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老會匪,我的意思總是解散他們為好。不久前已經貼出告示,在沿江各地到處張貼,並派專人到湖南張貼。現在寄一張給你看看。人們都說湖南可能不是平安的地方,必定會有劫數。如果湖南大亂,那麼我們曾氏家族當然要全部遠出避難。如果目前還沒有亂,那麼我們一定不應該輕易離開家鄉。
南嶽碑文,有空閑時就寫。我欠的文債太多了,真不知哪天才能還清?
這裏雨水已經充足,夏至插秧還不算晚,隻希望這以後都是晴天。
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1867年7月7日)
【精華點評】
這封信中,曾國藩說自己白發雖不及頭發的十分之一,牙齒落得比較多。往日的意氣風發少年郎而今遲暮老矣,此時的曾國藩五十七歲,每日裏累心累身的公務,讓他看起來顯得愈加蒼老。
貪求財物的人身體雖然富足,但內心空虛,自知滿足的人身體雖然貧困,但內心充實;身居高位的人身體雖然安逸,但心神勞碌,處於微賤的人身體雖然勞碌,但心神安逸。人人都羨慕曾國藩及家族背後的光耀,可是誰又想到過,從一名無實權的小小京官到位高權重的股肱之臣,其中辛酸血淚豈是別人可以體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常言道“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一個身居高位的人,一旦從金字塔上跌下來就如掉進無底深淵。難怪孔子會說:“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經典格言】
人以極品為榮,吾今實以為苦惱之境。然時勢所處,萬不能置身事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口鍾而已。
將個人毀譽禍福置之度外是根本
(1866年2月10日與曾國潢、曾國荃書)
【家書】
澄弟、沅弟左右:
撚匪全入湖北,任、賴、牛、李等股,與成大吉之叛卒勾結,在黃、孝、羅、麻一帶,張總愚亦在襄、樊一帶。餘調劉銘傳九千人由周家口馳援黃州,不知趕得及否。聞關東之騎馬賊甚為猖獗,劉印渠帶兵至山海關防堵。廣東一股,亦不易了。
天下紛紛,沅弟斷不能久安,與其將來事變相迫,倉卒出山,不如此次仰體聖意,假滿即出。餘十五之信,四分勸行,六分勸藏,細思仍是未妥。不如兄弟盡力王事,各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誌,終不失為上策。沅信於毀譽禍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層工夫。此處有定力,到處皆坦途矣。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五日
【譯文】
澄弟、沅弟左右:
撚軍全部進入了湖北境內,任、賴、牛、李等部和成大吉手下叛變的士兵勾結起來,在黃、孝、羅、麻一帶活動,張總愚也在襄陽、樊城一帶活動。我調集劉銘傳的九千人從周家口急速趕去救援黃州,不知道是不是趕得上。據說關東的馬賊非常猖獗,劉印渠帶兵到山海關防守堵截。廣東的一股賊匪也很不容易對付。
世事紛亂,沅弟一定不要再長期安居在家中了,與其等將來時事變化,逼迫你倉促出山,不如這一回體察聖上的心意,等病假滿了以後就出山。我十五日給你去信,四分是勸你出山,六分是勸你隱居,細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妥當。不如我們兄弟一起為國家出力,都懷著竭力為國效勞、到死為止的誌向,這終究算是上策。沅弟的來信將毀謗、榮譽、災禍、福分都置之度外了,這是你所下的第一層決心。在這一點上,有專注堅定的心,那麼就處處都是坦途了。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五日(1866年2月10日)劉銘傳
【精華點評】
古人的處世哲學,強調無我、無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謂恥於言利而突出義,就在於應當滅私欲而存大義。為人處世,太過自私難有朋友,難尋合作者,個人私欲太強,便會帶來物欲的不滿,帶來無窮的煩惱。就像曾國藩所講的那樣,“將毀謗、榮譽、災禍、福分都置之度外了,這是你所下的第一層決心。在這一點上,有專注堅定的心,那麼就處處都是坦途了”。
