辜負本來的心意。然而我也不願意子孫太貧窮了,低頭求人,隻是希望你們這些小輩要竭力推崇節儉的品德,能夠好好堅持就是了。
孝順友愛是家庭的好兆頭,大凡所說的因果報應,別的事情上也許不一定靈驗,唯有孝順友愛是馬上可以獲得吉慶的,反之則會立刻得到殃禍,沒有不靈驗的。我早些年在京城做官很久,在孝順父母照顧家庭這方麵多有疏漏,後來又忙於領兵打仗,多虧了諸位弟弟的幫忙,然而我對諸位弟弟卻沒有任何幫助。我的兄弟姐妹,各家都有田地房屋,大多都是你們沅叔幫忙置下的。我死了以後,你們要像侍奉我一樣侍奉兩位叔叔,像侍奉自己母親一樣侍奉你們的叔母,對待堂兄弟要像對待親兄弟一樣。凡事都要節儉,唯獨對各位叔叔家處處都要豐厚,對待堂兄弟要相互勉勵品德課業的學習,相互規勸不對的地方,期望彼此都能有所成就,這是第一要義。其次就是親近別人就要讓他顯貴,愛人就要讓他富有,要常常做好事,替各位親人默默地禱告祈福,自然會得到神和的一致敬重了。溫甫、季洪兩位弟弟的死,我在內心中反省,自己覺得慚愧。澄侯、沅甫兩位弟弟漸漸老了,我這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到他們。你們要是確實能夠做到孝順友愛,也就足以彌補我的缺憾了。
附忮求詩兩首
不忮
最善的莫過於寬容,最惡的莫過於嫉妒。嫉妒是婦人的行為,什麼小事都要去算計。自己笨拙才會嫉妒別人有能力,
自己閉塞才會嫉妒別人有際遇。自己沒有什麼功勞,才會嫉妒別人有成就。自己沒有朋友,才會嫉妒別人有很多人幫助。如果實力差不多,害怕威脅到自己就會與人作對。自己沒有好的聲望,才會嫉妒別人有好名聲。自己沒有好的子孫,才會嫉妒別人家的後代有出息。為爭名奪利,沒日沒夜地東西奔走。隻求自己一身榮耀,卻不管別人是否受到損害。聽說別人遇到災難,
自己就在一旁幸災樂禍。問他為什麼這樣,他也不知道原因。你的房子神鬼都會來光顧。天道常常好還,但嫉妒別人卻會誤了自己。不好的東西會跟隨嫉妒而來,乖氣也會圍繞左右。嚴重的會毀掉你的身體,輕的也會影響你的品德。我今天告誡後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輩子給別人讓路,也不會少走一步。一輩子與人為善,也不會少了什麼。消除了嫉妒的心,全天下就會降下甘霖。家家都吉祥如意,我就沒什麼害怕的了。
不求
知足的人會感到天地寬闊,貪婪的人會覺得世界狹隘。既然沒有過人的才幹,欲求過多就會成為禍患。生活簡陋就會希望過富足的生活,生活困窘就會希望有富貴的日子。有錢了還想得到更多的財富,有勢了還想得到更高的官職。沒有得到的希望馬上得到,得到了的又怕壞掉。要和蘭花比清香,要和泰山比穩固。求取功名不知厭倦,精神也異常亢奮。天氣再熱也有冷的時候,陽光明媚也有昏暗的一天。運氣好的時候,常有好事發生;運氣不好的時候,就會產生災禍。不要指望天天都會有好事,壞事才是經常會見到的。一句話不小心就會招來災禍,一個動作不注意就會引來麻煩。每天抱頭憂慮,精神就會越來越差。抬頭四處看看,天下是何其大呀。無論是平安還是患難都不要過於欣喜。你看看,在十個人當中,總有八九個人無依無靠。人家比我還窮困呢,我的窮困就沒什麼不能忍耐的了。更何況現在我們正遭受外夷的侵略,遇事更要同仇敵愾。對別人的所求少了,無論何時都會感到愉快的。人的生命總有一天會終結的,誰也不能例外。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1870年7月2日)
【精華點評】
1870年7月2日(同治九年六月初四),在保定署衙,曾國藩留下了他生平第二份遺囑。他說他行將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他說,“外國性情凶悍,津民習氣浮囂……恐致激起大變”;並表示,“餘此行反複籌思,殊無良策”。這一年,60歲的曾國藩右眼失明、肝病日重,眩暈病症又進一步地折磨著他。5月16日,他的日記記載,“床若旋轉,腳若朝天,首若墜水,如是者四次,不能起坐”;5月21日,他續假一月,開始臥床調養。然而,6月23日,就是他續假一月的奏折剛剛抵達北京時,朝廷以“曾國藩精神如可支持”的婉轉口氣,讓他前赴天津,接手那塊燙手山芋。和朝廷諭旨同日抵達的,還有來自江西他為自己做棺材訂購的建昌花板。這個巧合讓曾國藩心有戚戚,他預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為此,在調閱津案文牘、與幕僚反複商議之餘,他開始以平淡、略顯悲涼的心境,細細交代著自己的一切後事。
