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濟增長之隱憂(2 / 2)

中國宏觀經濟增速下行,是否就如一些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中國經濟回複常態”?這顯然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然而,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當前的社會格局是否能容得經濟有一個中低速增長?當然,在目前全世界“LUV型經濟複蘇”(最近,安永公司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詹姆斯·特雷提出,西歐複蘇總體呈“L”形,北美複蘇總體呈“U”形,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複蘇總體呈“V”形)態勢中,相比其他國家,目前中國尤其是中國政府的日子好過得多——如果說不是說世界上最好和最有利的話,但這絕非意味著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中沒有隱憂。

隱憂有哪些?除了上麵所舉的那些持謹慎甚至較悲觀的經濟學家們所提出的問題外——這些都明擺在那裏——筆者的最大擔憂,並不在於在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過後全社會投資的下行,也不在於中國企業的出口訂單數量目前看來仍然隻是恢複性的增長,而在於更深層的“製度與增長”的關係問題。具體說來,由於一些民營企業家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長期不確定因素以及對自己財產安全問題的擔憂,影響了他們的預期,導致他們擴張自己工商企業的動力正在減弱。

最近,從各種渠道得到的信息中獲知,由於中國經濟過去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加上近幾年中國經濟的貨幣化不斷加速,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一些民營企業家並不缺錢,或者說並不缺少進一步擴大自己企業和公司集團的資本。相反,不少民營企業家有著巨額資金,但目前卻不知如何用。近年來,政府政策多變,且不可預測,加上社會不安定因素不斷發生,社會的緊張度不斷增強,導致許多企業家似乎都有社會大變局之前的那種不安。這一格局,實際上已經導致一些民營企業家很少有動力再去發展實業,去擴增自己企業的新生產能力,去發展自己的商業帝國,甚至也不去“炒煤”、“炒房地產”和“炒股”,而是把自己的資產盡量“變現(鈔)化”,並設法移居國外,隨之也把部分資產轉移到國外。

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大潮中,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千載難逢的出口貿易快速擴張的機會中,中國一大批民營企業家迅速崛起。他們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工廠和企業集團。這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奇跡的一個最主要的動力源。如果未來中國的一大批成功企業家創業和擴大自己工商企業和企業集團的衝動衰減了,任何政府刺激經濟的計劃,包括中國經濟貨幣化的加速(極度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以及一級市場源源不斷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最終都將會是無效的,或者說就根本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與收效。由此看來,盡早啟動政治體製改革,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憲政民主政製和良序公正的法治社會,使全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一個安全感,使企業家們都有一個光明和穩定的預期,已經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曆史之要求所刻不容緩的了。

我個人解讀,溫家寶總理不久前在深圳經濟特區的一次講話中說,“沒有政治體製改革的保障,經濟體製改革的成果就會得而複失”,“停滯和倒退不僅會葬送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和寶貴的發展機遇,窒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勃勃生機,而且違背人民的意誌,最終隻會是死路一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