晉代高官朱衝小時候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讀書,隻好在家裏放牛、種地。村裏有一家愛占便宜的鄰居,平時總是把牛故意趕到別人家的田裏去吃莊稼。朱衝家的地與他家的地離得最近,所以地裏的莊稼被吃得最多,啃得亂七八糟。朱衝看到以後不僅不生氣,還在收工回家時順便割些野草,連同那頭愛吃莊稼的牛一起,給那家人送去,並且說:“你家人多地少,牲口沒有草吃,我給你家送來些草,快喂喂吧!這點草要是不夠用,我再去割些來。”那家人一聽,真是無地自容,又是慚愧,又是感激,他們對朱衝說:“你待人太寬厚了!你放心,以後我們再也不讓牛到別人家的地裏吃莊稼了。”
朱衝一直以他這種厚道、寬容之心度過了一生,包括他的為官生涯。朱衝看到別人家的牛吃自家的莊稼,他沒有立即上去攔阻,反而給其割草,送給主人家,表示願意幫助主人家用草養活牛,終於感動了這家自私霸道的村鄰。為人厚道如此,還有什麼忍不了,還有什麼小事能夠煩擾他呢?一身輕鬆,做事做人都坦然,為官也是一片坦途。
【經典格言】
不如兄弟盡力王事,各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誌,終不失為上策。沅信於毀譽禍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層工夫。此處有定力,到處皆坦途矣。
柔可以製剛狠,誠可以化頑梗
(1866年9月18日與四弟曾國潢書)
【家書】
澄弟左右:
八月初六日接弟六月十八山棗一緘,初九日沅弟寄到弟七月十九與沅之函,具悉一切。
哥老會之事,餘意不必曲為搜求。左帥疏稱要拿沈海滄,兄未見其原折,便中抄寄一閱。提、鎮、副將,官階已大,苟非有叛逆之實跡、實據,似不必輕言正法。如王清泉,係克複金陵有功之人,在湖北散營,欠餉有數成未發。既打金陵,則欠餉不清不能全歸咎於湖北,餘亦與有過焉。因欠餉不清,則軍裝不能全繳,自是意中之事。即實缺提、鎮之最可信為心腹者,如蕭孚泗、朱南桂、唐義訓、熊登武等,若有意搜求,其家亦未必全無軍裝,亦難保別人不誣之為哥老會首。餘意凡保至一、二、三品武職,總須以體貌待之,以誠意感之。如有犯事到官,弟在家常常緩頰而保全之。即明知其哥老會,喚至密室,懇切勸諭,令其自悔,而貸其一死。
惟柔可以製剛狠之氣,惟誠可以化頑梗之民。以即吾一家而論,兄與沅弟帶兵,皆以殺人為業,以自強為本;弟在家,當以生人為心,以柔弱為用,庶相反而適以相成也。孝鳳為人,餘亦深知,在外閱曆多年,求完善者實鮮。
餘外病全去,尚未複元。初九抵周家口,此間或可久住。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
【譯文】
澄弟左右:
八月初六自接到弟六月十八日從山棗來的一封信,初九沅弟寄來你七月十九日給他的信,一切已經知道。
哥老會的事情,我的意思不必勉強搜查索求。左季高上疏稱言要捉拿沈海滄,為兄沒有見到他的原折,方便時抄寄一閱。提督、總兵、副將,官階已高,如果不是有叛逆的事實和真憑實據,似乎不能隨便說什麼正法。比如王清泉,是攻克金陵的有功之人,在湖北被遣散,拖欠他的餉銀還有幾成沒有發放。既然攻打金陵,那麼拖欠餉銀沒有結算清,就不能完全歸罪於湖北,我也是有過失的。因為拖欠餉銀沒能結清,那麼軍事裝備不能全部上繳,自然是意料中的事。即是現任提督、總兵中最可信任、當做心腹的人,像蕭孚泗、朱南桂、唐義訓、熊登武等人,如果有意搜查,他們家中也不一定沒有軍事裝備,也難保別人不會誣告他們是哥老會首領。我的意思凡是保舉至一、二、三品的武職官員,總要以禮貌相待他們,用誠意去感動他們。如果有人犯了事,鬧到官府,弟在家時也常代人說情而保全他們。就算明知其加入哥老會的,叫到密室,懇切地勸導,讓他自首悔過而饒他一命。隻有柔弱能夠克製剛狠之氣,隻有誠懇能夠感化頑固強硬的百姓。就拿咱們一家來說,為兄與沅弟帶領部隊,都是以殺人為業,以自強為根本;老弟在家裏,應該以教養人為本心,以柔弱為作風,大約可以相反相成吧。孝鳳的為人我也很了解。在外闖蕩多年,要想找到盡善盡美的人實在稀少。
我外部疾病全好了,還沒有恢複元氣。初九抵達周家口,這裏也許可以長久住下。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1866年9月18日)
【精華點評】
“惟柔可以製剛狠之氣,惟誠可以化頑梗之民。”人心的執念,決定了一個人能否自塵俗諸苦中解脫,而覺得永恒祥和。隻要能滿心而發,真誠了悟,則不論外在環境為何,終可心靜思澄。而剛,往往性脆,脆則易折斷;柔,則有韌的一麵,則相對長久。由此可見,一味執拗不知變通是無法長久的。這是道家老子“柔弱不爭”思想的闡釋,“柔弱不爭”思想既來自於老子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也源於對社會人生的洞察和體悟,意在引導人們以柔克剛,以獨特的取勝之道和全身保家的生存處世之道有效調節個人關係、個人與社會關係。柔是手段,為的是剛。柔是蓄誌,為的是達到目的。不柔何以達目的。以柔克剛是為官、為民、官場、生意場上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像曾國藩那樣能將剛柔並濟運用得爐火純青者不多,所以能成大事者終究是少數的人。