他說,此行若死,靈柩應歸湘安葬,“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他說,他的曆年奏折、生平文章,可留給後代子孫觀覽,但“不可發刻送人”,因為“刻出適以彰其陋耳”。對於身後諸事,他事無巨細,一一道來。然而,與他晚年的大部分文字一樣,在這份遺囑裏,後人看不到他對天下大勢、對國家前途的任何評價。恰恰相反,“勤”“儉”“孝友”“祥瑞”“不忮”“不求”……所有這一切,無不讓人想起一個老年的農夫,一種尋常的鄉紳形象。似乎,在組建湘軍、平定叛亂、出將入相、一生功業已達極致之後,這個青年時曾以“內聖外王之業”“不愧為天地之完人”自期的傳統士大夫,這個師法孔孟、兼取百家的“最後一個聖賢”,已經回到了他最初的來路。他蒼老的目光,似乎僅限於自身、子孫和遙遠湖南鄉下的那個龐大家族。
7月8日,農曆六月初十,曾國藩抵達天津。而僅僅十幾天以後,7月21日,他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不僅在天津激起了口誅筆伐,並且使全國輿論為之嘩然。天津教案是曾國藩政治命運的轉折點。他的主張和行為與時人冀望大相牴牾,引起中外輿情的激烈攻訐。在此一年之前,他還以“中興名將、曠代功臣”入京陛見,接受直隸總督關防,並賜予在紫禁城裏騎馬的殊榮曠典,氣勢之煊赫,足以使百官生羨。然而一年之後,竟謗怨交集,成為眾矢之的,幾落得身敗名裂的境地。如此大起大落,榮枯無常,具有何等的戲劇性!曾國藩手稿
【經典格言】
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
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
曆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
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
個人毀譽禍福置之度外
到任後,須以治兵自強為第一義
(1866年4月30日與曾國潢、曾國荃書)
【家書】
澄弟、沅弟左右:
三月十五日接沅弟二月廿四自縣城發信,具悉赴鄂履任業已起程,此時計將抵武昌,計高一句矣。
此間軍事,初四日潘軍獲勝。初六日馬隊小挫,步隊小勝。初七日,李幼泉一軍小挫。渠所部萬人尚有一半未到,視賊太輕,遂致損折。十三日賊退竄西南,潘軍追之。十四日獲一小勝,賊又折回北竄,銳意窺犯運河,不知山東諸軍能禦之否,深為焦慮。前聞撚匪不如發逆,張總愚一股又不如任、賴等一股,不知張逆狡悍若此,竟無術可以製之。
沅弟到任後,仍須以治兵自強為第一義。小宋到鄂藩任,已作函商之。喬鶴儕,請其一麵派人接署,一麵附片奏明。顏光傑亦經飭令赴鄂矣。弟駐襄陽甚好,春霆可駐南陽,其糧台則設於襄陽,劉仲良則改駐徐州等處。
謝恩折尚穩適。好折奏手竟不可得。餘亦久思覓一高手,殊難其選。能強浼意城一出,相助二三個月,或可從容求得替人。其有號稱名士,眼高手低,不切事理,不合時宜者,卻不可請。
“順齋排行”雖為身旁小人所愚弄,然心術亦欠光明,惟最善聯絡京官,牢籠鄉紳,鄂人官京師者津津樂道。近年如沈幼丹在江,蔣薌泉在浙,皆以聯絡紳士大得名譽,跪道攀留。而雲仙以疏斥紳士,終不得久於其位。聞渠與左季高甚為齟齬,罷官後必更鬱鬱。弟此次赴鄂,雖不必效沈、蔣之枉道幹譽,然亦不可如雲仙之譏侮紳士,動成荊棘。大約禮貌宜恭,銀錢宜鬆,背後不宜多著貶詞,縱不見德,亦可以遠怨矣。接兩弟正月廿三日信,澄弟以金陵駁案宜一辦再辦,現擬附片辦之。
堯階全愈,至慰至慰。老年服大黃,體氣誠不可及,然謂是乾隆間生人,則實非也。此後凡兄寄鄂之信,或將原信付澄一閱,或抄一分寄湘,聽沅弟斟酌。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十六日
【譯文】
澄弟、沅弟左右:
三月十五日收到沅弟二月廿四從縣城發出的信,知道沅弟已起程趕赴湖北上任,這時大約就要到武昌了,心裏想著再多囑咐你一句。
這裏的軍事,初四潘軍打了一個勝仗。初六馬隊受到小挫,步軍小勝。初七李幼泉一軍小敗。他所率領的一萬人還有一半沒到齊,太輕敵了,以致損兵折將。十三日敵人向西南竄退,潘軍追了上去。十四日獲一小勝,敵人又折回向北逃竄,想全力進犯運河,不知山東諸軍能不能抵擋得了,真讓人焦慮。以前聽說撚匪不如發逆厲害,張總愚一股又不如任、賴等一股敵人厲害,卻不知道張總愚逆賊居然如此狡猾剽悍,竟沒有辦法可以製住他。
