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第一輪交易還是如舊:買一從賣一那裏買得了一塊玉,但從銀行借了10元貸款;賣二得了10元錢且隨即又把錢存在國銀那裏,在國銀那裏積有賣一的10元儲蓄。但是,從第二輪交易開始,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物價要上漲了。如果賣二堅持認為他的和田玉值20元,非此價不賣,買二也同意了,想買,沒錢,還是要得從國銀那裏去貸款,但這次卻要貸20元了,而國銀手中現在隻有賣一的10元儲蓄,沒有辦法,他必須再向寨主要出10元的鈔票來,加上賣一的10元儲蓄現鈔,貸20元給買二,以完成其交易。買二貸到了款,把20元給了賣二,買到了第二塊玉。賣二還是把20元鈔票存在國銀那裏,第二輪交易又完成了。在第三輪,假如和田玉的交易價格又要上漲了,賣三挖掘的那塊玉現在要價30元,買三來了,覺得也值,要買。這次他要從國銀那裏貸款30元了,但國銀仍然隻有賣二剛存來的20元鈔票,他還得再從寨主那裏要10元錢鈔票,加上賣二的20元存鈔,貸30元給買三。這一輪又成交了,買三從國銀那裏貸款買到了物有所值且可能會再漲價的一塊和田玉,賣三則又把錢存到了國銀手中。這三輪交易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呢?在國銀那裏有賣一、賣二、賣三的總計60元存款,買一、買二、買三手中各有同樣一塊玉,但共欠國銀60元貸款。國銀自己呢?說是他那裏有60元存款的廣義貨幣M2,但他也貸出去了60元,因而在國銀大叔的平衡賬戶上,正好60元賣一、賣二、賣三的60元存款總額等於買一、買二和買三的貸款存量。蹊蹺的是,寨主三輪給他的30元錢的“貨幣投放”像鬼影一樣的內在於這60元存款中,仍然可以隨時再貸出去。
故事我們還可以往下編。假如賣四、買四、賣五、買五……又出來交易了,會發生什麼?假如這和田玉市場的價格還是每輪漲10元,寨主為了促進大家的交易還是不斷外生地給國銀大叔那裏加鈔票,那第四輪交易後會在國銀那裏積累100元的M2了,第五輪交易後則會在他那裏積累150元!再想下去,如果這和田玉的價格不是每輪10元10元地漲,而是翻倍、再翻倍地漲,用多少塊和田玉交易,總能在國銀大叔的總賬中積存下來個“73萬億”的M2來?
當然,這還不是最危險的。如果這山寨的交易也電子網絡數字化了,像當今社會這樣使用電子貨幣轉賬記賬的方式來進行市場交易了,那就連現鈔也不用了,這樣一來,廣義貨幣創造會更便捷、更快,當然也會更危險。在此情況下,如果寨主不給國銀大叔設個“準備金”製度,或國銀大叔對寨主的任何指令都陽奉陰違,那國銀大叔可能會想,既然短期賣一、賣二、賣三也不會來取回他們的儲蓄,我把所有儲蓄全貸出去不會有多大風險。這樣一來,隻要寨主初始注入我的賬戶中一定量的“貨幣數字”,國銀大叔就會在一輪又一輪的交易環流中生出無限多的作為儲蓄的“數字M2”來!
噢!原來如此!平時想來,這現代金融係統這麼複雜,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大師們的理論個個那麼深奧難懂,那麼是非難辨,但從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內生說理論的簡單邏輯來看,原來大家都是在玩這種和田玉市場交易般的遊戲!
故事講到這裏似乎可以暫停了。你說這和田玉的童話故事,是解釋了凱恩斯和後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內生說”?還是又印證了弗裏德曼的“通貨膨脹永遠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隻是一種貨幣現象”的著名論斷?不管你支持哪一種的理論,用貨幣內生說來解釋這兩年25萬億貨幣的內生創生,都似乎還行。因為,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在現代信用貨幣體係中是貸款創造了儲蓄,是市場交易需求“內生”出來了基礎貨幣(當然前提是要受製於“寨主”要不要給市場需求“加水”),看來沒有多大邏輯問題,也符合中國這兩年經濟運行的實際。