【經典格言】
惟柔可以製剛狠之氣,惟誠可以化頑梗之民。帶兵,皆以殺人為業,以自強為本;弟在家,當以生人為心,以柔弱為用。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1866年5月10與曾國潢、曾國荃書)
【家書】
澄弟、沅弟左右:
三日十八接沅弟二月廿八日長沙河幹一信,廿二日接澄弟二月廿二日一緘,具悉一切。沅弟定於十七日接印,此時已履任數日矣。
督撫本不易做,近則多事之秋,必須籌兵籌餉。籌兵,則恐以敗挫而致謗;籌餉,則恐以搜括而致怨。二者皆易壞聲名。而其物議沸騰,被人參劾者,每在於用人之不當。沅弟愛博而麵軟,向來用人失之於率,失之於冗。以後宜慎選賢員,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數員,以救冗字之弊。位高而資淺,貌貴溫恭,心貴謙下。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見。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於咎戾,不墜令名。至囑至囑,幸勿以為泛常之語而忽視之。
陳筱浦不願赴鄂,渠本鹽務好手,於軍事吏事恐亦非其所長。餘處亦無折奏好手,仍邀子密前來,事理較為清晰,文筆亦見精當。自奏折外,沅弟又當找一書啟高手,說事明暢,以通各路之情。
此間軍事,廿一日各折已谘弟處,另有密件抄去一覽,複張子青一信亦抄閱。
紀澤母子等四月中旬當可抵鄂,紀鴻留弟署讀書,餘以回湘為是。科三嫂病愈,甚慰甚慰。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廿六日曾國藩書法
【譯文】
澄弟、沅弟左右:
三月十八日收到沅弟二月廿八日在長沙河幹發出的信,廿二日收澄弟二月廿二日的一封信,一切已經知道。沅弟定於十七日接受巡撫印,現在已上任好幾天了。
總督巡撫本來不容易做,近來正是多事之秋,必須招募士兵、籌措軍餉。籌兵,則害怕因為失敗受挫而招致誹謗;籌餉,則害怕因為搜刮民財而招來怨恨,兩樣都容易破壞名聲。而引起紛紛議論,被別人彈劾的,往往在於用人不當。沅弟愛護的人多,而又愛麵子,從來在用人上都失之於輕率,失之於雜多。以後要謹慎地選擇賢能的人員,以此整治輕率的毛病;少用幾個閑職人員,用來救治人浮於事的毛病。地位高而資曆淺,外表以溫和恭敬為貴,內心以謙讓下士為貴。天下的事理人才,我們不能深知的、不知道的事情很多,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用人不輕率、多雜,內心不自滿,這兩者主次都照顧到了,一定可以免遭別人的責難和厭戾,不會使自己的名聲掃地。至囑至囑,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泛泛而談的平常話語而忽視它們。
陳筱浦不願意到湖北,他本來擅長鹽務,軍事、吏事可能不是他的專長。我這裏也沒有寫奏折的好手,仍然請子密前來,他事理較為清晰,文筆也精美得當。除奏折外,沅弟還應該找一位寫信的好手,說事情能夠明白流暢,用來通報各方麵的情況。
這裏的軍情,廿一日各道奏折都用谘文發往弟處,另外有密件,抄寄弟一閱。給張子青的回信也抄給你一閱。
紀澤母子等四月中旬應當能夠到達湖北,紀鴻留在弟官署中讀書,其他人還是回湖南的好。科三嫂病已痊愈,十分寬慰。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三月廿六日(1866年5月10日)
【精華點評】
能否把交往密切的人轉化為自己的人力資源,影響著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他是否可以把別人的能力,轉化為自己所用的能力。曾國藩就是一個善於使用人才從而把別人能力化為己用的人。曾國藩曾經反複說過:“管理政事的原則,收用人才和處理事務兩方麵同樣重要。收用人才也就是四條:即多方收羅、謹慎使用、經常指導、嚴厲約束。處理事務也不過四項:即像整理絲線那樣先分開頭緒,再以類相從,周詳縝密地考慮,定出簡要的條文遵守。”曾國藩的這種選人和治事的原則,應用於現代管理過程依然適用,多方麵的收羅、選出可用之才,然後再量材使用,要經常性地培訓指導,同時用嚴明的紀律加以約束。隻有這樣才會人盡其才。