沅弟到任以後,仍然須以治兵自強為第一要義。小宋到湖北任藩台這事,已經寫信和喬鶴儕商量,請他一麵派人接待,一麵附片奏明。顏光傑也奉命到湖北去了。弟在襄陽駐守很好,春霆可以駐紮在南陽,讓他把糧台設在襄陽,劉仲良就改為駐守徐州等地吧。
謝恩的奏折寫得還算穩妥適當。寫奏折的好手竟然找不到一個。我也早就想著要找一名寫折高手,卻太難挑選了。能勉強請得意城出山,幫助兩三個月,或許可以從容找到代替的人。有號稱名士,眼高手低,不懂事理,不合時宜的人,卻不可以請。
“順齋排行”(官文上奏折排擠曾國荃)雖然被身旁小人所愚弄,然而其心術也有失光明磊落,隻是最善於聯絡京官,籠絡鄉紳,在京城做官的湖北人對他津津樂道。近些年如沈幼丹在江蘇,蔣薌泉在浙江,都以籠絡紳士而名聲大振,人都跪在路上挽留他們。而雲仙上疏斥責紳士們,終究官位坐不長。聽說他和左季高很不合,罷官後一定更加鬱鬱寡歡。弟這次到湖北去,雖然不必仿效沈、蔣那樣沽名釣譽,但是也不要像雲仙那樣譏諷侮辱紳士,動不動就搞得周圍遍是荊棘。大體在禮數神態上應恭敬謙遜,在銀錢上應豪爽大方,而在背後也不應多說別人的壞話,這樣縱然不被認為有德,也可以遠離怨恨了。接到兩弟正月廿三日的信,澄弟認為金陵駁案應該一辦再辦,現擬好附片辦理。
堯階病全好了,至感欣慰。老年服用大黃,體力確非常人能比,然而說是乾隆年間出生的人,實際上並非如此。以後凡是我寄到湖北的信,或將原信交給澄弟看,或者抄一份寄回湖南老家,沅弟可視情況而定。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十六日(1866年4月30日)
【精華點評】
曾國荃奉旨授湖北巡撫,曾國藩囑咐他“到任後,須以治兵自強為第一義”。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統治,曾國藩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地鎮壓太平軍。不僅創建了湘軍,還參與組建了淮軍、練軍,在建軍、治軍和作戰方麵提出了一係列方針原則,由文臣而成為著名的軍事家,並為推進晚清軍事近代化作出了貢獻。他大量網羅、培育軍政人才,湧現了如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軍政要員,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政治集團,對晚清政局影響頗大。
曾國藩強調軍人行為以“勤恕廉明”和“謙慎”為準則。要求各級官長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眾,明以應務,身體力行,知人善任,使部隊保持緊張、融洽的氣氛。告誡部屬務必謹慎謙虛,戒驕戒惰,因為軍隊有了驕氣、惰氣,必然要打敗仗。曾國藩認為“精練勤訓”為提高戰鬥力的重要措施。指出不練之兵斷不可用,訓練不精,不可征戰,要求營官堅持不懈抓好部隊訓練。還將“訓”和“練”分開,分別提出具體要求。訓分“訓營規”和“訓家規”兩種。訓營規主要是點名、操練、巡更李鴻章、放哨。訓家規主要是禁嫖賭、戒遊惰、慎語言、敬尊長。練分“練技藝”與“練陣法”,並說明陣法雖好而士兵無膽藝,臨陣還會奔逃,還強調“立法行令”“寬嚴相濟”的治軍方針。認為溺愛不可以治家,寬縱不可以治軍。強調部隊要規矩森嚴,進止劃一。為此製定營製、營規以為準繩,編《水師得勝歌》《陸軍得勝歌》《愛民歌》等歌訣讓士兵學唱,以求自覺遵守。提出治軍應寬嚴相濟,寬在利和名,嚴在禮和義;四者兼備,即使驕兵悍將也能統馭。
【經典格言】
大約禮貌宜恭,銀錢宜鬆,背後不宜多著貶詞,縱不見德,亦可以遠怨矣。
位重權高皆危道也
(1867年2月26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日內有戰事否?留霆軍剿任、賴一股,昨已附片具奏①,另有弟案。嗣後奏事,宜請人細閱熟商,不可一意孤行,是非己人,為囑。
弟克複兩省,勳業斷難磨滅,根基極為深固。但患不能達,不患不能立;但患不穩適,不患不崢嶸。此後總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吾亦不甘為庸庸者,近來閱曆萬變,一味向平安處用功。非委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
同治六年正月廿二日
