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夏天,魯迅回國,先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教,後來又回故鄉紹興中學堂任教兼任監學(教務主任)。辛亥革命後,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他應蔡元培的邀請到教育部任職,後來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升任教育部僉事。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篡奪後,國內形勢越來越壞,魯迅內心十分苦悶。
1918年,他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深刻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本質。這是文學革命的第一聲春雷。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魯迅站到鬥爭的前列,先後寫出了包括《阿Q正傳》在內的十多篇小說,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後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麵,激勵了千百萬青年。
1920年以後,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授,同時研究古典文學,把講稿整理成《中國小說史略》出版。這時期,他寫了許多富有戰鬥性的雜感和論文,在《新青年》上發表,並且從事翻譯工作,支持青年的文藝創作活動,成為進步青年所愛戴的老師。
五四運動後,革命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南方,魯迅感到北方文化界的寂寞和荒涼。1926年8月,他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反動當局通緝,便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任教。因不滿廈門大學的現狀,1927年1月,又前往當時革命的中心廣州,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兩天後,廣州的國民黨反動派,也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魯迅在白色恐怖中堅持戰鬥,嚴酷的階級鬥爭教育了他,使他從過去信奉的“進化論”,轉變成信奉“階級論”。
1927年10月,魯迅到上海,和許廣平結婚,並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戰鬥曆程。這時期,他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並翻譯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鬥爭中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為了團結革命文學陣營,1930年3月2日又和其他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和宋慶齡、蔡元培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為保衛人民的權利,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無理拘捕革命人民,進行頑強的鬥爭。他不斷變換筆名,發表了大量雜文,用迂回的戰術和敵人進行鬥爭。
從1931年到1934年,魯迅同瞿秋白同誌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這位著名的共產黨的領導人,並和瞿秋白同誌共同撰寫了許多戰鬥雜文。1935年10月,當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到達陝北時,魯迅受到極大鼓舞,秘密發電報去祝賀。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他用雜文作為投向敵人的匕首和投槍,戳穿了敵人各種鬼蜮伎倆,戰勝了明裏暗裏的敵人。在鬥爭中他越戰越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病在上海與世長辭。
魯迅在一生中,對我國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遺著在新中國成立後,分別編為《魯迅全集》、《魯迅譯文集》、《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等共二十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