【經典格言】
位高而資淺,貌貴溫恭,心貴謙下。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於咎戾,不墜令名。
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1866年10月17日與兒子曾紀澤、曾紀鴻書)
【家書】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澤兒八月十八日稟,具悉。擇期九月二十日還湘。十月廿四日四女喜事,諸務想辦妥矣。凡衣服首飾百物,隻可照大女二女三女之例,不可再加。紀鴻於二十日送母之後,即可束裝來營。自坐一轎,行李用小車,從人或車或馬皆可,請沅叔派人送至羅山,餘派人迎至羅山。
淮勇不足恃①,餘亦久聞此言,然物論悠悠,何足深信。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省三、琴軒均屬有誌之士,未可厚非。申夫好作識微之論,而實不能平心細察。餘所見將才傑出者極少,但有誌氣,即可予以美名而獎成之。
餘病雖已愈,而難於用心,擬於十二日續假一月,十月奏請開缺,但須沅叔無非常之舉,吾乃可徐行吾誌耳。否則別有波折,又須虛與委蛇也。此諭。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注釋】
①恃:依賴,仗著。
【譯文】
字諭紀澤、紀鴻兒:
接到澤兒八月十八日信,知道了一切。你選定日子在九月二十日回湖南,十月廿四日是四女出嫁的喜期,各種事務我想已備辦停當了。大凡衣服首飾等物,隻能依照大女、二女、三女出嫁時的定例辦,不要再增。紀鴻在二十日送過母親後,就可以收拾行裝來大營。自己坐一頂轎子,行李用小車搭載,跟從的人乘車騎馬都行,請沅叔派人送到羅山處,我再派人到羅山去迎接。
淮勇不能夠依靠,我也早有耳聞,但人多嘴雜,哪值得相信?可貴之處在於喜好他能知其惡,厭惡他能知其美。劉省三、潘琴軒都是有誌向的人才,不能批評過分。申夫好作一些洞察秋毫的議論,實際上卻不能靜下心觀察。我所見過的將才裏麵,傑出的極少,但隻要有大誌,就可以給他美名獎勵他,成就他。
我的病雖已好,但難以用心思,準備於十二日續假一個月,十月奏請辭職。但必須沅弟沒有不尋常的舉動,我才能慢慢實現我的願望。否則的話,另生波折,又要敷衍應付。此諭。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1866年10月17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培養人才的標準是:發現優秀人才,用人所長,加以重點長期培養,因勢利導,四處開花。曾國藩無時、無地不注意觀察人才,並將其優缺點一一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參考使用。此外,曾國藩還經常設置不同的情境來考驗對方,以找出真正沉穩內斂、德行佳的人才。在選人時,曾不喜歡用官氣重、誇誇其談的人,並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對此他有過精辟的闡述:“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曾國藩不僅善於發現人才,還善於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認識到,世人聰明才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而曾國藩從長期實踐中歸納出培養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之法即教訓、教導;甄別之法即對能力、品質考核鑒定;保舉之法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其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級提升。以教誨為例,凡手下將領來拜見,曾國藩總抽時間接見,並諄諄訓誨、告誡他們對上要精忠報國,對下要力戒騷擾百姓;平時,他也經常以書信、飯前閑談的形式對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屬下從士兵到將領,無不將他視為楷模。