【注釋】
①附片:這裏指附在公文後。
【譯文】
沅弟左右:
最近幾天有戰事嗎?決定留春霆率領軍對和任柱、賴文光一股敵軍作戰,昨天已將此事附在公文後奏明皇上,並另寫了一件谘文給你。我勸你以後上奏什麼事情,應該先請人仔細審閱、認真商量,不要一意孤行,總是覺得自己都對,別人都是錯。
你收複了兩個省,這個功勞絕不會被磨滅,你的地位也是很穩固的。隻擔心你做事不夠圓融,不怕不成就功名;隻怕不穩當,不怕不顯耀。這以後總要平平穩穩地做人,不要總想做什麼翻天覆地的事情。我也是個不甘於平庸的人,近年來我經曆了許多變化,總是在平穩安全上下工夫。不是委靡不振,而是位置太高,名望太重,不這樣做,到處都是危險的道路,容易招來災禍。
同治六年正月廿二日(1867年2月26日)
【精華點評】
這是一封簡短的信,信中曾國藩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曆向曾國荃講“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四十歲之前就建立了大功大業,於曾國荃來說,他需要的是如何安穩地把官當好,不需要再建功立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曾國藩深知“處大位大權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幾人能善其陌路者”。
老子曾說過“物極必反”,如果太過炫耀自己的功勞,早晚有一天危險會到來。做事圓融,踏踏實實,正如曾國藩所說的並不是甘心做平庸的人,而是一種成熟的處世方法,隻有這樣藏而不露才不至於招來災禍,而不按事情的客觀規律做事,凡事一意孤行,終究會遭受挫敗。
【經典格言】
此後總從波平浪靜處安身,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吾亦不甘為庸庸者,近來閱曆萬變,一味向平安處用功。非委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皆危道也。
人以極品為榮,吾以為苦惱之境
(1867年7月7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聞弟與內人白發頗多,吾發白者尚少,不及十分之一,惟齒落較多,精神亦尚能支持下去。諸事棘手,焦灼之際,未嚐不思遁入“眼閉箱子”之中,昂然甘寢,萬事不視,或比今日人世差覺快樂。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煩,而長夜快樂之期杳無音信,且又晉階端揆,責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惱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身事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口鍾而已。
哥老會①匪,吾意總以解散為是。頃已刊刻告示,於沿江到處張貼,並專人至湖南發貼。茲寄一張與弟閱著。人多言湖南恐非樂土,必有劫數。湖南大亂,則星岡公之子孫自須全數避亂遠出。若目前未亂,則吾一家不應輕去其鄉也。
南嶽碑文,得閑即作。吾所欠文債甚多,不知何日可償也。
此間雨已透足,夏至插禾尚不為遲,但求此後晴霽耳。
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
【注釋】
①哥老會:在四川稱“袍哥”,自稱“漢留”,在長江中下遊則稱“紅幫”。它與洪門(天地會)、青幫齊名,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上著名的三大幫會之一。
【譯文】
澄弟左右:
聽說你們夫婦白了很多頭發,我的白發還少,不到我頭發的十分之一,就是牙齒落得比較多,精神也還能支持下去。各種事情都很難辦,焦慮的時候不是沒想過逃到棺材裏,毫無顧忌地睡甜美的覺,什麼事都看不見,也許比活在人世更覺快樂。於是焦慮的越多,公事就覺得雜亂,而長夜快樂之期卻毫無音信。我又升為大學士,責任越重,受到的指責也越多。別人以官品最高為榮耀,可我現在真是把這事當成痛苦的事。但時勢處於這種狀況,絕不可能置身事外,也隻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