曾國藩深諳人的心理,認為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而要多鼓勵扶助。他說:“衡人亦不可眼界過高。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在具體實踐中,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製,注重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應措施來激發其積極性——武人給錢,文人給名,即以厚賞來得兵將之勇,以名位來換幕僚之智,皆大歡喜,軍心一統。通過不停的舉薦,曾國藩的幕僚幾乎人人皆有頂戴,以滿足他們的好名之心。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怕部屬與自己同職齊名,鼓勵他們自立門戶自辟乾坤,並為之鋪路搭橋。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後來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異彩。
【經典格言】
所貴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餘所見將才傑出者極少,但有誌氣,即可予以美名而獎成之。
當在選將練兵上切實用功
(1867年1月27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廿日接弟十三四及十六日兩信,比即複信,想可先到。日來賊竄何處?由孝感而東南,則黃陂、新洲及黃州各屬處處可慮。
此賊故智,有時疾馳狂奔,日行百餘裏,連數日不少停歇;有時盤於百餘裏之內,如蟻旋磨,忽左忽右,賊中相傳秘訣曰:“多打幾個圈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僧王曹縣之敗,係賊以打圈圈之法疲之也。
吾觀撚之長技約有四端:一曰步賊長竿,於槍子如雨之中冒煙衝進;二曰馬賊周圍包裹,速而且勻;三曰善戰而不輕試其鋒,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粵匪初起之訣;四曰行走剽疾,時而數日千裏,時而旋磨打圈。
撚之短處,亦有三端:一曰全無火器,不善攻堅,隻要官吏能守城池,鄉民能守堡寨,賊即無糧可擄;二曰夜不紮營,散住村莊,若得善偷營者乘夜劫之,脅從者最易逃潰;三曰輜重婦女騾驢極多,若善戰者與之相持,而別出奇兵襲其輜重①,必受大創。此吾所閱曆而得之者。弟素有知兵之名,此次於星使在鄂之際,軍事甚不得手,名望必為減損,仍當在選將練兵切實用功。一以維持大局,掃淨中原之氛;一以挽回令名,間執讒慝之口。
吾複奏折,昨日拜發。新正赴徐,暫接督篆,三月必切實懇辭。辛苦半生,不肯於老年博一取巧之名,被人竊笑也。
餘詳日記中,順問近好。
同治五年十二月廿二日
【注釋】
①輜重: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譯文】
沅弟左右:
二十日收到弟弟十三日和十六日的兩封信,立即寫了回信,想來能夠早點到。近來敵人流竄到什麼地方了?如果他們從孝感流竄到東南,那麼黃陂、新洲和黃州各地處處讓人憂慮。
這股敵人老奸巨猾,有時瘋狂奔馳,一天行進一百多裏,連續幾天都不停下來休息,有時在一百多裏的範圍內,像螞蟻一樣旋轉打磨,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敵人中相傳的秘訣是:“多打幾個圈圈,官兵來追剿的人自然就疲憊了。”僧王曹縣的失敗,是敵人采取了打圈圈的辦法,讓他疲勞了。
我看撚匪的長技有四個方麵:一是步兵手持長竿,在槍林彈雨中間冒著硝煙前進;二是騎兵實施包圍,迅速而且均勻;三是善戰但不輕易出擊,必然等著官兵來找他們,他們不主動找官兵作戰;四是行軍很速度,有的時候幾天能走上千裏,有的時候如同推磨一樣繞圈子。
撚匪的短處,也有三個方麵:一是完全沒有火器,不善於打攻堅戰,隻要官吏能守住城池,鄉民能守住堡寨,敵人就沒有糧食可以掠奪;二是夜晚不紮營,散住在村莊,如果有善於偷營的乘夜去偷襲他們,脅從的人最容易逃潰;三是輜重、婦女、騾驢很多,如果有善於作戰的和他們僵持,而且派出奇兵偷襲他們的輜重,他們必定會遭受大的挫敗。這是從我閱曆中得來的。弟弟向來有善於用兵的名聲,這次欽差大臣在湖北的時候,仗打得很不順利,名望必定會受損,你仍然應該在選將練兵這方麵切實下工夫。一是要維持大局,掃清中原的敵人;二是要挽回名聲,堵住說閑話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